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侗族大歌-琵琶歌的生态文化元素及翻译探究
1
作者 韦婧 《文化产业》 2025年第3期163-165,共3页
万物皆有声,侗歌独飞扬。侗族大歌-琵琶歌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文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作为侗族的一分子,应致力于从事琵琶歌的研究、翻译和传播工作,以期让更多... 万物皆有声,侗歌独飞扬。侗族大歌-琵琶歌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文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作为侗族的一分子,应致力于从事琵琶歌的研究、翻译和传播工作,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琵琶 侗族文化 生态文化思想 可持续发展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的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立国 王佳琴 刘旭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0-1811,共12页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案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根据侗族大歌实践中的权力博弈演变,可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分为4个阶段:原始平衡阶段、被动妥协阶段、主动抵制阶段、融合再生阶段;2)皇都村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经过从互惠型依次向一般型、协商型和生产型转变的过程;3)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系统性,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推动力、牵引力和支撑力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展现居民在面对非遗资本化时的抵制策略与情感调适过程,对非遗保护实践中情感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实践 情感交换模式 演变 传统村落 非遗 皇都村侗族大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侗族大歌传承策略探析
3
作者 向少华 《黄河之声》 2024年第21期60-63,共4页
侗族大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多重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侗族大歌的发展困境,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旨在有效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创新,为侗族文化的长久传承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 侗族大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多重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侗族大歌的发展困境,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旨在有效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创新,为侗族文化的长久传承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侗族大歌 传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中的音乐、环境和地方
4
作者 英倩蕾 余沁毓(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1-14,F0002,共15页
侗族大歌是一种以侗语演唱的重要合唱形式,是记录和传承重要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百科全书及传播科学知识的方式,其歌唱也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侗族大歌这类艺术形式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揭示环境与更广泛的地... 侗族大歌是一种以侗语演唱的重要合唱形式,是记录和传承重要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百科全书及传播科学知识的方式,其歌唱也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侗族大歌这类艺术形式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揭示环境与更广泛的地方之间的联系。贯穿在侗族大歌中的演唱、地方和环境间的各种联系,展现了侗族世界观的方方面面,以不显眼但又重要的方式展现了音乐、地方和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音乐 环境 地方 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娱乐·共融:文化生境中的侗族大歌功能考索
5
作者 曹航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6-21,共6页
民间文学以口头形式创作和传播,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侗族大歌作为其代表,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和文化,体现侗族文化内涵和生产生活引导功能。侗族大歌具有教育、娱乐、社交、信仰等丰富的文化功能,不仅提供审美享受,还通过歌词反... 民间文学以口头形式创作和传播,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侗族大歌作为其代表,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和文化,体现侗族文化内涵和生产生活引导功能。侗族大歌具有教育、娱乐、社交、信仰等丰富的文化功能,不仅提供审美享受,还通过歌词反映侗族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侗族人民追求健康娱乐的积极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社会功用 侗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侗族大歌传播路径的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6
作者 滚学凯 梁龙 《今传媒》 2024年第6期94-97,共4页
侗族大歌是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在贵州侗族地区世代流传的、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本研究概述了侗族大歌的相关研究现状及其传播路径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运用拉斯韦尔模式对侗族大歌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进行分析... 侗族大歌是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在贵州侗族地区世代流传的、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本研究概述了侗族大歌的相关研究现状及其传播路径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运用拉斯韦尔模式对侗族大歌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进行分析,指出其传播路径呈现出传播渠道和受众逐渐变多、传播效果不断降低、“把关人”角色不断深化的趋势,并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分析了路径变化对侗族大歌传播产生的影响,旨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传播路径 拉斯韦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的传播与发展
7
作者 吴昌桃 《新闻世界》 2024年第9期104-106,共3页
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方式。侗族大歌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近年来,大众传媒提升了侗族大歌的知名度,但也对其传统传播形式带来冲击。侗族大歌应借助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直... 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方式。侗族大歌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近年来,大众传媒提升了侗族大歌的知名度,但也对其传统传播形式带来冲击。侗族大歌应借助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在保留本真的基础上,实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新媒体 传承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仪式到表演:村超舞台上侗族大歌的互动与转向
8
作者 尤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1期71-74,共4页
