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明清时期纺织品中的经典兔纹及其文化意蕴
1
作者 朱靖吟 赵帆 蔡欣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0-548,共9页
元明清时期纺织品中兔纹的组合、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伴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化。运用图像分析法、文献研读法和对比研究法等,对保存较好纺织品文物中的兔纹图案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探讨兔纹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寓意及其发展脉络。研究发... 元明清时期纺织品中兔纹的组合、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伴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化。运用图像分析法、文献研读法和对比研究法等,对保存较好纺织品文物中的兔纹图案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探讨兔纹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寓意及其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兔纹在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的流行时间主要为元、明、清3个朝代;兔纹组合形式主要包括捣药兔与三足乌、独兔、多兔、兔和其他动物4种;兔的姿态主要有奔脱、捣药、顾望3种。此外,兔纹的局部特征及其组合方式与特定的文化符号紧密相连,随着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变迁,兔纹的文化内涵也经历了相应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纺织品 兔纹 造型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中国多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交融及其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杜莉 王胜鹏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133,159,共8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鉴发展,形成了唇齿相连、难以分离的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元明清是中国多民族大交流、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汉族与少数民...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鉴发展,形成了唇齿相连、难以分离的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元明清是中国多民族大交流、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具有双向互动、双层兼备、互鉴创新的特点,相互间传播、吸收与借鉴,既涉及食材、饮食品种等物质文化层次,也涉及饮食习俗、制度与饮食思想等非物质文化层次。同时,它们的交流交融具有双重作用,既是各民族饮食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蓬勃发展的助推剂,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国饮食文化走向辉煌,也从饮食文化这一独特领域有力地助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牢固与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中国 多民族饮食文化 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引汶济运及其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元林 孟昭锋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8,共3页
元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是维系京师的大动脉,而汶水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而成为运河的重要补给水源。因此,元明清三代在对运河进行管理时,尤为重视引汶济运工程。引汶济运虽保障了运河航道的畅通,但人为地引起了汶水河道的变迁,影响了汶河... 元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是维系京师的大动脉,而汶水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而成为运河的重要补给水源。因此,元明清三代在对运河进行管理时,尤为重视引汶济运工程。引汶济运虽保障了运河航道的畅通,但人为地引起了汶水河道的变迁,影响了汶河沿线的农业生产,增加了汶水下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并刺激了汶水等相关水神庙宇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通河 京杭运河 引汶济运 河道变迁 元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士兵的军事组织体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良品 李思睿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51,共7页
军事组织体制是国家军事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兵的军事组织体制与土兵制度密切相关。其土兵武装力量包括土司武装、土司部落武装、家支武装、土屯武装等四个方面。土兵的兵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军事组织体制是国家军事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兵的军事组织体制与土兵制度密切相关。其土兵武装力量包括土司武装、土司部落武装、家支武装、土屯武装等四个方面。土兵的兵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步兵、骑兵、水兵、马兵、战兵、守兵、塘兵、铺兵等。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兵的员额是随着中央政府官兵的强弱和战争的多少而增减。元代土兵编制分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及牌子四级。明清时期土司军队大多实行营、旗制度。西南地区土兵名号仅限于湖广土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西南地区 土兵 军事组织 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趋同中寻求和谐——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裁判程序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佴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0,共5页
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多元的裁判程序呈现出趋同的特点。由于中央王朝纠纷解决裁判程序在西南地区的实施必然要考虑当地实际情况,西南少数民族固有裁判程序必然会汲取外来裁判程序的营养,西南少数民族自身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多元的裁判程序呈现出趋同的特点。由于中央王朝纠纷解决裁判程序在西南地区的实施必然要考虑当地实际情况,西南少数民族固有裁判程序必然会汲取外来裁判程序的营养,西南少数民族自身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地区纠纷解决的两种裁判程序互相制约、互相借鉴,最终走向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西南少数民族 纠纷解决 裁判程序 法律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傣族成文法的形成与变迁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云 方慧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5-140,共6页
