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痒螨和水牛痒螨第二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贾小勇 杨光友 +1 位作者 古小彬 赖松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550,共6页
为了探讨水牛痒螨株和兔痒螨株的分类地位,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四川水牛痒螨株和四川兔痒螨株的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5个国外痒螨株的同源基因进行了比较。序列分析发现:兔痒螨株和水牛痒螨株的序列长度分别... 为了探讨水牛痒螨株和兔痒螨株的分类地位,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四川水牛痒螨株和四川兔痒螨株的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5个国外痒螨株的同源基因进行了比较。序列分析发现:兔痒螨株和水牛痒螨株的序列长度分别为277bp和281bp,两序列间存在多处转换、颠换和缺失。四川水牛痒螨株同四川兔痒螨株间及国外痒螨分离株间的ITS-2基因同源性较低(87.1%~88.0%);而四川兔痒螨株与国外痒螨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95.5%~100.0%)。用痒螨ITS-2基因构建的MP,NJ,ME及UPGM树中,兔痒螨株和水牛痒螨株在不同的系统树中其位置比较固定,且两者相距均较远。根据痒螨ITS-2基因同源性分析和系统树构建结果以及其他已报道的相关证据,作者认为:兔痒螨株和水牛痒螨株可能为痒螨属Psoroptes中两个不同的种,兔痒螨分离株为马痒螨P.equi;而水牛痒螨株与来自兔、山羊、绵羊和黄牛等痒螨株亲缘关系较远,可能为痒螨属中的另一个独立有效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痒螨 痒螨株 分类地位 水牛 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病菌4个生理小种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的RFLP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舒灿伟 曾蕊 +1 位作者 杨媚 周而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6,共5页
【目的】明确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4个生理小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该病菌4个生理小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利用AIu I、Hpa II和Taq I 3种限制性内切酶... 【目的】明确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4个生理小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该病菌4个生理小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利用AIu I、Hpa II和Taq I 3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这些小种的ITS产物进行RFLP分析。【结果】PCR扩增结果表明:来自4个生理小种的8个菌株均可扩增得到568 bp的ITS单一片段,但这些生理小种间的片段没有明显的多态性;对这些生理小种ITS产物进行RFLP分析发现,不同生理小种之间的差异很小。【结论】PCR-RFLP技术不适用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分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 生理小种 内部转录间隔区 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蓝藻和绿藻物种多样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3
作者 刘悦 徐杰 +4 位作者 杜玲 何玉萍 刘雪锋 尹强 孟元发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1-431,共11页
人工培育生物结皮技术是荒漠化防治的一项新技术,优良藻种选育为构建人工生物结皮的关键。采集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蓝藻门、绿藻门的物种进行形态鉴定,采用计数法统计不同植被、不同季节生物结皮蓝藻和绿藻物种的丰富度及优势藻组成,运... 人工培育生物结皮技术是荒漠化防治的一项新技术,优良藻种选育为构建人工生物结皮的关键。采集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蓝藻门、绿藻门的物种进行形态鉴定,采用计数法统计不同植被、不同季节生物结皮蓝藻和绿藻物种的丰富度及优势藻组成,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20个纯化藻株的系统发育位置,为库布齐沙漠人工构建生物结皮优良藻种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共有蓝、绿藻14科27属78种,其中蓝藻5科10属40种,绿藻9科17属38种,不同植被和季节生物结皮藻类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人工修复植被藻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自然发育植被,围封植被藻类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未围封植被,冬季藻类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春、夏、秋季。2)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优势藻在属水平上基本相似,蓝藻主要为鞘丝藻属(Lyngbya)、颤藻属(Oscillatoria)、微鞘藻属(Microcolus)等,绿藻为小球藻属(Chlorella)、衣藻属(Chlamydomonas)、栅藻属(Scenedesmus)等。其中,蓝藻栖藓鞘丝藻(Lyngbya mucicola)、柔细颤藻(Oscillatoria subtilissima)、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微鞘藻(Microcolus sp.)和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马拉蒙衣藻(Chlamydomonas maramuresensis)、爪哇栅藻(Scenedesmus javaensis)和扁盘栅藻(Scenedesmus platydiscus)为库布齐沙漠优势藻。3)对20个纯化藻株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测序,并基于检测数据构建了2株蓝藻和18株绿藻系统发育树,验证了其系统发育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生物结皮 优势藻 形态 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SARS-CoV-2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机会感染 被引量:1
