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及其抗性程度的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符式刚 邢奇芬 庞启滨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177-178,共2页
目的 建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株 ,观察其对氯喹和喹哌的抗性变化。 方法 按 Trager等常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 Reckmann等分别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和药效测试。 结果 所解冻培养的 3虫株 ,在培养初期疟原虫生长细弱 ,... 目的 建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株 ,观察其对氯喹和喹哌的抗性变化。 方法 按 Trager等常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 Reckmann等分别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和药效测试。 结果 所解冻培养的 3虫株 ,在培养初期疟原虫生长细弱 ,且能产生配子体 ,并以低配子体率维持一定时间 ,随着配子体消失 ,疟原虫无性体健壮 ,繁殖良好 ;对药敏测定 ,3株疟原虫对氯喹皆具高程度抗性 (分别为 32、6 4和 32 pmol/ # ) ;对喹哌也具抗性 (分别为 6 4、6 4和 32pmol/ # ) ,但连续培养一定时间后 ,对氯喹抗性程度逐渐下降 ,最后皆转变为敏感 (分别为第 170、110和第 80 d)。而对喹哌抗性则无变化。 结论  3株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不稳定 ,可能与原抗性程度不高和易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体外连续培养 药效测试 抗性程度 疟疾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生长状况的快速判定
2
作者 符式刚 邢奇芬 庞启滨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3期482-483,共2页
目的寻找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简便的培养方法。方法按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在每培养24h换液时观察培养上清液颜色和测试pH值并采样镜检原虫感染率和疟原虫形态,分析疟原虫生长状态与培养上清液颜色的关系。结果上清液颜色为紫... 目的寻找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简便的培养方法。方法按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在每培养24h换液时观察培养上清液颜色和测试pH值并采样镜检原虫感染率和疟原虫形态,分析疟原虫生长状态与培养上清液颜色的关系。结果上清液颜色为紫黄色、淡黄色、黄色、淡棕黄色、深棕黄色时,其PH值约分别为7.50~8.00、7.20~7.50、7.20~7.50、6.97~7.12和6.78~7.00,当上清液颜色为淡黄色、黄色、淡棕黄色时显示疟原虫生长形态最好,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83%~4.12%、5.00%~10.80%和8.00%~20.60%、退化原虫率分别为3.12%~5.15%、1.25%~2.25%和1.87%~2.98%,上清液为淡紫黄色和深棕黄色时显示培养液过碱和过酸,恶性疟原虫生长不佳、原虫感染率分别为0.25%和3.08%~11.34%,退化原虫率分别为75.50%~80.43%和35.68%~58.45%。结论培养上清液为淡黄色、黄色、淡棕黄色时显示疟原虫生长好,上清液为淡紫黄色和深棕黄色时显示不适合恶性疟原虫生长,根据上清液的颜色,可快速判定疟原虫生长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体外连续培养 上清液颜色 PH值 生长状态 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清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白菏 《医学动物防制》 2006年第11期822-822,共1页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培养 人血清 体外连续培养 新鲜血清 供血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氏锥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Ⅱ.影响培养的因素
4
作者 丁惠东 汪志楷 沈永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122-126,共5页
在199培养基中补充25.0mmol/L Hcpcs,5.5mmol/LD 葡萄糖,2.0mmol/L 丙酮酸钠,2.0mmol/L L-谷氨酰胺作基础培养基,观察了5种不同因素对体外培养系统中伊氏锥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20%灭活马血清、20%灭活犊牛血清或20%灭活驴血清... 在199培养基中补充25.0mmol/L Hcpcs,5.5mmol/LD 葡萄糖,2.0mmol/L 丙酮酸钠,2.0mmol/L L-谷氨酰胺作基础培养基,观察了5种不同因素对体外培养系统中伊氏锥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20%灭活马血清、20%灭活犊牛血清或20%灭活驴血清都能较好地维持伊氏锥虫在体外生长;牛肺成纤维细胞或小牛胸腺成纤维细胞能够作为饲养层细胞使用,一代细胞使用期分别是15d 和20d;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150μg/ml)和链霉素(250μg/ml)对虫体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每毫升培养基中的含虫量与不加青、链霉素者相比低4.0×10~5左右;2巯基乙醇(2-ME)浓度为0.2mol/L 时,虫体的培养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各浓度(P【0.01);37℃是培养伊氏锥虫的最适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氏锥虫 体外连续培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孔孔径和转动方式对瘤胃活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晓霞 卢广林 +2 位作者 常维毅 孙淑霞 杨连玉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48,共4页
