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 |
吴礼权
谢元春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6
|
|
2
|
身份·功能·性别——试论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修辞行为 |
席扬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3
|
盲视与洞见——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修辞行为分析 |
席扬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4
|
社会道德与修辞行为的关系 |
王德春
陈汝东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2
|
|
5
|
伦理、时空、意象——关于台港澳与海外“华文诗歌”修辞行为的泛性分析 |
席扬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2 |
1
|
|
6
|
编辑修辞行为论略 |
胡习之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7
|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贝蒂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心理解码 |
陶隐宁
|
《西部广播电视》
|
2018 |
0 |
|
8
|
网络空间中修辞行为的符号学分析 |
郭伟
|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9 |
0 |
|
9
|
社会道德意识调控下的修辞行为 |
介小玲
|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3 |
0 |
|
10
|
言语修辞行为在言语交际中的调节作用 |
陶卫红
|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1
|
论汉语修辞行为的象似性 |
李瑾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1
|
|
12
|
论修辞行为 |
戴仲平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2
|
|
13
|
感受象征的力量——福州城市发展的非言语修辞行为探析 |
陈钦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3 |
0 |
|
14
|
社会政治语境与修辞行为的关系 |
陈汝东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1
|
|
15
|
言语修辞行为表达、理解的心理认知机制 |
陶卫红
|
《民族论坛》
|
2007 |
0 |
|
16
|
作为政诒生活桥梁的修辞行为——《邹忌讽齐王纳谏》别解 |
何永生
|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
2008 |
0 |
|
17
|
谢惠连五言诗修辞行为分析 |
高新宇
|
《汉字文化》
|
2024 |
0 |
|
18
|
1950年代诗集序跋的言者身份与修辞行为关系探微——以“建国十周年诗选集”为考察中心 |
巫洪亮
|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
|
2017 |
0 |
|
19
|
感受象征的力量——福州城市发展的修辞行为探析 |
陈钦
|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