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8篇文章
< 1 2 2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与胶体金法检测HIV感染与免疫印迹法确证对照分析
1
作者 唐耀敏 唐贵文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6期144-148,共5页
目的: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为参照,分析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胶体金法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筛查的效能。方法:于2023年7月3日—2024年10月31日选取400例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HIV联... 目的: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为参照,分析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胶体金法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筛查的效能。方法:于2023年7月3日—2024年10月31日选取400例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HIV联合筛查的病例。所有病例均在本院进行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胶体金法检测,由贵州省临床检验中心进行WB检测。以WB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微粒化学发光法、胶体金法检测结果及其与WB检测的一致性,并比较微粒化学发光法、胶体金法筛查HIV感染的效能。结果:WB检测结果显示,269例HIV感染,131例无HIV感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与WB检测的Kappa值为0.927,一致性良好。胶体金法检测与WB检测的Kappa值为0.875,一致性良好。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诊断HIV感染的敏感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胶体金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诊断HIV感染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粒化学发光法筛查HIV感染与WB具有较高一致性,且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均优于胶体金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免疫印迹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胶体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免疫荧光法、线性免疫印迹法、化学发光法单项和联合检测抗核抗体的临床价值
2
作者 胡传玺 刘灵燕 李漫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072-1077,共6页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线性免疫印迹法(LIA)、化学发光法(CLIA)单独和联合检测抗核抗体(A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ANA检测的患者4722例,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AID)...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线性免疫印迹法(LIA)、化学发光法(CLIA)单独和联合检测抗核抗体(A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ANA检测的患者4722例,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935例(AID组)、非AID患者3787例(非AID组)。采用IFA检测ANA,采用LIA、CLIA检测特异性ANA谱。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不同方法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方法诊断AID的效能。结果AID组IFA、LIA、CLI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7.5%、52.1%、44.8%,均高于非AID组(36.9%、20.1%、17.4%)(P<0.05)。IFA与LIA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09),IFA与CLIA的一致性差(Kappa=0.276)。在不同类型疾病患者中,AID患者的一致性最高(IFA与LIA、CLIA的kappa值分别为0.628、0.444),其他疾病类型患者的一致程度最低(IFA与LIA、CLIA的kappa值分别为0.120、0.194)。IFA、LIA、CLIA单项检测诊断AI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0.662、0.655。IFA和LIA并联、IFA和CLIA并联检测诊断AID的AUC分别为0.711、0.699,IFA和LIA串联、IFA和CLIA串联检测诊断AID的AUC分别为0.677、0.647。结论IFA与LIA、CLIA的一致性不高,且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更可能出现在非AID患者中。使用单项检测方法进行AID筛查时,应优先采用IFA检测ANA;若采用ANA和特异性ANA谱联合检测,以并联方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核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 线性免疫印迹 化学发光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实验教学中细胞转染技术结合斑点免疫印迹技术的实验探索
3
作者 黄凌云 张健翔 +2 位作者 刘进 窦非 张晓嫣 《教育进展》 2024年第1期800-805,共6页
在研究生组织及细胞培养实验教学中,细胞转染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实验方案使用携带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转染细胞后,可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定性分析转染是否成功并粗略计算转染效率,但对于没有荧光标记的细胞转染结果分... 在研究生组织及细胞培养实验教学中,细胞转染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实验方案使用携带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转染细胞后,可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定性分析转染是否成功并粗略计算转染效率,但对于没有荧光标记的细胞转染结果分析检测方法在教学上尚有欠缺。本实验针对这个问题,在检测方法中加入斑点免疫印迹技术,并对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以便于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细胞生物学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染 荧光显微成像 斑点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州新诊断HIV/AIDS免疫印迹试验条带与CD~+_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析