试验采用2因素析因试验设计,设计2种搅拌方式,分别为单向转动和往复转动。每种搅拌方式下有4个不同的网孔孔径,网孔孔径分别为200、100、80和60目。每个网孔孔径为一组,每组设3个重复,活体羊为对照组。系统的稀释率设为发酵罐体积的3%/h... 试验采用2因素析因试验设计,设计2种搅拌方式,分别为单向转动和往复转动。每种搅拌方式下有4个不同的网孔孔径,网孔孔径分别为200、100、80和60目。每个网孔孔径为一组,每组设3个重复,活体羊为对照组。系统的稀释率设为发酵罐体积的3%/h,即缓冲液流速为0.5 mL/min,日粮精粗料比30:70,日喂料量为12 g,试验周期为9 d。分别测定活体羊瘤胃内和发酵罐内的pH、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以评定人工瘤胃体外连续培养系统的模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日粮精粗料比为30:70时,随着网孔孔径的增大,pH和NH3-N质量浓度显著提高,200目网孔孔径显著低于100、80和60目。乙酸和丁酸摩尔比例在网孔孔径间差异不显著,丙酸摩尔比例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在网孔孔径间差异不显著。当搅拌方式由往复转动变为单向转动时,pH、NH3-N质量浓度、乙酸摩尔比例和TVFA降低,丙酸和丁酸摩尔比例升高。在瘤胃体外连续培养系统中网孔孔径为200目和搅拌方式为单向转动的条件下,瘤胃体外培养的瘤胃发酵特性与活体羊体内环境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孔孔径 转动方式 瘤胃体外连续培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组化鉴定
6
作者 任峰 刘彦仿 隋延仿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89年第2期30-32,共3页
本文报道用临床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制备细胞悬液直接免疫BALB/c小鼠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在筛选过程中获得一株抗血管内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该细胞株稳定地在体外连续培养四个月。抗体能直接用于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的切片染... 本文报道用临床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制备细胞悬液直接免疫BALB/c小鼠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在筛选过程中获得一株抗血管内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该细胞株稳定地在体外连续培养四个月。抗体能直接用于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的切片染色,不需胰酶消化。经A.B.C法免疫组化染色证明,对全身各脏器血管内皮细胞定位以及30例各种类型血管瘤的内皮细胞染色均呈阳性反应。对起源于内皮细胞的5例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定位4例阳性,1例为阴性。而对血管外皮细胞肉瘤却大部份呈阴性反应。与内皮细胞以外的组织无交叉反应。提示此抗体能识别的抗原可能是Ⅷ因子相关抗原,它对起源于血管的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及免疫组化定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内皮细胞 单克隆抗 BALB/c小鼠 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血管皮细胞肉瘤 Ⅷ因子相关抗原 鉴定 体外连续培养 福尔马林固定 免疫组化定位 Sp2/0 软组织肿瘤 细胞融合 细胞悬液 标本制备 手术切除 石蜡包埋 胰酶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茸多肽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林建华 修忠标 +1 位作者 吴朝阳 王日雄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27-828,共2页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PAP)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CD29、CD90表达;将MSCs分为对照组、PAP不同浓度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培养48h后用四唑盐比色法测细胞活力、流...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PAP)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CD29、CD90表达;将MSCs分为对照组、PAP不同浓度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培养48h后用四唑盐比色法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增殖指数(PI)、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CD34、CD45、CD29、CD90分别为0.81%、0.09%、95.90%、67.00%;PAP不同浓度组与TGFβ1组吸光度值与PI较大,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棕褐色颗粒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P不同浓度组MSCs在体外连续培养中没有异倍体的产生。结论PAP对兔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能逆转MSCs体外连续培养中异行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多肽 细胞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 ENVISION 免疫组织化学 体外连续培养 流式细胞术检测 MSCs 不同浓度 四唑盐比色法 细胞增殖指数 CD34 CD29 PAP CD45 细胞活力
原文传递
本期专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5986-5986,共1页
4长期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及其限制性 推荐理由:胎盘及其附件组织属于常规医疗废弃物,因其来源丰富、易于采集运输等而受到广泛地关注。研究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骨髓等其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分... 4长期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及其限制性 推荐理由:胎盘及其附件组织属于常规医疗废弃物,因其来源丰富、易于采集运输等而受到广泛地关注。研究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骨髓等其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分化增殖能力、更低的免疫原性,可在体外连续培养逸80个细胞倍增时间仍保持其多向分化潜能和高速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多向分化潜能 专题 细胞倍增时间 体外连续培养 增殖能力 组织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黏膜病
9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2008年第4期190-191,共2页
口腔扁平苔藓基因表达谱中差异表达基因初步探讨;大鼠口腔黏膜角质形成细胞体外连续培养的研究;佳蓉片治疗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食物性过敏原致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可能性分析;
关键词 口腔黏膜病 口腔扁平苔藓 复发性口腔溃疡 差异表达基因 体外连续培养 角质形成细胞 疗效观察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