传统民间仪式中的侗族大歌拥有固定的表演周期、空间以及特定的意义,与其他民俗仪式一样,它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在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村超的舞台上,侗族大歌凭借新媒体和新技术完成了互动与转向,从传统的村寨表演逐渐转向新兴的... 传统民间仪式中的侗族大歌拥有固定的表演周期、空间以及特定的意义,与其他民俗仪式一样,它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在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村超的舞台上,侗族大歌凭借新媒体和新技术完成了互动与转向,从传统的村寨表演逐渐转向新兴的舞台表演,在演唱形式、活动空间、展演路径和展演功能方面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把考察村超舞台上侗族大歌的表演作为个案,并运用相关仪式理论和表演理论呈现侗族大歌变化的相关细节,以此探究侗族大歌的变迁与调适,也为其他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村超舞台 仪式 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抖音侗族大歌短视频内容生产及传播策略研究
9
作者 廖丽婷 《科技传播》 2024年第14期79-82,共4页
聚焦侗族大歌的短视频传播,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侗族大歌”相关话题短视频内容为基础,从传播者、传播内容、视听语言三个视角分析短视频时代侗族大歌等音乐类非遗文化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及传播策略。研究发现,侗族大歌短视频传播生态呈现... 聚焦侗族大歌的短视频传播,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侗族大歌”相关话题短视频内容为基础,从传播者、传播内容、视听语言三个视角分析短视频时代侗族大歌等音乐类非遗文化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及传播策略。研究发现,侗族大歌短视频传播生态呈现出视频主题集中在歌舞主题表演上,传播内容枯燥;传播主体以侗族人民为主,圈层传播难渗透;音乐以单一环境音效、同期声为主,创新度不高;画面呈现表现为“现场实拍+侗族大歌”模式,画面镜头以全景、中景为主,缺乏深度等传播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音乐类非遗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传播难题,提出传播策略,以改善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播效果,促进其更好传承发展,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短视频传播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非遗侗族大歌:天籁之音唱响世界
10
作者 舒畅 《当代贵州》 2024年第39期10-10,共1页
简介1957年4月,新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萧家驹等人组成的侗歌调查组进入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交界的侗族地区进行采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叫做嘎老的多声部合唱,并将其编成专著《侗族大歌》,于1958年8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而后这... 简介1957年4月,新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萧家驹等人组成的侗歌调查组进入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交界的侗族地区进行采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叫做嘎老的多声部合唱,并将其编成专著《侗族大歌》,于1958年8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而后这种多声部的侗歌逐渐进入全球视野。它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天籁之音 中国民族音乐 多声部 从江县 侗族地区 黎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的传播策略探析
11
作者 李峙仪 黄硕 《艺术家》 2024年第1期140-142,共3页
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侗族大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遭受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侗族大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遭受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对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现状入手,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传承与传播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遗产 新媒体环境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 策略探析 传承困境 互联网 传播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黔湘桂侗族大歌新型网络表演文本的传播态势研究
12
作者 付飘如 李常新 《艺术家》 2024年第7期47-49,共3页
侗族大歌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著称,并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新型网络表演文本传播形式的出现,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利用好网络平... 侗族大歌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著称,并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新型网络表演文本传播形式的出现,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利用好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使其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网络平台 传播优势 受众群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表演文本 非遗文化 传播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文化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播——以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为例
13
作者 邓庄 王影 《新闻传播》 2024年第23期40-42,共3页
以人为主体的“身体记忆”、以鼓楼和风雨桥为载体的“景观记忆”、以生活场景为依托的“场景记忆”、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媒介记忆”,共同融合建构侗族大歌的集体记忆。数字媒介为侗族大歌的传播与传承创造出新的空间,使边缘化的侗族... 以人为主体的“身体记忆”、以鼓楼和风雨桥为载体的“景观记忆”、以生活场景为依托的“场景记忆”、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媒介记忆”,共同融合建构侗族大歌的集体记忆。数字媒介为侗族大歌的传播与传承创造出新的空间,使边缘化的侗族大歌等非遗文化重回民众的日常生活,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非遗 集体记忆 数字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音乐剧表演中侗族大歌运用分析
14
作者 吴文君 《艺术评鉴》 2024年第21期81-86,共6页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传统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凭借其独特的和声结构和音乐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分析了侗族大歌在旅游音乐剧中的多维度应用,探讨了其在活态舞台传承、文化融合创新与文化交流中的核心价值。通过地域文化整合...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传统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凭借其独特的和声结构和音乐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分析了侗族大歌在旅游音乐剧中的多维度应用,探讨了其在活态舞台传承、文化融合创新与文化交流中的核心价值。通过地域文化整合,侗族大歌在旅游音乐剧中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为当代观众提供了跨文化互动与情感共鸣的机会,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旅游音乐剧 文化传承 舞台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传承的历史与现状——基于CNKI(1982-2022年)知识图谱分析
15
作者 吴远华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9-58,共10页
