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副溶血弧菌 被引量:14
1
作者 樊景凤 李光 +2 位作者 王斌 马成 梁玉波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1-503,共3页
建立了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副溶血弧菌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方法。确定免疫血清和荧光抗体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1∶1000和1∶200;交叉反应和阻断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用该方法检测了10份人工感染后发病的凡纳滨对虾... 建立了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副溶血弧菌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方法。确定免疫血清和荧光抗体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1∶1000和1∶200;交叉反应和阻断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用该方法检测了10份人工感染后发病的凡纳滨对虾和10份感染后外观健康的凡纳滨对虾,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和60%,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已发病的凡纳滨对虾,而且能够检测带菌的凡纳滨对虾,这对于水产养殖业中疾病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简单的优点,适合于现场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 副溶血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副溶血弧菌 被引量:23
2
作者 姚斐 寇运同 +2 位作者 陈刚 纪伟尚 徐怀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副溶血弧菌 VBN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磁珠负性富集结合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TCs的方法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枰 洪煜婧 +2 位作者 陈相 鲁晓燕 洪宏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56-58,62,共4页
目的建立基于细胞学水平的循环肿瘤细胞负性富集技术来检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方法体外培养卵巢癌SKOV-3细胞,按一定比例掺入到2 ml健康人外周静脉血中,应用免疫磁珠为基础的负性富集结合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对... 目的建立基于细胞学水平的循环肿瘤细胞负性富集技术来检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方法体外培养卵巢癌SKOV-3细胞,按一定比例掺入到2 ml健康人外周静脉血中,应用免疫磁珠为基础的负性富集结合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定量检测。评价该方法富集靶细胞的回收率,并用上述方法检测32例卵巢癌患者和10例对照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结果①在健康志愿者2 ml外周血掺入不同数目SKOV-3细胞的条件下,肿瘤细胞的回收率在64%~80%之间,掺入细胞间回归方程为Y=0.782X-1.408,相关系数为0.998。②10例对照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CK8/18+,18例卵巢癌患者的外周血中检测到CK8/18+,阳性率为56.3%(18/32,X^2=7.681,P<0.01)。③CTCs阳性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X^2=5.776,P<0.05)。结论免疫磁珠负性富集结合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卵巢上皮性癌 负性富集技术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抗体 被引量:8
4
作者 胡清海 张知良 +1 位作者 黄建芳 赵宝华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39,共2页
用 MDCC- MSB1细胞增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CAV)CuX- 1毒株制备抗原,建立了检测 CAV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 CAV基因工程亚单位苗首免、二免和三免后鸡体内的 CAV抗体,结果表明首免一个月后,鸡血清中 CAV抗体的... 用 MDCC- MSB1细胞增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CAV)CuX- 1毒株制备抗原,建立了检测 CAV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 CAV基因工程亚单位苗首免、二免和三免后鸡体内的 CAV抗体,结果表明首免一个月后,鸡血清中 CAV抗体的滴度很低或几乎测不到抗体;二免一个月后,鸡血清中可测到较高的 CAV抗体;三免一个月后,鸡血清中的 CAV抗体滴度更高。另外,应用此方法调查了某禽场 3个批次鸡体内的 CAV抗体,其中 32日龄黄鸡和 1日龄乌骨鸡体内的 CAV抗体为阴性,而 1日龄黄鸡体内的 CAV抗体为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检测 病毒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用于海南省毛阳疟疾防治试点流行监测
5
作者 柳坚 王善青 +1 位作者 蒙锋 连青林 《海南医学》 CAS 2001年第5期60-61,共2页
目的 为了评价毛阳地区疟疾防治试点的发病率降至较低水平后的防治效果。方法 于 1999年再次应用 IFAT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及原虫率考核。结果 什益管区和牙合管区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7.7%和 13.9% ;低年龄组抗体率为 3.1%和 7.8% ;... 目的 为了评价毛阳地区疟疾防治试点的发病率降至较低水平后的防治效果。方法 于 1999年再次应用 IFAT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及原虫率考核。结果 什益管区和牙合管区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7.7%和 13.9% ;低年龄组抗体率为 3.1%和 7.8% ;原虫率相为 0 .6 0 %和 2 .6 0 %。结论 提示前一管区抗疟措施较有力 ,疟疾已降至低度 ,但低年龄组仍有阳性 ,传播尚未阻断 ;后一管区疟疾乃存在一定程度的流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海南 毛阳乡 疟疾 疾病监测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快速诊断阴道加德纳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江吉雷 刘俊霞 《贵州医药》 CAS 2000年第10期607-608,共2页
