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鞘微鞘藻在荒漠藻结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云普 张丙昌 +1 位作者 赵建成 徐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55-1664,共10页
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是荒漠藻结皮主要的优势物种,在藻结皮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具鞘微鞘藻在荒漠藻结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藻结皮不同发育阶段,研究了具鞘微鞘藻在结皮形成... 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是荒漠藻结皮主要的优势物种,在藻结皮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具鞘微鞘藻在荒漠藻结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藻结皮不同发育阶段,研究了具鞘微鞘藻在结皮形成过程中对藻类生物量、结皮厚度及其抗压强度的影响;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藻结皮微结构观察,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沙粒和具鞘微鞘藻之间的胶结方式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藻结皮形成的最初阶段,结皮状态主要由细菌及小型蓝绿藻分泌胞外多糖的黏结作用和结皮表面有机质层的保护作用维持,但该阶段的藻结皮比较脆弱,抗压强度仅为(12.21±1.58)Pa;当具鞘微鞘藻大量出现后,逐步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地位,沙粒间的黏结作用被更高强度的具鞘微鞘藻机械束缚力所取代,成为该阶段藻类结皮硬度提高的重要贡献者;(2)随着具鞘微鞘藻接种比例的逐渐增加,藻结皮中的藻类生物量、结皮厚度及抗压强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P<0.01),当接种比例增加为80%时达到最高值;然而,当具鞘微鞘藻接种比例为100%时,各项指标却又有所下降。重点探讨藻结皮不同发育阶段沙粒间的胶结形式及微形态变化,深入揭示具鞘微鞘藻在藻结皮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为旱生藻类广泛应用于荒漠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皮 生物量 厚度 抗压强度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鞘微鞘藻多糖提取、结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饶本强 张少丽 +3 位作者 李慧娟 陈玉平 朱亚利 李岩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5-641,共7页
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是广泛分布于荒漠区土壤中的一种丝状蓝藻.采用水提醇沉法分别提取具鞘微鞘藻胞内、外多糖,测定其提取率、产率和抗氧化活性,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解析.结果表明:胞内、外多糖的提取率最高分别为3.46%和... 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是广泛分布于荒漠区土壤中的一种丝状蓝藻.采用水提醇沉法分别提取具鞘微鞘藻胞内、外多糖,测定其提取率、产率和抗氧化活性,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解析.结果表明:胞内、外多糖的提取率最高分别为3.46%和77.98%,多糖产率最高分别为83.67%和50.76%.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检测蛋白含量可低至3.26%.具鞘微鞘藻胞内、外多糖体外能够有效地清除O^2-·、DPPH·和·OH及微弱地螯合Fe^2+.傅立叶红外光谱(IR)分析表明:具鞘微鞘藻多糖中普遍存在分子间的氢键,且其中的单糖多以吡喃糖甙的形式存在,糖苷键类型为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结构分析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胁迫对具鞘微鞘藻结皮光合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娟娟 张德禄 +3 位作者 吴国樵 王高鸿 刘永定 胡春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5-581,共7页
抵抗风力胁迫是荒漠藻类适应干旱区环境的重要生物学机制,也是藻结皮能够拓殖流沙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有关藻类对风力胁迫的响应机理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以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 Gom.)人工结皮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强度风... 抵抗风力胁迫是荒漠藻类适应干旱区环境的重要生物学机制,也是藻结皮能够拓殖流沙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有关藻类对风力胁迫的响应机理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以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 Gom.)人工结皮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强度风力吹蚀对结皮含水量、藻类活力、生物量、及其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低于当地起沙风(3m/s)还是高于起沙风(5m/s和7m/s)的风力吹蚀,结皮中藻类生物量均明显下降,而且结皮生物量的变化与风速大小和吹蚀时间呈线性关系(y=14.78+0.035a-1.48b,a风速,b时间,r2=0.79)。