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持续改进光伏组件倾角的方法 被引量:5
1
作者 罗刚 俞晟 渠敬民 《太阳能》 2018年第9期44-48,29,共6页
简要介绍了一种持续改进光伏组件倾角的方法及其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用以降低光伏工程设计难度,消除设计缺陷,提高光伏电站发电效能。
关键词 电站设计 组件最佳倾角 组串 逆变器 独立最大功率跟踪装置 发电量 可调倾角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模型的建筑屋面光伏组件倾角参数化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2
作者 刘伟 魏大森 +2 位作者 吕嘉怡 王瑶 胡谨裕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79,共13页
在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过程中,优化光伏组件倾角对建筑光伏发电效率与降低碳排放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不同地区条件下光伏组件倾角的高效优化设计方法仍有所缺失,因此本文将参数化技术与建筑屋面光伏系统的数字化设计过程相结... 在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过程中,优化光伏组件倾角对建筑光伏发电效率与降低碳排放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不同地区条件下光伏组件倾角的高效优化设计方法仍有所缺失,因此本文将参数化技术与建筑屋面光伏系统的数字化设计过程相结合,对光伏组件倾角的优化找形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太阳辐射与光伏系统发电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而后针对西安市某旧工业厂房屋面进行光伏系统组件与布局设计,并将光伏组件的工作模式分为全年倾角不变与全年倾角可变2种情况分别设定实验组进行倾角优化找形和发电量模拟,在各实验组优化找形过程中首先建立光伏系统数字化模型并使用环境气候分析模块Ladybug模拟计算其接收的太阳辐射量,而后应用单目标优化模块Galapagos与多目标优化模块Wallacei进行光伏组件倾角的优化找形,最后对各组倾角结果应用PVsyst软件进行发电量仿真模拟,分析得出光伏组件在倾角不变与倾角可变条件下对应的最优倾角数值,同时结合数学函数模型得出全年时段内光伏组件最优倾角的变化曲线,并对其全生命周期内相应减少的碳排放量与经济性问题进行计算与分析。经过研究结果可知本文所应用的光伏组件倾角参数化优化找形方法切实有效,实现了对建筑光伏系统的优化设计,以期对未来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方法起到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一体化 光伏组件倾角 参数化设计 遗传算法 仿真模拟
原文传递
柔性光伏系统颤振性能的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寿英 马杰 +1 位作者 刘佳琪 陈政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
柔性光伏支架的频率低、质量轻,极易在风荷载作用下发生大幅振动。以某实际柔性光伏项目为工程背景,借鉴桥梁抗风的研究经验,对该柔性光伏支架的颤振性能进行研究。首先,考虑严格的相似比关系,设计并制作了弹性悬挂节段模型系统,并对其... 柔性光伏支架的频率低、质量轻,极易在风荷载作用下发生大幅振动。以某实际柔性光伏项目为工程背景,借鉴桥梁抗风的研究经验,对该柔性光伏支架的颤振性能进行研究。首先,考虑严格的相似比关系,设计并制作了弹性悬挂节段模型系统,并对其动力特性进行了测试;然后,进行不同光伏组件倾角(-39°~+39°)下的弹性悬挂节段模型测振风洞试验,研究光伏组件风致响应随风速的变化规律,得到各倾角下柔性光伏节段模型的颤振临界风速值,探讨2种气动措施对提高柔性光伏支架颤振稳定性的效果。结果表明:在0°~39°的正倾角工况下,柔性光伏支架的颤振临界风速随光伏组件倾角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小颤振临界风速出现在12°~21°光伏组件倾角范围内,折算成实际风速为9.6m/s;在-39°~0°的负倾角工况下,颤振临界风速随光伏组件倾角的增大,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小颤振临界风速出现在-21°~-12°光伏组件倾角范围内,折算成实际风速为10.1m/s;设置中央稳定板的气动措施难以有效提高柔性光伏支架的颤振临界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支架 颤振 节段模型 风洞试验 临界风速 光伏组件倾角 气动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算法与倾角传感器反馈相结合的光伏跟踪系统设计
4
作者 王琪 黄家兵 +2 位作者 沈妍 彭程 朱超 《太阳能》 2021年第8期66-71,共6页
将光伏组件和平单轴跟踪光伏支架相结合,通过相应操作可实现光伏组件的追日跟踪。在利用GPS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天文算法和倾角传感器反馈相结合的光伏跟踪系统。该系统采用闭环控制方式,在正跟踪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逆跟踪... 将光伏组件和平单轴跟踪光伏支架相结合,通过相应操作可实现光伏组件的追日跟踪。在利用GPS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天文算法和倾角传感器反馈相结合的光伏跟踪系统。该系统采用闭环控制方式,在正跟踪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逆跟踪模式,还包括固定模式及手动模式,其会根据不同的状况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并能根据不同地理位置、日期、天气来调整平单轴跟踪光伏支架的工作状态;其在正跟踪阶段时的跟踪角度误差在±1°以内,在早晨、傍晚及极端天气时能够避免阴影遮挡光伏组件,有助于提高光伏电站的整体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踪系统 光伏组件倾角 阴影遮挡 天文算法 倾角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倾角光伏支架对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谷永梅 《建筑电气》 2014年第10期67-71,共5页
