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谈汪曾祺小说语言的修辞习惯
1
作者 林超然 《绥化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53-56,共4页
关键词 汪曾祺 小说语言 汪曾棋 修辞习惯 修辞 小说追求 作家 旁白 中国古典小说 修辞立其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曾祺的修辞习惯
2
作者 林超然 《阅读与写作》 1997年第9期4-6,共3页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赢得了普遍的赞赏,人们一致的观点是作品的语言重线性勾勒、准确干净、节奏感强,多用叙述语言,少用修辞。然而这为数不多的修辞却作用非凡、不容忽视。它有效地调整和强化了作品语言的句法、语势和色彩,体现着中国传统...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赢得了普遍的赞赏,人们一致的观点是作品的语言重线性勾勒、准确干净、节奏感强,多用叙述语言,少用修辞。然而这为数不多的修辞却作用非凡、不容忽视。它有效地调整和强化了作品语言的句法、语势和色彩,体现着中国传统小说的语言方式,并最终成为了一种既清新明秀又深沉厚重的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小说 中国传统小说 创作风格 叙述语言 修辞习惯 语言方式 汪曾棋 作品 作家 语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对比修辞研究36年述评 被引量:16
3
作者 马广惠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3期3-6,共4页
传统对比修辞理论虽有许多缺陷,其核心思想仍有合理性,即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修辞传统、修辞习惯和修辞取向.在36年发展过程中,对比修辞不断修正理论框架,从单一的语言分析框架,拓展到包括语境和社会语言环境分析框架在内的复合理论框... 传统对比修辞理论虽有许多缺陷,其核心思想仍有合理性,即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修辞传统、修辞习惯和修辞取向.在36年发展过程中,对比修辞不断修正理论框架,从单一的语言分析框架,拓展到包括语境和社会语言环境分析框架在内的复合理论框架;不但进行跨语言对比分析,而且进行语言内部变体的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修辞 修辞结构 修辞习惯 修辞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数字英译的修辞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山 《当代修辞学》 1984年第2期18-18,共1页
读中国古诗,常遇到数字。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几乎俯拾即是。其中有实指,也有虚指。以杜甫的绝句为例,"... 读中国古诗,常遇到数字。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几乎俯拾即是。其中有实指,也有虚指。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实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虚指。在译成英文时,实数不可擅改,自不待言,但虚数则须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例如—— 1、张祜:"何满子"古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习惯 译文 修辞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朝翻译技巧浅谈(1)
5
作者 金荣福 《汉语学习》 1980年第1期44-48,共5页
大家都知道,搞翻译的先决条件是懂得两种语言,而搞好翻译的关键又在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还不够。往往有这样的时候:一篇文章读起来,没有什么不懂的,但一下笔翻译,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汉朝语在词汇、语法、修辞上有着许多的... 大家都知道,搞翻译的先决条件是懂得两种语言,而搞好翻译的关键又在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还不够。往往有这样的时候:一篇文章读起来,没有什么不懂的,但一下笔翻译,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汉朝语在词汇、语法、修辞上有着许多的不同,因此在翻译中就出现许多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要用一些不同的手段或方法,下面就谈谈这些方法。 一、增词法 先看两个例子; 充分相信青年,又不回避问题,在思想上政治上重在积极引导,这是我们党和共青团多年培养教育青年的一条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技巧 译文 朝鲜语 朝语 增词法 汉语 翻译的关键 修辞习惯 宾语 语法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西游记》以骈入散的语言特点
6
作者 黄晋卿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16,共2页
一、作为文学传统和修辞习惯的骈偶技巧骈偶,即对偶、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修辞技巧,一般指文本中前后两句字数、结构、词性相同或相似。这种修辞手段有着产生的必然、较早的渊源,并且在一代代作家的努力下,逐步发展、兴盛、成熟... 一、作为文学传统和修辞习惯的骈偶技巧骈偶,即对偶、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修辞技巧,一般指文本中前后两句字数、结构、词性相同或相似。这种修辞手段有着产生的必然、较早的渊源,并且在一代代作家的努力下,逐步发展、兴盛、成熟、定型。可以说,古代作家将对偶作为重要技巧加以反复练习,因此下笔著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语言特点 骈偶 对偶 中国古典文学 反复练习 文学传统 修辞习惯 修辞手段 书面语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