目的制备可用于临床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免疫荧光抗体。方法用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对阴道加德用菌、已知不同种细菌和部分临床标本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阴道加德纳菌与其它细菌有明显的差别。结论用免疫荧光机体技术诊断阴道加德纳菌感染具... 目的制备可用于临床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免疫荧光抗体。方法用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对阴道加德用菌、已知不同种细菌和部分临床标本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阴道加德纳菌与其它细菌有明显的差别。结论用免疫荧光机体技术诊断阴道加德纳菌感染具有快速、特异、可靠准确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阴道加德纳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免疫技术检测牙鲆组织内的淋巴囊肿病毒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宋娟 邢婧 +1 位作者 程顺峰 战文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01-105,共5页
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标记链亲和素-生物素(LSAB)免疫组化法对患淋巴囊肿病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肝、脾、肾、胃、幽门、肠、心脏、性腺、鳃、表皮10种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体表有囊肿症状病鱼的胃、肠、鳃和表皮... 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标记链亲和素-生物素(LSAB)免疫组化法对患淋巴囊肿病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肝、脾、肾、胃、幽门、肠、心脏、性腺、鳃、表皮10种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体表有囊肿症状病鱼的胃、肠、鳃和表皮组织内有淋巴囊肿病毒存在;体表未见囊肿症状病鱼的胃、肠和表皮组织内也检测到了病毒,说明这两种免疫技术可以应用于牙鲆淋巴囊肿病的检测与诊断。同时本文还对淋巴囊肿病毒通过消化道感染的可能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淋巴囊肿病毒 免疫技术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标记链亲和素-生物素免疫组化法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春病快速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利峰 王姝 +4 位作者 段向英 高隆英 邴国霞 江育林 夏春 《检验检疫科学》 2008年第3期16-19,共4页
本文在建立的鲤春病病毒荧光RT-PCR快速检测技术基础上,对国内外收集的19株SVCV病毒悬液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结果良好。另外,还通过人工动物感染试验,将感染SVC病毒的鲤鱼组织样品在同经典的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方法对比研究后,认为应用该... 本文在建立的鲤春病病毒荧光RT-PCR快速检测技术基础上,对国内外收集的19株SVCV病毒悬液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结果良好。另外,还通过人工动物感染试验,将感染SVC病毒的鲤鱼组织样品在同经典的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方法对比研究后,认为应用该方法检测SVCV的组织研磨样品悬液时,最多能将3尾鱼的组织器官混合后制备待检样品。本文还用本实验室制备的SVCV单抗,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对SVCV欧洲株和亚洲株感染的鲤鱼上皮瘤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抗体可特异性检出接毒后感染细胞中的SVCV欧洲株和亚洲株.表明应用该单抗可以检测出SVCV的欧洲株或亚洲株.不会造成漏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春病毒 荧光RT-PCR 单克隆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技术在小鼠耳跨区皮瓣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林培森 田磊 +4 位作者 肖季婷 马启明 方芳 庄跃宏 谢昀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02-809,共8页
目的探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小鼠耳部跨区皮瓣研究中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共选取25只ICR小鼠,取其中10只,剪断鼠耳中间及外尾侧血管束,建立跨区耳瓣模型,观察建模3 d后耳瓣血供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健侧鼠... 目的探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小鼠耳部跨区皮瓣研究中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共选取25只ICR小鼠,取其中10只,剪断鼠耳中间及外尾侧血管束,建立跨区耳瓣模型,观察建模3 d后耳瓣血供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健侧鼠耳的面积、组织层次厚度及血管分布情况。另取5只小鼠,建跨区耳瓣模型,方法同前。于建模后第3天,获取建模侧鼠耳并将其解剖分为前层皮肤、软骨及后层皮肤,取前层皮肤,采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耳内的血管、神经及单核巨噬细胞进行染色,观测耳瓣中血管、神经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取剩余10只小鼠,在小鼠耳部中间血管体分叉以上水平剪穿鼠耳,建立延迟跨区耳瓣模型,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观测小鼠耳部的血流变化情况,记录术后即刻、1 d、2 d、3 d、4 d时血管的血流灌注值。结果鼠耳面积约为1.3 cm2,厚度为(0.16±0.04)mm,由外尾侧血管束、中间及内头侧3个血管束供血,在剪断鼠耳中间及外尾侧血管束后可形成跨区皮瓣缺血模型。鼠耳前、后层皮肤及软骨的厚度分别为(88±5)μm、(41±3)μm及(29±2)μm;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清晰地显示在建模后3 d,choke区域呈放射分布的小血管,直径为(50±6)μm,可见小血管之间扩张弯曲的毛细血管,小鼠耳部神经与动脉呈伴行关系,神经节段攀附至动脉表面,而与静脉并无明显伴行和攀附,扩张、弯曲的动脉内有明显数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成簇分布,而在动脉外侧仅呈游离散在分布。通过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可观测到在延迟跨区耳瓣模型后,每个耳瓣内有(6±2)条横向走行的血管管径及血流量有明显增大,术后即刻、1 d、2d、3 d、4d时,横向走行血管的平均血流灌注值分别为(92±11)PU、(136±26)PU、(147±27)Pu及(176±27)PU。结论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可很好地观测小鼠跨区耳瓣的血管、神经、单核巨噬细胞及血流灌注情况,在小鼠跨区皮瓣血供的研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小鼠 外科皮瓣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应用多种方法检测EHF抗体及其比较分析
10
作者 陈雍雅 《口岸卫生控制》 1999年第4期2-4,共3页