4
作者 谢丽丽 马翠萍 吴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7期2058-2061,2066,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一种RNA病毒,易变异、传染性极强。多数SARS-CoV-2感染(COVID-19)患者愈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特别是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感染者,往往预后较差,青壮年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的情况在临床诊疗中并不常见[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一种RNA病毒,易变异、传染性极强。多数SARS-CoV-2感染(COVID-19)患者愈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特别是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感染者,往往预后较差,青壮年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的情况在临床诊疗中并不常见[1]。本文报道的病例为1例青年COVID-19患者,因病情迁延不愈,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 马尔尼菲篮状菌 16S rDNA基因测序 内部转录间隔区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莓鉴别与空心莓组ITS序列分析
5
作者 卢昌华 石锦秀 +2 位作者 唐耿秋 陈章 张鑫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1期67-74,共8页
目的:通过对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的鉴别,为茅莓的开发利用,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鉴定及分子鉴定进行研究,对空心组植物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茅莓根和茎均有草酸钙簇晶、草酸钙方... 目的:通过对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的鉴别,为茅莓的开发利用,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鉴定及分子鉴定进行研究,对空心组植物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茅莓根和茎均有草酸钙簇晶、草酸钙方晶和具缘纹孔导管;叶中有两种非腺毛,一种棒状腺毛。薄层色谱可以有效鉴别茅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将52种空心莓组植物区分,得到与传统分类不同的分组,遗传距离推测绒毛叶亚组和柔毛叶亚组可能为其他亚组的祖先。结论:该结果可为茅莓及其同组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莓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薄层色谱鉴别 空心莓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阪崎肠杆菌实时荧光双重TaqMan 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0
6
作者 孟双 李娟 +2 位作者 王艳 白雪梅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57-860,共4页
目的建立针对阪崎肠杆菌的高灵敏、高特异的实时荧光双重TaqMan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体系。方法根据阪崎肠杆菌基因组16SrRNA~23SrR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和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及TaqMan探针,利用高... 目的建立针对阪崎肠杆菌的高灵敏、高特异的实时荧光双重TaqMan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体系。方法根据阪崎肠杆菌基因组16SrRNA~23SrR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和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及TaqMan探针,利用高通量实时荧光PCR检测平台探讨该检测体系的灵敏度;用50种其他肠道致病菌及院内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评价该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结果实时荧光双重TaqMan PCR快速检测体系对阪崎肠杆菌重组质粒的检测灵敏度为1×102拷贝/反应体系;对阪崎肠杆菌基因组的检测灵敏度为4×10-1pg/反应体系;该检测体系在检测50种其他肠道致病菌及院内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时未出现特异性扩增,整个反应在2h内完成。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双重TaqMan PCR检测体系可作为阪崎肠杆菌灵敏、特异、快速的检测方法,并同时检测阪崎肠杆菌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阪崎肠杆菌 实时荧光TaqMan PCR 外膜蛋白A 内部转录间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引起成年桑树根部腐烂的病害及致病菌分离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7
7
作者 方水琴 吴福安 +6 位作者 陈明胜 陶恒平 梁垚 姜星 程嘉翎 韩红发 张洁花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5-791,共7页
