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与中国“通人之学”传统
1
作者 黄前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中国“通人之学”对于知识的追求不局限于专门领域,而是致力于通方知类,并以达于整全之道为最高宗旨。章学诚的知识观深受中国传统“通人之学”精神的影响,其“六经皆史”说表现了一种整体主义的致知取向,集中反映了这一精神传统的历史... 中国“通人之学”对于知识的追求不局限于专门领域,而是致力于通方知类,并以达于整全之道为最高宗旨。章学诚的知识观深受中国传统“通人之学”精神的影响,其“六经皆史”说表现了一种整体主义的致知取向,集中反映了这一精神传统的历史传承。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与中国“通人之学”精神在近现代仍有历史回响。从现代学术视野来看,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提供的正是基于“通人之学”精神而谋求一种臻于整体之知的为学之方。当今,中国“通人之学”传统在新时代融会了新知识,且生发了新枝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通人之学 整体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章学诚“六经皆史”说重估
2
作者 刘梁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0,共8页
在后经学时代重估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意义,可以看出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六经皆史”说强调“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六经之载道,乃是通过明述事的方式显示道。依照经学态度,“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中居间的“事”失落... 在后经学时代重估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意义,可以看出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六经皆史”说强调“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六经之载道,乃是通过明述事的方式显示道。依照经学态度,“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中居间的“事”失落了,只剩下言与道,二者之间也被误解为明述关系。如此,言蜕变、异化为离事之“空言”。事变,道亦变,故道不备于六经。经学态度误将关于道的默会知识当作明述知识,误将“语意”(话语意义)化约为“语义”(语句意义)。把握“语意”需要作为默会能力的“神解”和作为学习之方的“效法”。经学态度之误,不仅在于不足以发明六经所载之道,而且还误在通过六经把握恒久之至道的雄心。作为历史撰述的言实际上也是事之一种。历史撰述在双重意义上做事:通过观念层面的“作”达到现实层面的“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经学态度 撰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影响下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近代阐释
3
作者 谢贵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202,共15页
在近代中国政治大动荡、学术大分化的时代,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成为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国粹学派以西方平等观念为标准,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史平等,以动摇经学作为“君学”的统治地位;守成派则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由史出”... 在近代中国政治大动荡、学术大分化的时代,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成为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国粹学派以西方平等观念为标准,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史平等,以动摇经学作为“君学”的统治地位;守成派则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由史出”和“众史皆经”,以维护经学的传统地位;新考据学者则从科学实证主义立场出发,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阐释为“六经皆史料”和“六经皆史材”;新理论学者在学术分科体制下应用“理论与实践关系”学说,反驳章学诚“六经皆史”道器合一、摒弃“空言”的理念,完成了对章氏学说从“迁就”到“超越”的阐释过程。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各学派对“六经皆史”的阐释,实际是借章说以表达各自不同的学术诉求和政治理想。无论立场如何不同,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作为自己学术理想的阐释载体,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中那些优秀的学术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近代阐释 西学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思想逻辑
4
作者 蒋元帅 《华夏文化》 2024年第2期26-27,共2页
“六经皆史”概念的提出具有十分深刻的历史意义。人们往往把“六经皆史”视为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核心,但在对其学术著作进行梳理的时候,发现通过“六经皆史”无法有效把握其学术思想的全部。这不是说“六经皆史”在章学诚的学术体系中不... “六经皆史”概念的提出具有十分深刻的历史意义。人们往往把“六经皆史”视为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核心,但在对其学术著作进行梳理的时候,发现通过“六经皆史”无法有效把握其学术思想的全部。这不是说“六经皆史”在章学诚的学术体系中不重要,而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章学诚学术的内在理路,找到其思想发展的逻辑才能真正把握章学诚思想的全貌,明确“六经皆史”在其学术体系中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皆史 章学诚 学术体系 思想逻辑 内在理路 学术著作 学术思想 六经皆史”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变”——刘咸炘论“六经皆史”
5