侗族大歌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被列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通过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考察1982-2022年间中国知网(CNKI)刊载的侗族大歌学术论文情况,分析侗族大歌研究的演进脉络、关注热点... 侗族大歌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被列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通过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考察1982-2022年间中国知网(CNKI)刊载的侗族大歌学术论文情况,分析侗族大歌研究的演进脉络、关注热点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40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经历了蹒跚起步、快速攀升和平稳推进三个阶段。其中,侗族大歌的历史源流、艺术特征、审美建构、社会功能和传承保护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领域。未来,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深化侗族大歌音乐性与文学性之关系、侗族大歌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及其海外传播研究等成为拓展侗族大歌研究的新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学术传承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课堂中侗族大歌的传承探析
16
作者 陈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0126-0129,共4页
侗族大歌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艺术形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自2009年以来,贵州省侗族大歌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由此吸引了全球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 侗族大歌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艺术形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自2009年以来,贵州省侗族大歌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由此吸引了全球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侗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侗族民歌这种代表性的口传形式,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因此,本文对侗族大歌进入学校的现状、意义及传承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侗族大歌的教学和广大师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W”传播模式下侗族大歌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
17
作者 侯雨婷 《东西南北》 2024年第21期0026-0028,共3页
新媒体时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数字化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相关 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侗族大歌已经被系统化地保存在非遗数据库当中,以供后人查阅学习。但同时,侗族大歌的数字化传 播路径也... 新媒体时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数字化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相关 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侗族大歌已经被系统化地保存在非遗数据库当中,以供后人查阅学习。但同时,侗族大歌的数字化传 播路径也存在着数量众多、内容繁杂、信息繁杂等问题。本文利用“5W”传播模式对侗族大歌数字化传播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以期为未来侗族大歌的数字化传播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W”传播模式 侗族大歌 数字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小黄侗族大歌为例 被引量:24
18
作者 孙九霞 吴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2,190,共10页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过程中含有异地文化商品化和本地文化商品化两种形式,二者都推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本地文化商品化主要体现为表演队、侗歌表演的出现,他们从多方面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侗歌产品在异地的展演以及打(文艺)工等方式为主的侗歌文化的异地商品化则提升了小黄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增加了外界对小黄侗歌的关注,增强了村民自豪感,促进了侗歌的社区传承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商品化 文化传承 侗族大歌 民族旅游 小黄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与中国民族合唱理论构建——以岩洞镇侗族大歌公母合唱理论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雯 刘煜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66-73,共8页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不再仅仅是遗产,而是当今中国民族合唱理论构建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倡导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当今,通过岩洞镇侗族大歌这样的案例研究,我们将理解南侗人的公母合唱理论折射出我国上古时期阴阳二元文化观,将理解中国少...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不再仅仅是遗产,而是当今中国民族合唱理论构建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倡导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当今,通过岩洞镇侗族大歌这样的案例研究,我们将理解南侗人的公母合唱理论折射出我国上古时期阴阳二元文化观,将理解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理论的独特性和在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少数民族 传统 合唱 公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 生存 发展——论侗族大歌文化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邓钧 邓光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15-121,共7页
随着现代化大潮的到来,侗族地区的封闭状况逐步被打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种种困境,因此,如何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当下争论的热点问题。有人认为侗族大歌只能维系祖祖辈辈一脉相承的模式,走产业... 随着现代化大潮的到来,侗族地区的封闭状况逐步被打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种种困境,因此,如何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当下争论的热点问题。有人认为侗族大歌只能维系祖祖辈辈一脉相承的模式,走产业化路子是有悖传统的。本文以社会学、文化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对侗族地区的深入考察分析,指出侗族大歌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变"和"不变"的双重特点。它虽有很强不变性,但必须以保留其封闭状态为前提。而其可变的一面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机。侗族大歌适时转型、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是在当前传承危机下找到的一条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路子。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侗族大歌文化产业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对其发展必须正确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保护传承 生存、发展 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