元代以后,傣族社会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政治体系中,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傣族的社会法律规范只是习惯法,至明清时才形成了成文法,其成文法一是体现了内地地主经济因素的影响,二是佛... 元代以后,傣族社会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政治体系中,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傣族的社会法律规范只是习惯法,至明清时才形成了成文法,其成文法一是体现了内地地主经济因素的影响,二是佛教精神成为其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傣族 成文法 形成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简论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心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5-9,共5页
元明清三代,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人口的持续增加加剧了生态压力,造成了本地区民族关系某种程度上的紧张与隔阂。武陵地区三大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某种程... 元明清三代,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人口的持续增加加剧了生态压力,造成了本地区民族关系某种程度上的紧张与隔阂。武陵地区三大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不平等关系:土家族一直占有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学习汉文化也较为成功;汉族则自来据有文化和经济上的优势;苗族在本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经济、文化发展都较滞后。要而言之,影响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和民族格局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人口流动、文化交流与国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武陵地区 民族关系 民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卫运河南段盐碱地分布及对农牧业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元林 朱永亮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89,共4页
元代卫运河的修通,使冀鲁交界运河区域的盐碱地分布不断向东扩展,由唐宋御河以西扩展到卫运河以东。这一地区盐碱地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是气候、水文、地形、土壤、人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当地盐碱地的不断扩张,使棉花、豆类... 元代卫运河的修通,使冀鲁交界运河区域的盐碱地分布不断向东扩展,由唐宋御河以西扩展到卫运河以东。这一地区盐碱地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是气候、水文、地形、土壤、人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当地盐碱地的不断扩张,使棉花、豆类的种植进一步扩大,形成以芦苇为主的草编业,也使以苜蓿为原料的牧业兴盛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卫运河南段 盐碱地 农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明清时期《陌上桑》的接受状况 被引量:2
9
作者 唐会霞 李巧玲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期,也是对此前文学创作及理论的总结研究期。在这一时期里,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其接受行为主要表现为学术层面的选录、赏析、评价及创作中的用典和模拟等。《陌...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期,也是对此前文学创作及理论的总结研究期。在这一时期里,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其接受行为主要表现为学术层面的选录、赏析、评价及创作中的用典和模拟等。《陌上桑》典故的运用及模拟表现出它在元明清时期的典范作用和它的艺术魅力,而学者们的研究和评价又从理论上肯定了它的不朽价值。这些接受成果是《陌上桑》成为经典必不可少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上桑》 元明清时期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湘西土司的设置与变迁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8-84,共7页
湘西土司是南方民族地区土司特别是土家族土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级别高,数量多,与中央王朝关系密切,在中国土司制度中具有很大的典型性,是最有代表性的土司之一。通过对元明清时期湘西境内所有土司的设置与变迁进行详尽的资料梳理,对许多... 湘西土司是南方民族地区土司特别是土家族土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级别高,数量多,与中央王朝关系密切,在中国土司制度中具有很大的典型性,是最有代表性的土司之一。通过对元明清时期湘西境内所有土司的设置与变迁进行详尽的资料梳理,对许多矛盾史料进行了考证辨析,对一些不见经传的小土司进行了史迹钩沉,第一次完整系统地展现了湘西土司的历史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设置 湘西地区 元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的民族格局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柏权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1-26,共6页
元、明、清三朝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的最后形成时期,由于中原统治者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居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土、苗、瑶、侗等各民族相对固定下来。这一时期,因为军事、政治上的原因,蒙古、白、维吾尔等族也... 元、明、清三朝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的最后形成时期,由于中原统治者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居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土、苗、瑶、侗等各民族相对固定下来。这一时期,因为军事、政治上的原因,蒙古、白、维吾尔等族也相继迁入这一地区,民族分布格局更为复杂。改土归流后,民族分布格局又一次发生变化,一是区域内苗、土、侗等民族迁徙流动,有的世居民族被强制性外迁;二是汉人大量迁入,民族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民族走廊 民族分布 元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南方民族基层社会控制制度的变迁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兴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39,共5页
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央政府对南方民族在政治上强有力的统治,导致南方民族社会控制体制发生了质的转变。南方民族基层社会控制体系的变迁,主要是中央政府把外来制度移植到南方民族中,同时南方民族固有的制度对此也产生了本土化的作用。这... 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央政府对南方民族在政治上强有力的统治,导致南方民族社会控制体制发生了质的转变。南方民族基层社会控制体系的变迁,主要是中央政府把外来制度移植到南方民族中,同时南方民族固有的制度对此也产生了本土化的作用。这个时期南方民族基层社会控制体系的变迁表现出三个特点:积极推进国家的控制力度;有限承认各民族的固有控制体系;追求实效而不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南方民族基层社会 社会控制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傣族法律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5,共5页
