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谈汪曾祺小说语言的修辞习惯
- 1
-
-
作者
林超然
-
出处
《绥化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53-56,共4页
-
-
关键词
汪曾祺
小说语言
汪曾棋
修辞习惯
修辞格
小说追求
作家
旁白
中国古典小说
修辞立其诚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汪曾祺的修辞习惯
- 2
-
-
作者
林超然
-
出处
《阅读与写作》
1997年第9期4-6,共3页
-
文摘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赢得了普遍的赞赏,人们一致的观点是作品的语言重线性勾勒、准确干净、节奏感强,多用叙述语言,少用修辞。然而这为数不多的修辞却作用非凡、不容忽视。它有效地调整和强化了作品语言的句法、语势和色彩,体现着中国传统小说的语言方式,并最终成为了一种既清新明秀又深沉厚重的创作风格。
-
关键词
汪曾祺小说
中国传统小说
创作风格
叙述语言
修辞习惯
语言方式
汪曾棋
作品
作家
语势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国外对比修辞研究36年述评
被引量:16
- 3
-
-
作者
马广惠
-
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洛阳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3期3-6,共4页
-
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
-
文摘
传统对比修辞理论虽有许多缺陷,其核心思想仍有合理性,即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修辞传统、修辞习惯和修辞取向.在36年发展过程中,对比修辞不断修正理论框架,从单一的语言分析框架,拓展到包括语境和社会语言环境分析框架在内的复合理论框架;不但进行跨语言对比分析,而且进行语言内部变体的对比分析.
-
关键词
对比修辞
修辞结构
修辞习惯
修辞取向
-
Keywords
Contrastive Rhetoric
Rhetorical Traditions
Rhetorical Conventions
-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古诗数字英译的修辞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曹山
-
出处
《当代修辞学》
1984年第2期18-18,共1页
-
文摘
读中国古诗,常遇到数字。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几乎俯拾即是。其中有实指,也有虚指。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实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虚指。在译成英文时,实数不可擅改,自不待言,但虚数则须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例如—— 1、张祜:"何满子"古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
关键词
修辞习惯
译文
修辞效果
-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汉朝翻译技巧浅谈(1)
- 5
-
-
作者
金荣福
-
出处
《汉语学习》
1980年第1期44-48,共5页
-
文摘
大家都知道,搞翻译的先决条件是懂得两种语言,而搞好翻译的关键又在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还不够。往往有这样的时候:一篇文章读起来,没有什么不懂的,但一下笔翻译,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汉朝语在词汇、语法、修辞上有着许多的不同,因此在翻译中就出现许多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要用一些不同的手段或方法,下面就谈谈这些方法。 一、增词法 先看两个例子; 充分相信青年,又不回避问题,在思想上政治上重在积极引导,这是我们党和共青团多年培养教育青年的一条经验。
-
关键词
翻译技巧
译文
朝鲜语
朝语
增词法
汉语
翻译的关键
修辞习惯
宾语
语法结构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试论《西游记》以骈入散的语言特点
- 6
-
-
作者
黄晋卿
-
机构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
出处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16,共2页
-
基金
重庆文理学院引进人才科研项目启动经费课题“明代小说诗性研究”(2007年)
-
文摘
一、作为文学传统和修辞习惯的骈偶技巧骈偶,即对偶、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修辞技巧,一般指文本中前后两句字数、结构、词性相同或相似。这种修辞手段有着产生的必然、较早的渊源,并且在一代代作家的努力下,逐步发展、兴盛、成熟、定型。可以说,古代作家将对偶作为重要技巧加以反复练习,因此下笔著文,"
-
关键词
西游记
语言特点
骈偶
对偶
中国古典文学
反复练习
文学传统
修辞习惯
修辞手段
书面语言
-
分类号
I207.419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