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4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低频电法的原位膨胀土膨胀性评价应用研究
1
作者 陈熠坤 储亚 +3 位作者 蔡国军 闫超 刘松玉 韩爱民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膨胀土原位膨胀性能受自身含水特性和结构特性等天然状态影响显著,高效精准地判别原位膨胀土膨胀潜能是工程界的重点难题。针对原位膨胀土膨胀性评价问题,采用室内人工配置膨胀土和天然膨胀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低频电法测试及膨胀率试... 膨胀土原位膨胀性能受自身含水特性和结构特性等天然状态影响显著,高效精准地判别原位膨胀土膨胀潜能是工程界的重点难题。针对原位膨胀土膨胀性评价问题,采用室内人工配置膨胀土和天然膨胀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低频电法测试及膨胀率试验研究,建立基于低频电法指标的膨胀土无荷膨胀率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无荷膨胀率在定干密度情况下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膨胀土膨胀率受初始状态含水率以及孔隙结构特性影响显著,且最终膨胀率与土颗粒矿物吸水性相关。含水率和干密度的变化也会极大地影响电阻率指标。电阻率指标具有对土体含水情况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对膨胀土矿物颗粒吸水能力的表征性表明,电阻率指标可有效评价原位膨胀土膨胀性能。在此基础上对电阻率、干密度和含水率进行归一化处理,提出了归一化水电综合指标Q的原位膨胀土无荷膨胀率评价模型。结合已有试验数据验证,所提出的原位膨胀土膨胀率电学评价模型具有直接高效的特点,可较好地评价原位膨胀土膨胀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率 膨胀土 膨胀特性 低频电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康复训练结合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岚君 张琰 +1 位作者 呼日勒特木尔 王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 探究吞咽康复训练结合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每周不少于... 目的 探究吞咽康复训练结合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每周不少于8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吞咽康复训练干预(每日两次),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的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营养状态[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B)]、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以及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4周后,两组SSA评分均显著降低,VGF评分、ALB含量、Hb含量、PAB含量、SF-36评分、SWAL-QO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结合吞咽康复训练相比单一低频电刺激治疗,能显著加快康复患者的吞咽功能、调整患者的营养状态,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吞咽障碍 吞咽康复 营养状态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脉冲技术配合盆底肌训练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高美鸳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低频电脉冲技术配合盆底肌训练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龙岩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900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其不同入院时间分组,将2022年1—12月入院分娩产妇纳入对照... 目的分析低频电脉冲技术配合盆底肌训练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龙岩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900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其不同入院时间分组,将2022年1—12月入院分娩产妇纳入对照组(400例),将2023年1—12月入院分娩产妇纳入研究组(50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肌训练,研究组实施低频电脉冲技术+盆底肌训练,两组干预1个月,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盆底神经肌电生理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泌乳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快肌收缩最大值、10 s慢肌收缩平均值、60 s慢肌收缩平均值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低频电脉冲技术联合盆底肌训练可促进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改善盆底肌电生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低频电脉冲技术 盆底肌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4
作者 亓茜茜 董瑞勤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电针组与联合组共四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电针组与联合组共四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西药与康复锻炼)治疗,电刺激组给予常规西医加局部低频电刺激治疗,电针组给予常规西医加电针治疗,联合组给予常规西医、局部低频电刺激加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上肢肿胀评分、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量表(SHSS)及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变化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另比较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治疗前上肢肿胀评分、VAS疼痛评分、SHSS评分、FMA评分及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上肢肿胀评分、VAS疼痛评分、SHSS评分及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四组上肢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电刺激组、电针组与联合组治疗后上肢肿胀评分、VAS疼痛评分、SHSS评分及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均低于电刺激组、电针组(P<0.05),电刺激组治疗后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电针组与联合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高于电刺激组、电针组(P<0.05),电刺激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电针组(P<0.01),对照组、电刺激组、电针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并可明显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及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姜灸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林颖 赵丽丽 +2 位作者 项文君 施秋月 刘明升 《福建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69-72,共4页
腹直肌分离是产妇两侧腹直肌之间的腹白线因受到压力而不能相连,导致腹直肌与腹白线间距增宽超过2 cm的一种损伤[1]。此病好发于妊娠晚期,随着宫内胎儿体积不断增大,孕妇腹壁皮肤及肌肉发生延伸扩张,继而出现产后腹直肌分离,这也是诱发... 腹直肌分离是产妇两侧腹直肌之间的腹白线因受到压力而不能相连,导致腹直肌与腹白线间距增宽超过2 cm的一种损伤[1]。此病好发于妊娠晚期,随着宫内胎儿体积不断增大,孕妇腹壁皮肤及肌肉发生延伸扩张,继而出现产后腹直肌分离,这也是诱发产后肥胖的主要原因[2-3]。腹直肌分离是大多数产后女性困扰的问题,可使患者脊柱核心稳定性降低,肌肉失衡,给女性体态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影响美观,也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尿失禁或腰背疼痛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姜灸 低频电刺激 腹直肌分离 腹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的Meta分析
6