经用反向被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RPHI)、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酶标法(ELISA)等试验方法检测人血清和鼠血清EHF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LISA法适用于早期EHF患者临床诊断,IFAT法适用于EHF疫情监测,RPHI法则对早、晚期EHF患者血清... 经用反向被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RPHI)、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酶标法(ELISA)等试验方法检测人血清和鼠血清EHF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LISA法适用于早期EHF患者临床诊断,IFAT法适用于EHF疫情监测,RPHI法则对早、晚期EHF患者血清检查及鼠间疫情监测皆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EHF抗体 反向被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酶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切片法在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11
作者 绳秀珍 邢婧 +1 位作者 程顺峰 战文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06-111,共6页
通过系列优化实验,选出了适合于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检测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包埋切片法;运用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的问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首次用PEG切片成功地对牙鲆淋巴囊肿组织中的病毒进行了检测;并... 通过系列优化实验,选出了适合于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检测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包埋切片法;运用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的问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首次用PEG切片成功地对牙鲆淋巴囊肿组织中的病毒进行了检测;并与新鲜组织冰冻切片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另外,还对石蜡切片、PEG切片及冰冻切片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将制片温度控制在52℃以下时,PEG切片中的淋巴囊肿病毒的抗原性能够得到较好的保存,经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后,囊肿细胞的细胞质内观察到强阳性绿色荧光,与冰冻切片中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差别,表明PEG切片同冰冻切片一样能很好地保存病毒的抗原性。另外.PEG切片与石蜡切片一样对组织细胞的形态保存良好;而冰冻切片的细胞形态变化大,细胞质发生弥散、皱缩。因此,聚乙二醇包埋切片法能够同时保存病毒的抗原性和组织细胞良好的形态结构,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病理等研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囊肿病毒 聚乙二醇 冰冻切片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牙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在感染猪体内的组织定位和动态分布的研究
12
作者 朱爱玲 崔立 +3 位作者 杨志彪 蔡雪辉 王淑杰 刘永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19-324,334,共7页
为研究猪链球菌2型在感染猪的组织定位和动态分布,本实验采用30头SPF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头,按照1×107CFU·kg-1的剂量肌肉注射ZY05719菌液,对照组10头,按照相同剂量肌肉注射无菌培养基。分别于攻毒后... 为研究猪链球菌2型在感染猪的组织定位和动态分布,本实验采用30头SPF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头,按照1×107CFU·kg-1的剂量肌肉注射ZY05719菌液,对照组10头,按照相同剂量肌肉注射无菌培养基。分别于攻毒后的12h、1d、2d、3d、4d、5d、6d、7d、8d、10d时处死,剖杀并采集样品(扁桃体、淋巴结、肝脏、脾脏、肺脏、肾、脑),制作冰冻切片,并用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和细菌分离方法,观察10日内细菌在各组织内的定位和动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细菌主要定殖于扁桃体的隐窝附近;在脾的边缘区和动脉周围淋巴鞘附近、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和皮质内、肝血窦、肺间质和肾小体中均可见菌体状荧光颗粒;在脑组织中发生脑膜炎的区域,如皮质层等可检出细菌。细菌在肝、肾、肺和脾等实质器官内呈现相似的动力学,感染后的前3d持续上升,第6天开始下降;在扁桃体内12h就能被检出并持续存在;在脑组织中呈现不规律分布。实验结果为研究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机理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组织抗原定位 组织动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和抗体及其抗原性分析
13
作者 廖化新 宋干 +6 位作者 杭长寿 傅建林 赵君能 苏涛 张全福 邱惠玲 高广忠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1985年第2期110-113,122,共5页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1~3].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作为EHF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检测指标,具有简便可靠和敏感的特点.但由于需要昂贵的荧光显微镜,对抗原不能定量以及不能检查可溶性抗原,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1~3].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作为EHF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检测指标,具有简便可靠和敏感的特点.但由于需要昂贵的荧光显微镜,对抗原不能定量以及不能检查可溶性抗原,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81年苏联[4]和1982年美国[5]报道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用于检查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血清抗体和野鼠肺HFRS抗原.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ELISA法应用于EHF抗原和抗体检测的报道.我们对ELISA在EHF抗原和抗体及其抗原性分析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研究,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查 流行性出血热 抗原性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荧光显微镜 可溶性抗原 合征出血热 血清抗体 抗体检测 检测指标 国内 病毒抗原 苏联 鼠肺 肾病 美国 方法 定量
原文传递
浅谈当前猪瘟的诊断和防制
14
作者 郑则乐 洪英 许先明 《福建畜牧兽医》 2003年第6期34-35,共2页
