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祝婷 李凌智 +3 位作者 温芳芳 佐斌 鞠一琰 龙佳慧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49,共10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是不同子群体成员进行再分类后,对共同的上位群体产生的积极认同的情感。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产生促进心理融合、降低群际偏见和增加亲社会行为等积极效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共同内群体认同也会产生降低信任与内疚感、增加... 共同内群体认同是不同子群体成员进行再分类后,对共同的上位群体产生的积极认同的情感。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产生促进心理融合、降低群际偏见和增加亲社会行为等积极效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共同内群体认同也会产生降低信任与内疚感、增加群际敌意与偏见和减少亲社会行为等消极效应。对不同群体的感知相似性和形成共同内群体的动机等个体心理属性、群体规模和群体地位等群体属性、不同情境类型以及再分类方式会对共同内群体认同效应产生影响。检验共同内群体认同效应出现矛盾的原因、探索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并结合现实背景考虑群体身份变换性在再分类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再分类 群际关系 积极效应 消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民族心理融合:积极解释偏向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梁芳美 赵玉芳 尹晨祖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6-393,共8页
从解释偏向视角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民族心理融合的认知加工过程。实验1和实验2设置群体情境(竞争/非竞争),分别考察即时解释偏向(包含自动解释偏向、迭代解释偏向)和延时解释偏向在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关系中的作用。结果... 从解释偏向视角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民族心理融合的认知加工过程。实验1和实验2设置群体情境(竞争/非竞争),分别考察即时解释偏向(包含自动解释偏向、迭代解释偏向)和延时解释偏向在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竞争和非竞争情境下,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促进民族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发生在自动积极解释偏向和延时积极解释偏向阶段。研究从认知加工的视角拓展了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并完善了解释偏向阶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民族心理融合 积极解释偏向 认知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 被引量:33
3
作者 管健 荣杨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9,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是通过转换个体对群体间边界的认知,以降低群际偏见的中介模型。扩展的接触假设内容通过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促进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积极效应的产生。在实际应用中,模型整合群体特性以及环境因素讨论对上位认... 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是通过转换个体对群体间边界的认知,以降低群际偏见的中介模型。扩展的接触假设内容通过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促进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积极效应的产生。在实际应用中,模型整合群体特性以及环境因素讨论对上位认同和双重认同的选择,促进社会认同理论与群体认同、文化适应以及跨群体友谊等内容的联结与发展。模型提出了改变个人的社会分类方式以实现偏见降低的新路径和更好达成积极群际关系的社会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 接触假设 社会认同 社会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民族心理融合:双向度测量与SC-IAT检验 被引量:30
4
作者 赵玉芳 梁芳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7,共9页
民族心理融合是深层次的民族交融,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运行良好的一种心理表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融,促进民族之间的心理融合迫在眉睫。通过两个研究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作用。研究1采用双向度测... 民族心理融合是深层次的民族交融,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运行良好的一种心理表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融,促进民族之间的心理融合迫在眉睫。通过两个研究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作用。研究1采用双向度测量方法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的关系,发现现实共同内群体认同正向预测民族心理融合;研究2采用SC-IA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作用,发现虚拟共同内群体身份的认同促进了民族心理融合。两个研究共同证明现实和虚拟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均可促进民族心理融合,也证实了SC-I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民族心理融合 SC-IAT 双向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印象更新的影响: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温芳芳 柯文琳 +4 位作者 何赛飞 佐斌 李兰心 马书瀚 王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61-1077,共17页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 老年人群体 印象更新 群体身份变换性 共同内群体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边地区多元历史记忆的共享与精神家园的构建——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春日 安百军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7,共7页
延边地区历史文化具有以汉、朝两民族为主体,“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特点。延边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的历史记忆,是促进民族互动、情感沟通,强化社会凝聚力,形成共同内群体认同的重大动力。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是把社会中“内群... 延边地区历史文化具有以汉、朝两民族为主体,“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特点。延边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的历史记忆,是促进民族互动、情感沟通,强化社会凝聚力,形成共同内群体认同的重大动力。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是把社会中“内群体和外群体”二元对立转换为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群体的融合思维,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不谋而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七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各民族历史记忆的共同性和相似性,是加快民族心理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民族心理融合 共同内群体认同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群体心理融合的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梁芳美 《心理学进展》 2022年第2期574-581,共8页