作者 李智伟 何磊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909-1918,共10页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外关于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研究。方法:借鉴CNKI、万方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发表的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外关于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研究。方法:借鉴CNKI、万方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发表的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并且已经正式发表的论著和学位论文,用RevMan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3篇论文(1008例患者)入选,低频电刺激组506例,对照组502例。根据文献中的数据,确定采用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来完成评估。分析结果为,低频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排尿次数增多[MD: 0.84, 95% Cl: (0.60, 1.08), P 1个月亚组[MD: 21.44, 95% Cl: (16.89, 26.00), P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SCI) using a meta-analysis approach. 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RCT) on the efficacy of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was retrieved from CNKI, Wanfang database, VIP, PUBMED, Cochrane Library and other databases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23. The officially published papers and disserta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RevMan5.4. Result: A total of 13 papers (1008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506 cases in the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group and 50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data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determined to use various indicators after treatment to complete the evaluation.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group showed an increase in frequency of urination [MD: 0.84, 95% Cl: (0.60, 1.08), P < 0.00001],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residual urine [MD: −38.00, 95% Cl: (−43.30, −32.71), P < 0.0001], an increase in bladder internal pressure [MD: 14.19, 95% Cl: (12.88, 15.5), P < 0.0001],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ladder capacity [MD: 45.50, 95% Cl: (34.92, 56.08), P < 0.0001], the improvement of bladder function score is more significant [MD: −0.51, 95% Cl: (−0.65, −0.37), P < 0.0001]. The heterogeneity of single urination data is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e intervention course, a subgrou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less than 1 month in the subgroup [MD: 104.92, 95% Cl: (92.99, 116.84), P < 0.0001], and 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more than 1 month in the subgroup [MD: 21.44, 95% Cl: (16.89, 26.00), P < 0.0001].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group showed an increase in urination frequenc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sidual urine volume, and an increase in bladder pressure and bladder volume after treatment, which improved bladder function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ingle urination volume in the short term. The combination of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s more effective tha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低频电刺激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揿针联合低频电刺激预防产后尿潴留疗效观察
7
作者 张娜 李青霞 蓝美萍 《山西中医》 2025年第2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低频电刺激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顺产分娩产妇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予健康教育、排尿指导及中药热奄包热敷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揿针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疗程2天;比较两组疗效...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低频电刺激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顺产分娩产妇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予健康教育、排尿指导及中药热奄包热敷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揿针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疗程2天;比较两组疗效、首次排尿、尿潴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的83.67%(P﹤0.05);治疗组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首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后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联合低频电刺激可提高产后尿潴留的预防效果,减少首次排尿时间和膀胱残余尿量,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尿潴留 揿针 低频电刺激 针灸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8
作者 张青 《吉林医学》 2025年第2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为对照组,60例进行低频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训练为观察组。评估两组肢体功能、平衡功...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为对照组,60例进行低频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训练为观察组。评估两组肢体功能、平衡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效能。结果:两组干预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org平衡量表(BBS)评分、自我效能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平衡能力,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本体感觉训练 脑卒中偏瘫患者 肢体功能 自我效能 生活自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咽腔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卢芸 边贝贝 《上海医药》 2025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观察咽腔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纳入2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16例完成)和对照组(115例完成),分别接受联合疗法和单纯视觉反馈训练,疗程4周。对比2组的临床... 目的:观察咽腔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纳入2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16例完成)和对照组(115例完成),分别接受联合疗法和单纯视觉反馈训练,疗程4周。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吞咽造影检查(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评分、表面肌电图、血清中相关因子(GFAP、EGR1)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3%vs86.96%)。治疗后,观察组VFSS/FOIS/DOSS评分及肌电波幅均显著提升,吞咽时程缩短,GFAP、EGR1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咽腔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更利于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强吞咽相关肌群肌力,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咽腔低频电刺激 吞咽镜像视觉反馈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穴压籽联合低频电穴位刺激对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观察
