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傣族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历史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邬远遴 李守雷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6-102,共7页
傣族文学是傣族社会生活的“诗意栖居”,记录着傣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女性群像是傣族文学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是研究傣族文学文化内涵的重要一维。总体来看,傣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大母神大母神是原始部落时期诞生的一种女性生殖... 傣族文学是傣族社会生活的“诗意栖居”,记录着傣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女性群像是傣族文学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是研究傣族文学文化内涵的重要一维。总体来看,傣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大母神大母神是原始部落时期诞生的一种女性生殖崇拜信仰,代表着生命孕育和繁衍的力量,是伟大母亲的象征。、贵女、平民女性到近现代女性的演变,分别呈现了傣族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斗争、社会阶级斗争和转型期本土与外来文化斗争的几个阶段。在对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傣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傣族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分析,并探究女性形象产生的内在文化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文学 女性形象 文化发展 历史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傣族佛经文学“世俗化”现象探究
2
作者 陈孟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5,共4页
傣族佛经文学从翻译印度佛经开始便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叙事技巧成熟,傣族佛经文学的"世俗化"现象成就了其较高的艺术价值。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傣族具有优秀的文学传统,印度佛教传入傣族地... 傣族佛经文学从翻译印度佛经开始便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叙事技巧成熟,傣族佛经文学的"世俗化"现象成就了其较高的艺术价值。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傣族具有优秀的文学传统,印度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丰富了其文学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傣族佛经文学,它有别于其他佛经文学,主要原因是傣族佛经文学获得了傣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感;其次,佛经文学借助悲剧艺术震撼力达到传播佛教赕文化并深入人心的效果;再者,运用大量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寓言故事,傣族人民生活智慧的寓言和格言警句,借助文学的魅力体现救赎功能又超越道德规训的隐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文学 傣族文学 澜沧江流域 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傣文对傣族民间文学繁荣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俸俊馨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87-89,共3页
傣族文学与世界上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学一样 ,不但内容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纵观傣族文学的发展历史 ,我们不难看出傣文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傣文 傣族民间文学 发展 民族文学 傣族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民间文学中人物形象类型的生态功能
4
作者 夏文仙 《保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7-91,共5页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傣族民间文学最深层的思想根基,规范着各个时期各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呈现方式。从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傣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呈现为四个系列:神灵——生态原则的立法者与维护者;文化创始人—...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傣族民间文学最深层的思想根基,规范着各个时期各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呈现方式。从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傣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呈现为四个系列:神灵——生态原则的立法者与维护者;文化创始人——大自然奥秘的领悟者;极权人物——反生态者与破坏生态者;底层民众中的英雄——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拯救者。每个系列的人物形象不但在社会角色上属于同一类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承担着相似或相同的功能。在这些形象系列中,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态理想、对生态破坏根源的思考及其生态意识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原型解读 傣族民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民间文学唯美观的生态根基
5
作者 夏文仙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2-55,共4页