作者 雷天籁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2,共7页
刘咸炘“私淑”章学诚,提出“道家史观”“舍经而言史”“舍儒而言道”。章学诚仅以历法制度理解《周易》,章太炎等关注到“史”来源于古代宗教,皆未探究“史”的原理,为什么“史”与天文历法关联?“史”的原理是“时变”,没有明确的起... 刘咸炘“私淑”章学诚,提出“道家史观”“舍经而言史”“舍儒而言道”。章学诚仅以历法制度理解《周易》,章太炎等关注到“史”来源于古代宗教,皆未探究“史”的原理,为什么“史”与天文历法关联?“史”的原理是“时变”,没有明确的起点、方向、目的,而是一种更为原初的变易。“时”囊括一切“公共时间”和“个体时间”。“舍经而言史”“舍儒而言道”不是字面意义上舍弃某个概念,而是以“史”和“道家史观”将经学解释为历史哲学。刘咸炘对“六经皆史”的讨论触碰到了两个话题,一是传统经学在现代学术分科中的没落,一是中西哲学的比较和对话,并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章学诚 六经皆史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新论 被引量:7
6
作者 蒋国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57,共6页
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含义,前辈学者已有种种的理解。通过梳理此说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明章氏晚年是从六经即政典的意义上断言"六经皆史"。这应该是他的定说。而他晚年的这一论断,乃由三个逻辑层次构成:(1)古代私... 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含义,前辈学者已有种种的理解。通过梳理此说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明章氏晚年是从六经即政典的意义上断言"六经皆史"。这应该是他的定说。而他晚年的这一论断,乃由三个逻辑层次构成:(1)古代私人不著书,则传统以为经乃圣人孔子私人所著,不合乎历史事实;古人不曾脱离日常事情空谈义理,则传统以为经乃纯以文字言理之典籍,是没有根据的误解;(2)道不离器,理不离事,而事、器是指"先王制作",故"六经皆先王之政典";(3)政典即史,故"六经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政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探赜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玉春 文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在乾嘉考据学风盛行时期 ,章学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 ,没有跻身于考据学派 ,而是另辟途径 ,进行历史编纂学的研究。他承袭传统的“六经皆史”的命题 ,主旨是辨析史学著述源流 ,区分史学著述体裁 ,兼论利弊得失 ,目的在于廓清史学的发展源... 在乾嘉考据学风盛行时期 ,章学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 ,没有跻身于考据学派 ,而是另辟途径 ,进行历史编纂学的研究。他承袭传统的“六经皆史”的命题 ,主旨是辨析史学著述源流 ,区分史学著述体裁 ,兼论利弊得失 ,目的在于廓清史学的发展源流 ,并非是要把“六经教条 ,从神圣的宝座拉下来” ,更不能称之为“乾嘉后思想解放之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考据学 六经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 被引量:4
8
作者 何诗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7,共9页
"六经皆史"说是统贯章学诚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在其文学思想和文体观念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此说对"文本于经"的传统文体学思想形成一定冲击,为宋代以来开始盛行的"诗史"说注入了新的内涵,催生了章... "六经皆史"说是统贯章学诚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在其文学思想和文体观念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此说对"文本于经"的传统文体学思想形成一定冲击,为宋代以来开始盛行的"诗史"说注入了新的内涵,催生了章学诚以史为宗的独特古文观,也影响了章学诚的小说文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皆史 章学诚 文体观 古文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太炎《春秋》学三变考论——兼论章氏“六经皆史”说的本意 被引量:4
9
作者 江湄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50,共11页
经学消亡,其所述历史"神话"被否定,经学作为史料寄身于史学门下。按照中国学术"古今之变"的这一大线索来看,章太炎的"六经皆史"说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意义。自新文化运动以... 经学消亡,其所述历史"神话"被否定,经学作为史料寄身于史学门下。按照中国学术"古今之变"的这一大线索来看,章太炎的"六经皆史"说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意义。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后世学者基本上按照这一线索将章太炎以"六经皆史"为要义的"古文经学"进行一分为二的评说:一方面肯定章太炎破除由经见道、通经致用的经学思维,将"六经"历史文献化,使儒家六经从神圣宝典下降到了古史资料地位。另一方面,又批评其"六经皆史"之说终未能脱离儒家经学的羁绊,仍为尊经崇圣的观念所困。这样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框架的二分法往往使我们忽略章太炎"古文经学"形成发展的内在轨迹和自身意图,从而造成对章太炎学术思想的割裂和简化。章太炎的《春秋》、《左传》学是其"古文经学"的主干,最能表现其"古文经学"形成发展的内在自身的思想轨迹。本文试图追迹章氏《春秋》学的变化发展,并以《春秋》学为中心,考察其"六经皆史"说的本意,提示其中值得重新审视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春秋》学 六经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寿仙 《北方论丛》 CSSCI 1997年第5期45-50,共6页
