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0篇文章
< 1 2 1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漏中的诊疗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钱晶瑶 李文 +1 位作者 董默 石磊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3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RC)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胆漏中的诊疗作用。方法回顾分析ERC在23例OLT术后胆漏中的诊疗作用,包括胆漏发生时间、胆漏部位、接受ERC诊断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并评价其诊疗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RC)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胆漏中的诊疗作用。方法回顾分析ERC在23例OLT术后胆漏中的诊疗作用,包括胆漏发生时间、胆漏部位、接受ERC诊断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并评价其诊疗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OLT术后胆漏患者2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平均(49.0±5.8)岁。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诊断胆漏14例,术中ERC证实胆漏22例均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和(或)经内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ERBD)治疗,18例经内镜治疗好转(其中3例联合腹腔引流,4例联合引流管经T管窦道引流),1例行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3例再次手术,1例因严重感染死亡。结论 ERC是诊断OLT术后胆漏的有效手段,其敏感性高于MRCP,ERC介入治疗是OLT术后不同类型胆漏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对于存在继发严重感染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术 胆漏 胆道并发症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内镜胆管引流术 内镜胆道内支架置入术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如娣 李学敏 《全科护理》 2009年第25期2286-2287,共2页
[目的]总结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进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未... [目的]总结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进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未有近期并发症发生;27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胰腺炎复发。[结论]加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护理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联合中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
3
作者 高文艳 王长洪 +6 位作者 麻树人 林一帆 陈山泉 陆宇平 杨卓 巩阳 刘杨 《沈阳部队医药》 2008年第4期251-252,共2页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中药 吻合口狭窄 胆管 肝移植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患者检查效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晓春 闫苗 钟强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36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分析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行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收治的80例行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分析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行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收治的80例行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接受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各40例。比较2组干预后的检查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护士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检查总有效率、护士工作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较高(P<0.05)。结论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明显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在保障ERCP术患者检查效率的同时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理论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萌 蔡淦 +3 位作者 李甫 龚彪 张振超 邵家东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8-522,共5页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广泛运用于肝胆胰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术后胰腺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难度。目前临床用于预防内...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广泛运用于肝胆胰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术后胰腺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难度。目前临床用于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西药有限,且具有诸多禁忌症和不良反应。中医药在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方面有效,可降低相关实验室指标,且有整体调节、无特殊禁忌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但由于中医药的复杂性及处方的个体差异性,目前仍难以得到明确的循证证据,且相关基础研究较少,中医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目前仍难以明确阐述。本文归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等内容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中医药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胰腺炎 临床应用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董杨帆 哈力木拉提·吾布力卡斯木 +3 位作者 刘郁 马裕盛 江莱 段绍斌 《腹部外科》 2025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住院行ERCP检查或治疗成功...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住院行ERCP检查或治疗成功的老年病人400例,其中男性228例,女性172例。根据病人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分为两组:并发症组和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术前诊断、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一共32例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组病人年龄更大(P=0.003),体重指数偏低(P=0.013),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不良、肺功能障碍、既往ERCP病史、插管困难、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总管狭窄病人更多(均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5,95%CI:1.05~1.22,P=0.001)、体重指数(OR=0.88,95%CI:0.78~0.98,P=0.02)、血压控制不良(OR=2.0,95%CI:1.5~4.0,P=0.0001)、血糖控制不良(OR=1.5,95%CI:1.00~2.01,P=0.02)、肺功能障碍(OR=0.88,95%CI:0.78~0.98,P=0.02)、既往ERCP病史(OR=2.2,95%CI:1.45~3.01,P=0.001)、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OR=3.82,95%CI:2.15~5.88,P=0.001)、胆总管狭窄(OR=1.48,95%CI:0.49~4.51,P=0.002)与老年病人ERCP术后并发症有关。结论老年病人的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不良、肺功能障碍、既往ERCP病史、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胆总管狭窄均与ERCP术后并发症显著相关。老年病人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无严重并发症,ERCP诊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术后并发症 老年病人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环泊酚闭环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运用
7