4
作者 关晓霞 赵洁 +10 位作者 赛力克·努尔江 王菊萍 王世云 李永俊 阿力亚·阿西木江 艾尔法尼·阿不力克木 娜依拉·艾合买提 玛吾兰·阿不都哈帕尔 金鹏 王慎骄 胡海洋 《江苏卫生保健》 2024年第4期329-330,333,共3页
目的 分析新疆伊犁州新诊断HIV/AIDS免疫印迹试验(WB)条带与CD~+_4T淋巴细胞计数(CD4细胞数)的关系,了解不同疾病进程的WB条带特征。方法 收集新疆伊犁州2018—2022年767例新确证的HIV/AIDS基本信息、WB条带情况和确证阳性3个月内首次CD... 目的 分析新疆伊犁州新诊断HIV/AIDS免疫印迹试验(WB)条带与CD~+_4T淋巴细胞计数(CD4细胞数)的关系,了解不同疾病进程的WB条带特征。方法 收集新疆伊犁州2018—2022年767例新确证的HIV/AIDS基本信息、WB条带情况和确证阳性3个月内首次CD4细胞数检测结果,并根据CD4细胞数将病例分为<200、200~499、≥500个/μL 3个组,分析组间条带差异。结果 767例新诊断HIV/AIDS的WB条带中,gp160、gp120、gp41检出率分别为100%、99.48%、86.96%;p66、p51、p31检出率分别为98.83%、97.52%、92.70%;p24和p17检出率分别为99.61%和91.13%,p55和p39检出率分别为4.56%和6.39%;p24和p17条带在CD4细胞数<200个/μL组的检出率低于200~499个/μL组和≥500个/μL组(P﹤0.05);8条带型最多,占72.36%,随着CD4细胞数的上升,7条及以下带型占比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4.28,P=0.04),也表示随着CD4细胞数的下降,条带数量减少。结论 人体感染HIV后,随着疾病进展,WB条带会出现一定程序的缺失。综合分析WB条带特征和CD4细胞水平,可准确评估患者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免疫印迹试验 CD_4+T淋巴细胞 WB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总IgE、过敏源特异性IgE在过敏性疾病过敏源筛查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方锦文 严良烽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456-459,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IBT)测定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IgE)、过敏源特异性IgE在过敏性疾病过敏源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1月本院确诊的33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采用IBT法测定患者血清总IgE、过敏源特异性IgE,比...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IBT)测定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IgE)、过敏源特异性IgE在过敏性疾病过敏源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1月本院确诊的33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采用IBT法测定患者血清总IgE、过敏源特异性IgE,比较不同类型的过敏源血清总IgE、过敏源特异性IgE阳性检查结果;分析IBT法检测IgE对筛查过敏源的效果。结果33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IBT法检测显示,血清总IgE阳性共计246例,占73.43%;过敏源特异性IgE阳性共计124例,占37.01%。33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有106例患者对两种或以上过敏源显示阳性,占31.64%。IBT检查结果显示,吸入性过敏源中,户尘、屋尘、猫毛皮屑、花粉、矮豚草的血清总IgE、过敏源特异性IgE阳性率排名在前五,血清总IgE阳性率分别为11.94%、8.36%、6.87%、5.37%、5.67%;过敏源特异性IgE阳性率分别为8.96%、7.46%、6.27%、4.48%、3.88%。食物性过敏源中,牛奶、鸡蛋、虾、黄豆、芒果的血清总IgE、过敏源特异性IgE阳性率排名在前五,血清总IgE阳性率分别为10.45%、8.66%、6.87%、5.97%、5.37%;过敏源特异性IgE阳性率分别为7.46%、5.67%、5.37%、4.48%、3.88%。结论IBT测定血清总IgE、过敏源特异性IgE可准确筛查过敏性疾病过敏源,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疾病 过敏源 免疫印迹 免疫球蛋白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法与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在SLE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6
作者 汤滨滨 程思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4期94-97,共4页
目的比较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06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根据明确的临床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SLE组(SLE患者,144例)和非SLE组(非SLE患者,162例);选... 目的比较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06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根据明确的临床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SLE组(SLE患者,144例)和非SLE组(非SLE患者,162例);选取同期非自身免疫疾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及WB检测AnuA。分别统计两种检测方法的AnuA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AnuA的诊断价值,包括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SLE组:ELISA检测AnuA阳性120例、阴性24例,WB检测AnuA阳性109例、阴性35例;非SLE组:ELISA检测AnuA阳性76例、阴性86例,WB检测AnuA阳性71例、阴性91例;对照组:ELISA检测AnuA阳性17例、阴性83例,WB检测AnuA阳性11例、阴性89例;两种检测方法在SLE组、非SLE组和对照组的AnuA检测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测方法的SLE组患者Anu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SLE组和对照组,且非SLE组患者Anu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LISA检测AnuA的敏感度87.4%(180/206)高于WB检测的80.1%(165/206)(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0.1%,判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值=0.516)。