对山西省运城市投产桑园内桑树发生根部腐烂、枝叶萎凋枯死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从桑树发病植株根部分离到一株病原菌(暂命名为TY.GF1),将该病原菌接种到健康桑树根部,其致病症状与桑根腐病的症状... 对山西省运城市投产桑园内桑树发生根部腐烂、枝叶萎凋枯死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从桑树发病植株根部分离到一株病原菌(暂命名为TY.GF1),将该病原菌接种到健康桑树根部,其致病症状与桑根腐病的症状相似。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及孢子形态特征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相似。通过病原菌TY.GF1的核糖体18S rDNA及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PCR扩增和测序,分别获得长度为1 805、627 bp的序列片段。基于18S rDNA及ITS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与TY.GF1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为米根霉和淀粉霉(Amylomyces rouxii)。结合病原菌致病性特点及形态特征与1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这种新发生的桑树病害为桑根腐病,其病原菌可能为米根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病害 桑根腐病 米根霉 致病性 18SrDNA 内部转录间隔区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式PCR检测琯溪蜜柚黑斑病病原菌 被引量:6
8
作者 郑域茹 罗金水 +4 位作者 张汉荣 卢松茂 林智明 王宏毅 李美桂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8-361,共4页
利用特异性引物从琯溪蜜柚黑斑病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487 bp的特异性条带,准确地与疮痂病、炭疽病和黄斑病菌等蜜柚常发性真菌病害区分开。采用巢式PCR对该引物的检测灵敏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对于黑斑病菌基因组DNA,巢式PC... 利用特异性引物从琯溪蜜柚黑斑病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487 bp的特异性条带,准确地与疮痂病、炭疽病和黄斑病菌等蜜柚常发性真菌病害区分开。采用巢式PCR对该引物的检测灵敏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对于黑斑病菌基因组DNA,巢式PCR的检测灵敏度为100 fg/μL,灵敏度比常规PCR至少提高100倍;对于发病组织,巢式PCR可从病斑组织含量为100μg的DNA样品中检测到黑斑病菌。采用巢式PCR检测技术,可从蜜柚的黑斑病显症组织和未显症组织特异性地检测到病原菌,且检出率分别为96.67%和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琯溪蜜柚 黑斑病 内部转录间隔区 巢式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种属的PCR鉴定 被引量:8
9
作者 安娜 王亚妮 +3 位作者 刘先宁 朱娟莉 朱秀萍 吴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通过对核糖体18S rRNA基因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的PCR鉴定,建立快速、准确地鉴定真菌性角膜炎致病真菌种属的方法。方法采用眼科常见5种致病菌标准菌株;镜检确诊真菌阳性的角膜炎临床标本29例,其... 目的通过对核糖体18S rRNA基因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的PCR鉴定,建立快速、准确地鉴定真菌性角膜炎致病真菌种属的方法。方法采用眼科常见5种致病菌标准菌株;镜检确诊真菌阳性的角膜炎临床标本29例,其中真菌培养阳性15例,真菌培养阴性14例。所有标本均采用液氮研磨结合小玻璃珠振荡法破碎真菌细胞壁,提取真菌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其18S rRNA基因ITS保守区序列,进行基因测序后在基因库中查询致病菌的种属,与镜检结果比对。结果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烟曲霉、白色念珠菌等5种标准菌株培养物和29例临床真菌样本(包括15例真菌阳性培养物和14例真菌培养阴性的角膜病变组织样本),各5mg样品中提取的DNA样品的浓度在1.7~22.5mg·mL-1。PCR扩增后5种标准菌株均有目的条带,15例真菌阳性培养物也均有目的条带,14例真菌培养阴性的角膜病变组织样本有2例有目的条带,其余12例没有目的条带。标准菌株的PCR鉴定阳性率100%,镜检确诊真菌阳性的临床样本PCR阳性率58.6%,高于真菌培养法鉴定的阳性率51.7%。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后在基因库中查出了致病菌的种属,检索结果与镜检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通过核糖体18S rRNA基因ITS序列PCR鉴定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较传统的培养加镜检法更高。若能改进从角膜病变组织中提取真菌基因组DNA的方法,其灵敏度还能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PCR 内部转录间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野生侧耳属菌株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黎倩 黄忠乾 +2 位作者 李伟 李玉 何晓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09-1213,共5页
本文对采自吉林省不同寄主植物的两株野生侧耳属菌株1和菌株2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2个野生菌株均为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通过选取不同碳源、氮源以及p H对2株菌株进行培养,最... 本文对采自吉林省不同寄主植物的两株野生侧耳属菌株1和菌株2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2个野生菌株均为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通过选取不同碳源、氮源以及p H对2株菌株进行培养,最终结果表明菌株1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蔗糖、硝酸钾、p H 6;菌株2菌丝的最适生长条件为蔗糖、硫酸铵、p H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形侧耳 内部转录间隔区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瑞木溃疡病病原菌的鉴定 被引量:12
