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2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贾儒渊 樊志惠 +4 位作者 王朝凤 赵立俊 曹文娟 佟建丽 徐丹丹 《中国医药》 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分析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于抗栓治疗背景下接受ESD治疗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后是否发生出血分为术后未... 目的分析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于抗栓治疗背景下接受ESD治疗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后是否发生出血分为术后未出血组(34例)和术后并发出血组(6例)。统计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40例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发生率为15.0%(6/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病变深度、术中出血量与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有关(均P<0.05);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与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无关(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病变深度、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3 cm、黏膜下层病变、术中出血量≥800 ml是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比值比=7.001、6.802、11.101,95%置信区间:1.502~32.592、1.464~31.615、1.931~63.852,均P<0.05)。结论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受肿瘤大小、病变深度、术中出血量影响,临床须加以重视。为降低出血风险,需在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中慎重考虑抗栓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剥离 抗栓治疗 出血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
2
作者 张白羽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4期124-125,共2页
目的分析对早期胃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共计88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对照组(n=44)采用胃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n=44)采用内镜黏膜下... 目的分析对早期胃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共计88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对照组(n=44)采用胃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n=44)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中,两组输血情况无差异(P>0.05);观察组清理淋巴结数目以及术中出血量情况较对照组少,且手术时间长;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27%(1/44)<20.45%(9/44)(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效果确切,治疗安全性较高,可减轻手术对机体的损伤程度,优势明显,疗效可观,可行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剥离 早期胃癌 治疗安全性 疼痛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王微微 朱晓继 +3 位作者 丛卉 姜树中 殷建飞 袁伟燕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492-496,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EMR组和ESD组,应用倾向性...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EMR组和ESD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排除一般资料差异所造成的混杂偏倚,最终两组各获得41对一般资料均衡可比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灶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4 h的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的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及粪便隐血试验;随访1年,比较术后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ESD组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CRP、WBC、IL-6均升高(P<0.05),但ESD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EMR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粪便隐血试验水平均下降(P<0.05);随访1年,ESD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总发生率为9.76%,EMR组为2.44%,两组患者术后12月无进展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log rankχ^(2)=1.924,P=0.165)。结论:EMR和ESD在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方面整体效果相当。ESD的整块切除率更高且复发风险更低,但其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以最大化治疗效果并最小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剥离 治疗效果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分析
4
作者 柯桥利 宋和雁 +1 位作者 孔祥飞 高永安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5期49-51,共3页
目的探究对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1月—10月沂水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8例)予以胃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8例)予以... 目的探究对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1月—10月沂水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8例)予以胃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8例)予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复发率、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肿瘤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应用于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肿瘤切除完整率,减少复发情况的发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治疗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隧道式与常规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翟亚奇 令狐恩强 +7 位作者 李惠凯 秦治初 冯秀雪 王向东 杜红 孟江云 王红斌 朱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比较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与常规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陛肿瘤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治疗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 目的比较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与常规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陛肿瘤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治疗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接受ESTD或ESD治疗的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共29例患者纳人研究,平均年龄62岁(49~78岁),男16例,女13例,手术平均时间81.3min(34-239min)。其中ESTD组11例,ESD组18例。两组比较,ESTD组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22.4±5.2mm2/min vs 12.2±4.0mm2/min,P〈0.05)。虽然两组整块切除率差异不明显[100%(11/11)郴83.3%(15/18),P〉0.05],但在根治性切除率方面,ESTD明显高于ESD组[81.8%(9/11)vs 66.7%(12/18),P〈0.05]。ESD组有1例出现术中出血,而ESTD组均无出血、穿孔及纵膈气肿发生。术后8例发生食管狭窄,其发生率同病变环周程度和长度有关(P〈0.05)。