结论ELISA及WB检测AnuA在SLE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临床可在AnuA初步检测中运用WB,如有必要可在复检中运用ELISA,有效提高检测阳性率,为临床诊断SLE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核小体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蛋白质免疫印迹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抗体检测免疫印迹法的替代策略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秦淑文 蒋岩 汪宁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5年第5期395-396,380,共3页
关键词 HIV抗体检测 免疫印迹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艾滋病病毒 免疫印迹试验 自愿咨询检测 有偿献血员 感染者 特定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和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SLE自身抗体的比对分析
8
作者 陈超 廖文英 +1 位作者 韩俊 杨双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71-0074,共4页
分析免疫印迹法和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自身抗体的一致性。方法 对2018年~2023年收集的50份SLE阳性患者血清进行检测,通过卡方检验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用两种方法测定... 分析免疫印迹法和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自身抗体的一致性。方法 对2018年~2023年收集的50份SLE阳性患者血清进行检测,通过卡方检验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用两种方法测定抗Sm、RNP/Sm、dsDNA、核小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5项抗体有4项Kapp值为0.4~0.75,可靠性好,抗RNP/Sm抗体特异性和灵敏度在80%以上,Kappa值在0.75以上,与免疫印迹法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两种方法检测SLE自身抗体可靠性高,在SLE的诊断中具有相似的效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不仅准确,而且操作简便、快速,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应用于SLE自身抗体检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印迹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燕婉 叶珏 +2 位作者 时那 孟宪敏 王来元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8年第10期35-37,共3页
阐述了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蛋白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论述了蛋白质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实验方法,从实验技术的几个主要方面对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进行了经验性的论述。
关键词 蛋白质 免疫印迹 电泳转移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免疫印迹检测法 被引量:46
10
作者 吴新伟 傅明德 +1 位作者 刘秉文 邓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53-255,共3页
为了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各亚类,采用琼脂糖及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免疫印迹试验和斑点扫描分析建立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的检测方法。高密度脂蛋白各亚类含量重复性试验的板间变异系数为4 .9 % ~11 .1 % ,正常... 为了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各亚类,采用琼脂糖及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免疫印迹试验和斑点扫描分析建立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的检测方法。高密度脂蛋白各亚类含量重复性试验的板间变异系数为4 .9 % ~11 .1 % ,正常人血清测得的高密度脂蛋白2b 、2a、3a、3b 、3c 亚类含量分别为30 .84 % ±6 .95 % 、21 .60 % ±3 .88 % 、20 .28 % ±3 .69 % 、13 .54 % ±2 .03 % 及7 .05 % ±1 .75 % ,前β1 高密度脂蛋白和前β2 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分别为6 .67 % ±1 .22 % 及4 .52 % ±1 .12 % 。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可直接以血清为样品,同时准确检测α及前β高密度脂蛋白各亚类的组成及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脂蛋白 亚类 免疫印迹 血清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检测HIV抗体条带常见模式分析及在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万海 孟真 +5 位作者 杨若男 高楠 王庆芳 张磊 王梅芬 明亮 《检验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了解免疫印迹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的常见条带模式及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免疫印迹法检测HIV抗体为阳性的460例患者和结果为不确定的16例患者的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在3个基因编码的3组HIV特... 