10
作者 李瑞峰 尹庆伟 +1 位作者 李钦宗 张洪美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098-1102,共5页
[目的]观察耳穴压籽联合低频电穴位刺激对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预防效果。[方法]选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23年8月就诊的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利... [目的]观察耳穴压籽联合低频电穴位刺激对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预防效果。[方法]选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23年8月就诊的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穴位刺激联合耳穴压籽治疗,两组均在治疗7 d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凝血功能指标、患肢周径差值、患肢肿胀程度、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评分、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指数(CI)、最大振幅(MA)、血凝块聚合形成速率(α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时间(K)、反应时间(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联合低频电穴位刺激可有效改善髋、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缓解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缩小患肢周径差,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籽 低频电穴位刺激 髋、膝关节术 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柠檬酸刺激联合低频电刺激干预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1
作者 黄平香 毛平安 +1 位作者 刘敏乐 林小芬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704-707,共4页
目的探讨冰柠檬酸刺激联合低频电刺激干预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预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丽水市人民医院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 目的探讨冰柠檬酸刺激联合低频电刺激干预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预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丽水市人民医院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冰柠檬酸刺激联合低频电刺激干预,均连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包括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功能评估(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评分;营养状态,包括TG、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生存质量,包括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disorder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WAL-QOF)评分;干预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预后情况。结果104例患者中,男63例,女41例,年龄57~79岁,平均(68.2±5.8)岁。干预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GUSS评分、TG、ALB、PA、SWAL-QOF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2,P=0.462)。结论冰柠檬酸刺激联合低频电刺激干预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纠正营养不良,提升生存质量,有助于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柠檬酸刺激 低频电刺激 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营养状态 预后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效果
12
作者 孙军弟 于慧金 +8 位作者 陈丹 何涛 杨小霞 牛见升 梁拴军 萧玉婷 赵腾蛟 达婷 张艳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0期52-55,64,共5页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4年3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收治的193例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4年3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收治的193例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3)及研究组(n=120)。对照组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研究组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均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情况、尿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24 h导尿次数、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最大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充盈末期逼尿肌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中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可改善患者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尿失禁 低频电刺激 膀胱功能训练 疗效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低频电刺激可缓解妇科开腹手术术后疼痛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雅静 朱维培 周留林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 观察低频电刺激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间,在蚌埠医学院泰兴临床学院妇产科进行开腹手术的患者63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和低频电刺激组32例。低频电刺激组予以患者可耐受范围内进... 目的 观察低频电刺激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间,在蚌埠医学院泰兴临床学院妇产科进行开腹手术的患者63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和低频电刺激组32例。低频电刺激组予以患者可耐受范围内进行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次刺激强度需重新测定。对照组选取相同穴位处粘贴电极片,连接治疗仪,但不给予电流刺激。30 min后去除电极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术后评分、手术结束至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结果 术后48 h VAS评分,低频电刺激组(3.6±1.2)vs.对照组(4.5±1.4),疼痛程度降低(P<0.05);术后72 h VAS评分,低频电刺激组(1.7±0.9)vs.对照组(3.3±1.4),疼痛程度降低(P<0.01)。首次排气时间(26.9±6.7)h vs.(35.5±13.0)h低频电刺激组相对对照组时间短(P<0.05);首次排便时间(49.0±5.4)h vs.