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影响
1
作者 王丽 潘乙怀 邹多宏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4年第3期150-157,共8页
目的比较人牙龈及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作用的差异,分析成纤维细胞促进再上皮化作用的关键因子,探究牙龈来源成纤维细胞在创伤修复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分别制备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和人真皮成纤... 目的比较人牙龈及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作用的差异,分析成纤维细胞促进再上皮化作用的关键因子,探究牙龈来源成纤维细胞在创伤修复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分别制备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s)条件培养基(CM),添加到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keratinocyte cells,HaCaT)中,采用CCK-8、EdU染色检测HaCaT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ABplex多因子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hGFs、hDFs分泌的多种与创伤修复相关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CCK-8、EdU染色、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2种条件培养基均能显著提高HaCaT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P<0.05),hGFs-CM对HaCaT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hDFs-CM(P<0.01);hGFs和hDFs分泌的因子有较大的差异,其中hGFs分泌的生长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明显多于hDFs。结论人牙龈来源成纤维细胞较人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其旁分泌产生的因子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修复 牙龈成纤维细胞 真皮成纤维细胞 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再上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对供皮区创面再上皮化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许龙顺 乔骋 +1 位作者 陈绍宗 李学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观察负压对猪供皮区创面再上皮化速度的影响。方法5头小猪,每头猪的背部各形成面积为5 cm×10 cm断层皮片供皮创面。实验组采用连续120 mmHg(1 mmHg=0.133 kPa)负压治疗,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换药。结果负压治疗组创面再上皮化速... 目的观察负压对猪供皮区创面再上皮化速度的影响。方法5头小猪,每头猪的背部各形成面积为5 cm×10 cm断层皮片供皮创面。实验组采用连续120 mmHg(1 mmHg=0.133 kPa)负压治疗,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换药。结果负压治疗组创面再上皮化速度显著提高,治疗后4-6 d创面即愈合,较对照组提前2-4 d;创面炎症反应明显减轻;毛囊上皮、再生的基底以及腺上皮细胞增殖活跃,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增多(P<0.01);细胞核增殖抗原表达显著增强。结论负压可以显著提高供皮区创面再上皮化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 创面愈合 再上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型钙黏蛋白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再上皮化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董俭达 柳勇 徐远义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1166-1167,共2页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蛋白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再上皮化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和意义。方法将15只C57小鼠,在背部正中手术形成直径3mm全层性皮肤切除创口,分别在第0天、第5天和第10天处死小鼠各5只,收集取材背部创伤区皮肤组织,行HE染色,E-cadhe...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蛋白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再上皮化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和意义。方法将15只C57小鼠,在背部正中手术形成直径3mm全层性皮肤切除创口,分别在第0天、第5天和第10天处死小鼠各5只,收集取材背部创伤区皮肤组织,行HE染色,E-cadherin和K10的免疫荧光检测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常规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第5天时创口未闭合,至第10天创口闭合。E-cadherin和K10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第0天的小鼠表皮组织中弥漫高强度表达,至第5天在再上皮化表皮中表达减低,第10天恢复较高水平表达。E-cadherin和K10半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第5天组明显低于第0天和第10天(P<0.05)。结论上皮型钙黏蛋白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再上皮化过程中呈动态下调表达模式,上皮型钙黏蛋白的动态下调可能是通过降低角化形成细胞间黏着连接形成并增强再生表皮的移行能力,参与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再上皮化过程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型钙黏蛋白 创伤愈合 再上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烫伤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差异性表达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章雄 刘琰 +1 位作者 张志 许伟石 《感染.炎症.修复》 2005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erationocytes,KCs)增殖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平均分成四组,水浴法造成背部45cm^2深Ⅱ度烫伤,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伤后3...