11
作者 罗卿权 徐颖 刘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17,123,共4页
为了明确近年来引起上海辰山植物园红瑞木上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首先对病原菌分离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验证,然后进行了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与葡萄座腔菌(Botr... 为了明确近年来引起上海辰山植物园红瑞木上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首先对病原菌分离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验证,然后进行了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与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一致,其rDNA-ITS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JN638454)与GenBank中葡萄座腔菌相似性达到99%,在系统发育树上与葡萄座腔菌处于同一分支。将辰山植物园红瑞木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dothid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瑞木 枝干溃疡 葡萄座腔菌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属的系统发育:核rDNA ITS序列证据 被引量:18
12
作者 喻达辉 朱嘉濠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5-323,共9页
珠母贝属(Pinctada)的一些种类是生产海水珍珠的重要母贝,个别种类已濒临灭绝。本文利用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1(ITS1)和2(ITS2)序列对珠母贝属常见种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TS1长410–482bp,其中Pinctadamaxim... 珠母贝属(Pinctada)的一些种类是生产海水珍珠的重要母贝,个别种类已濒临灭绝。本文利用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1(ITS1)和2(ITS2)序列对珠母贝属常见种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TS1长410–482bp,其中Pinctadamaxima最长,P.fucata,P.fucatamartensii,P.imbricata和P.nigra最短。ITS2长210–249bp,其中P.albina和P.nigra最长,P.maxima和P.margaritifera最短。碱基替换的同质性检测发现,P.maxima、P.margaritifera和P.chemnitzi的碱基替换格局存在显著性差异,前二者的G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在进化上可能比较原始;而P.chemnitzi可能发生过染色体重排事件,可能是新近形成的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研究的种类可分成3个类群:类群I包含P.fucata、P.fucatamartensii和P.imbricata;类群II包含P.albina、P.nigra、P.chemnitzi和P.radiata;类群III包含P.maxima和P.margaritifera。在类群I中,我国的P.fucata、日本的P.fucatamartensii和澳大利亚的P.imbricata的种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可能为同种,根据命名优先原则应以P.imbricata命名该种为宜。类群II中P.albina和P.nigra可能是两个亚种,而GenBank中的P.radiata(AY144603)可能是P.chemnitzi的误定。类群III(P.maxima和P.margaritifera)分化较早,与碱基替换格局的检测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转录间隔区 种类辨析 进化关系 碱基替换格局 歧异指数 系统发育分析 珠母贝 核RDNA ITS序列 GENBANK 证据 核糖体DNA 遗传分化 检测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引起火龙果茎病害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俊丽 任建国 刘红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0期307-311,共5页
对贵州省西南地区火龙果种植园发生的一种茎病害进行发病率调查,并对其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茎病害的发病率为10%-20%,病原菌显微结构观察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其为黑附球菌(Epicoccumnigrum)。本研究是该病原菌对火龙果危... 对贵州省西南地区火龙果种植园发生的一种茎病害进行发病率调查,并对其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茎病害的发病率为10%-20%,病原菌显微结构观察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其为黑附球菌(Epicoccumnigrum)。本研究是该病原菌对火龙果危害的初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茎病害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 黑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S-RFLP分析进行昆虫病原线虫斯氏属和异小杆属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菁菁 韩日畴 +3 位作者 曹莉 刘秀玲 彭统序 李丽英 《昆虫天敌》 CSCD 2002年第3期97-104,共8页
