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吴礼权 谢元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4-21,共8页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是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工具,但是在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是两岸的中国人在选择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来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用字不...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是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工具,但是在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是两岸的中国人在选择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来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用字不一致现象。事实上,这并不是单纯的用字问题,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心理,折射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微妙的心理差异。台湾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的"天朝心态",而大陆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则表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渐趋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名 音译 修辞行为 中国文化 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功能·性别——试论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修辞行为 被引量:5
2
作者 席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7,共8页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由身份意识、性别意识和功能意识等混合而成的复杂性,表征出创作主体“修辞行为”的“暧昧”状态。在丁玲创作“转换”过程中,“身份定位”与“艺术策略”选择之间的矛盾,始终折磨着她。《太》蕴含了丁玲大量...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由身份意识、性别意识和功能意识等混合而成的复杂性,表征出创作主体“修辞行为”的“暧昧”状态。在丁玲创作“转换”过程中,“身份定位”与“艺术策略”选择之间的矛盾,始终折磨着她。《太》蕴含了丁玲大量复杂的精神信息和转换期里“修辞行为”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修辞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盲视与洞见——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修辞行为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席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5-91,共7页
以 1 95 9年为界 ,赵树理在解放以后的小说创作 ,其修辞行为呈现为前后否定的状态。“现实”“历史”与“权力”是构成其修辞语境的三个重要因素。赵树理在其小说文本中 ,通过对这三者在修辞预设与动机、修辞语境与策略、修辞效果与检... 以 1 95 9年为界 ,赵树理在解放以后的小说创作 ,其修辞行为呈现为前后否定的状态。“现实”“历史”与“权力”是构成其修辞语境的三个重要因素。赵树理在其小说文本中 ,通过对这三者在修辞预设与动机、修辞语境与策略、修辞效果与检测等方面作用的不断调整 ,使其主体性始终贯穿于修辞全程中。赵树理创作的独特性 ,在其修辞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交织状态里 ,被体现得极为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小说创作 修辞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道德与修辞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德春 陈汝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52-57,共6页
本文阐释了修辞行为的道德属性、道德功能,以及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对修辞行为的制约,从而说明了修辞行为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修辞行为 道德属性 道德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时空、意象——关于台港澳与海外“华文诗歌”修辞行为的泛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席扬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年第2期8-12,共5页
海外“华文诗歌”的修辞行为首先体现为修辞上的伦理化取向和向文化之“根”的价值诉求 ;其二修辞行为表现在主体对“区位”的特殊敏感方面 ,其“时空意识”并不是被文本内部所含纳 ,而是体现在作者与文本之间 ;其三是海外华文诗歌的“... 海外“华文诗歌”的修辞行为首先体现为修辞上的伦理化取向和向文化之“根”的价值诉求 ;其二修辞行为表现在主体对“区位”的特殊敏感方面 ,其“时空意识”并不是被文本内部所含纳 ,而是体现在作者与文本之间 ;其三是海外华文诗歌的“意象”修辞性 ,表现为创作主体并不真正关心写给谁 ,而是更注意自己与描述对象直线的关系 ,从而使“意象”的指涉具有了浓郁的修辞倾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港澳与海外华文诗歌 修辞行为 伦理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修辞行为论略
6
作者 胡习之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编辑修辞行为,就是编辑对特定文稿的语言优化行为。这种修辞行为是一种角色行为,一种他人替代式修辞行为。编辑修辞行为应遵循尊重原则:尊重作者的本意、尊重作者的修辞权力与添色原则:为原作增色。学术期刊编辑的修辞追求表现于微观与... 编辑修辞行为,就是编辑对特定文稿的语言优化行为。这种修辞行为是一种角色行为,一种他人替代式修辞行为。编辑修辞行为应遵循尊重原则:尊重作者的本意、尊重作者的修辞权力与添色原则:为原作增色。学术期刊编辑的修辞追求表现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追求规范、关联、简练、流畅,宏观方面追求庄重、平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修辞行为 尊重原则 添色原则 修辞权力 语言优化权 修辞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贝蒂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心理解码
7
