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宁 马力 +2 位作者 张乾 安逸远 刘俊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7期86-89,共4页
目的 对比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08例,采用电脑抽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给... 目的 对比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08例,采用电脑抽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常规组患者给予全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肝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更优异(P<0.05);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控制效果更理想(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更佳(P<0.05);研究组临床指征(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 对于肝衰竭患者而言,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比,为其提供后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肝功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控制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全量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置换血浆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比较研究
2
作者 陈宁 马力 +2 位作者 张乾 安逸远 刘俊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7期86-89,共4页
目的:对比为肝衰竭患者提供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08例,采用电脑抽号法的方式将其进行分组处理,以研究组、常... 目的:对比为肝衰竭患者提供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08例,采用电脑抽号法的方式将其进行分组处理,以研究组、常规组作为两组的命名,各54例,对研究组患者提供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常规组患者提供全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差异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改善效果更优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控制效果更理想(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征(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对于肝衰竭患者而言,全量血浆置换术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对比,为其提供后者进行治疗,这种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肝功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控制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量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置换血浆置换 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刘绘青 徐耀 曲艳晓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2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全量血浆置换术治...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全量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DPMAS联合LPE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4)。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9)。结论:DPMAS联合L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全量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 置换血浆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观察
4
作者 叶梅 朱国超 陈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4期341-346,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6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均接受人工肝模式进行治疗,按照双色球...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6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均接受人工肝模式进行治疗,按照双色球法进行分组:全量组(n=33)和半量组(n=33)。全量组患者接受全量血浆置换(FD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半量组患者接受半量血浆置换(HDPE)联合DPMAS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生存率情况及患者置换血浆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次后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肝储备功能(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肝有效循环血量)、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6]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28 d存活率及12周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患者的置换血浆量为(2034.15±487.22)mL,少于全量组[(3415.26±516.1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两组患者的ALT、AST、总胆红素、ALP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ALT、AST、总胆红素、AL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次后组内及组间的GGT、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两组患者的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均较治疗前升高,肝有效循环血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3次后的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肝有效循环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两组患者的PT、APTT、INR均较治疗前降低,PTA均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3次后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两组患者的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患者治疗3次后的IL-10、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量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5%,半量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HDPE可以在降低血浆用量的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缓解患者的炎症反应,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能够达到FDPE相似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全量血浆置换 半量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功能 凝血功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