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黄河阶地石英光释光信号特征与黄河演化的初步联系
1
作者 龚方圆 杨利荣 史元博 《地球环境学报》 2025年第1期43-52,共10页
兰州段黄河阶地发育,其沉积物汇集了来自上游各盆地的剥蚀物,记录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第四纪中晚期以来构造地貌演化史。分析获得T_(0)—T_(9)阶地60—90μm石英光释光灵敏度和快、中、慢组分的时序变化特征:老阶地(T_(7)—T_(9))快组... 兰州段黄河阶地发育,其沉积物汇集了来自上游各盆地的剥蚀物,记录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第四纪中晚期以来构造地貌演化史。分析获得T_(0)—T_(9)阶地60—90μm石英光释光灵敏度和快、中、慢组分的时序变化特征:老阶地(T_(7)—T_(9))快组分占比最少,新阶地(T_(0)—T_(3))快组分占比最多,中间阶地(T_(4)—T_(6))快组分占比介于新、老阶地之间;中间阶地各样片投点较分散,而T_(0)—T_(3)、T_(7)—T_(9)这些新、老阶地系列各样片组成比较集中。可能反映了上游黄河由于下切作用和溯源侵蚀物源发生变化的过程。分析新老阶地释光信号变化趋势与阶地基座地层的构造沉积史发现:上游黄河未贯穿前,各新生代盆地经历阶段性构造稳定期的慢速泥沙堆积和构造抬升期的快速砾石堆积,导致其中的石英经历不同的剥蚀和搬运历史,释光信号亮化过程发生分异。早期黄河先侵蚀搬运历史复杂的盆地沉积物,很可能是颗粒组分释光信号分散的主控因素。在T_(3)阶地增强且集中的释光信号与黄河下切至各新生代盆地下伏基岩同步出现。研究探索了光释光信号灵敏度-快组分分散度作为指示沉积物物源构造-搬运历史多样性趋势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黄河阶地 光释光信号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信号积分区间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楠楠 杨胜利 +5 位作者 刘维明 成婷 陈慧 唐国乾 李帅 梁敏豪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569-579,共11页
光释光信号积分区间的选择对等效剂量(De)的估算有重要影响。光释光衰减曲线并非单一的指数衰减,而由多个指数衰减函数组成,且每个衰减函数代表不同的信号组分。因矿物晶格陷阱类型不同,各组分有不同的衰减率、热稳定性等。本文对采自... 光释光信号积分区间的选择对等效剂量(De)的估算有重要影响。光释光衰减曲线并非单一的指数衰减,而由多个指数衰减函数组成,且每个衰减函数代表不同的信号组分。因矿物晶格陷阱类型不同,各组分有不同的衰减率、热稳定性等。本文对采自青藏高原东缘4个典型黄土分布区的黄土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石英光释光组分分析和背景区间扣除研究。结果发现:(1)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信号由快、中、慢组分组成,并以快组分占主导,适合用单片再生剂量法测定等效剂量;(2)不同背景区间扣除对小于10 Gy样品等效剂量结果影响较小,误差范围内一致;(3)对大于10 Gy样品,选取早、晚不同背景区间扣除其等效剂量结果差异显著,两者差值占晚期背景扣除所得De值的10%—38%,且有随De值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因此计算大于10 Gy样品De时应慎重选择积分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信号组分 背景扣除 石英释光 黄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硅体释光信号特征及其对测年应用的启示
3
作者 李兆宁 尹金辉 +2 位作者 杨会丽 石文芳 郑勇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等地区往往缺乏可供AMS^(14)C测年的炭屑、植物残体等物质,开展传统的^(14)C测年有一定难度。然而,这些地区的现代地表常生长着大量草本植物,在其第四纪沉积物中均发现了丰富的植硅体。探索新的植硅体测年技术流程,可... 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等地区往往缺乏可供AMS^(14)C测年的炭屑、植物残体等物质,开展传统的^(14)C测年有一定难度。然而,这些地区的现代地表常生长着大量草本植物,在其第四纪沉积物中均发现了丰富的植硅体。探索新的植硅体测年技术流程,可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第四纪沉积物提供新的有效测年途径。