目的了解免疫印迹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的常见条带模式及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免疫印迹法检测HIV抗体为阳性的460例患者和结果为不确定的16例患者的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在3个基因编码的3组HIV特异性抗体中,env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抗体gp160、gp120和gp41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99.35%和96.30%;pol基因编码的核酸内切酶及聚合酶抗体p66、p51和p31的检出率分别为92.61%、86.96%和91.96%;gag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抗体p55、p39、p24和p17的检出率分别为56.30%、13.26%、100.00%、87.17%。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IV抗体,共检测到34种条带模式,最常见的条带模式为gp160/gp120/p66/p55/p51/gp41/p31/p24/p17(p39缺失,占41.74%),其次为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p17(p55和p39缺失,占23.70%),全条带模式占11.30%。对16例免疫印迹法结果为不确定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首次检测含包膜蛋白抗体条带的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HIV抗体均转为阳性。HIV感染者首诊科室共涉及到28个临床科室,其中有66.31%就诊于内科相关科室。结论 HIV感染者的免疫印迹法条带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患者首诊的临床科室众多,医疗机构应重视HIV检测,避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被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免疫印迹 条带模式 随访 临床科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患者HIV抗体筛查阳性与免疫印迹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谭兵 詹廷西 +4 位作者 李青 李成 吕莉 邢燕 张国珍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2862-2864,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HIV抗体筛查试验与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探讨抗体筛查阳性结果与确证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参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对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行确证。结果 287份筛查阳性标本经WB确证后,251例为HI... 目的对比分析HIV抗体筛查试验与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探讨抗体筛查阳性结果与确证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参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对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行确证。结果 287份筛查阳性标本经WB确证后,251例为HIV-1型抗体阳性(87.46%),16例不确定(5.57%),20例阴性(6.97%)。ELISA、胶体硒法与WB试验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9.96%和90.29%。WB试验阳性、不确定和阴性标本的EIISA平均S/CO值分别为16.93、6.996和5.568。S/CO值大于或等于1而小于6,与确证试验阳性符合率为18.75%;大于或等于6而小于10,阳性符合率为69.23%;S/CO值大于或等于10,阳性符合率为97.05%。确证为HIV-1型抗体阳性的标本,gp160、gp120、gp41、p66、p51、p24出现频率都在95%以上。结论筛查试验存在一定假阳性结果,随着S/CO值的增高,与确证试验的阳性符合率也升高,但是高S/CO值样品并不代表感染HIV,HIV抗体结果报告必须以WB结果为准。WB确证方法在不确定标本中存在一定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检测牛海绵状脑病和羊瘙痒病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运敏 田波 +1 位作者 张宝云 董小平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4-497,共4页
用大肠杆菌表达的牛朊病毒正常成熟蛋白 (BoPrPC)免疫新西兰白兔 ,获得了与朊病毒蛋白 (PrP)反应的抗体T1。根据致病型朊病毒 (PrPSC)能抵抗蛋白酶消化的特性 ,用蛋白酶K消化脑组织提取物 ,以抗体T1进行免疫印迹反应 ,结果表明从接种羊... 用大肠杆菌表达的牛朊病毒正常成熟蛋白 (BoPrPC)免疫新西兰白兔 ,获得了与朊病毒蛋白 (PrP)反应的抗体T1。根据致病型朊病毒 (PrPSC)能抵抗蛋白酶消化的特性 ,用蛋白酶K消化脑组织提取物 ,以抗体T1进行免疫印迹反应 ,结果表明从接种羊瘙痒病朊病毒 2 6 3K的金黄地鼠脑组织提取物内检测到抗蛋白酶K消化的致病型PrPSC ,而正常金黄地鼠脑组织中没有抗蛋白酶消化的蛋白。以我国正常牛羊为材料 ,制备其脑组织提取物 ,用上述方法和抗体T1进行检测 ,结果没有发现抗蛋白酶K的任何蛋白存在 ,说明没有牛海绵状脑病和羊瘙痒病存在。用 1A8抗体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可以用自制的抗血清检疫牛海绵状脑病和羊瘙痒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海绵状脑病 羊瘙痒病 抗体 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水稻中CAS9蛋白质的免疫印迹检测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亚璐 马晓飞 +12 位作者 史佳楠 张柳 张剑硕 黄腾 武鹏程 康昊翔 耿广荟 陈浩 魏健 窦世娟 李莉云 尹长城 刘国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631-3639,共9页
【目的】制备抗CAS9蛋白质的单克隆抗体,建立转基因水稻中CAS9蛋白质的免疫印迹检测方法,了解CAS9蛋白质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特征。【方法】以带Cas9的质粒DNA为模板,PCR扩增Cas9 5′端810 bp片段后克隆到p ET30a载体中,将酶切验证且... 【目的】制备抗CAS9蛋白质的单克隆抗体,建立转基因水稻中CAS9蛋白质的免疫印迹检测方法,了解CAS9蛋白质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特征。【方法】以带Cas9的质粒DNA为模板,PCR扩增Cas9 5′端810 bp片段后克隆到p ET30a载体中,将酶切验证且序列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入表达菌Condon Plus中,经IPTG诱导表达CAS9蛋白质(N端270氨基酸),用纯化的重组蛋白质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用免疫印迹分析筛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抗体细胞株。