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的配对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曹维 肖博 +3 位作者 王莹 楚艳华 李岩 韩泉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1-734,共4页
目的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 目的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组术中行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MH闭合形态及椭圆体区闭合率等指标。结果A组术后BCVA为(0.50±0.07)log MAR,明显好于B组(0.91±0.12)log 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6,P=0.002);A组裂孔闭合率为94.1%(16/17),B组闭合率为70.6%(1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A组U型闭合8例,V型闭合7例,W型闭合1例;B组U型闭合4例,V型闭合8例,W型闭合0例;A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29.4%,B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瓣术可提高MH患者术后BCVA和裂孔闭合率,使U型闭合增加,提高椭圆体区术后闭合率,是治疗M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内界剥除术 内界膜翻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曹维 肖博 +5 位作者 王莹 楚艳华 李岩 解士勇 刘玉燕 韩泉洪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74-76,共3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H)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34例M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翻瓣术,对照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术。术后两组均随访6个月,复查时行...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H)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34例M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翻瓣术,对照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术。术后两组均随访6个月,复查时行矫正视力、交光学相干成像术(OCT)检查,观察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裂孔闭合所需时间、达到BCVA时间,计算术后裂孔闭合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BCVA分别为0.50±0.07、0.91±0.12(t=-3.786,P=0.002);术后裂孔闭合所需时间分别为(3.30±0.80)、(7.82±1.10)周(Z=-2.149,P=0.032);达到BCVA时间分别为(3.10±0.40)、(2.60±0.35)周(t=1.286,P=0.287);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4.1%、70.6%(P〉0.05);术后1~7 d A组有1眼出现眼压升高,B组有2眼出现眼压升高,予局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翻瓣术治疗MH效果较好,可提高术后BCVA,缩短术后裂孔闭合所需时间,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剥除 内界膜翻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胥利平 周明 +2 位作者 孟祥俊 沈健 刘豪杰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大直径特发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的大直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26...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大直径特发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的大直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26例(26只眼)。手术方法均采用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除术。手术中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后,曲安奈德辅助标记黄斑区内界膜,约2个视盘直径处环形剥除内界膜,但黄斑裂孔边缘处不完全剥除,玻璃体剪对剥离内界膜进行修剪后,用玻璃体切割头将黄斑裂孔周围的内界膜瓣翻折后轻轻填塞到黄斑裂孔中,气液交换。俯卧位3~4 d。术后至少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变化、中心暗点、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0.04~0.6,黄斑裂孔均闭合,其中1型闭合6只眼,视力0.04~0.1;2型闭合3只眼,视力0.08~0.25;3型闭合12只眼,视力0.15~0.3,4型闭合5只眼,视力为0.4~0.6。Amsler方格表检查24只眼中心暗点消失,但12只眼存在视物颜色改变。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少量点状出血,术后自诉闪光感6只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最小直径>4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大直径 玻璃体切除 内界 内界剥除 内界膜翻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翻瓣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配对研究
4
作者 张金红 陶明 +2 位作者 李艳 邱亚男 张丽丽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12期60-61,共2页
目的:研究内界膜翻瓣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MH)的效果。方法:80例MH患者随机分组,对比组(40例)给予单纯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探讨组(40例)予以内界膜翻瓣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探讨组患者1ogMAR视力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 目的:研究内界膜翻瓣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MH)的效果。方法:80例MH患者随机分组,对比组(40例)给予单纯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探讨组(40例)予以内界膜翻瓣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探讨组患者1ogMAR视力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优于对比组(P<0.05)。组间对比,探讨组患者治疗后的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带恢复率都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探讨组患者视物变形缓解率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采用内界膜翻瓣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黄斑裂孔闭合及椭圆体带恢复情况均较好,视物变形情况也得到有效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瓣 内界剥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辉 王伟献 +2 位作者 刘金梅 胡汝平 杨顺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 比较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患者40例(4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研究组实施玻璃体切除+... 目的 比较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患者40例(4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研究组实施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翻瓣术,对照组实施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黄斑裂孔闭合类型、黄斑裂孔闭合时间、椭圆体区闭合时间、恢复最佳矫正视力(BVCA)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5、12、24周检测并比较两组BVCA(logMAR),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分别为100%(20/20)、30%(6/20),高于对照组的70%(14/20)、0%(0/20),P均<0.05.