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3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陆悦新 王明 万曙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超高分辨率的血管内实时成像技术,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和管腔形态学方面具有多重优势,特别是在揭示易损斑块的微细结构特征方面,为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图像支持;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判断斑块形成与发展趋势,对预测ICAS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对OCT及其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应用于ICAS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OCT在脑血管领域的应用前景,为ICAS患者的风险评估、疾病监测和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流动力学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许燕 李子付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0-506,共7页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基于红外线进行组织成像的技术,可实现高达10~20μm的分辨率,已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诊疗,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也日益受到重视。OCT在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及夹层、脑动脉瘤和脑静脉疾病介入诊疗...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基于红外线进行组织成像的技术,可实现高达10~20μm的分辨率,已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诊疗,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也日益受到重视。OCT在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及夹层、脑动脉瘤和脑静脉疾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数据的循证支持。由于脑血管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需要寻求更为合适的器械设计。通过不断的器械改进和技术进步,OCT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影像功能检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脑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中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步星 田婷 赵希哲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2期926-929,共4页
不稳定斑块的自发破裂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和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中将那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和(或)迅速进展的不稳定斑块称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如何早期识别能够引起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和猝死的... 不稳定斑块的自发破裂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和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中将那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和(或)迅速进展的不稳定斑块称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如何早期识别能够引起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和猝死的易损斑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 易损斑块 不稳定斑块 价值 血栓形成 自发破裂 濒临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颜伟 卢才义 +7 位作者 张玉霄 刘鹏 吴兴利 薛桥 晏沐阳 陈瑞 赵忠仁 王士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70-170,共1页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 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步星 《中国医药导刊》 2006年第1期10-12,共3页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模式,它将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器合为一体,应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自2001年开始国外首次报道OCT技术在人...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模式,它将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器合为一体,应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自2001年开始国外首次报道OCT技术在人体冠状动脉内获得高清晰图像以来,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应用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备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 冠心病介入治疗 计算机图像处理 OCT技术 价值 冠状动脉内 高分辨率 光学技术 诊断技术 首次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眼科视网膜黄斑部体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丁波 过贵元 +3 位作者 孙桂珍 高方 吴和文 钟国兵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第4期356-357,401,共3页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眼科体检中对视网膜黄斑部疾病检出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某院健康体检中,自愿应用OCT在眼视网膜黄斑部检查者8302人,其中男5216人,女3086人,年龄23~72岁。视...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眼科体检中对视网膜黄斑部疾病检出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某院健康体检中,自愿应用OCT在眼视网膜黄斑部检查者8302人,其中男5216人,女3086人,年龄23~72岁。视力0.05~1.5。分析OCT在体检人群眼黄斑部病变的早期筛查的作用。结果 OCT体检8302人,检出视网膜黄斑部病变1743人,检出率21.0%。视力0.05~0.3890人,检出880人,检出率98.9%;0.4~0.82153人,检出686人,检出率31.9%;>0.85259人,检出177人,检出率3.4%。20~39岁1586人,检出105人,检出率6.6%;40~60岁5552人,检出926人,检出率16.7%;>60岁1164人,检出712人,检出率61.2%。结论应用OCT对眼底黄斑部检查,其病变的检出率高,并与受检者年龄和视力呈一定的关系。在健康体检中能早期发现眼底黄斑部病变,是防盲治盲中不可缺少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体检 视网膜 黄斑部病变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老年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颜伟 卢才义 +7 位作者 张玉霄 刘鹏 吴兴利 薛桥 李玉峰 晏沐阳 高伟 王士雯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老年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和OCT检查,比较二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包括病变结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根据造影... 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老年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和OCT检查,比较二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包括病变结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根据造影及OCT结果参照病人临床表现对于狭窄较重(造影直径狭窄率〉70%),或造影中等程度狭窄(直径狭窄率介于50%~70%),但OCT狭窄相对较重(OCT管腔面积狭窄率〉60%)并伴有不稳定斑块的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并用OCT评价支架植入后的即时效果。结果与冠脉造影相比,血管内OCT能直观、清晰、实时地显示病变冠脉的管腔狭窄程度、微观组织结构、斑块组成性质及支架植入后靶病变血管及支架的形态特征。