作者 陶隐宁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第1期110-111,120,共3页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描述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电影,2003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片成功地重现了1950年美国女子学院的尊贵与典雅,并成功塑造了六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解析女主角贝...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描述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电影,2003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片成功地重现了1950年美国女子学院的尊贵与典雅,并成功塑造了六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解析女主角贝蒂的修辞行为以及修辞心理,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 社会心理修辞 电影对白 修辞行为 修辞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中修辞行为的符号学分析
8
作者 郭伟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10期5-8,共4页
通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网络空间中的修辞行为——以一些常见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构成机制为案例——进行分析。这些符号经过交际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重新符号化——再次约定和所指分层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 通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网络空间中的修辞行为——以一些常见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构成机制为案例——进行分析。这些符号经过交际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重新符号化——再次约定和所指分层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交际符号化的手段,对一些常用的网络交际符号进行了重点例举和解析,并对其特点进行了阐释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行为 网络交际 符号化 再次约定 所指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道德意识调控下的修辞行为
9
作者 介小玲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1期92-94,共3页
社会道德和伦理关系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构成部分词语的补充色彩,形成社会道德对修辞行为的制约作用。这种作用方式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影响修辞主体话语的信息性质、社会道德影响修辞主体对修辞方法的选择和个人道德修养影响交际主体... 社会道德和伦理关系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构成部分词语的补充色彩,形成社会道德对修辞行为的制约作用。这种作用方式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影响修辞主体话语的信息性质、社会道德影响修辞主体对修辞方法的选择和个人道德修养影响交际主体的修辞行为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道德意识 修辞行为 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语修辞行为在言语交际中的调节作用
10
作者 陶卫红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94-98,共5页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用语言进行思维、交流思想、传递社会信息时,通过言语修辞行为在言语交际中调节相互关系,达到互相理解和了解;在思维活动中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传递信息中调节整个社会成员的一致行动,这种...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用语言进行思维、交流思想、传递社会信息时,通过言语修辞行为在言语交际中调节相互关系,达到互相理解和了解;在思维活动中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传递信息中调节整个社会成员的一致行动,这种调节作用影响并促进了言语交际行为顺利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修辞行为 言语交际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修辞行为的象似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瑾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86-89,共4页
海曼在符号学家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的影响下,把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象似性在汉语修辞行为中具体表现在语音、语相、顺序、数量等方面。在表达外部世界时,与真实世界象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顺应交际需要的自然过程。它使语言在... 海曼在符号学家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的影响下,把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象似性在汉语修辞行为中具体表现在语音、语相、顺序、数量等方面。在表达外部世界时,与真实世界象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顺应交际需要的自然过程。它使语言在表达外部世界和内心情感时呈现为优化形态,是符号形式运行的高效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修辞行为 象似性 语音象似 语序象似 数量象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修辞行为 被引量:2
12
作者 戴仲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45-49,共5页
关键词 修辞行为 言语表达 修辞效果 口语表达 内部言语 语法结构 同义形式 修辞研究 修辞手段 言语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受象征的力量——福州城市发展的非言语修辞行为探析
13
作者 陈钦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7期99-100,共2页