进一步分析发现,风力吹蚀后结皮中藻类活力并没有降低但主要光合色素和天线色素的含量普遍降低,叶绿素荧光(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净光合速率(Pn)明显下降,并且风速越大,降幅越大。这些结果说明风力胁迫对藻结皮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合色素代谢合成和电子传递速率引起的,对其生命力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胁迫 光合色素 细胞活力 叶绿素荧光 净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缺失对具鞘微鞘藻胞外多糖和糖原分配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葛红梅 周雅茹 +4 位作者 柳诗莺 王贤哲 韩兴烨 汪淑廉 胡春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为探究蓝藻胞外多糖(EPS)和胞内糖原的分配模式和作用,研究了在氮、磷、镁、钙和铁缺失条件下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 Gomont FACHB-896)胞外多糖和糖原代谢合成过程中碳流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培养基中NO_(3)^(-)、PO_(4)^(3-)... 为探究蓝藻胞外多糖(EPS)和胞内糖原的分配模式和作用,研究了在氮、磷、镁、钙和铁缺失条件下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 Gomont FACHB-896)胞外多糖和糖原代谢合成过程中碳流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培养基中NO_(3)^(-)、PO_(4)^(3-)和Mg^(2+)的缺乏明显抑制了具鞘微鞘藻的生长和叶绿素a的合成(P<0.05),而Ca^(2+)和Fe^(2+)的缺乏则对这2个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NO_(3)^(-)、PO_(4)^(3-)、Mg^(2+)、Ca^(2+)和Fe^(2+)的缺乏并未刺激释放多糖(RPS)和总EPS的分泌(P>0.05),而Ca^(2+)和Fe^(2+)的缺乏明显促进荚膜多糖(CPS)的合成(P<0.05)。NO_(3)^(-)、PO_(4)^(3-)、Mg^(2+)、Ca^(2+)和Fe^(2+)的缺乏明显促进糖原的合成(P<0.01),且EPS/糖原比值在1.7—8.0,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尤其在氮缺乏时,EPS/糖原比值最小(P<0.01),细胞内总糖含量最高(P<0.01),细胞分配能量更经济。以上结果表明,在营养缺失时,具鞘微鞘藻倾向存储糖原,但仍将1.7—8.0倍糖原的碳流用于合成EPS。在胞外合成EPS的过程中,将有限的能量优先合成利于自身生存的CPS,较少向外分泌RPS。营养缺失明显影响具鞘微鞘藻胞外多糖和糖原的分配模式,这种能量分配模式可能十分有利于其抵抗贫瘠沙漠的生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多糖(EPS) 糖原 营养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鞘微鞘藻对电镀废水中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晓宇 杨桂芳 +2 位作者 马书玲 李民瑶 靳晓彤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1,共4页
以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为实验材料,探究了其最适的生长温度以及不同温度下对电镀废水中金属铜、锌和铬离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具鞘微鞘藻最适生长温度是30℃,它对三种重金属离子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且30℃时去除效率最佳.
关键词 电镀废水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子对具鞘微鞘藻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张雅涵 刘左军 黄文福 《中国食品工业》 2014年第1期60-62,共3页
以BG11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接种量、光照、温度和初始PH值对具鞘微鞘藻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接种量、光照、温度和初始PH值处理下藻种生物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具鞘微鞘藻适合生长条件为接种量1-1.5μg Chl... 以BG11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接种量、光照、温度和初始PH值对具鞘微鞘藻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接种量、光照、温度和初始PH值处理下藻种生物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具鞘微鞘藻适合生长条件为接种量1-1.5μg Chla·cm^-2、光照强度30001ux、培养温度25℃和初始pH值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量培养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鞘藻胞外多糖在沙漠土壤成土中的作用 被引量:41
7