作者 金运敏 杨彦伟 刘骥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环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静脉麻醉用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在我院择期行ERCP的60例患者,根据术中用药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丙泊酚...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环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静脉麻醉用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在我院择期行ERCP的60例患者,根据术中用药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n=30)和环泊酚组(C组,n=30)。记录麻醉诱导前(T_(0))、诱导成功后即刻(T_(1))、进入十二指肠乳头时(T_(2))、苏醒时(T_(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中注射痛、呼吸抑制、低血压、低心率、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T_(1)、T_(2)点MAP、HR、SpO_(2)明显高于P组(P <0.05),两组T_(0)、T_(3)点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麻醉诱导时间长于P组,苏醒时间短于P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小于P组(P <0.05)。C组注射痛、呼吸抑制、低血压、低心率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P组(P <0.05)。结论:BIS监测下环泊酚CL-TCI静脉麻醉用于ERCP的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闭环靶控输注 环泊酚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取石策略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比较
8
作者 吴李飞 张焰平 +3 位作者 汪祺 徐伟 陈燕 秦万节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对比不同取石策略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27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组(n=90)、内... 目的对比不同取石策略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27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组(n=90)、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BD)组(n=91)和ESBD+机械碎石组(n=90),3组患者均在ERCP下行取石术。记录3组患者首次取石成功率、术中出血情况及手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3组患者术后6、12、24 h时的疼痛程度。记录3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采集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记录3组患者随访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首次取石成功率、术中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BD组、ESBD+机械碎石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EPBD组(P<0.05),ESBD+机械碎石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ESBD组(P<0.05)。术后6、12、24 h,3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2 h时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6 h(P<0.05);3组患者术后24 h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6 h和术后12 h(P<0.05)。3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血清DBIL、TBIL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组患者血清DBIL、TBIL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胆管感染、消化道出血及穿孔、胰腺炎、反流性胆管炎、结石复发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88、0.824、4.630、0.666、0.775,P>0.05)。结论不同取石策略的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对胃肠功能和肝功能的影响较小,术后疼痛较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中EPBD取石操作耗时最短,临床可根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取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内镜括约肌切开术 复发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道镜诊断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黄伊宁 谢丛 +4 位作者 丛羽晨 王佳 王蕾 王文静 曹彬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378-387,共10页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的肿瘤,临床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不具备特异性,给疾病诊断带来了挑战。本文介绍了一例临床表现为胆管炎,常规影像学检查见胆管狭窄及扩张的患者,该患者...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的肿瘤,临床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不具备特异性,给疾病诊断带来了挑战。本文介绍了一例临床表现为胆管炎,常规影像学检查见胆管狭窄及扩张的患者,该患者常规检查均未明确诊断,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道镜可见黏液自十二指肠乳头溢出,直视下获取病理组织,最终明确诊断为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这提示我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道镜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s a rare type of tumor originating from the epithelium of the bile duct.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common imaging examination do not have specificity, which result in a challenge to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case of a patient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holangitis and conventional imaging studies revealing biliary strictures and dilatations. The patient’s routine examinations failed to establish a definitive diagnosis. However, we employe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combined with cholangioscopy to observe mucus spilling from the duodenal papilla and obtained pathological tissue under direct vision. The final diagnosis was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 It implies that ERCP combined with choledochoscopy is valuabl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经口胆道镜 胆管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
10
作者 徐伟 张焰平 吴李飞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5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安庆市立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72例AOS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内镜组采取ERCP...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安庆市立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72例AOS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内镜组采取ERCP联合ENBD治疗(36例),外科组采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治疗(3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内镜组总有效率高于外科组[97.22%(35/36)比7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5)。内镜组腹痛消失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外科组[(2.76±0.65)d比(3.35±0.72)d、(3.08±0.83)d比(5.13±1.07)d、(8.45±1.26)d比(10.69±1.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48 h血清ALT、AST、GGT、PCT、CRP水平均降低,并且内镜组低于外科组[术后24 h:(42.18±5.12)U/L比(48.53±6.06)U/L、(60.25±8.57)U/L比(69.13±10.13)U/L、(155.74±24.61)U/L比(171.45±20.85)U/L、(2.67±0.40)μg/L比(3.09±0.52)μg/L、(38.72±5.21)mg/L比(44.16±7.83)mg/L;术后48 h:(34.22±4.74)U/L比(39.17±5.83)U/L、(34.10±5.18)U/L比(38.52±6.06)U/L、(124.57±20.53)U/L比(147.82±16.81)U/L、(1.13±0.27)μg/L比(1.46±0.33)μg/L、(20.14±3.75)mg/L比(27.39±5.2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联合ENBD治疗AOSC效果显著,能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病情恢复,改善肝功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内镜胆管引流术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胰腺炎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1