修辞批评系统分析修辞者的修辞行为是否具有说服力、如何影响受众,从而挖掘修辞者的修辞动机和修辞目的。修辞者的修辞行为可分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修辞行为与发展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言语修辞行为、非言... 修辞批评系统分析修辞者的修辞行为是否具有说服力、如何影响受众,从而挖掘修辞者的修辞动机和修辞目的。修辞者的修辞行为可分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修辞行为与发展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言语修辞行为、非言语修辞行为的内容、形式、过程等等,都可以极大地影响、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策略、甚至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 城市 发展 修辞 非言语修辞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政治语境与修辞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汝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30-35,52,共7页
关键词 社会政治因素 言语行为 修辞行为 语境与修辞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话语理解过程 社会政治心理 话语信息 社会政治形势 政治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语修辞行为表达、理解的心理认知机制
15
作者 陶卫红 《民族论坛》 2007年第8期50-51,共2页
言语修辞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我们认为,言语修辞行为双方从语境认知到话语建构与话语理解的一系列信息编码解码的过程,即为言语修辞行为的心理认知过程。本文着重解析了言语修辞行为信息过程处理的基本特征,即记忆的... 言语修辞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我们认为,言语修辞行为双方从语境认知到话语建构与话语理解的一系列信息编码解码的过程,即为言语修辞行为的心理认知过程。本文着重解析了言语修辞行为信息过程处理的基本特征,即记忆的编码、解码过程和信息传送过程,同时运用关联论的推理法则以及动态语境理论对言语修辞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析言语修辞行为表达与理解的心理认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修辞行为 话语表达与理解 心理认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政诒生活桥梁的修辞行为——《邹忌讽齐王纳谏》别解
16
作者 何永生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8年第6期35-36,共2页
文题中的所谓“修辞行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话语行为,而是指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实际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话语活动政治目的的言语活动。研究这样一类言语活动的学科在西方称作“修辞学”。在中国古代没有一部类似... 文题中的所谓“修辞行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话语行为,而是指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实际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话语活动政治目的的言语活动。研究这样一类言语活动的学科在西方称作“修辞学”。在中国古代没有一部类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的专门著作,然而类似《修辞学》中谈到的修辞理论和修辞实践却是一点不比西方古代社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 修辞行为 修辞学》 别解 桥梁 生活 为政 语言运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惠连五言诗修辞行为分析
17
作者 高新宇 《汉字文化》 2024年第6期55-57,共3页
谢惠连是南朝刘宋时期颇为著名的诗人,才华出众,与其族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今存其完整的五言诗二十首。谢惠连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极强,可以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艺术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 谢惠连 五言诗 修辞行为
原文传递
1950年代诗集序跋的言者身份与修辞行为关系探微——以“建国十周年诗选集”为考察中心
18
作者 巫洪亮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239-250,共12页
1949-1966年中国诗坛出版了大量的诗歌选集,这些选集的序跋含纳着丰富的诗歌理念与诗美风尚的嬗变信息,也尘封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诗坛往事和诗人隐秘的心路历程。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建国十周年诗选集"的序跋中,编选者具有鲜... 1949-1966年中国诗坛出版了大量的诗歌选集,这些选集的序跋含纳着丰富的诗歌理念与诗美风尚的嬗变信息,也尘封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诗坛往事和诗人隐秘的心路历程。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建国十周年诗选集"的序跋中,编选者具有鲜明的双重言说身份,显在的身份为文化官员、"自否者"和受恩者,隐在的身份为对诗本体问题执着求索的诗人,双重身份内在规约序跋言说主体的话语修辞行为和编选者的编纂策略,映射出当代诗人复杂而多元的精神维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诗歌 序跋 言者身份 修辞行为
原文传递
感受象征的力量——福州城市发展的修辞行为探析
19
作者 陈钦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4年第1期13-20,共8页
修辞学关注修辞者的修辞行为是否具有说服力?如何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修辞批评就是系统分析这些修辞行为、分析修辞者说服别人或诱使他人采取行动的修辞过程,从而挖掘修辞者的修辞动机和修辞目的。修辞者的修辞行为可分为言语行为与... 修辞学关注修辞者的修辞行为是否具有说服力?如何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修辞批评就是系统分析这些修辞行为、分析修辞者说服别人或诱使他人采取行动的修辞过程,从而挖掘修辞者的修辞动机和修辞目的。修辞者的修辞行为可分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修辞行为与发展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修辞行为的内容、形式、过程等,可以影响、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策略,甚至成败。福州这一美丽的文化古城正处于'海西'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的目光。从西方修辞的角度探索福州城市发展的修辞行为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 城市 发展 修辞 修辞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