结论ESTD不仅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食管大面积的表浅性肿瘤的切除,而且同ESD相比,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肿瘤根治性切除率高。但是,对于食管环周超过3/4或长度超过50mm的病变,应注意防治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浅表性肿瘤 内镜下隧道黏膜剥离 内镜下黏膜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邓磊 于劲 +8 位作者 樊超强 廖忠莉 谢霞 聂绪彪 彭学 杨歆 滕冬梅 杨仕明 柏健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500-2503,共4页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件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麻醉下行ESTD切除病变,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记录病变信息及术中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经ESTD完整切。4例患者因肿瘤横径大于3.5 cm无法完整经食管取出而转外科切除。切除标本按长径及横径测量,切除病变长0.8-8.5 cm,平均2.55 cm;横径0.5-3.0 cm,平均1.65 cm;手术时间20-280 min,平均68 min。11例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发生率20%,3例出现术中可见穿孔,发生率(5.6%),1例术后发现膈下少量游离气体,发生率1.8%,均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54例病变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均为平滑肌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气胸,无术后隧道内出血。术后采用胃镜及超声胃镜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微创和高难度的手术治疗方式,因其保留了正常黏膜可以覆盖创面,大大减少了穿孔风险,具有损伤小,切除精度高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黏膜下肿瘤 固有肌层 内镜黏膜隧道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T1b患者再治疗策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开元 苏瑜琛 +4 位作者 刘智超 章宏 李春光 张杰 李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步放射和化学治疗与单纯随访观察3种策略对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后T1b浅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上海市...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步放射和化学治疗与单纯随访观察3种策略对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后T1b浅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上海市胸科医院治疗的经ESD术后病理证实为pT1b期的67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追加的治疗方式分为追加手术组(S组)、放化疗组(CRT组)和观察组(O组)。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病理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FS和RFS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S组23例,CRT组19例,O组25例。3组组间年龄(P=0.080)、性别(P=0.078)、肿瘤大小(P=0.485)、食管癌临床分段(P=0.655)、环周累及(P=0.310)、分化程度(P=0.084)、浸润深度(P=0.066)、淋巴脉管侵犯(P=0.2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42.6±16.7)个月的随访,共10例(14.9%)患者复发,其中6例(60%)为局部复发,2例(20%)为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20%)为远处转移;S组、CRT组、O组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40.1、36.6、22.1个月,3年DFS分别为100%、89.5%和74.5%(P-trend=0.040)。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追加手术是改善R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097,95%CI 0.010~0.956,P=0.046)。结论·对于浅表食管鳞癌ESD后证实为pT1b期的患者,追加手术可以显著减少远期复发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食管癌 食管鳞状细胞癌 病理分期:内镜黏膜剥离 追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云 夏秀丽 +2 位作者 徐超 王军民 梅鹏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5-508,共4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经隧道黏膜剥离 内镜黏膜剥离 消化道早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隧道剥离治疗对胃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冯姝婷 由继辉 李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4期2036-2037,2041,共3页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胃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取该院检查疑为胃异位胰腺患者64例,分为2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32例(ESD组),内镜隧道剥离术(ESTD)32例(ESTD组)。比较2组患者剥离时间、剥离面积、一次完...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胃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取该院检查疑为胃异位胰腺患者64例,分为2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32例(ESD组),内镜隧道剥离术(ESTD)32例(ESTD组)。比较2组患者剥离时间、剥离面积、一次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穿孔、出血、边缘残留)等发生情况。结果 ESTD组患者手术剥离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少于ES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D组剥离面积、最长径向、完整切除率均大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SD组患者边缘残留、出血、穿孔发生率均高于ES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D组患者1例出院后1年复发,ESD组患者出院后2例复发,经内镜治疗后1年内未复发。结论 ESTD与ESD是治疗胃异位胰腺病变的有效方法。与ESD比较,ESTD具有操作时间短、剥离面积大等优势,在剥离大面积病变时可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异位胰腺 内镜黏膜剥离 内镜隧道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肿瘤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献文 冯凯祥 竹建强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12期125-127,共3页
目的:分析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8例接受治疗的食管大面积浅表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观察组接受(ESTD)治疗,比较两... 目的:分析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8例接受治疗的食管大面积浅表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观察组接受(ES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剥离速度、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及治疗预后等情况差异。结果:①观察组的肿瘤剥离速度为(23.17±4.73)mm^2/min,术中出血量为(9.14±0.67)ml、总住院时间为(7.34±1.89)d;对照组的肿瘤剥离速度为(12.65±2.19)mm^2/min,术中出血量为(21.38±3.14)ml、总住院时间为(13.21±3.05)d,观察组的肿瘤剥离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总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5,t=5.395,t=4.932;P<0.05);②观察组患者接受ESTD治疗后的食管出血、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8,χ~2=4.378;P<0.05);③观察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对照组患者局部复发率为21.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23,P<0.05)。结论:ESTD可以有效提高肿瘤完整剥除率,在优化手术过程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大面积浅表肿瘤 隧道黏膜剥离 内镜黏膜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荆晓娟 龙晓奇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16-19,共4页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7年9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早癌及癌前病变7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38例和B组40例...