植硅体以其自身的广泛分布性、结构稳定性和保存完整性,在测年应用中具有特殊优势,尤其是植硅体碳可用于^(14)C测年。然而,植硅体碳的^(14)C年龄存在高估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前处理过程中的快速氧化作用和高温作用破坏了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封闭性,需依据其化学组成和某些物理性质变化识别其结构在高温环境下的细微改变。植硅体作为特殊的非晶质含水SiO_(2),其热释光(Thermoluminescence,TL)与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信号具有测年潜力,可作为直接比对和替代植硅体^(14)C测年法的另一测年手段,同时其释光性质变化可能对识别其物理结构变化具有参考价值。文中以从干稻草中提取的现代植硅体样品为例,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实验,从而确定了植硅体OSL与ITL_(165)信号的具体测试流程,并进行了不同给定剂量的剂量恢复实验,以探讨其剂量-信号的响应关系及测试流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天然植硅体颗粒存在稳定且易晒退的OSL信号,在较高给定剂量(850Gy)的条件下植硅体存在较显著且稳定的_(165)℃TL峰,OSL信号与ITL_(165)信号均有潜力应用于测年研究,但需要已知年龄的样品进行检验。与此同时,不同退火温度加热后的ITL_(500)曲线具有识别植硅体释光性质和物理结构变化的潜力,退火温度升高至300~350℃时植硅体的结构开始发生改变,至约600℃时已发生不可逆的结构改变且逐渐敏化。这也意味着在提取植硅体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湿式氧化法而非干灰化法,以避免植硅体的结构封闭性遭受破坏,从而造成植硅体碳的AMS^(14)C年龄被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光释光信号 等温热释光 植硅体碳 退火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悬移质多种光释光信号的顺流变化特征及对河流搬运过程和测年应用的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兆宁 刘进峰 +3 位作者 崔富荣 覃金堂 杨会丽 陈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88-1400,共13页
被测矿物在沉积埋藏前其光释光信号得以完全晒退是光释光测年的基本前提。探讨大型流域中水体细颗粒悬移质的光释光信号残余剂量变化对于理解河流搬运过程和沉积物释光测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河干流和渭河共13个采样点水面以下约1... 被测矿物在沉积埋藏前其光释光信号得以完全晒退是光释光测年的基本前提。探讨大型流域中水体细颗粒悬移质的光释光信号残余剂量变化对于理解河流搬运过程和沉积物释光测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河干流和渭河共13个采样点水面以下约10 cm水深层位的细颗粒(4~11μm)悬移质为主体,分析了细颗粒混合矿物的多种红外光释光信号和石英矿物的蓝光释光信号等效剂量(D_(e))在洪水期和洪水期后以及不同河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中游晋陕峡谷段不同类型的光释光信号D_(e)值始终保持较低水平(约50 Gy),随搬运距离的增加无明显变化;进入汾渭盆地段后,汾河和渭河等支流物质的汇入使得黄河干流原有的释光信号D_(e)值显著增加(由约50 Gy增长至约200 Gy),造成了中上游和下游河段的D_(e)值分异;黄河下游不同类型的光释光信号D_(e)值向下游方向均呈现指数型衰减趋势,各类释光信号D_(e)值衰减趋势的比对可指示沉积体系和搬运体系之间物质交换过程。从洪水期到洪水期后各采样点不同类型的释光信号D_(e)值出现显著衰减,两个时期的数据均表明物质来源及与源区距离是悬移质光释光信号D_(e)值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细颗粒悬移质 光释光信号 河流搬运过程 释光测年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的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韩鹏 孙继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0-480,共1页
关键词 释光测年 等效剂量 光释光信号 风成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