作者 陈兰周 刘永定 宋立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研究了沙坡头藻结皮中的优势物种——微鞘藻的胞外多糖对沙漠表层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的影响及其光合特性。随着胞外多糖浓度的升高 ,土壤持水量增大 ,土壤水分蒸发速率降低 ,水分在土壤中运动的速率被延缓。藻总水溶性多糖产率为 2 8.82 ... 研究了沙坡头藻结皮中的优势物种——微鞘藻的胞外多糖对沙漠表层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的影响及其光合特性。随着胞外多糖浓度的升高 ,土壤持水量增大 ,土壤水分蒸发速率降低 ,水分在土壤中运动的速率被延缓。藻总水溶性多糖产率为 2 8.82 % ,胞外水溶性多糖产率为 1 6 .0 9% ;多糖产量在稳定期生物量最大时增长最快。微鞘藻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 2 5℃ ,最适光强为 40 0 μE.m- 2 .s- 1,在 0 .3 mol/ L Na Cl浓度下其光合作用活性被强烈抑制 ;微鞘藻的吸收光谱表明它比生长在湿润地区的藻类含有更多的胡萝卜素成分 ;叶绿素 a荧光 (Fv/ Fm)分析表明在失水约为初始湿重的 5 6 %时 Fv/ Fm值恢复到水培养的 96 % ;其光合作用特性有利于对逆境的适应和生物量的积累。表明微鞘藻胞外多糖可影响沙漠表层土壤水分分布状况 ,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肥料 ,在荒漠原始成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皮 胞外多糖 成土作用 水分分布状况 光合活性 固沙能力 沙漠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期6种海洋微藻鞘糖脂含量变化的研究
8
作者 李艳荣 徐继林 +1 位作者 严小军 周成旭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6年第1期7-12,共6页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Q-TOF MS)对6种海洋微藻3个培养时期(对数期、平台期、平台末期)的鞘糖脂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微藻中共检测到3种类型的鞘糖脂,且每一种藻中仅检测...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Q-TOF MS)对6种海洋微藻3个培养时期(对数期、平台期、平台末期)的鞘糖脂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微藻中共检测到3种类型的鞘糖脂,且每一种藻中仅检测到一种类型极性头部糖原的鞘糖脂.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每种藻中总鞘糖脂的含量在对数期最少,每毫克干藻中含0.23~8.42nmol;平台末期时大量积累,每毫克干藻中含量达5.37~50.10 nmol.鞘糖脂组成和生长期含量的变化可为海洋微藻生理生态学研究、化学分类学研究以及赤潮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生长期 糖脂 液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微鞘藻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燕晋 李凯凯 +2 位作者 张雅丽 赵康 张丙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6-1114,共9页
实验研究了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分离纯化培养出的11株与微鞘藻(Microcoleus)形态接近的丝状蓝藻,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和ITS二级结构相结合的多相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藻株隶属于微鞘藻科(Micr... 实验研究了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分离纯化培养出的11株与微鞘藻(Microcoleus)形态接近的丝状蓝藻,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和ITS二级结构相结合的多相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藻株隶属于微鞘藻科(Microcoleaceae)的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束脉藻属(Symplocastrum),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斯坦微鞘藻(Microcoleus steenstrupii)和细长束脉藻(Symplocastrum flechtnerii),另外还有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和类似斯坦微鞘藻的存疑物种。藻丝多少与排列方式、细胞大小与末端细胞形状,以及16S rRNA系统发育位置是确定微鞘藻(Microcoleus)与束脉藻(Symplocastrum)属于不同物种的关键依据,ITS二级结构是区分属内不同物种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形态特征 16S rRNA 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铌—稀土—铁矿床中发现管状衣鞘类微化石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子元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1989年第1期98-98,共1页
白云鄂博铌-稀土-铁矿床的成因,众说纷云,争议较大.笔者在野外工作期间,曾在赋存于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H<sub>8</sub>岩组白云岩中的主矿体1674水平采集矿石标本若干.矿石主要由磁铁矿、霓石、白云石、萤石及稀土矿物组成,... 白云鄂博铌-稀土-铁矿床的成因,众说纷云,争议较大.笔者在野外工作期间,曾在赋存于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H<sub>8</sub>岩组白云岩中的主矿体1674水平采集矿石标本若干.矿石主要由磁铁矿、霓石、白云石、萤石及稀土矿物组成,可见明显的同心环状构造.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室徐兆良同志的监定,初步确认矿石中含丝管状微化石,为颤藻科(Oscillatiraceae)管藻属(Siphonophycus)的藻类植物.其主要特征是体宽管状,单列,直或微弯,不具分隔,不分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床 白云鄂博 稀土矿物 化石 同心环状构造 白云岩 中含 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对具鞘微鞘藻构建人工藻结皮的作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丙昌 王敬竹 +1 位作者 张元明 邵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5-540,共6页