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类型以U型为主,占50%,对照组以V型为主,占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2,P=0.039).术后5、12、24周,两组BVCA(logMAR)较术前均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组上升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时间、椭圆体区闭合时间、达到正常BCVA时间分别为(14.21±3.51)、(12.14±2.69)、(30.74±11.24)d,均短于对照组的(21.12±4.67)、(17.32±3.13)、(46.79±12.41)d,P均<0.05.术后1~7 d,研究组出现眼压升高1例,对照组出现眼压升高2例,给予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效果优于内界膜剥离术,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高,且多为U型闭合,椭圆体区术后闭合理想,患者视力明显改善,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黄斑裂孔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翻瓣 内界剥离术
原文传递
内界膜填塞与翻转覆盖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鲍宁 蒋正轩 +1 位作者 刘东伟 陶黎明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针对内界膜填塞及翻转覆盖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31例(32只眼)进行研究。分为A组(内界膜填塞)和B组(内界... 目的针对内界膜填塞及翻转覆盖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31例(32只眼)进行研究。分为A组(内界膜填塞)和B组(内界膜翻转覆盖)分别进行手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了解裂孔的闭合形态,根据结果分析两种方法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填塞组裂孔愈合9只眼,外层视网膜不规则13只眼;覆盖组裂孔愈合12只眼,外层视网膜不规则8只眼。3个月复查时填塞组裂孔愈合12只眼,外层视网膜不规则8只眼;覆盖组裂孔愈合14只眼,外层视网膜不规则6只眼。A组视力(logMAR)术前1.49±0.34、1个月1.15±0.35、3个月0.99±0.32;B组视力术前1.43±0.38、1个月1.12±0.36、3个月0.88±0.29;随访过程中两组视力恢复差异不明显;均较术前视力提高。结论内界膜填塞及翻转覆盖都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切实有效的方法。翻转覆盖方法术后的裂孔闭合率更高,外层视网膜形态恢复较佳,具有更大的改善视功能的潜力,是较好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瓣 内界移植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秀芬 尤冉 +2 位作者 汪晓磊 赵露 王艳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3-785,789,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且诊断为难治性黄斑裂孔、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且诊断为难治性黄斑裂孔、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访3~13个月,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结果 14例(14眼)患者年龄38~73(62.71±8.94)岁,随访3~13(5.78±3.33)个月。其中特发性黄斑大裂孔8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2例,再次手术1例。行内界膜翻瓣术12例,内界膜移植术2例。术后视力提高者11例,视力提高率为78.57%。术后随访期间,14例(100%)患者黄斑裂孔完全闭合,且随访期内未见裂孔复发,但有2例患者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裸露愈合,裂孔周围视网膜贴附良好。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可以达到理想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并对视功能的改善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瓣 内界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侯定善 张妮红 +3 位作者 姜玉珍 张珺 梁莉 王洪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2我院收治的IMH患者79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2我院收治的IMH患者79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及气液交换术,其中联合内界膜移植28例29眼(内界膜移植组)、联合内界膜瓣翻转26例28眼(内界膜翻瓣组)、联合自体血填充25例25眼(自体血填充组)。观察三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裂孔闭合形态;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椭圆体带(EZ)及外界膜层(ELM)缺损直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下(SFCT)、颞侧(TCT)、鼻侧(NCT)脉络膜厚度。结果:三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3mo时内界膜移植组、内界膜翻瓣组BCVA优于自体血填充组,EZ层缺损直径、ELM层缺损直径低于自体血填充组(P<0.05)。三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PERIM、SCP血流密度、SFCT、TCT、NCT脉络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但三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分型有差异(P<0.05),其中内界膜翻瓣组患者U型比例最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中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及自体血填充治疗IMH均可较好地恢复黄斑裂孔闭合,但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在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提高视力方面优于自体血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移植 内界膜翻瓣 自体血填充 脉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星 彭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3-588,共6页
外伤性黄斑裂孔(traumatic macular hole,TMH)主要是指眼球在受到直接或间接、闭合或开放的外力创伤下立即或延迟发生的黄斑中心凹区的视网膜裂孔,在组织学上是从内界膜到感光细胞层的部分或全部组织缺损。目前的主要非手术治疗包括:定... 外伤性黄斑裂孔(traumatic macular hole,TMH)主要是指眼球在受到直接或间接、闭合或开放的外力创伤下立即或延迟发生的黄斑中心凹区的视网膜裂孔,在组织学上是从内界膜到感光细胞层的部分或全部组织缺损。目前的主要非手术治疗包括:定期随访观察,口服血塞通、地塞米松等药物,手术治疗方式为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术中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等,术中辅助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2、自体浓缩血小板、血清填充裂孔等。治疗进展主要包括局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促进裂孔自愈,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进步、手术治疗方式增加(ILM移植术、ILM翻瓣术、自体晶状体囊膜移植术等)、术中辅助药物更新(基因重组纤溶酶等)。各种治疗干预方式中,松解黄斑裂孔周围牵拉、提供Muller细胞增生支架和促进光感受器功能恢复是需要关注研究的重点,更安全的生物黏合剂、生物填充材料、干细胞移植、组织工程视网膜移植等可能是未来值得期待的治疗手段。本文就TMH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视网手术 非手术治疗 研究进展 内界膜翻瓣 晶状体囊移植术 基因重组纤溶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