本文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考察子群体认同、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体心理融合之间的关系。研究以34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子群体认同、共同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心理融合问卷进行调查,使用PROCESS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 本文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考察子群体认同、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体心理融合之间的关系。研究以34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子群体认同、共同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心理融合问卷进行调查,使用PROCESS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控制人口学变量后,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体心理融合有直接作用,它是子群体认同增强群体心理融合的中介变量。研究完善了共同群体认同模型,也为积极群际关系的建立和“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心理融合 群体认同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27
8
作者 梁芳美 肖子伦 +1 位作者 包燕 赵玉芳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7-1153,共7页
采用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重新范畴化操纵共同内群体认同,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促进了外显心理融合。实验2以民族群体为被试,采用GNAT范式,从外显... 采用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重新范畴化操纵共同内群体认同,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促进了外显心理融合。实验2以民族群体为被试,采用GNA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了外显和内隐心理融合,感知相似性起中介作用。两个实验证明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以在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促进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感知相似性实现的,也证实了GN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心理融合 GNAT 群体分类 感知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壮族大学生解释偏向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梁芳美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从解释偏向视角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改变对外群体态度与行为的认知过程。研究以壮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启动范式操作共同内群体认同,测量解释偏向(包含自动解释偏向、迭代解释偏向和延时解释偏向),考察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否提高壮族大学生... 从解释偏向视角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改变对外群体态度与行为的认知过程。研究以壮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启动范式操作共同内群体认同,测量解释偏向(包含自动解释偏向、迭代解释偏向和延时解释偏向),考察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否提高壮族大学生对外群体信息的积极解释偏向。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组的自动积极解释偏向显著高于独立群体组,而共同内群体组与独立群体组在迭代积极解释偏向和延时积极解释偏向上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完善了解释偏向阶段模型,也为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积极族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路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积极解释偏向 消极解释偏向 群体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俊秀 周迎楠 裴福华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3,108,共8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为国家民族政策提出了一个学术的理路。Gaetner和Dovidio提出的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为国家民族政策提出了一个学术的理路。Gaetner和Dovidio提出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和费孝通“多元一体”及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不谋而合,其理论框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借鉴。该理论认为共同内群体的形成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群体间的相互依赖性、群体间的差异性、社会情境、预接触经验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良好的制度支持和社会氛围的基础上,突出不同民族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增加平等的接触机会,促进跨民族互动与合作。通过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突出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引导各民族人民把自己和其他民族成员视为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知相似性、信任和理解,减少威胁感,最终带来认知(积极的想法)、情绪(同情和关爱)和行为(合作和帮助)方面的积极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内群体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竞争受害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洵 龙思邑 +2 位作者 沈依琳 赵欢欢 贺雯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2-765,共14页