作者 陈正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95-098,共4页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接受ERCP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腺炎,将患者分为并发胰腺炎组和未并发胰腺炎组。对两...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接受ERCP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腺炎,将患者分为并发胰腺炎组和未并发胰腺炎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指标及CT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术后胰腺炎的预测模型。结果 共纳入362例患者,其中32例(8.83%)术后并发胰腺炎,330例(91.17%)未发生胰腺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炎病史及胆总管结石为术后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为保护因素(P<0.05)。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了术后胰腺炎的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81.23%,特异度为85.66%,曲线下面积为0.853(95%CI:0.677-0.912)。结论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炎病史及胆总管结石为ERCP术后胰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年龄对胰腺炎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基于以上风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该模型可对ERCP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通过量化 PEP 风险为制定围手术期治疗计划提供基线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胰腺炎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应用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老年患者麻醉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张淼淼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研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宿迁市沭阳仁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0)实施丙泊酚和舒芬太尼进行联合... 目的研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宿迁市沭阳仁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0)实施丙泊酚和舒芬太尼进行联合麻醉,观察组(n=40)实施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进行联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不同时刻下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完全清除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体动次数少于对照组,术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麻醉前、术后清醒时,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进镜时、进镜后10min,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5.00%比25.00%;χ^(2)=6.275,P=0.012)。结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老年患者采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可提升麻醉效果,术后疼痛程度更低,生活质量以及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老年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镇静麻醉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疗中的价值分析
13
作者 石璞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4期24-26,共3页
目的探究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应用丙泊酚镇静麻醉技术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ERCP诊疗患者50例为对象,按双盲法随机分为参比组和分析组,每组各25例。其中,参比组给予常规麻醉措... 目的探究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应用丙泊酚镇静麻醉技术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ERCP诊疗患者50例为对象,按双盲法随机分为参比组和分析组,每组各25例。其中,参比组给予常规麻醉措施,分析组给予常规麻醉联合丙泊酚,对比两组术中30 min生命体征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苏醒时间、清醒时间情况。结果两组术中30 min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组心跳次数、呼吸次数低于参比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参比组(P<0.05);分析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比组(P<0.05);分析组术后苏醒时间及麻醉清醒时间短于参比组(P<0.05)。结论在ERCP诊疗术中,引入丙泊酚镇静麻醉技术,利于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缩短苏醒及清醒时间,且整体安全性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丙泊酚 生命体征 清醒时间 苏醒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14
作者 张银新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CBD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CBD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联合LC治疗,试验组进行ERCP联合LC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应激指标、肝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升高,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RCP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CBDS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提高结石清除率,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改善肝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麻醉效果
15
作者 闫诺 马玉倩 李宏 《中国内镜杂志》 2025年第2期38-44,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麻醉效果,并探讨其适宜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ERCP的老年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E1组、E2组和E3组,各35例。E1组、E2组和E3组分别给予艾司...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麻醉效果,并探讨其适宜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ERCP的老年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E1组、E2组和E3组,各35例。E1组、E2组和E3组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20、0.35和0.50 mg/kg,静推15 s后,均给予丙泊酚1.00 mg/kg静脉注射。记录患者摆好左侧卧位后(T_(0))、诱导成功时(T_(1))、内镜置入喉部时(T_(2))、括约肌置管或切开时(T_(3))和苏醒时(T_(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麻醉恢复时间和麻醉恢复后15 min静息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点比较,E1组T_(1)、T_(2)、T_(3)和T_(4)时点HR和MAP降低,E3组T_(1)、T_(2)、T_(3)和T_(4)时点HR和MAP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2组T_(1)、T_(2)、T_(3)和T_(4)时点HR和MAP无明显变化(P>0.05);与E3组比较,E1组和E2组T_(1)、T_(2)、T_(3)和T_(4)时点HR和MAP较低,且E1组明显低于E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1组比较,E2组和E3组丙泊酚用量减少,且E3组明显少于E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3组比较,E1组和E2组苏醒时间较短,且E2组较E1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1组比较,E2组和E3组苏醒后15 min疼痛VAS评分较低,且E3组较E2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组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E2组和E3组(P<0.05),E3组拟精神症状和视觉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E1组和E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头晕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35 mg/kg的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应用于老年患者ERCP,呼吸循环更稳定,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RCP) 老年患者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m-o-lok夹移位胆道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出一例