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和六种限制性内切酶 (AluⅠ、HinfⅠ、MboⅠ、RsaⅠ、HaeⅢ和PvuⅡ )酶切 ,对国内害虫防治上常用的几种昆虫病原线虫 ,包括斯氏属S.car pocapsae、S.feltiae和S.glaseri以及异小杆属H .bacteriophora、H .zealandica、... 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和六种限制性内切酶 (AluⅠ、HinfⅠ、MboⅠ、RsaⅠ、HaeⅢ和PvuⅡ )酶切 ,对国内害虫防治上常用的几种昆虫病原线虫 ,包括斯氏属S.car pocapsae、S.feltiae和S.glaseri以及异小杆属H .bacteriophora、H .zealandica、H .indicus和H .megidis等 8个品系rDNA -ITS进行分析 ,建立起可以区分各线虫种的标准RFLP图谱。该方法快速简便、稳定可靠 ,需要的样品量少 ,可以用于新鲜的、或冻存的样品 ,甚至分析单条的线虫。不仅可进行昆虫病原线虫的快速分类鉴定 ,而且进一步可以应用于线虫田间释放的辅助监测 ,实际田间感染率的测定和线虫毒力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RFLP分析 分类鉴定 昆虫病原线虫 斯氏属 异小杆属 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S结合RPS0两步PCR快速鉴定临床5种假丝酵母菌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金燕 张蕾蕾 +4 位作者 易国辉 刘飞 周利民 王华民 郭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常见假丝酵母菌种类的基因检测技术。方法:提取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第一步PCR用通用引物扩增ITS基因;第二步三重PCR用种特异性引物扩增RPS0基因;分别对已知及未知样本检测、验证。结果:ITS基因扩增,光滑假丝酵母...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常见假丝酵母菌种类的基因检测技术。方法:提取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第一步PCR用通用引物扩增ITS基因;第二步三重PCR用种特异性引物扩增RPS0基因;分别对已知及未知样本检测、验证。结果:ITS基因扩增,光滑假丝酵母菌(Cg)和克柔假丝酵母菌(Ck)分别得到与预期结果吻合的881bp和419bp的PCR产物;白假丝酵母菌(Ca)、热带假丝酵母菌(Ct)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的ITS扩增片段均略大于500bp;RPS0三重PCR对Ca、Ct和Cp DNA扩增,分别得到约310bp、147bp及110bp的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30株已知假丝酵母菌两步PCR检测结果,种类符合率为100%;43株未知样本两步PCR鉴定结果,经RPS0扩增产物序列测定,符合率亦为100%。结论:建立了ITS通用基因结合RPS0种特异基因鉴定5种常见假丝酵母菌种类的两步PCR技术,该技术简单、快速、准确及廉价;对双重感染患者更有鉴别优势,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丝酵母菌 PCR鉴定 内部转录间隔区 核糖体蛋白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S2序列诊断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凌步致 吴奎海 +3 位作者 马均宝 何艳嫦 崔东岚 吴智刚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1365-1366,共2页
目的建立以ITS2为靶序列的PCR方法诊断临床深部真菌感染,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用通用引物扩增纯菌落和临床标本的ITS2区域,对PCR产物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等分析,以此来鉴定真菌属种。结果 10种常见致病性真菌纯菌落和10... 目的建立以ITS2为靶序列的PCR方法诊断临床深部真菌感染,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用通用引物扩增纯菌落和临床标本的ITS2区域,对PCR产物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等分析,以此来鉴定真菌属种。结果 10种常见致病性真菌纯菌落和10例临床标本的DNA测序结果均与表型鉴定符合。结论以ITS2为靶序列的PCR可成为临床快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转录间隔区 转录间隔2 深部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刺引流液中病原性真菌的ITS测序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君华 张书婉 张宁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580-1582,共3页
目的探讨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测序用于快速检测穿刺引流液中病原性真菌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常见的14种细菌和4种真菌及人类基因组DNA验证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ITS3/ITS4)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采集90例临床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穿刺引流... 目的探讨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测序用于快速检测穿刺引流液中病原性真菌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常见的14种细菌和4种真菌及人类基因组DNA验证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ITS3/ITS4)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采集90例临床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穿刺引流液标本10mL,其中8mL用于常规真菌培养,剩余2mL用于提取真菌DNA并分别用ITS1/ITS4和ITS3/ITS4作为引物进行扩增,将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并与BLAST比对,将测序法与培养法的阳性率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4种细菌及人类基因组扩增产物均为阴性,4种真菌扩增产物为阳性。ITS3/ITS4和ITS1/ITS4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2CFU/mL和103 CFU/mL。90例标本培养阳性率为4.44%(4/90),测序法阳性率为12.22%(11/9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物ITS1/ITS4和ITS3/ITS4的特异性良好,后者较前者扩增敏感性更高;测序真菌ITS区可作为临床快速检测穿刺引流液中病原性真菌感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引流液 病原性真菌 内部转录间隔区 测序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子DNA提取方法改良及ITS-RFLP分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汉尧 刘小珍 +1 位作者 龚秀会 杨宇明 《江西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3-5,共3页