猪瘟是猪的一种主要传染病,最早称猪霍乱,我国有人叫烂肠瘟,病原是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猪瘟病毒原属披膜病毒科(Toga Viridae)瘟疫病毒属(Pesticirus),现为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猪瘟是高度传染性和高致死性的传... 猪瘟是猪的一种主要传染病,最早称猪霍乱,我国有人叫烂肠瘟,病原是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猪瘟病毒原属披膜病毒科(Toga Viridae)瘟疫病毒属(Pesticirus),现为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猪瘟是高度传染性和高致死性的传染病,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猪瘟遍布于全世界,国际动物卫生法典把它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目前由于各国都建立了完善的诊断和防疫系统、按防疫规范防治,猪瘟的流行得到遏止.许多国家和地区曾经宣布消灭了猪瘟.我国由于多年来实施以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也曾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大流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猪瘟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目前猪瘟流行的特点为地区性散发,发病率不高,但是持续时间长,病程多为亚急性和慢性,其中,仔猪的病死亡率较高,成年猪发病率低,病死亡率也低.还发现病理变化变得比较复杂,无显著特征的新型猪瘟.由于猪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不典型,加上伴有其它疫病并发,如蓝耳、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给猪瘟的诊断和防疫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有效地预防猪瘟并最终消灭猪瘟,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与化验室经验,就猪瘟的诊断和预防谈点粗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 诊断 防治 猪霍乱 烂肠瘟 病毒 HCV 动物接种 血清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程序 免疫监测 传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家鼠型出血热临床及免疫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纯 刘存声 刘文昭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1985年第2期100-102,99,共4页
1983年太原市首次暴发家鼠型出血热(EHF)600余例.现将我院经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检测确诊的105例临床及免疫功能特点报告如下.
关键词 城市 家鼠型出血热 临床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功能研究 功能特点 太原市 检测 报告
原文传递
子宫肌瘤组织TGF-β3和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春华 朱勇 温泽清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19期1494-1496,共3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和凋亡相关因子Bcl-2在子宫平滑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3、Bcl-2蛋白在68例子宫平滑肌瘤及其邻近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表...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和凋亡相关因子Bcl-2在子宫平滑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3、Bcl-2蛋白在68例子宫平滑肌瘤及其邻近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GF-β3和Bcl-2子宫肌瘤组不论是黄体期(0.71±0.30、0.64±0.14)还是增生期(0.72±0.24、0.58±0.31)mRNA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时期的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0.33±0.09、0.27±0.16;0.31±0.11、0.29±0.13),P<0.05;Bcl-2在肌瘤细胞中增生期的表达(0.58±0.31)低于黄体期(0.64±0.14),P<0.05;而在于子宫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变化差别不大,P>0.05;TGF-β3、Bcl-2的蛋白表达与mRNA的表达一致。结论:子宫平滑肌瘤组织中TGF-β3、Bcl-2表达的变化参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因 BCL-2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原文传递
颈7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运动终板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姜宗圆 顾施辉 +2 位作者 徐雷 徐建光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研究颈,神经根切断后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过程,探索颈7神经根切断术后的代偿机制。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同一只大鼠右侧建成颈,神经根切断模型,左侧为对照组。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银.乙... 目的研究颈,神经根切断后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过程,探索颈7神经根切断术后的代偿机制。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同一只大鼠右侧建成颈,神经根切断模型,左侧为对照组。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银.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等技术手段检测术后第1、2、4、6、8、12周大鼠的肱三头肌、背阔肌和指总伸肌内运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过程。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进行均值、标准差计算和方差统计学分析。结果颈,神经根切断后1~3周,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颈,神经根切断后4—8周,靶肌肉内某些区域出现少数面积明显增大,乙酰胆碱酯酶淡染,电镜下超微结构严重退变的运动终板。术后12周,运动终板结构得以恢复,并可能在老运动终板附近出现多个小的特化的突触后膜聚集区,以形成新的运动终板。结论颈,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微观形态学会出现改变,并在术后12周基本恢复正常。而来源于邻近正常神经的轴突出芽可能是重要的颈,神经根切断术的代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显微镜检查 电子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颈7神经根 轴突出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