在傣族民间文学中,美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是傣族对生命本质的根本理解与定位,是人神魔三界的共同追求,具有无以伦比乃至超越生死的能量。美在傣族民间文学中体现出的内涵、地位、能量,都是以其生态维度的规定性为基础的:不同生命形... 在傣族民间文学中,美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是傣族对生命本质的根本理解与定位,是人神魔三界的共同追求,具有无以伦比乃至超越生死的能量。美在傣族民间文学中体现出的内涵、地位、能量,都是以其生态维度的规定性为基础的:不同生命形式间的平等转化构成了美的生命特征和本质所在,与自然的相互接纳与认同是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守护生灵和大地是美的最终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民间文学 傣族唯美观 生态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传播与傣族贝叶文学经典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方方 陈孟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144,共4页
佛教传入对傣族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傣族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信仰佛教文化圈里产生的傣族贝叶文学。傣族贝叶文学作品数量庞大,文学样式多样,有经籍文学、佛本生经、佛教格言、民间寓言故事等等,经典之作不乏其中,解读经典之作... 佛教传入对傣族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傣族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信仰佛教文化圈里产生的傣族贝叶文学。傣族贝叶文学作品数量庞大,文学样式多样,有经籍文学、佛本生经、佛教格言、民间寓言故事等等,经典之作不乏其中,解读经典之作有助于了解傣族文化之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圈 傣族贝叶文学 世俗化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圣俗之间:傣族贝叶文学的发展与文学价值
7
作者 黄方方 陈孟云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110,共6页
傣族贝叶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宗教的"神圣"到市民的"世俗",最初佛教的传播需要借助文学塑造感人形象感化教育人们,以《苏帕雪》和《佛教格言》为代表的佛教典籍借助佛教里的哲学思想提升和整合了傣族文化;随着傣族... 傣族贝叶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宗教的"神圣"到市民的"世俗",最初佛教的传播需要借助文学塑造感人形象感化教育人们,以《苏帕雪》和《佛教格言》为代表的佛教典籍借助佛教里的哲学思想提升和整合了傣族文化;随着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佛教经典文学不能解决人们社会经济发展及思想困惑时,预示着佛教经典文学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傣族市民文学出现,以《宛纳帕丽》《楠波冠》等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出现,预示着世俗化文学时代的到来,但真正实现佛经文学走向世俗化的是佛本生经《召树屯》文本进入汉语文化圈所产生的文化流变,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形成以孔雀文化符号为代表的傣族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贝叶文学 神圣与世俗 孔雀文化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环境论 被引量:1
8
作者 秦家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7-53,共7页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或精神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和演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在调查、搜集各民族文学时,往往只满足于作品本身的文字记录;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时,也...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或精神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和演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在调查、搜集各民族文学时,往往只满足于作品本身的文字记录;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时,也只着眼于这些资料的记录文本,而对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的目的,讲述演唱者的方法、技巧和才能,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以及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特殊功能等等,却缺乏应有的考察和记录.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停留在一种平面的研究,而缺乏一种深入的立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 民族文学 英雄史诗 傣族文学 文学环境 原始宗教 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 文学作品 叙事长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的二元信仰及其在史诗中的表现 被引量:2
9
作者 屈永仙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75-82,共8页
我国傣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信仰了南传上座部佛教,但同时也坚守着原始宗教,其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至今影响根深蒂固,总体来说形成了二元信仰现象。傣族的这种二元信仰,充分体现在史诗等口头传统中。在傣族史诗中,既有反映原... 我国傣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信仰了南传上座部佛教,但同时也坚守着原始宗教,其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至今影响根深蒂固,总体来说形成了二元信仰现象。傣族的这种二元信仰,充分体现在史诗等口头传统中。在傣族史诗中,既有反映原始宗教的神话内容,又处处体现了佛教的思想。这种二元信仰的传统对傣族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傣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二元信仰 口头传统 南传佛教 傣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扎实 体例严谨 视野开阔——《布朗族文学简史》的特色
