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国公众史学视域下档案工作的特色及启示 |
李森
|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公众史学视域下历史类展览的公众历史书写研究 |
黄洋
纪凯元
|
《文博》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公众史学在中国:发展路径与理论建构 |
王记录
张嘉欣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4
|
后现代主义与公众史学的兴起 |
黄红霞
陈新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7 |
12
|
|
5
|
美国模式之公众史学在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 |
李娜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1
|
|
6
|
连接学生与历史实践——公众史学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建构 |
李娜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7
|
从德国范式看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与影响 |
孟钟捷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8
|
公众记忆与城市记忆工程:档案与公众史学 |
李娜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9
|
谁拥有过去——兼谈法国公众史学的发展 |
赖国栋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0
|
应当厘清公众史学与公共史学的区别 |
王旭东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6
|
|
11
|
共建共享生态家园——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畅想 |
梅雪芹
|
《鄱阳湖学刊》
|
2019 |
2
|
|
12
|
美国公众史学本科教育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
赵飞
|
《大学教育》
|
2018 |
2
|
|
13
|
公众史学领域的一枚闪亮“道钉”——评黄安年、李炬著《沉默道钉的足迹》 |
安然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4
|
中国大学公众史学培养方案刍议——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为参照 |
孟钟捷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5
|
公众史学视野下抗战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以重庆图书馆为例 |
谭翠
|
《河北科技图苑》
|
2018 |
0 |
|
16
|
公众史学并非一种崭新的发明——李娜《公众史学研究入门》序 |
王希
|
《世界历史评论》
|
2019 |
0 |
|
17
|
公众史学视野中的遗址博物馆:以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为例 |
钱锋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8
|
公众史学的定义及学科框架 |
钱茂伟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2
|
|
19
|
融媒体与公众史学 |
王记录
高聪慧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7
|
|
20
|
中国公众史学的本土性 |
钱茂伟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