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血稳定性研究的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采样流程建立
1
作者 乔勇 徐兵 +4 位作者 童焕 邓阳 向德标 袁芳 李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707-2711,2717,共6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完善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并制订临床采样流程,以期为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及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促进抗感染药物TDM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方法:...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完善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并制订临床采样流程,以期为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及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促进抗感染药物TDM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方法:血浆样品加入内标物(头孢哌酮)经乙腈(含0.1%甲酸)沉淀蛋白,取上清液-水(1∶1,V/V)稀释后进样;以50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05%甲酸)-乙腈(75∶25,V/V)为流动相,经Shim-pack GIST C_(18)(4.6 mm×250 mm,5.0μm)分离,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40℃,分别考察利奈唑胺全血、血浆样本在不同温度、不同采血管等条件下的稳定性,基于全血稳定性结果制订临床采样及送检流程,并应用于临床TDM。结果:利奈唑胺在0.59~23.4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定量下限为0.59μg·mL^(-1),低、中、高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在95.97%~111.35%范围内,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8.72%;肝素钠采血管的全血样本于室温(18~23℃)、4℃冰箱24 h内稳定,优于同等放置条件下EDTA-K_(2)采血管(12 h内稳定),血浆质控样品经预处理后于自动进样器(6℃)24 h稳定,血浆质控样品于4℃冰箱、室温(18~23℃)24 h、–80℃冻存65 d、–80℃反复冻融3次均稳定。结论:建立的利奈唑胺TDM方法及临床采样流程能确保利奈唑胺的稳定性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利奈唑胺的TDM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治疗药物监测 全血稳定性 临床采样流程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多黏菌素B治疗药物监测LC-MS/MS方法探索及临床初步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邓阳 徐兵 +3 位作者 李昕 郭思维 罗细林 李尤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249-1254,共6页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法(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MB,主要活性成分PMB1和PMB2)的血药浓度,结合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制定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到治疗药物监测(TDM)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含甲酸6.67%)蛋...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法(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MB,主要活性成分PMB1和PMB2)的血药浓度,结合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制定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到治疗药物监测(TDM)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含甲酸6.67%)蛋白沉淀,取上清加水稀释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Shim-pack GIST C_(18)(2.1 mm×100 mm, 3μm,岛津公司);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柱温40℃;分别考察全血/血浆中PMB1和PMB2在不同温度、不同采血管等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 PMB1和PMB2在(0.033~18.816)和(0.034~19.872)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定量下限浓度为0.033和0.034μg·mL-1,低、中、高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在97.2%~110.6%,基质效应在91.8%~101.1%。日内、日间RSD均小于8.2%。EDTA-K2管和肝素钠管中的PMB能在室温下稳定10 h、2~6℃冰箱保存19 h;血浆样本室温下22 h、-40℃冻存115 d或-40℃反复冻融3次均稳定。结论建立的TDM临床采样流程能确保PMB药物的稳定性及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满足临床血药浓度监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B 全血稳定性 治疗药物监测 液质联用法 临床采样流程
原文传递
美罗培南治疗药物监测的HPLC方法探索及其临床采样流程建立 被引量:9
3
作者 邓阳 徐兵 +5 位作者 李昕 肖亦莎 周广青 郭思维 罗细林 李尤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34-1338,共5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美罗培南的血药浓度,结合其稳定性研究制定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到治疗药物监测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取上清加水稀释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Venusil HILIC(4.6 mm×250 mm,5.0...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美罗培南的血药浓度,结合其稳定性研究制定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到治疗药物监测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取上清加水稀释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Venusil HILIC(4.6 mm×250 mm,5.0μm);流动相为50 mmol·L^-1磷酸二氢钾含0.05%甲酸-乙腈(30∶70,V/V);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99 nm;柱温40℃;分别考察美罗培南全血、溶血样本在不同温度、不同采血管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美罗培南在0.38~71.3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定量下限为0.38μg·mL^-1,低、中、高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在101.87%~107.89%,日内、日间RSD均小于2.81%;以EDTA-K2为最佳的临床采血管,EDTA-K2管和肝素钠管中的美罗培南能在室温(19~22℃)下稳定4 h;溶血样本在2~6℃冰箱存放7 h稳定,但相对于EDTA-K2管和血浆质控,肝素钠管会使美罗培南检出率偏高;血浆样本在室温(19~22℃)、2~6℃冰箱内6 h、-40℃冻存20 d、-40℃反复冻融3次均稳定。结论:建立的TDM临床采样流程充分考虑了临床采样的实际情况并能确保美罗培南药物的稳定性及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满足临床血药浓度监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全血稳定性 治疗药物监测 高效液相色谱 临床采样流程
原文传递
头孢他啶与头孢吡肟治疗药物监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探索及其临床采样流程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邓阳 徐兵 +5 位作者 李昕 齐琼 周广青 郭思维 罗细林 黄珺晨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120-2125,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及其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方法:采用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0μ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及其临床采样流程,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方法:采用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0μ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A为50 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流动相B为混合有机相(乙腈∶甲醇∶水=7∶2∶1),A∶B(V/V,93∶7),流速1.0 mL·min-1,波长为254 nm,盐酸雷尼替丁为内标,以ACP-1去蛋白剂沉淀蛋白,旋涡离心后进样30μL分析,同时考察全血中两药在不同抗凝管、不同温度下放置不同时间的稳定性。结果: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血浆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是0.57~267.34μg·mL-1、0.54~208.49μg·mL-1,低、中、高质控样品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萃取回收率分别为90.9%~95.4%、88.6%~97.7%;全血稳定性试验中,以EDTA-K2管采血的头孢他啶与头孢吡肟血浆在6℃及24℃下均能稳定48 h,37℃下稳定10 h;而以肝素钠管采血的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血浆在6℃及24℃下能稳定24 h,37℃下能稳定4 h。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并根据全血稳定性结果建立了一套临床采样流程,为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TDM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高效液相色谱 治疗药物监测 全血稳定性 临床采样流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