学界对于章学诚理论体系中“六经皆史”的命题,歧见迭出。本文则从史之含意、六经之地位等角度澄清了一些误解,认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史”是指阐述先王之道的“撰述”;章学诚不仅没有贬低《六经》之意,反而通过系统化论述强调... 学界对于章学诚理论体系中“六经皆史”的命题,歧见迭出。本文则从史之含意、六经之地位等角度澄清了一些误解,认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史”是指阐述先王之道的“撰述”;章学诚不仅没有贬低《六经》之意,反而通过系统化论述强调了六经的崇高地位。文章还对“六经皆史”说之渊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六经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六经皆史”与阳明“五经皆史”之关系探究——兼论礼制儒学与心性儒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庆军 徐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0-19,共10页
实斋"六经皆史"是建立在其道论基础上的,而实斋的道论和道器合一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道乃万物之所以然之"道",是没有形名的。此道必借世间万物来显示,这是第一层面的道器合一;第二层的道乃圣王参照第一层"道... 实斋"六经皆史"是建立在其道论基础上的,而实斋的道论和道器合一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道乃万物之所以然之"道",是没有形名的。此道必借世间万物来显示,这是第一层面的道器合一;第二层的道乃圣王参照第一层"道"的形气化轨迹而制定合乎道之制度法规,也即周公之治道。其道器合一表现为道(圣王治道)出自于器(有形世象、人伦日用);第三层之道乃是载入典籍中的道,即孔子所述之道,而此道的根源乃是周公之道。因此,孔子六经之道其实并不是道,而是器。此层面的道器合一乃是周公之道与六经之合一。实斋之道论最后停留在第二层,这使其更接近朱子而不是阳明。其"六经皆史"乃是第三层之道向第二层之道的回归,即六经之道向周公之道的回归。而实斋"六经皆史"与阳明"五经皆史"相比较,只是形似而内核大相径庭。实斋思想的路数依然属于朱学范畴。实斋与阳明之不同,体现的也是礼制儒学和心性儒学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王阳明 六经皆史 五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的“文衷于道”论——“六经皆史”与文道论的新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锋杰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163,F0003,共9页
章学诚提出"文衷于道"论,从"六经皆史"出发,强调从人事角度理解道义,揭示了道与众人的关系、道是渐形渐著的、道蕴含在"小史"中,可从即器明道、言公为道、随时撰述、道贵通方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章学诚... 章学诚提出"文衷于道"论,从"六经皆史"出发,强调从人事角度理解道义,揭示了道与众人的关系、道是渐形渐著的、道蕴含在"小史"中,可从即器明道、言公为道、随时撰述、道贵通方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章学诚把道义历史化、众人化、现实化,更加贴近社会人生实际,指向了道义的现代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文衷于道 六经皆史 众人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师培的“六经皆史”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75-80,共6页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政坛人物。在1905年前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的时期,他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对传统经学进行改造,以服务于新兴的阶级运动.他接过前人“六经皆史”的口号,把经学典籍视为科学研究的资料,...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政坛人物。在1905年前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的时期,他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对传统经学进行改造,以服务于新兴的阶级运动.他接过前人“六经皆史”的口号,把经学典籍视为科学研究的资料,大力阐发社会进化论,阐发重视科技、发展工商的思想,为图阐明“社会进化之秩序”,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伟大事业鸣锣开道。由于理论的局限性,他无法找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无法对历史的进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六经皆史 经学 传统经学 古文经学 社会进化 教科书 中国中古文学 伦理教科书 经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史学运动中陈黻宸“六经皆史”论的泛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尹燕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32-36,共5页
在近代经史嬗变的过程中,陈黻宸肯定了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尊经重史"思路。在此基础上,为应对近代学术和社会的变迁,他以史为媒介,调和今古文之争;赋予史学"道德之权舆"的功能,以史代经,实现经学的道... 在近代经史嬗变的过程中,陈黻宸肯定了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尊经重史"思路。在此基础上,为应对近代学术和社会的变迁,他以史为媒介,调和今古文之争;赋予史学"道德之权舆"的功能,以史代经,实现经学的道德教化功用。这一"六经皆史"论的泛化,不仅为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提供了思路,也丰富了"新史学"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黻宸 经学 六经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圣学的终结与近代历史思想的发轫——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新探
15