16
作者 檀啸 王旷靖 +2 位作者 王苑 李晨新 沈颖洲 《海南医学》 2025年第8期1183-1185,共3页
胆囊术后结扎夹移位(PCCM)是胆囊腹腔镜手术的罕见并发症,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诊断率极低。早期文献报道中,移位胆道的PCCM治疗方式多通过T管窦道行胆道镜探查或行外科手术取出,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胆囊术后结扎夹移位(PCCM)是胆囊腹腔镜手术的罕见并发症,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诊断率极低。早期文献报道中,移位胆道的PCCM治疗方式多通过T管窦道行胆道镜探查或行外科手术取出,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逐渐成熟,在取胆道异物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报道一例Hem-o-lok夹移位胆道经ERCP取出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Hem-o-lok夹 胆囊术后结扎夹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研究进展
17
作者 朱成龙 陈俊卯 《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胰腺炎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ERCP发展的几十年中一直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本文综述了术后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用于预防及术后胰腺炎的各种药物和手术方法,以改善内窥... 胰腺炎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ERCP发展的几十年中一直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本文综述了术后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用于预防及术后胰腺炎的各种药物和手术方法,以改善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患者的预后。Pancreatitis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afte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It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 in the decades of ERCP developme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risk factors, and various drugs and surgical methods use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pancreatitis,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fte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ERCP术后胰腺炎 生长抑素 非甾体抗炎药 加贝酯 甲磺酸萘莫司他 乌司他丁 他克莫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璐 傅燕 +3 位作者 孙正豪 周佳 唐娟 倪静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0-694,共5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儿童患者应用中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3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儿童患者应用中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3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因胆胰疾病接受ERCP诊疗的66例年龄≤16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PEP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6例患儿共进行ERCP 78例次,诊断性ERCP 5例次,治疗性ERCP 69例次,操作失败4例次,ERCP操作成功率为95%(74/78)。术后共有17例次发生胰腺炎,发生率为22%。PEP组患儿术前胆红素正常比例、术中导丝探插入胰管比例高于非PE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丝探插入胰管为儿童ERCP PE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中应用逐渐增多,术中应选择合适的插管技术,避免导丝盲目进入胰管,减少PE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胆胰疾病 术后胰腺炎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同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高龄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大勇 郭宏志 +1 位作者 李权 吴金海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060-1063,共4页
目的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同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治疗高龄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接收的122例高龄胆... 目的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同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治疗高龄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接收的122例高龄胆囊结石合并CBDS患者,随机分为ERCP+LC组、LCBDE+LC组,各61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淀粉酶(AMS)]、术后并发症状况。结果ERCP+LC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短于LCBDE+LC组,术中总失血量少于LCBDE+LC组(P<0.05)。ERCP+LC组结石清除率(98.36%)高于LCBDE+LC组(86.89%)(P<0.05);术后1 d,ERCP+LC组血清CRP、IL-6水平低于LCBDE+LC组(P<0.05);术后1 d,ERCP+LC组血清TBIL、AMS、AST、ALT水平均低于LCBDE+LC组(P<0.05);ERCP+LC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LCBDE+L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联合同期ERCP治疗高龄胆囊结石合并CBDS患者具有较高的结石清除率,手术创伤较小,炎症反应较轻,可有效保护患者肝功能,促进高龄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管支架置入术对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免疫炎性反应及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俊 罗国松 +1 位作者 郑英俊 王学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恶心梗阻性黄疸(MOJ)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老年MOJ患者102例临床资料,根据胆管支架置入方式分为ERCP组...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恶心梗阻性黄疸(MOJ)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老年MOJ患者102例临床资料,根据胆管支架置入方式分为ERCP组(54例)与PTCD组(48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与临床疗效、细胞免疫功能、炎性因子、肝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ERCP组低位梗阻患者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高于PTCD组(χ^(2)=4.193,4.877,P<0.05);CD3^(+)、CD4^(+)、CD4^(+)/CD8^(+)高于PTCD组,CD8^(+)低于PTCD组(P<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PTCD组(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低于PTCD组(P<0.05);导管堵塞等并发症7.41%低于PTCD组22.92%(χ^(2)=4.873,P<0.05)。结论ERCP胆管支架置入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胆管支架置入 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免疫炎性反应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