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7年9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早癌及癌前病变7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38例和B组40例。A组给予ESD治疗,B组给予ESTD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情况、病灶切除情况及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随访情况。结果 B组剥离面积和单位时间切除率均大于A组,而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随访1年,A组1例于出院后6个月时复发,再次入院采用ESD治疗后愈合良好,其余均未发生原发病灶的残留、复发及转移。结论 ESD和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临床疗效和预后效果较好,但ESTD剥离速度更快且安全性更高,更适用于病灶体积较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癌前病变 内镜下黏膜剥离 隧道内镜黏膜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荆玉洁 高鹏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结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这3个试验中... 目的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结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这3个试验中心收治的20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予以ESD治疗,研究组予以STE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而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和96.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皮下气肿、迟发性出血、胸腔积液、剧烈疼痛发生,但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创面完全愈合率高于对照组(95.09%比3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ER和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均可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STER的整块切除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创面愈合更快,可能更适用于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固有肌层肿瘤 内镜黏膜隧道肿瘤切除术 内镜黏膜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希暖 孙美玲 +3 位作者 黄秀强 李淑香 徐丽君 曲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421-1422,共2页
目的探究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2例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均行ESTD。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目的探究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2例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均行ESTD。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7例术后出现胸骨后不适感;3例出现发热;1例皮下气肿。结论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ESTD是安全、有效的方式,但仍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隧道黏膜剥离 食管黏膜下肿瘤 食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临床效果及影响术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徐超 闫玲新 +2 位作者 孔晓明 李小军 闫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2期46-49,共4页
探讨食管粘膜下切开术(ESTD)在早期食管癌手术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 ESTD手术治疗的128例早期食管和癌前期病变,根据术后是否有延迟出血,将其分为正常出血组96例和出血组32例。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临床资料为基础,对 ESTD的... 探讨食管粘膜下切开术(ESTD)在早期食管癌手术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 ESTD手术治疗的128例早期食管和癌前期病变,根据术后是否有延迟出血,将其分为正常出血组96例和出血组32例。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临床资料为基础,对 ESTD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出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二类 logistic回归分析了影响手术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子。结果:1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TD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6.8±13.4)min,整块切除率达100%(128/128),根治性切除率为89.8%(115/128)。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2例为癌前病变,36例为早期食管癌。随访1年,接受随访者均无复发、病变残留情况发生。术后共32例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占25.0%),无穿孔病例发生。所有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均再次接受胃镜检查并在胃镜下完成止血,此后均好转。结论:ESTD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整块切除率高,影响ESTD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病变位于食管-贲门、早期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黏膜隧道剥离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环周早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后食管狭窄应用皮片移植效果及护理研究
15
作者 李晓洋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19-025,共7页
这项研究的重心在于调查食道环绕式早期癌症手术后皮肤移植以减轻食道收缩的效用和预后跟踪情况,并据此为其广泛的临床护理应用提供概念依托。方法 我们选择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之间在我们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确诊为食管早癌的29位患者... 这项研究的重心在于调查食道环绕式早期癌症手术后皮肤移植以减轻食道收缩的效用和预后跟踪情况,并据此为其广泛的临床护理应用提供概念依托。方法 我们选择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之间在我们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确诊为食管早癌的29位患者,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他们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对比组采取联合口服皮质类固醇方式进行手术,而观察组通过自体皮肤移植术进行治疗。通过监测两组经过手术的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并追踪伤口愈合、遗留或复发的病变以及是否产生食管老化等情况,进一步探讨这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在控制组的住院期为12.00±2.56天,实验组则是10.21±1.81天,明显比控制组短,并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p值小于0.05)。术后延迟性出血在控制组和实验组中分别有3例和2例,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值小于0.05)。在术后发现狭窄的情况中,控制组有4例而实验组只有2例,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值小于0.05)。感染在控制组和观察组中各出现3例和1例,没有显示任何统计学意义。两者在复发、穿孔、残留病变以及一年生存率等方面并无不同。 结论ESTD联合自体皮片移植手术治疗食道环周早癌能更快速地进行剥离操作、缩减手术与住院时间,并且有效降低了术后出血、食管收窄等情况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癌 内镜黏膜隧道剥离 自体皮片移植 食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16
作者 关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33-0036,共4页