结论OCT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操作安全易行,能够精确测量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清晰观测管腔微观结构特征,明确斑块特征,指导支架植入及观测支架植入后的即刻效果,对老年冠心病人介入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老年人 冠状血管造影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跃进 赵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1-403,共3页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韩志刚 高光华 +1 位作者 王蕊 于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断与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来自15例患者的共16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狭窄程度(最小管腔直径/参照管腔直径)介于...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断与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来自15例患者的共16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狭窄程度(最小管腔直径/参照管腔直径)介于40%和70%之间的病变(即临界病变)行冠状动脉内OCT检查,评价病变狭窄程度、脂质核心大小、纤维帽的厚度、是否存在斑块破裂、是否伴有血栓形成以及斑块钙化程度。根据检查结果对伴随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易损斑块进行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术后重复OCT检查,判断支架是否充分覆盖病变、与血管壁贴合情况,是否有斑块组织通过支架网眼突入管腔,以及局部是否存在微小夹层。结果入选的16处病变中的14处成功行OCT检查并获取满意图像。检查结果显示14处病变中有10处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并且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厚度小于65μm,判定以上10处病变为易损斑块,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其中2处伴有斑块破裂、局部形成夹层的病变行球囊预扩张后也行OCT检查,可见明显内膜撕裂、夹层形成。10处病变支架置入术后复查OCT显示支架均充分覆盖病变,其中2处支架与血管壁贴合不良,3处发生斑块组织明显突入管腔,有2处支架部分节段释放不充分。其余4处病变脂质核心较小,纤维帽厚度大于65μm,无斑块破裂表现,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冠状动脉内OCT是一种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有效手段,对诊断易损斑块、制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以及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即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旸 裴军 +1 位作者 邓建华 刘婉君 《中国医药》 2011年第6期737-739,共3页
目的 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应用频域OCT在曲安奈德治疗前后观察黄斑视网膜形态,术后第1天、第3天及1个月时OCT随访检查黄斑视网... 目的 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应用频域OCT在曲安奈德治疗前后观察黄斑视网膜形态,术后第1天、第3天及1个月时OCT随访检查黄斑视网膜形态变化。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中心凹1、3、6mm直径圆形区域视网膜平均厚度及黄斑总容积。结果曲安奈德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内囊腔形成,视网膜外层弥漫性水肿,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内囊腔明显缩小或消失,黄斑中心凹形态恢复;治疗前黄斑中心凹1、3、6mm直径圆形区域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824.7±197.5)、(769.1±144.6)、(423.6±82.5)μm;黄斑总容积(14.2±3.8)mm3。治疗后1天黄斑中心凹1、3、6mmn直径圆形区域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347.3±75.8)、(426.0±103,2)、(283.04-90.6)μm;黄斑总容积(9.2±1.4)mm3。它们分别与最佳矫正视力呈直线负相关(r=-0.178、-0.216、-0.138、-0.183,均P〈0.05)。结论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是有效的,且安全性较理想。频域OCT能定性、定量评价曲安奈德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骆骅 郭攸胜 张东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3-155,共3页
目前冠状动脉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CAG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能观察到血管狭窄不能观察斑块的性质和血管结构。有很多因素影响CAG的成像:病变处的性质、成像角度、钙化、血管重叠等。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冠心病 临床应用 ARTERY 血管结构 冠状动脉 血管狭窄 成像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中的应用2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龙波 武军铎 +2 位作者 史永锋 郭子源 王金鹏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7期408-410,共3页
自1977年首例冠状动脉成形术诞生以来,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目前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方法.然而,随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发展,介入相关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病例越来越多.据相关报道,冠状动脉成形术相关夹层的发... 自1977年首例冠状动脉成形术诞生以来,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目前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方法.然而,随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发展,介入相关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病例越来越多.据相关报道,冠状动脉成形术相关夹层的发生率约为1.7%[1].冠状动脉夹层也是介入术中严重并发症,一旦评估及处理不当,将会诱发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发生[2].多体位造影是发现冠状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冠状动脉造影分辨率低,冠状动脉夹层易被漏诊.应用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大大提高介入相关夹层的检出率,避免漏诊,并对夹层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治疗,降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发生率.本文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2例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进行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夹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铮 高磊 曹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7期400-402,共3页
从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到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ing,BMS),再到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 从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到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ing,BMS),再到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历了重大的发展,但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仍然是临床实践中具有挑战性的关键问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的成像工具,具有极高的轴向分辨率(10-20μm),能够提供接近病理水平的血管解剖图像。因此,OCT可以用于评估血管新生内膜形态及ISR病变组织特性,阐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基于OCT的研究,目前用来评估新生内膜形态的指标包括:组织结构、背向散射光质量、微血管和管腔内物质等。由于近红外光谱的物理性质,OCT在导管附近区域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但在轴向穿透深度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OCT非常适合ISR的形态学研究,不仅能够为新生内膜提供量化手段,还可以区分不同ISR的组织学特征,为临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对OCT在DES置入后ISR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眼后段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军平 祝芹芳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7,共2页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0CT)是一种新型的、无损伤的光学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实时的纵向层析成像,在医学临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探讨了其在眼后段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眼后段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7