(64.4±13.8)h低频电刺激组相比对照组时间短(P<0.05)。结论 低频电生理刺激能减轻妇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促使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围手术期 开腹手术 快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玉婷 赵鹏 +2 位作者 李燕 姚玉鑫 刘敏肖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00-203,共4页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及血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C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和吞...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及血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C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和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2周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等级、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NIHSS评分、SSA评分及血清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B、C组低于A组(P<0.05),C组低于B组(P<0.05);3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优于治疗前(P<0.05),B、C组优于A组(P<0.05),C组优于B组(P<0.05);3组患者血清BDNF和NGF表达水平及总有效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B、C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结论: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升高血清BDNF和NGF水平,降低NSE水平,协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尼麦角林 低频电刺激治疗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R联合吞咽低频电刺激治疗CS后DAS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蕊 王景涛 谭志梅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5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下颏抗阻力训练(chin tuck against resistance,CTAR)联合吞咽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erebral stroke,CS)后吞咽障碍(dysphagia after actue stroke,DAS)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虞城县人民医院康复科2021年... 目的探讨下颏抗阻力训练(chin tuck against resistance,CTAR)联合吞咽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erebral stroke,CS)后吞咽障碍(dysphagia after actue stroke,DAS)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虞城县人民医院康复科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84例CS后DA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参照组(n=42)、研究组(n=42)。其中采用吞咽低频电刺激治疗的患者设为参照组,采用CTAR联合吞咽低频电刺激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吞咽功能障碍分级情况、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功能性经口舌摄食量表(FOIS)评分、舌骨喉活动度、表面肌电图、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4周后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SSA评分为(24.18±2.12)分,低于参照组(28.79±3.77)分,FOIS评分为(5.68±0.45)分,高于参照组(4.63±0.51)分(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舌骨前移、上移活动度分别为(11.47±2.55)mm、(17.38±4.59)mm,高于参照组(8.25±1.06)mm、(14.03±4.56)mm(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最大波幅为(725.38±55.02)V,高于参照组(605.98±49.65)V,吞咽时程为(1.11±0.15)s,短于参照组(1.33±0.21)s(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SWAL-QOL评分为(125.32±15.32)分,高于参照组(102.54±14.25)分(P<0.05)。结论CTAR联合吞咽低频电刺激治疗CS后DAS患者可有效提高舌骨喉活动度,改善吞咽、摄食功能,促进生活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颏抗阻力训练 吞咽低频电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舌骨喉活动度 摄食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及重建效果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文婷 王筱筱 +1 位作者 宁文华 徐艳华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3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分析下肢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研究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干预,连续干预...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分析下肢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研究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干预,连续干预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资料脑卒中偏瘫患者FMA评分,分析影响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相关因素,制订护理对策。结果:干预4周后,162例患者FMA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年龄≥60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1分、合并糖尿病、未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干预4周后FMA评分分别低于年龄<60岁、入院时NIHSS评分<21分、未合并糖尿病、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的患者(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入院时NIHSS评分≥21分、合并糖尿病是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是保护因素(P<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与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糖尿病合并情况呈负相关(P<0.05),与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呈正相关(P<0.05)。结论: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其下肢功能重建效果可能与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糖尿病合并情况、是否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低频电刺激 下肢功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联合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雪颖 岳慧洁 段青松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4期74-76,117,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间歇清洁导尿干预,观察组患者实...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间歇清洁导尿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低频电刺激联合间歇清洁导尿干预,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排尿情况[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以及日单次最大排尿量]、症状改善情况[泌尿症状困扰评分量表(USDS)、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量表(LUTS)]、尿流动力学[膀胱内压力、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USDS、LUT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内压力、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间歇清洁导尿可有效缓解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症状困扰程度,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低频电刺激 间歇清洁导尿 排尿情况 尿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脊穴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自噬相关因子及膀胱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李格格 董宝强 +11 位作者 焦政 马铁明 陈怡然 王树东 林星星 王列 田辉 刘玉丽 张淑慧 王成龙 胡哲 马俊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5-80,I0021-I0025,共11页