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转基因水稻的Cas9,用免疫印迹检测转基因水稻中的CAS9蛋白质。将重组CAS9蛋白质和带有CAS9的水稻苗期叶片蛋白质进行平行免疫印迹分析,用Image J软件采集信号绘制CAS9蛋白质的标准曲线,进而对水稻叶片中的CAS9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提取单粒稻米的总蛋白质,稀释后用免疫印迹分析CAS9蛋白质的检测下限,提取多个时期、部位的水稻材料的总蛋白质,包括苗期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分蘖期的茎、茎节、叶鞘、叶片等,用SDS-PAGE分离后免疫印迹检测比较CAS9蛋白质的表达特征。【结果】通过体外克隆、诱导表达获得了纯化的重组CAS9蛋白质N端片段,免疫小鼠后得到42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经筛选鉴定到#12D2细胞株对水稻样品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用该抗体通过免疫印迹检测了转基因水稻,所建立的免疫印迹方法对重组CAS9蛋白质的检测下限约为0.25 ng。在水稻苗期叶片中,CAS9蛋白质约占鲜重的0.00005%,可检出单粒稻米8%样品(约2 mg)中的CAS9蛋白质。在苗期地上部CAS9蛋白质的表达丰度高于地下部,分蘖期茎和叶片中表达量较高,根和叶鞘表达量较低。【结论】获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CAS9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转基因水稻中CAS9蛋白质的免疫印记方法,揭示了CAS9蛋白质在水稻不同部位的表达特征,并展示了在其他植物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基因植物 CAS9蛋白质 单克隆抗体 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免疫印迹法评价多房棘球蚴18kDa与16kDa抗原诊断泡球蚴病的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良 伊藤亮 +3 位作者 刘约翰 王小根 姚云清 余登高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绦虫 (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原头节 18k Da、16k Da抗原 ( E.m.18k Da和 E.m.16k Da)诊断泡球蚴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2 4例泡球蚴病、55例囊型包虫病、33例囊虫病和 30份健康人血清...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绦虫 (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原头节 18k Da、16k Da抗原 ( E.m.18k Da和 E.m.16k Da)诊断泡球蚴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2 4例泡球蚴病、55例囊型包虫病、33例囊虫病和 30份健康人血清对 E.m.18k Da和 E.m.16k Da的抗体反应 ,同时用 E.m.2 - EL ISA试剂盒对比检测上述血清对 E.m.2的抗体反应。结果 :在免疫印迹试验中 ,E.m.18k Da和 E.m.16k Da均能被所有 2 4例 ( 10 0 % )泡球蚴病人血清识别 ,与囊型包虫病病人血清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16.4 %和 2 9.1% ,与囊虫病人血清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3.0 %和 33.3%。E.m.2 - EL ISA检测泡球蚴病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 95.8% ,与囊型包虫病和囊虫病患者血清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2 3.6%和 33.3%。健康人血清均不与 E.m.18k Da、E.m.16k Da或 E.m.2发生反应。结论 :E.m.18k Da/16k Da,特别是 E.m.18k Da对诊断泡球蚴病有高度敏感性和较强特异性 ,可望成为泡球蚴病免疫诊断的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病 免疫诊断 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玉洁 郭鹤 +2 位作者 赵高阳 牛广华 刘铁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IBT和免疫斑点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43例)和31例健康者做对照组进行了抗ENA抗体检查,同时观察了IBT和免疫斑点技术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抗核抗体...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IBT和免疫斑点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43例)和31例健康者做对照组进行了抗ENA抗体检查,同时观察了IBT和免疫斑点技术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抗核抗体(IFANA)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43例送检标本IBT法检测ENA多肽抗体谱总阳性率为80.4%,且检出一种或一种以上抗ENA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27例(88.89%),皮肤炎和多发性肌炎16例(62.50%),干燥综合征28例(92.86%),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2例(91.67%),类风湿关节炎60例(66.68%);斑点法检测ENA多肽抗体谱总阳性率为54.54%,且检出一种或一种以上抗ENA抗体,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27例(51.85%),干燥综合征26例(85.71%),类风湿性关节炎26例(43.33%),结缔组织病8例(66.67%),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5例(31.25%)。结论免疫印迹技术(IBT)敏感性好,特异度高,并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ANA检测仍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的常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印迹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弓形虫蛋白质与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姜昌斌 杨惠珍 +2 位作者 杨鹤萍 杨杨 徐克继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8-40,共3页