为探讨水分在利用室内培养具鞘微鞘藻构建人工藻结皮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施水量和施水时间下人工藻结皮中的藻类生物量、结皮厚度、抗压强度和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具鞘微鞘藻在裸沙上接种,无水处理藻类生物量极低,无藻结皮形成... 为探讨水分在利用室内培养具鞘微鞘藻构建人工藻结皮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施水量和施水时间下人工藻结皮中的藻类生物量、结皮厚度、抗压强度和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具鞘微鞘藻在裸沙上接种,无水处理藻类生物量极低,无藻结皮形成.随着施水量的增加,藻结皮开始出现直至形成稳定的藻结皮,藻类生物量、结皮厚度和抗压强度显著增加,藻丝和胞外多糖逐渐增多,与沙粒缠绕成复杂的网状结构.施水15d,形成稳定的藻结皮,藻类生物量、结皮厚度和抗压强度最高.具鞘微鞘藻形成藻结皮的最适施水量是3~4L·m-2·d-1,施水时间为15d.土壤可利用水分可促进具鞘微鞘藻的代谢活动和胞外多糖合成,从而增加藻类生物量,提高其耐旱能力,早期的水分获得是其成功形成藻结皮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将为利用荒漠藻类进行人工生物结皮恢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胞外多糖 结皮
原文传递
人工藻结皮对库布齐沙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唐东山 王伟波 +2 位作者 李敦海 胡春香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9-344,共6页
土壤酶是土壤内存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土壤是土壤酶的良好介质,为各种酶类提供酶促条件,且土壤成分与酶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氢键等方式的吸附结合作用,能防止酶的钝化失活。目前已发现的土壤酶约60种,主要来自于土壤微生物,土壤... 土壤酶是土壤内存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土壤是土壤酶的良好介质,为各种酶类提供酶促条件,且土壤成分与酶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氢键等方式的吸附结合作用,能防止酶的钝化失活。目前已发现的土壤酶约60种,主要来自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的主要作用是参与C、N、P、S等重要营养元素的循环,在植物营养物质的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共同推动土壤生物化学的全过程,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指标已被广泛接受。我国对土壤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土壤酶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国内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酶研究较多,土壤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土壤酶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较少,更没有把土壤酶的研究成果用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管理、恢复与重建工作。本实验中,采集库布齐沙地有代表性的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三年前建立人工植被)1—5cm深度的沙土,首先测定了二者中转化酶、蛋白酶、脲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然后将荒漠藻接种到流沙表面,研究了人工微藻结皮对四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内蒙古高原上广泛分布的栗钙土相比,沙地中的土壤酶活性很低;但固定沙丘中的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流动沙丘(p<0.05)。将Microcoleus vaginatusGom。(具鞘微鞘藻)和Phormidium tenue(Menegh.)Gom.(纤细席藻)按0.5μgChl..a/cm2的接种量接种到沙表面时,30d后可形成明显的藻结皮,接种90d后,沙土中转化酶、蛋白酶、脲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6—3.6倍、3.1—6.0倍、2.8—10.6倍、29—79倍。目前,荒漠化治理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实验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沙地中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并从土壤酶的角度揭示了人工微藻结皮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该成果对于利用微藻进行荒漠拓殖和荒漠化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细席 人工结皮 沙漠土壤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酸盐敷料用于预防微插管鞘技术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点出血的护理及效果 被引量:22
13
作者 蔡昌兰 黄叶莉 +3 位作者 李琼 谭敬华 张俊莉 王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574-3575,共2页