本研究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以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竞争受害感的影响及机制。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证明了医患群体间存在竞争受害感;实验1采用共同内群体认同的操作范式,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能... 本研究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以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竞争受害感的影响及机制。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证明了医患群体间存在竞争受害感;实验1采用共同内群体认同的操作范式,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有效减少医患双方的竞争受害感;实验2A进一步发现,权力需要在医方和患方共同内群体认同和竞争受害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而道德需要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实验2B采用更接近社会现实情境的重新范畴化范式,结果显示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主效应不显著,但与群体身份的交互作用显著,仅医方权力需要的中介路径成立。本研究揭示了共同内群体认同不仅能够直接降低医患双方的竞争受害感,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权力需要进一步降低竞争受害感,从群际角度为缓和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关系 竞争受害感 共同内群体认同 权力需要 道德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际帮助意愿:群际威胁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天爽 胡琴 崔丽娟 《心理研究》 2018年第4期333-342,共10页
研究旨在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总体群际帮助意愿的预测作用,以及群际威胁(现实威胁、象征威胁、消极刻板印象)的中介效应,对于愿意提供群际帮助的被试,进一步考察共同内群体认同、群际威胁和自主定向帮助意愿的关系。研究对226名混合学... 研究旨在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总体群际帮助意愿的预测作用,以及群际威胁(现实威胁、象征威胁、消极刻板印象)的中介效应,对于愿意提供群际帮助的被试,进一步考察共同内群体认同、群际威胁和自主定向帮助意愿的关系。研究对226名混合学校中的本地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现实威胁和消极刻板印象极其显著负相关,与象征威胁相关不显著;(2)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总体群际帮助意愿存在积极的预测作用,当进一步考察帮助意愿的类型时,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正向预测自主定向帮助意愿;(3)现实威胁在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总体群际帮助意愿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当进一步考察帮助意愿的类型时,现实威胁和消极刻板印象在共同内群体认同与自主定向帮助意愿的关系中发挥多重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群际威胁 群际帮助 自主定向群际帮助 流动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教研的困境分析与破解之道——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钟柏昌 赵国雄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23年第5期16-23,共8页
跨学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跨学科教研,然而,实践表明教研团队的心理异质性会激发跨学科教研冲突,进而阻碍教研绩效的提升。究其原因,在于跨学科教研存在“分科教学-思维分裂”“分类评价-机会割裂”“分权教研-合作撕裂”三类问题,... 跨学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跨学科教研,然而,实践表明教研团队的心理异质性会激发跨学科教研冲突,进而阻碍教研绩效的提升。究其原因,在于跨学科教研存在“分科教学-思维分裂”“分类评价-机会割裂”“分权教研-合作撕裂”三类问题,三者归一,本质原因在于跨学科教研团队异化的社会关系。因此,要化解跨学科教研冲突,就需要对由多学科教师群体组成的跨学科教研团队重新进行社会分类,即在各学科教师群体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统摄性的教研共同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关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的研究为达成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要开展有效的跨学科教研,就需要提高“教研团队的目标一致性”“参研教师的专业发展公平感”“参研教师对跨学科教研本身及其所属教研团队的认知”“参研教师的群际感知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异质性 跨学科教研冲突 归因分析 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 化解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社会距离下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纠纷中攻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毕亚萱 丁川 王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31-334,共4页
目的:考察不同社会距离下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群际威胁引发的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医患纠纷事件作为群际威胁的实验材料,采用竞争反应时范式和内隐联想范式获取攻击性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社会距离的攻击性差异。结果:... 目的:考察不同社会距离下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群际威胁引发的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医患纠纷事件作为群际威胁的实验材料,采用竞争反应时范式和内隐联想范式获取攻击性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社会距离的攻击性差异。结果:不同社会距离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群际间威胁所引发的内隐攻击行为影响不同:当社会距离较远时,隐性攻击明显增强[t(58)=2.59,P=0.013]。结论:建立社会距离更近的医患双方共同内群体认同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纠纷 社会距离 共同内群体认同 群际威胁 攻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体帮助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涛 梁芳美 赵玉芳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9年第2期16-33,218,共19页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内群体为其成员提供了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群体成员将群体身份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并因而产生内群体偏好。本研究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否提升群体帮助及其机制。研究1通过双向度测量的方法考察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内群体为其成员提供了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群体成员将群体身份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并因而产生内群体偏好。本研究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否提升群体帮助及其机制。研究1通过双向度测量的方法考察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体帮助的关系,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与内群体、外群体帮助呈显著正相关,控制人口学变量后对两者仍有显著影响;研究2进一步考察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体帮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提升了外群体帮助,降低了内群体帮助偏好,对外群体帮助的提升作用是通过感知相似性实现的。研究拓展了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丰富了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帮助 共同内群体认同 内群体偏好 重新范畴化 感知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际威胁引发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16