通过RETScreen4软件对不同光伏支架调节方案所对应年发电量的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比,简要介绍了光伏组件倾角对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几种较新颖实用的可调倾角光伏支架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关键词 系统 系统发电量 光伏组件倾角 可调倾角支架 高度角 方位角 仿真数据 实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双面光伏组件的光伏电站在系统集成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忆麟 《太阳能》 2023年第8期58-65,共8页
采用双面光伏组件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光伏电站发电量的手段。基于双面光伏组件的特点,通过列举行业内常用的双面光伏组件辐照度数学模型,对影响双面光伏组件发电量的地面反射率、前后排光伏阵列间距、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和光伏组件离... 采用双面光伏组件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光伏电站发电量的手段。基于双面光伏组件的特点,通过列举行业内常用的双面光伏组件辐照度数学模型,对影响双面光伏组件发电量的地面反射率、前后排光伏阵列间距、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和光伏组件离地高度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通过PVsyst软件对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逐一仿真验证,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了采用双面光伏组件的光伏电站在系统集成设计中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双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比单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大,根据地区、地面反射率的不同,二者的差值大致在2°~10°之间;2)提高光伏组件离地高度可以增加双面光伏组件的发电量,而发电量增益大小会因光伏组件所在地纬度的不同有所不同,实际光伏电站的系统集成设计中,可选择最具经济性的光伏组件离地高度;3)在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过低的地区,光伏组件的自遮挡效应严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采用双面光伏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组件 Perez倾斜表面辐照度模型 地面反射率 组件安装倾角 组件离地高度 前后排阵列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设计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谭志昆 《建筑电气》 2022年第10期31-36,共6页
以实际工程为例探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光伏系统设计,主要分析光伏发电系统如何与建筑物(构筑物)相结合:①建筑屋顶光伏,包括光伏组件在混凝土平屋顶、棚架安装,以及光伏组件在坡屋面平铺安装;②建筑立面光伏,包括结合建筑立面造型安装和... 以实际工程为例探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光伏系统设计,主要分析光伏发电系统如何与建筑物(构筑物)相结合:①建筑屋顶光伏,包括光伏组件在混凝土平屋顶、棚架安装,以及光伏组件在坡屋面平铺安装;②建筑立面光伏,包括结合建筑立面造型安装和光伏幕墙;③构筑物光伏。并对分布式并网光伏系统的可实施性和技术要点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系统 建筑一体化 并网系统 组件 逆变器 光伏组件倾角 并网点 孤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并网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因素 被引量:4
8
作者 俞晟 罗刚 《建筑电气》 2014年第11期38-43,共6页
通过RETScreen4软件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比,简要介绍光伏组件倾角、方位角、阴影和污物等因素对并网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得出结论:光伏组件倾角对发电量的影响远大于方位角的影响;应结合场地条件合理选择组件安装方位角和倾角;尽量... 通过RETScreen4软件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比,简要介绍光伏组件倾角、方位角、阴影和污物等因素对并网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得出结论:光伏组件倾角对发电量的影响远大于方位角的影响;应结合场地条件合理选择组件安装方位角和倾角;尽量避免周围建筑和设施对组件的遮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发电系统 RETScreen4软件 多晶硅组件 年发电量 光伏组件倾角 组件 方位角 最佳倾角 阴影和污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光伏电站的近场阴影模拟研究
9
作者 唐金燕 王洋 胡琴 《太阳能》 2023年第9期47-53,共7页
结合复杂山地地形条件下光伏组件的布置方案,基于PVsyst软件和Helios 3D软件建立了山地光伏电站三维近场阴影仿真模型,以模拟计算近场阴影遮挡损失修正系数;另外根据项目建设区域内实际的光伏组件倾角和光伏方阵方位角,结合光伏电站朝... 结合复杂山地地形条件下光伏组件的布置方案,基于PVsyst软件和Helios 3D软件建立了山地光伏电站三维近场阴影仿真模型,以模拟计算近场阴影遮挡损失修正系数;另外根据项目建设区域内实际的光伏组件倾角和光伏方阵方位角,结合光伏电站朝向替代计算,得到近场阴影遮挡损失修正系数;最后对3种计算方案得到的近场阴影遮挡损失修正系数与该项目实际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山地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区域地形中的坡度、坡向变化对光伏组件倾角、光伏方阵方位角存在影响,导致山地场景下的近场阴影遮挡损失修正系数比平地场景下的更大。提出的Helios 3D模拟计算方案和公式计算方案同样适用于其他山地光伏电站,可以对特定地形条件下光伏发电系统的阴影情况进行模拟,以评估光伏组件倾角、光伏方阵方位角对近场阴影遮挡损失修正系数的影响,可为精细化评估山地光伏电站中光伏组件布置方案对近场阴影遮挡损失修正系数的影响程度提供合理的分析、研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电站 方阵方位角 光伏组件倾角 近场阴影遮挡损失修正系数 PVsyst软件 Helios 3D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