元明清时期傣族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傣族法律文化,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发生了变化,法律文化性质由早期的奴隶制性质向明代以后的封建领主制变化;法律形式从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法律文化多方面内容和特征也就随... 元明清时期傣族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傣族法律文化,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发生了变化,法律文化性质由早期的奴隶制性质向明代以后的封建领主制变化;法律形式从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法律文化多方面内容和特征也就随之发生了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傣族法律文化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角斗的流变——元明清时期附角斗的功能及其演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晓 《华中建筑》 200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首先指出角部结构仍然是元明清木构建筑的薄弱环节;其次阐释了元明清时期附角斗的结构功能,比之辽金,此时附角斗的结构作用又有新的发展;最后着重探讨了附角斗的装饰功能。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附角斗 木构建筑 古典建筑 斗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明清时期治理滇池水患的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阳正伟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0-82,共3页
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主滇时期确定治理滇池的主要方法:上游筑坝分流;中游多开干流,挖深河床,加固河堤;下游疏通海口,尤重重视上游和下游;这一方法也为明清两代所继承,主要是通过降低滇池水面,防范、减少周边水灾。此法沿用了几百年,具有... 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主滇时期确定治理滇池的主要方法:上游筑坝分流;中游多开干流,挖深河床,加固河堤;下游疏通海口,尤重重视上游和下游;这一方法也为明清两代所继承,主要是通过降低滇池水面,防范、减少周边水灾。此法沿用了几百年,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滇池 松华坝 海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国家法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规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兴东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7年第4期42-50,共9页
元明清时期我国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是多元的,并且国家在法律上往往承认这些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合法性,使它们成为国家纠纷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进而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在这当中国家对属于民间层次上的纠纷解决机制并不是放... 元明清时期我国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是多元的,并且国家在法律上往往承认这些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合法性,使它们成为国家纠纷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进而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在这当中国家对属于民间层次上的纠纷解决机制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进行了相应的立法规制。这个时期国家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规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主体资格的规制;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能够解决的纠纷范围的规制;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的效力的规制;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制。通过四个方法的法律规制,把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纠纷解决机制融为一体,构建起多元化下的纠纷解决机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纠纷解决机制 国家法 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的傣族刑事法律制度
17
作者 吴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刑事法律制度 元明清时期 傣族 历史文献 中央王朝 刑法体系 罪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规范研究
18
作者 佴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纠纷解决 元明清时期 中央王朝 实事求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林木保护
19
作者 孙冬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33,共6页
元明清时期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种植行道树与经济林,建设皇家苑囿与私家园林,实施禁止砍伐皇家陵寝与北京外围山岭森林的法令,这些举措都具有保护区域植被尤其是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北京环境保护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当代社会也不... 元明清时期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种植行道树与经济林,建设皇家苑囿与私家园林,实施禁止砍伐皇家陵寝与北京外围山岭森林的法令,这些举措都具有保护区域植被尤其是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北京环境保护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当代社会也不乏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北京地区 林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司史料的发掘——以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为例证
20
作者 成臻铭 张琴 陈伟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3期71-82,154,155,共14页
以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为例证,从土司及其史料发掘、土司史料发掘存在的问题、土司史料发掘的对策等3个方面,对土司史料的发掘进行了讨论。认为虽然对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史料发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建议在发掘史料... 以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为例证,从土司及其史料发掘、土司史料发掘存在的问题、土司史料发掘的对策等3个方面,对土司史料的发掘进行了讨论。认为虽然对元明清时期唐崖覃氏土司史料发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建议在发掘史料目的性、发掘史料真实性、发掘史料完备性、培养史料共享意识等方面做出努力,期望能为土司学界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到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 元明清时期 唐崖覃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