目的探讨藻酸盐敷料在预防微插管鞘技术(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将200例行MST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在穿刺点覆盖藻酸盐、对照组采用小纱布... 目的探讨藻酸盐敷料在预防微插管鞘技术(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将200例行MST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在穿刺点覆盖藻酸盐、对照组采用小纱布按压的方法预防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结果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率为17.0%,对照组为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PICC后穿刺点采用藻酸盐敷料止血,首次换药时间为置管第3天,预防出血效果好,是预防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插管技术 超声 酸盐敷料
原文传递
室内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景丽百合 刘左军 +2 位作者 徐文 杨利云 蓝雯琳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第1期41-44,63,共5页
为了探索促进荒漠藻结皮形成的最优条件,以民勤地区优势藻具鞘微鞘藻和爪哇伪枝藻为材料,通过室内控制试验,研究了混合藻比例、土壤含水量和接种量对藻结皮培植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中藻类生物量随接种量和土壤含... 为了探索促进荒漠藻结皮形成的最优条件,以民勤地区优势藻具鞘微鞘藻和爪哇伪枝藻为材料,通过室内控制试验,研究了混合藻比例、土壤含水量和接种量对藻结皮培植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中藻类生物量随接种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一定比例的爪哇伪枝藻可显著地促进藻类生物量的积累;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中藻类生物量积累的最优条件是混合藻比例为8∶2(具鞘微鞘藻∶爪哇伪枝藻)、土壤含水量为10%、接种量为10μg/cm^2(以叶绿素a含量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结皮 土壤水分 爪哇伪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初始pH对生物结皮中4种优势蓝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一帆 李璇 +4 位作者 罗珊珊 黄卓超 丁真玉珍 周楠 赵允格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6-522,共7页
生物土壤结皮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具鞘微鞘藻、伪枝藻、念珠藻和鱼腥藻是生物结皮中蓝藻的优势种,对其大规模培养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以4种蓝藻为材料,采用室内液体培养方法,研究了5个温度(10、20、2... 生物土壤结皮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具鞘微鞘藻、伪枝藻、念珠藻和鱼腥藻是生物结皮中蓝藻的优势种,对其大规模培养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以4种蓝藻为材料,采用室内液体培养方法,研究了5个温度(10、20、25、30、35℃)和5个溶液初始pH(4、6、8、10、12)对4种藻生物量和溶液pH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以下温度培养,供试4种藻生物量增长缓慢,在25~35℃下4种藻均能正常生长,其中25和30℃下藻类生物量增长最快。不同藻种的最适培养温度略有区别,伪枝藻和念珠藻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具鞘微鞘藻和鱼腥藻为30℃。供试4种藻对溶液pH有极强的调节能力,均能够在5个初始pH环境中进行增殖,在初始pH为4的培养环境下能达到最大生物量和比生长速率,在初始pH为12下生物量和比生长速率最低。研究为生物结皮中优势藻的扩繁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枝 念珠 鱼腥 生物量 PH
原文传递
两种荒漠蓝藻生长特征及其对培养水体微环境的影响
16
作者 王楠 赵燕翘 +3 位作者 许文文 孙靖尧 李承义 赵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4,共9页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材料,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限制因素。为了解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材料,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限制因素。为了解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蓝藻结皮中的优势荒漠蓝藻——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和念珠藻(Nostoc carneum)为对象,探索了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密度对荒漠蓝藻生长和培养水体pH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具鞘微鞘藻和念珠藻生长进入稳定期的时间提前。在生长初期,具鞘微鞘藻在0.35、0.95 mg·L^(-1)密度下的干重显著高于2.13、6.59、13.42 mg·L^(-1)密度下的干重,生长后期则相反。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念珠藻在0.04~0.32 mg·L^(-1)密度下的干重和总质量均显著高于0.86~2.59 mg·L^(-1)密度下;具鞘微鞘藻在6.59~13.42 mg·L^(-1)密度下的总质量显著高于0.35~2.13 mg·L^(-1)密度下;在相同接种密度条件时,具鞘微鞘藻的总质量显著高于念珠藻(P<0.05)。两种蓝藻的生长均提高了培养水体pH,但降低了电导率。具鞘微鞘藻和念珠藻的总质量与接种密度呈幂相关和二项式相关,培养水体pH与两种蓝藻的干重均呈线性相关。接种密度显著影响具鞘微鞘藻和念珠藻生长,两种蓝藻的大量繁殖是水体pH升高和电导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建议在进行大规模培养时两种荒漠蓝藻的接种密度范围分别为6.59~13.42 mg·L^(-1)和0.04~0.32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荒漠蓝 (microcolus vaginatus) 念珠(Nostoc carneum) 接种密度