目的观察夹脊穴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对T7脊髓打击伤大鼠自噬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膀胱功能的机制。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假手术组(J)、模型组(M)、低频组(D)和低频联合针刺组(DZ),每组10只。D组Allen’s打... 目的观察夹脊穴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对T7脊髓打击伤大鼠自噬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膀胱功能的机制。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假手术组(J)、模型组(M)、低频组(D)和低频联合针刺组(DZ),每组10只。D组Allen’s打击伤后接受50 Hz低频电刺激治疗,1次/d,每次20 min,连续治疗7 d;DZ组在每日低频电刺激治疗后10 min,直刺夹脊穴。采用尿动力学法检测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的差异;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组织线粒体自噬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 A/1 B轻链3 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1 A/1 B light chain 3 B,LC3 B)和分选体蛋白1(sequestosome 1,p62)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tysrosine kinase A,TrK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 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LC3 B和p62的表达。结果K组和J组脊髓组织神经细胞核结构完整、线粒体形态正常;M组核膜不清楚、线粒体空泡伴有自噬;D组核膜形态无差异,空泡化线粒体伴有自噬表现;而与M组相比,DZ组核膜形态和线粒体空泡方面无差异,但无明显自噬。与K组相比,J组治疗前最大膀胱容量、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差值、NGF、TrKA、PI3 K、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LC3 B和p62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J组相比,M组治疗前最大膀胱容量、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差值,LC3 B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NGF、TrKA、PI3 K、P-AKT/AKT、p-mTOR/mTOR、p62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M组相比,D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与LC3 B表达显著下降(P<0.01)、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差值、NGF(P<0.05)、TrKA(P<0.05)、PI3 K、p-AKT/AKT、p-mTOR/mTOR、p62明显升高(P<0.01);与M组相比,DZ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与LC3 B表达显著下降(P<0.01),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差值、NGF、TrKA、PI3 K、P-AKT/AKT、p-mTOR/mTOR、p62表达显著上调(P<0.01);而DZ组与D组相比,治疗前最大膀胱容量、TrKA、p-mTOR/mT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与LC3 B表达显著下降(P<0.01),并且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差值、NGF、PI3 K、P-AKT/AKT、p62表达明显增加(P<0.01,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低频电刺激可促进脊髓神经元中NGF及其受体TrKA增殖,通过调节下游PI3 K/AKT/mTOR通路有效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过度自噬反应,保护脊髓神经元,使脊髓自主神经功能得到了重塑,进而显著改善大鼠脊髓损伤休克期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穴 针刺 低频电刺激 自噬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观察及对尿动力学的影响
19
作者 蔡芳 乔红梅 +2 位作者 朱艳 潘旭东 金杰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108例急性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间歇清洁、导尿、膀胱训练、药物...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108例急性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间歇清洁、导尿、膀胱训练、药物及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72 h排尿情况,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short form,ICIQ-SF)、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的评分变化以及尿动力学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高于对照组的85.2%(P<0.05)。治疗后,两组72 h排尿情况、尿动力学指标、ICIQ-SF评分、QOL评分和LUTS评分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观察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温针灸联合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卒中后尿失禁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和尿失禁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疗法 针药并用 低频电刺激 脑梗死 中风后遗症 尿失禁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康复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敬雨婷 米建荣 张金辉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52-253,共2页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盆底康复训练+低频电刺激)和对照组(盆底康复训练)各50例。对比两组临...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盆底康复训练+低频电刺激)和对照组(盆底康复训练)各5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ICI-Q-SF评分和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盆底肌肌力。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前,两组ICI-Q-SF评分和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CI-Q-SF评分和1h尿垫试验漏尿量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组(P<0.05)。治疗前,两组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和手测肌力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和手测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和手测肌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康复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漏尿量,改善患者盆底肌肌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康复训练 低频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