10
作者 傅光宇 《云南学术探索》 1997年第3期81-82,共2页
基础扎实体例严谨视野开阔——《布朗族文学简史》的特色傅光宇最近,云南民族出版社推出了《布朗族文学简史》(以下称《简史》)。这是当今海内外第一部布朗族文学专著。读后觉得这部著作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基础扎... 基础扎实体例严谨视野开阔——《布朗族文学简史》的特色傅光宇最近,云南民族出版社推出了《布朗族文学简史》(以下称《简史》)。这是当今海内外第一部布朗族文学专著。读后觉得这部著作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基础扎实,发掘全面。布朗族是云南古老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族 基础扎实 东南亚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傣族文学 原始文学 田野调查 文学作品 南传上座部佛教 文学发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傣族爱情叙事长诗《召树屯》的艺术表现手法
11
作者 俸俊馨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94-96,共3页
在世界东方各民族的文学宝库中 ,傣族民间文学是一颗璀灿夺目的珍珠 ,爱情叙事长诗《召树屯》更是傣族民间文学中的瑰宝。它用神话手法刻划英雄 ,用爱情为主线反映社会生活 。
关键词 傣族文学 《召树屯》 艺术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族宗教档案史料概述
12
作者 杜青 《云南档案》 1997年第4期27-29,共3页
1、祭神封路口的告示筒.傣语为“广达了”,用长约1市尺5寸左右的竹筒制成,上用傣文刻写祭勐神封路的告示.如傣历1311年(公元1949年)景洪祭勐神封路口的告示筒内容翻译如下:遵照宣慰使议事庭旨令,各级官员、全勐村寨头人及行商知晓:景洪... 1、祭神封路口的告示筒.傣语为“广达了”,用长约1市尺5寸左右的竹筒制成,上用傣文刻写祭勐神封路的告示.如傣历1311年(公元1949年)景洪祭勐神封路口的告示筒内容翻译如下:遵照宣慰使议事庭旨令,各级官员、全勐村寨头人及行商知晓:景洪祭祀勐神的日期已临近,现已选好吉日,订于11月5日祭祀“阿腊畹苏腊龙南”(勐神);11月15日祭祀“底洼拉龙索洼”(勐神);11月25日祭祀“底洼拉龙景密”(勐神);12月25日祭祀“底洼拉龙班枫”(勐神).告示下达后,全勐各村寨男女老幼、来往行商必须遵照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傣族 傣族档案史料 议事庭 小乘佛教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傣族文学 《召树屯》 古代天文历法 佛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五年民族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缵绪 《云南社会科学》 1984年第5期40-45,共6页
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学事业,同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道,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光辉历程。今天,在各族人民热烈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日子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于进一步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让它更好地为各族人民服务,是很有意义的。 民族民... 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学事业,同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道,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光辉历程。今天,在各族人民热烈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日子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于进一步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让它更好地为各族人民服务,是很有意义的。 民族民间文学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建国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我省的民族民间文学事业,曾经历过了三个阶段,中间曾经有过两次繁荣,一次曲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学 傣族文学 各民族 作品 歌手 白族文学 田野作业 宣传部 长诗 “四人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14
作者 木子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2,共1页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和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984年,上述两所合并为民族文学研究所。 所内设有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孟高棉语...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和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984年,上述两所合并为民族文学研究所。 所内设有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孟高棉语族语言文学、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 研究所 语言文学 傣族文学 孟高棉语族 壮侗语族语言 重点项目 白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论傣族诗歌》的两点探索
15