本研究应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技术,对我们分别引进或从畸胎中分离所得的弓形虫株——RH株、Z-2株、CN株和SH1、2、3、4、5、8株的蛋白质和抗原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蛋白质的主要区带方面,9株弓形虫比较接近,而在部分区... 本研究应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技术,对我们分别引进或从畸胎中分离所得的弓形虫株——RH株、Z-2株、CN株和SH1、2、3、4、5、8株的蛋白质和抗原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蛋白质的主要区带方面,9株弓形虫比较接近,而在部分区带上有所不同;用高滴度的针对RH株的抗弓形虫抗体分析9株弓形虫抗原成份,可见有一些共同的抗原成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印迹技术 弓形虫株 聚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印迹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特异性抗体IgE 被引量:8
18
作者 尹洪云 曹兰芳 +4 位作者 王利民 向祖琼 孔宪明 顾梯成 陆伟蓉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195,i001,共4页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 (MP)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成分 ,比较组别间特异性IgE出现率。方法 留取三个组待测血清 :(1)肺炎支原体肺炎组 (MP感染组 ) 35例 ;(2 )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组 (哮喘组 ) 32例 ;(3)正常对照组 2 7例。 6 %聚丙烯酰...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 (MP)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成分 ,比较组别间特异性IgE出现率。方法 留取三个组待测血清 :(1)肺炎支原体肺炎组 (MP感染组 ) 35例 ;(2 )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组 (哮喘组 ) 32例 ;(3)正常对照组 2 7例。 6 %聚丙烯酰胺凝胶SDS PAGE分离MPFH株菌体粉碎后蛋白成分 ;电转移至PVDF膜上 ;通过免疫印迹检测三个组待测血清IgE阳性率。 结果 SDS PAGE显示MP蛋白成分有十几条。与IgE反应的抗原多肽为 2 16KD、2 0 5KD、170KD、6 8KD、5 6KD。MP IgE阳性率MP感染组 71 4 %、哮喘组 78 13% ,两者无明显差异 ,但与对照组 (19 2 3%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MP感染的婴幼儿特异性IgE亦有较高的阳性率。 结论 MP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喘息发作或哮喘病情加重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免疫印迹检测MP IgE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印迹 儿童 肺炎支原体 特异性抗体 免疫球蛋白E 变态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肺癌组织上皮钙粘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8
19
作者 段勇 黄韬 +3 位作者 袁育林 刘华 李娅 金克炜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蛋白(E-cad)与肺癌及其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 estern b lot)检测30例肺癌患者的癌、癌旁和远癌肺组织及5例肺良性对照标本中E-cad的表达,并对部分表达阴性的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验证...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蛋白(E-cad)与肺癌及其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 estern b lot)检测30例肺癌患者的癌、癌旁和远癌肺组织及5例肺良性对照标本中E-cad的表达,并对部分表达阴性的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验证。结果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E-cad的阳性率分别为36.7%、70.0%、96.7%。癌组织E-cad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7),也明显低于远癌组织(P<0.017);癌旁组织E-cad阳性率明显低于远癌组织(P<0.017)。在30例肺癌患者鳞癌、腺癌及腺鳞癌的癌组织中E-cad阳性率分别为33.3%、40.0%、33.3%;鳞癌、腺癌及腺鳞癌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66.7%、73.3%、66.7%;鳞癌、腺癌及腺鳞癌的远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1.7%、100.0%、100.0%。癌、癌旁和远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E-cad蛋白表达减少或缺失与肺癌有相关性,与肺癌的组织类型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钙粘蛋白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检测胰岛自身抗体系列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邱阳 郭慧淑 +2 位作者 刘越坚 单路娟 郭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17-1518,共2页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检测胰岛自身抗体系列——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测187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GADA、...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检测胰岛自身抗体系列——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联合检测187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GADA、ICA、IAA。结果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1DM组中GADA、ICA、IAA阳性率分别为65.22%、53.62%和28.99%,显著高于T2DM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5);T2DM组GADA、ICA、IAA阳性率分别为12.71%、11.02%和5.9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免疫印迹法检测胰岛自身抗体系列对于临床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抗胰岛β细胞抗体 抗胰岛素自身抗体 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