通过对传统方法的比较、改进,形成一种快速、简易的适用于竹子DNA提取的方法。另外,通过PCR扩增和7种限制性内切酶(AluⅠ、BbeⅠ、BbvⅠ、DpnⅠ、EagⅠ、hindⅢ和RsaⅠ)酶切,对云南世博园内的灰香竹、秀叶箭竹、云南箭竹和滑竹等4个竹种... 通过对传统方法的比较、改进,形成一种快速、简易的适用于竹子DNA提取的方法。另外,通过PCR扩增和7种限制性内切酶(AluⅠ、BbeⅠ、BbvⅠ、DpnⅠ、EagⅠ、hindⅢ和RsaⅠ)酶切,对云南世博园内的灰香竹、秀叶箭竹、云南箭竹和滑竹等4个竹种rDNA-ITS进行分析,发现竹子种间甚至是属间的rDNA-ITS序列的RFLP图谱差异很小,不适宜用来作竹子种属鉴定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提取 改良 竹种 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分子鉴定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生茎点霉的分离、鉴定及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19
作者 王佳 钱莹莹 +3 位作者 王鹏 张军生 刘小靖 王占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6-132,共7页
为了研究引起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叶枯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对内蒙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发病的植株进行症状观察,室内分离与培养引起落叶松叶枯、枝枯病害的病原菌,提取病原菌总基因组DNA,并对其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为了研究引起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叶枯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对内蒙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发病的植株进行症状观察,室内分离与培养引起落叶松叶枯、枝枯病害的病原菌,提取病原菌总基因组DNA,并对其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扩增,ITS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与KX082926(Sydowia polyspora)相似度达到99%,结合病害症状及菌落形态分析,证明引起落叶松病害的病原菌为松生茎点霉(Sydowia polyspora)。试验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毒力方程计算出半数效应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苯醚甲环唑(0.001 06 mg/L)、咪鲜胺(0.001 42 mg/L)、多菌灵(0.021 90 mg/L)、腈菌唑(0.075 45 mg/L)、甲基硫菌灵(0.254 50 mg/L)、咯菌腈(0.335 10 mg/L)、代森锰锌(1.017 98 mg/L)、三唑酮(1.213 80 mg/L)、代森锌(15.958 80 mg/L)、百菌清(568.198 40 mg/L),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在试验中均表现出比较稳定且较强的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内部转录间隔区测序 松生茎点霉 毒力测定 半数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S中华散尾鬼笔的分类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瑞琦 张国财 +3 位作者 林连男 杨璟 邹传山 张国珍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8-181,299,共5页
为了研究中华散尾鬼笔的分类地位和抑菌活性,试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将获得的中华散尾鬼笔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在NCBI上进行序列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绘制N-J系统发育树;分别以正丁醇、乙醚、乙酸乙酯、石油醚、氯仿作为提... 为了研究中华散尾鬼笔的分类地位和抑菌活性,试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将获得的中华散尾鬼笔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在NCBI上进行序列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绘制N-J系统发育树;分别以正丁醇、乙醚、乙酸乙酯、石油醚、氯仿作为提取溶剂萃取中华散尾鬼笔的培养液,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抑菌活性试验并计算抑菌率。结果表明:中华散尾鬼笔属于笼头菌科,其亲缘关系更接近竹荪属真菌;培养液对尖孢镰刀菌、灰葡萄孢菌和拟盘多毛孢菌的抑菌率分别为47.53%、59.82%及50.26%;正丁醇的提取效果最好,其他4种提取溶剂的效果差异不明显;以正丁醇作为提取溶剂获得的粗提物对上述3种林木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45.35%、37.08%及15.58%。说明中华散尾鬼笔可作为新的研究对象用于微生物源农药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散尾鬼笔 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 亲缘关系 抑菌率 生物源农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