作者 何晓明 何永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章学诚复倡重阐的"六经皆史"论,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意义。在经学方面,章氏通过详考"六经"之源以祛"六经"之魅;明辨载道之器与载道之书,解构"六经"教条化之理术;强调学贵"知类",&qu... 章学诚复倡重阐的"六经皆史"论,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意义。在经学方面,章氏通过详考"六经"之源以祛"六经"之魅;明辨载道之器与载道之书,解构"六经"教条化之理术;强调学贵"知类","一以贯之",批评儒者各偏所能,"私心据之""以相病";辨证"一代之实录"与"万世之常法"的经史同异,去经圣学之伪,复其经世之真。在史学方面,章氏考辨旧史,诠释史意,开新史学之端绪;执两论中,学以求道,为后人据学议政、学以资政树立了榜样;章氏借"六经皆史"以展开自己的学术思想,建立自己的学术权威,其思想结构和概念工具也被后来的学者充分利用;其神圆方智之说与近代各国史学大家之思想多有契合。这些特征表明,章氏"六经皆史"论实具中国近代历史思想发韧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圣学 章学诚 六经皆史 近代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历史作用
16
作者 王河江 张虹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1-83,共3页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他这一学术思想,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六经皆史”说是否是章学诚首创及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历史作用的评价。我们认为,“六经皆史”是...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他这一学术思想,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六经皆史”说是否是章学诚首创及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历史作用的评价。我们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的首创,这个史学思想既包含有积极因素,又有弊端,必须辩证、客观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义的滑动——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时代诠释与本意探真
17
作者 林超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1-47,共7页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意既非"以史抗经",也不是"贬经为史"。他认为道不只是专载于六经当中,史与六经均可作为载道之器。他论述"六经皆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史学研究自身的独立性,而是反对单...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意既非"以史抗经",也不是"贬经为史"。他认为道不只是专载于六经当中,史与六经均可作为载道之器。他论述"六经皆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史学研究自身的独立性,而是反对单纯通过考据训诂的方法来弘扬经学中的义理。后世学人有所谓"六经皆史料"之说,不过是在新的学术语境中的借章氏"六经皆史"的符号,在新的学术文化的意义网格中所做的时代诠释与再度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皆史 章学诚 时代诠释 符号学
原文传递
文史见道——章学诚“六经皆史”论
18
作者 王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90-96,共7页
章学诚与其说是一位史学家、文论家,不如说是一位思想家。乾嘉学者为考据而考据,章学诚却在思考学术的意义何在。他提出"六经皆史也"与传统经学之"经学即理学"相抗衡。他认为"六经皆器",只不过是"... 章学诚与其说是一位史学家、文论家,不如说是一位思想家。乾嘉学者为考据而考据,章学诚却在思考学术的意义何在。他提出"六经皆史也"与传统经学之"经学即理学"相抗衡。他认为"六经皆器",只不过是"先王之政典",因此经学训诂不足以明道,而通过文史却可以见道。由"文史见道",章学诚将文、史、哲都结合到了一起,指向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使文与史都有了哲学意义,也使哲学不流于空泛。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论文议史,直指文心史意,见前人及时人所未见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文通义》 见道 六经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枚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观之比较
19
作者 张泓 《华夏文化》 2022年第1期25-29,共5页
六经皆史的观念早已有之,元代大儒郝经就曾道:“古无经史之分……六经自有史耳。”(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明代学者胡应麟也道:“夏、商以前,经即史也,《尚书》、《春秋》是已,至汉而人不任经矣,... 六经皆史的观念早已有之,元代大儒郝经就曾道:“古无经史之分……六经自有史耳。”(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明代学者胡应麟也道:“夏、商以前,经即史也,《尚书》、《春秋》是已,至汉而人不任经矣,于是乎作史继之,魏、晋其业浸微而其书浸盛,史遂析而别于经,而经之名禅于佛、老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6页)胡应麟认为后代史书日渐繁盛之后才将史与经一分为二,夏、商以前,经史是合二为一的,此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书店 《全元文》 《少室山房笔丛》 胡应麟 六经皆史 李修生 袁枚 《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六经皆史”说谈章学诚的史学观
20
作者 王丽娟 《科技信息》 2006年第08S期4-4,共1页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包含三方面含义:一、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二、六经包含圣人微言大义;三、六经切合当时之人事。由此体现了章学诚注重史料、吏意及经世致用的史学观。这种史学观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求真”、“明道”、“经世”的...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包含三方面含义:一、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二、六经包含圣人微言大义;三、六经切合当时之人事。由此体现了章学诚注重史料、吏意及经世致用的史学观。这种史学观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求真”、“明道”、“经世”的基本精神.对当夸吏学发展仍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