作者 王沛 韩彩霞 丁川 《心理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基于群际威胁理论和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以恶性医患失谐事件为启动材料,采用竞争反应时范式(CRT)和内隐联想范式(IAT)从外显和内隐层面探究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际威胁引发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群际威胁组个体的外显和内隐攻... 基于群际威胁理论和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以恶性医患失谐事件为启动材料,采用竞争反应时范式(CRT)和内隐联想范式(IAT)从外显和内隐层面探究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际威胁引发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群际威胁组个体的外显和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非威胁组;有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个体的外显和内隐攻击性显著低于无共同内群体认同组的个体;在无威胁的条件下,有无共同内群体认同对个体的外显和内隐攻击性没有较大影响,但在威胁条件下有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个体的外显和内隐攻击性显著低于无群际威胁组的个体。上述结果表明,群际威胁会引发个体的攻击行为,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降低个体因群际威胁而产生的攻击强度。因此,降低医患群际威胁感知、构建医患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医患失谐的消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威胁 共同内群体认同 竞争反应时范式(CRT) 内隐联想测验(I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在减少群际偏见中的作用
17
作者 张博 《新丝路(中旬)》 2023年第8期0256-0258,共3页
社会分类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也是群际偏见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减少群际偏见的有效方法,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指出,可以通过将群体成员对群体边界的看法从“我们”和“他们”转变为更具包容性的“我们”的方式来减少群际偏见。... 社会分类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也是群际偏见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减少群际偏见的有效方法,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指出,可以通过将群体成员对群体边界的看法从“我们”和“他们”转变为更具包容性的“我们”的方式来减少群际偏见。在强调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同时,不要忽略对于双重认同的关注,因为它不仅能促进人们对于群际偏见的认识,还能产生更强的动机使人们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减少群际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社会分类 群际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内群体认同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李静 强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共8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以社会分类理论为视角,通过扩大感知到的群际边界,将内外群体构建为一个包摄水平更广的“共同内群体”,从而使内群体认同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强调成员身份的共享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对中华... 共同内群体认同以社会分类理论为视角,通过扩大感知到的群际边界,将内外群体构建为一个包摄水平更广的“共同内群体”,从而使内群体认同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强调成员身份的共享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铸牢路径可通过引入共同内群体认同研究范式进行探索。通过梳理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内涵,阐述共同内群体认同中群体表征范畴和感知相似性的意义,可以发现二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扩大群体表征范畴强化共有社会身份可以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知相似性则作为他们的中介因素而存在。通过培育各民族共同内群体认同,将促进成员间建立积极的群际接触、形成深层的心理融合、构筑共享的精神文化,最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群体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有社会身份 感知相似性
原文传递
共同内群体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
19
作者 张博 《区域治理》 2023年第24期239-241,共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理论框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提供借鉴和指导。通过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以及增强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理论框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提供借鉴和指导。通过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以及增强不同群体间有效接触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引导各民族成员将自身与其他民族成员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族人民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内群体认同 社会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生成过程与建构路径
20
作者 李云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4,共9页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个体自我认同是其基础,内群体认同是其纽带,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范畴表征。因此,通过社会化实现海外侨胞自我认同从自我到共同体的由内到外建构,通过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国家意志的社会传导,实现其从共同体到自我的由外至内建构,解决“我是谁”问题;构建多重互动网络,以个体间朋友(亲友、同乡等)角色互动为基础,获得内群体身份(民族身份),促进其内群体认同,解决“我和谁一样”“我和谁一起”的问题;以跨群体、跨地域互动为基础,促进其共同内群体感知相似性,建构共同内群体身份(中华民族身份),最终建构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解决“我为什么要支持现存政治秩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侨胞 中华民族共同认同 共同内群体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