15
作者 钟玥 饶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657-659,共3页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成熟的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的优势在于透射深度大,在管腔结构之外可获取血管壁结构;而OCT则空间分辨率...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成熟的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的优势在于透射深度大,在管腔结构之外可获取血管壁结构;而OCT则空间分辨率高,与组织学结果高度相关。随着无需球囊阻断血流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的不断推广,OCT临床实用性增强。本文就最新研究进展中IVUS与FD-OCT的成像方式、对病变血管的评估效用及对介入治疗的指引作用进行对比,以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影像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脉介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美慧 吴延庆 +3 位作者 姜醒华 杨人强 徐劲松 程晓曙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冠脉介入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血管科住院冠脉造影证实心肌桥、支架内再狭窄、分叉病变、临界病变的18例患者均行冠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的资料。结果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评价冠脉... 目的观察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冠脉介入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血管科住院冠脉造影证实心肌桥、支架内再狭窄、分叉病变、临界病变的18例患者均行冠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的资料。结果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评价冠脉狭窄程度、血栓情况、斑块性质、支架贴壁情况、心肌桥情况等,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能用于指导及评价冠脉介入治疗,且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冠脉介入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BostonⅠ型人工角膜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青华 谢小燕 +3 位作者 林芳丽 徐泽全 王丽强 黄一飞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683-686,696,共5页
目的应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对Boston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后患者进行观察。方法收集2007年2月-2018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病房行Boston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患... 目的应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对Boston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后患者进行观察。方法收集2007年2月-2018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病房行Boston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患者31例(31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visual acuity,BCVA)及应用AS-OCT进行观察的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BostonⅠ型人工角膜并应用AS-OCT观察1年。所有病例人工角膜植入眼术前视力为光感或手动;术后1年内,BCVA恢复至0.05~0.8,平均0.41±0.25,BCVA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保持相对稳定(P=0.779)。术后1个月AS-OCT观察到人工角膜镜前增殖膜生长,至术后1年共出现7例(7/31,22.6%);术后3~6个月,共6例出现角膜交界面组织溶解(6/31,19.4%)。根据AS-OCT结果,1例于术后6个月进行角膜镜前增殖膜切除手术,6例患者因角膜交界面组织溶解进行修补手术(2例于术后3个月修补,3例于术后6个月修补,1例随访至术后9个月修补)。结论Boston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手术后1年是并发症高发期,AS-OCT可用于观察人工角膜前增殖膜及供体角膜交界面组织溶解,为及时处理并发症提供依据,从而稳定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BostonⅠ型人工角膜 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检测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熙滢 于波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9年第2期203-206,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的评价斑块的结构及成份特点,监测其演变过程,对选择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对易损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的评价斑块的结构及成份特点,监测其演变过程,对选择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对易损斑块准确识别。现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检测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疾病 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琳 卢彦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128-1130,1133,共4页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确诊的10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根据FFA分为神经上皮脱离组、色素上皮脱离组、神经上...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确诊的10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根据FFA分为神经上皮脱离组、色素上皮脱离组、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组;将同期体检的健康者100例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结果:(1)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组患者的Sfct、Nct、Sct、Tct、Ict均高于对照组健康者(均P〈0.05);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组的Sfct、Nct、Sct、Tct、Ict均高于神经上皮脱离组和色素上皮脱离组(均P〈0.05);(2)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观察组患者1环和2环P1波的反应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环、4环和5环P1波的反应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能够准确评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脉络膜厚度,并且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强 张雅静 +1 位作者 夏大胜 卢成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8期1020-1022,共3页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它与血管内超声(IVUS)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使其能够对支架置入后支架小梁的贴壁情况及新生内皮组织进行更好的观察和评估。观察发现,新生内膜的动脉粥样硬...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它与血管内超声(IVUS)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使其能够对支架置入后支架小梁的贴壁情况及新生内皮组织进行更好的观察和评估。观察发现,新生内膜的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导致支架术后再狭窄,并且OCT观察到新生的动脉硬化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对应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的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助于减少支架置入治疗的并发症,促进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支架术后再狭窄 冠心病介入治疗 置入术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内膜 稳定型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