原文传递
能源上的应用
17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902860 洋葱假单胞菌对二苯基醚的降解[英]/Pfcifer,F.…//Arch.Microbiol.-1989,152(6).-515~519[译自 DBA,1990,9(6),90-03345]从培养在选择培养基(30℃、100rpm)
关键词 洋葱假单胞菌 选择培养基 乙醇产量 酸杆菌 培养物 芽抱杆菌 脂类 恶臭假单胞菌 链霉菌 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场低级制卤区内繁生水生植物的调查
18
作者 徐锦滋 《海湖盐与化工》 1995年第5期28-29,共2页
盐场低级制卤区内繁生水生植物的调查塘沽盐场徐锦滋关键词卤水,沟草,微鞘藻1试验材料和方法逐月采集不同卤度范围(3.5~10°Be’)的沟草和藻类进行分类及生长规律的调查。镜检和室内人工培养生长相结合研究其生活习性... 盐场低级制卤区内繁生水生植物的调查塘沽盐场徐锦滋关键词卤水,沟草,微鞘藻1试验材料和方法逐月采集不同卤度范围(3.5~10°Be’)的沟草和藻类进行分类及生长规律的调查。镜检和室内人工培养生长相结合研究其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采用硬塑板(厚8mm)制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水 繁殖 生长 盐场 水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膨润土包埋固定化荒漠丝状蓝藻复合体的制备及其对Cu(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饶本强 张少丽 +4 位作者 李勇 郭秀梅 李慧娟 王婷婷 陈玉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39-3949,共11页
利用聚乙烯醇、膨润土包埋固定一种广泛分布的荒漠丝状蓝藻———具鞘微鞘藻,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聚乙烯醇(PVA)、膨润土、蓝藻藻粉和交联时间等用于复合材料制备的最佳参数配比,并研究了这种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PVA⁃膨润... 利用聚乙烯醇、膨润土包埋固定一种广泛分布的荒漠丝状蓝藻———具鞘微鞘藻,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聚乙烯醇(PVA)、膨润土、蓝藻藻粉和交联时间等用于复合材料制备的最佳参数配比,并研究了这种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PVA⁃膨润土⁃蓝藻复合固定化小球(MIBB)最佳制备条件为PVA 8%、膨润土2%、蓝藻3 g·L-1、交联时间12 h,此条件下吸附率高达99.12%.单因素吸附实验表明,MIBB吸附Cu2+的最佳条件为投加量4%、pH 5.5、温度30℃,MIBB对Cu2+的吸附率随着Cu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吸附量则随Cu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整个吸附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前8 h)和慢速积累与吸附平衡(8~24 h)两个阶段.相比于蓝藻小球(CB)、膨润土小球(BB)和空白对照小球(CKB),MIBB对Cu2+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发现,MIBB对Cu2+的吸附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方程,Langmuir方程拟合最好,说明吸附过程是典型的单分子层吸附,最大拟合吸附量为125.313 mg·g-1.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表明,MIBB对Cu2+的吸附过程可用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而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曲线表明吸附过程经过弯曲、线性和平衡3个阶段.表征分析表明,MIBB吸附反应改变了固定化小球的超微结构,并发生了基团的化学位移和结合能变化.吸附⁃解吸附表明,MIBB重复利用率高、可有效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蓝 膨润土 固定化 生物吸附 铜离子
原文传递
实验室条件下沙埋对人工藻结皮生物量、光合活性和胞外多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伟波 杨翠云 +3 位作者 唐东山 李敦海 刘永定 胡春香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5,共5页
土壤蓝藻结皮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沙埋是生长在流动沙丘表面的植物面临的重要的环境因子.实验研究了温室条件下干燥沙子不同掩埋时间(0,5,10,15,20,30天)和深度(0,0.2,0.5,1,2cm)对人工藻结皮生物量、叶绿素荧光活性和胞外多糖... 土壤蓝藻结皮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沙埋是生长在流动沙丘表面的植物面临的重要的环境因子.实验研究了温室条件下干燥沙子不同掩埋时间(0,5,10,15,20,30天)和深度(0,0.2,0.5,1,2cm)对人工藻结皮生物量、叶绿素荧光活性和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体上随着沙埋时间的延长和深度的增加人工藻结皮的F_v/F_m值和胞外多糖含量逐渐降低,但是在20天和30天沙埋处理之间,两者在不同沙埋深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量的降低出现在沙埋处理20天和30天,在不同的沙埋深度这2种处理时间之间差异亦不显著.Fv/Fm值和胞外多糖含量的协同降低说明两者之间或许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oleus vaginatus Gom.) 人工结皮 沙埋 生物量 光合活性 胞外多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