作者 吴军 艾温扁 《云南社会科学》 1982年第1期85-91,共7页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发掘、翻译出一部傣文诗歌理论著作《论傣族诗歌》。历史上,傣族有浩如烟海的民间歌谣和长篇叙事诗,也有诗歌理论著作,但为数不多,流传下来的更...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发掘、翻译出一部傣文诗歌理论著作《论傣族诗歌》。历史上,傣族有浩如烟海的民间歌谣和长篇叙事诗,也有诗歌理论著作,但为数不多,流传下来的更少。这本手抄本约有四万多字,是解放以来找到的第一本专论傣族诗歌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佛教 诗歌内容 长篇叙事诗 佛祖 经书 傣族文学 叙事长诗 原始歌谣 赞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桂花开,香飘万里——傣族叙事长诗《缅桂花》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16
作者 柏桦 《新疆艺术(汉文)》 2021年第6期32-39,共8页
1962年,在傣族关门节期间,翻译、整理者历经多番追寻,在瑞丽江畔的一座佛寺里找到了《缅桂花》较完整的抄本。以这个本子为依据和基础,翻译、整理者采纳了流传在人民大众中的一些传说故事,使得这部长诗更加充实、完善。正如翻译、整理... 1962年,在傣族关门节期间,翻译、整理者历经多番追寻,在瑞丽江畔的一座佛寺里找到了《缅桂花》较完整的抄本。以这个本子为依据和基础,翻译、整理者采纳了流传在人民大众中的一些传说故事,使得这部长诗更加充实、完善。正如翻译、整理者所述:“《缅桂花》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思想性较高,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诗篇,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在傣族文学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长诗 艺术色彩 瑞丽江 傣族文学 整理者 缅桂花 香飘万里 传说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古代文学中的动物图腾崇拜 被引量:9
17
作者 刀承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2-138,共7页
傣族古代文学反映了傣族先民的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象图腾和虎图腾等,傣族社会的仪式、风俗和文物,进一步证明了傣族古代的上述图腾崇拜。傣族先民希望得到图腾动物的保护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祖先具有图腾动物的威猛、神... 傣族古代文学反映了傣族先民的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象图腾和虎图腾等,傣族社会的仪式、风俗和文物,进一步证明了傣族古代的上述图腾崇拜。傣族先民希望得到图腾动物的保护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祖先具有图腾动物的威猛、神奇或美好吉祥,从而提高集团成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傣族的动物图腾崇拜融汇着傣族先民对图腾动物和对祖先的崇拜,寄寓着傣族先民对生存、发展的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傣族古代文学 动物图腾 图腾崇拜
原文传递
学术动态
18
《云南社会科学》 1981年第4期48-108,共3页
全国性第一次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1981年9月20日至29日在昆明举行。我省有关部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大理、楚雄两州,并国家民委、北京、上海、广西、内蒙、湖北的傣族文学工作者共一百多人参加。讨论会收到... 全国性第一次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1981年9月20日至29日在昆明举行。我省有关部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大理、楚雄两州,并国家民委、北京、上海、广西、内蒙、湖北的傣族文学工作者共一百多人参加。讨论会收到论文六十四篇,近九十万字,其中十八位傣族同志即有十二篇;标志着傣族文学研究已引起广泛注意,傣族已有了自己研究本民族文学的力量,傣族文学已由搜集整理阶段开始向理论研究阶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文学 云南省 重九起义 学术动态 滇军 都督府 蔡锷 护国战争 德宏傣族 学术讨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经、世俗化和审美:多维视角细读《召树屯》
19
作者 陈孟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8-160,共3页
《召树屯》以佛经文学样式展现澜沧江流域的世俗化生活,将召树屯与孔雀公主爱情故事人性化地整合,傣族文学因而呈现出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一类审美体验。该故事亦是羽衣仙女原型经过跨语际跨文化的流变过程模塑成型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 《召树屯》以佛经文学样式展现澜沧江流域的世俗化生活,将召树屯与孔雀公主爱情故事人性化地整合,傣族文学因而呈现出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一类审美体验。该故事亦是羽衣仙女原型经过跨语际跨文化的流变过程模塑成型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宗教文化下的婚恋民俗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贝叶文学 《召树屯》 宗教世俗化 审美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傣族诗歌——中国南传佛教地区傣文古籍中诗歌的类别、起源和特点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5,共7页
在我国南传佛教地区发现的大量傣文贝叶经古籍和绵纸抄本,记载了宗教、天文历法、历史、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傣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中,文学艺术作品类的诗歌,尤其引人关注。从古拙简短的古歌谣、生... 在我国南传佛教地区发现的大量傣文贝叶经古籍和绵纸抄本,记载了宗教、天文历法、历史、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傣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中,文学艺术作品类的诗歌,尤其引人关注。从古拙简短的古歌谣、生产生活歌谣,到篇幅浩然、闪耀着华彩的史诗和叙事长诗,既承载着傣族社会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又反映着傣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此外,傣族诗歌从记载方式到创作目的、内容题材等方面也明显受到南传佛教文化的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诗歌 傣族文学 傣族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