对消化道早期治疗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研究样本选择消化道病变患者,共有80例,研究样本入院就诊时间段2022年8月-2023年8月,随机分2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切除术后)和观察组(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比两组... 对消化道早期治疗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研究样本选择消化道病变患者,共有80例,研究样本入院就诊时间段2022年8月-2023年8月,随机分2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切除术后)和观察组(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关于术中出血量,观察组(42.49±5.24)mL少于对照组(80.82±9.49)mL;关于住院时间,观察组(6.13±1.14)d短于对照组(11.85±2.69)d;关于手术时间,观察组(51.63±6.72)min短于对照组(87.43±10.33)min;观察组临床疗效对照组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消化道早期治疗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疗效有了显著提高,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效果较显著,促进康复,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黏膜剥离 消化道早期治疗 效果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直径小于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磊 赵元顺 +4 位作者 张浩 钱晶瑶 杨潇 李文 张姝翌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环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EMR-P)治疗直径小于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177例直径<1 cm的RNE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内镜... 目的探讨环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EMR-P)治疗直径小于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177例直径<1 cm的RNE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n=46)、EMR-P组(n=40)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91),比较3组患者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内镜下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EMR-P组完整切除率为95.0%,ESD组完整切除率为97.8%,高于EMR组的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P组手术时间为(9.86±2.23)min,长于EMR组的(4.12±0.88)min,EMR-P组和EMR组手术时间短于ESD组的(19.55±3.6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住院时间为(2.45±0.29)d,EMR-P组住院时间为(2.43±0.23)d,EMR-P组和EMR组住院时间短于ESD组的(3.30±0.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整块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R-P用于治疗直径<1 cm的RNEN,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且组织学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 环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EMR-P)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黏膜剥离术(ESD)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荣丽 王振宁 王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第18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2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完善术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2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分别给予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和ESMT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质控指标、并发症、复发率及生活质量核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质量可提高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病灶整块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促进患者快速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患者生活质量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癌前病变 内镜下经隧道黏膜剥离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行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军 《上海医药》 CAS 2016年第15期30-32,53,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内镜行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3例和研究组25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 :探讨经内镜行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3例和研究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研究组给予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肿瘤复发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 d、7 d血清IL-8、TNF-a和hs-CRP的水平。结果 :研究组的剥离速度、术中出血量和根治性切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食管出血和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4.00%和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44%和39.13%(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 d、7 d血清IL-8、TNF-a和hs-CRP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1年后肿瘤的复发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3%(P<0.05)。结论 :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能有效提高肿瘤的剥离速度和根治性切除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且还能缓解炎症和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创伤小,值得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隧道黏膜剥离 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 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维 袁帅 +2 位作者 石胜利 沈洁 戴小华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年第12期46-48,共3页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是一种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通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ESTD最初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后逐步应用于食管黏膜下病变...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是一种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通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ESTD最初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后逐步应用于食管黏膜下病变和早期癌中^([1,2]),近期亦有少量ESTD治疗胃和大肠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的报道^([3])。当前有关ESTD应用于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个部位或单个病种的治疗上,在多病种的横向对比,尤其是在技术要点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79例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对比ESTD和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此类病变治疗中的优缺点,探讨相关手术的技术要点,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性病变 内镜下黏膜剥离 贲门失弛缓症 早期癌 黏膜下肿瘤 黏膜隧道 内镜下治疗 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