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erationocytes,KCs)增殖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平均分成四组,水浴法造成背部45cm^2深Ⅱ度烫伤,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伤后3、10、14d取创缘1cm皮肤标本;创面完成再上皮化日,取创面中心皮肤标本,制备KCs悬液,另取6只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再上皮化不同阶段KCs增殖分化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结果:再上皮化过程中cyclin-dependent kinase 2(Cdk2)β,cell division cycle 42 homolog (Cdc42),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protein(Hcngp),cyclin B(Ccnbl)等增殖相关基因上调,bromodomain contai- ning 4(Brd4),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Mapk3),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 interacting protein (Mapk8ip)等增殖相关基因下调;完成再上皮化时,增殖、分化相关上调基因中出现protein kinase C,delta (Prkcd)、Caspase3(Casp3)等。结论:KCs在烫伤后活化,MAPK信号转导通路激活,Cdk2β、Cdc42、Hcngp、Cc- nbl等增殖促进因子基因表达上调,使细胞开始增殖;再上皮化过程中,既有增殖相关基因上调,又有下调;完成再上皮化时,Prkcd、Casp3等基因表达上调,调节KCs的增殖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再上皮化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uPAR的高表达促进小鼠创伤后皮肤的再上皮化
5
作者 高强国 符刚 +2 位作者 余瑾 连小华 杨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将构建的含uPAR的真核表达质粒转入创伤小鼠皮内,研究uPAR在皮肤创伤后再上皮化的作用。方法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uPAR通过电穿孔法转入创伤小鼠皮内,观察质粒转入情况,测定创面愈合率,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测定创面肉芽组... 目的将构建的含uPAR的真核表达质粒转入创伤小鼠皮内,研究uPAR在皮肤创伤后再上皮化的作用。方法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uPAR通过电穿孔法转入创伤小鼠皮内,观察质粒转入情况,测定创面愈合率,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测定创面肉芽组织羟脯氨酸、蛋白含量来反映肉芽组织中胶原和蛋白合成的情况,评价创面愈合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增殖阳性率。结果uPAR质粒转染的小鼠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肉芽组织变化不明显,早期胶原蛋白含量增加,表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增加。结论局部uPAR的高表达能促进创伤后皮肤的再上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AR 创伤 再上皮化 电穿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上皮细胞灌注后大鼠气管异位移植再上皮化过程的研究
6
作者 张轶 胡学飞 陈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25期2752-2756,共5页
目的研究受体上皮细胞灌注后大鼠气管异位移植再上皮化的具体的演进过程。方法建立大鼠气管异位移植模型后,将实验动物完全随机分为6组,在移植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分别随机处死一组大鼠(n=10),取出移植气管... 目的研究受体上皮细胞灌注后大鼠气管异位移植再上皮化的具体的演进过程。方法建立大鼠气管异位移植模型后,将实验动物完全随机分为6组,在移植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分别随机处死一组大鼠(n=10),取出移植气管,分切后进行以下检测:组织形态学评价、透射电镜观察、上皮细胞分化鉴定(CK14、CK18和CFTR)、上皮细胞增殖能力检测(Ki67)和上皮细胞纤毛比例测定。结果在移植后的第3天,气管内壁局部覆盖有无纤毛的扁平上皮细胞;第7天,气管内壁完整覆盖有无纤毛的扁平上皮细胞;第14天,上皮细胞层为扁平细胞和柱状细胞交替;第21天,气管内壁覆盖完整的柱状上皮细胞,偶见刷状缘;第28天,气管内壁覆盖完整的柱状上皮细胞,可见较明显的刷状缘,透射电镜发现假复层结构明显;第35天的表现与第28天相仿。结论受体上皮细胞灌注后大鼠气管异位移植再上皮化的演进过程为:灌注后细胞迅速附壁,其中成功附壁的上皮细胞开始增殖,进而完整覆盖气管内壁,形成单层扁平上皮组织,而后上皮细胞开始分化,最终成为成熟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移植 裸气管 再上皮化 免疫抑制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63阳性基底细胞在前列腺切除术后尿道再上皮化中的作用
7
作者 刘旋 孙兆林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P63阳性基底细胞在前列腺部尿道上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5只老年家犬行前列腺增生切除术,术后第3、7、14天取材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前列腺部尿道上皮修复过程和P6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术后... 目的: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P63阳性基底细胞在前列腺部尿道上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5只老年家犬行前列腺增生切除术,术后第3、7、14天取材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前列腺部尿道上皮修复过程和P6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术后3 d手术创面偶见P63阳性细胞;术后7 d可见片状P63阳性细胞,且这些细胞与残余前列腺组织相连续;术后14 d可见新生尿道上皮基底层细胞阳性表达P63。结论:残余前列腺组织是BPH术后尿道再上皮化的重要组织,而位于基底层的P63阳性细胞可能是这一修复过程的源细胞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切除术 P63 尿路上皮 再上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敷料促进大鼠Ⅱ°烧伤创面再上皮化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百川 曹松申 李红丽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3期105-109,共5页
目的研制一种兼顾抗炎和促进表皮快速再上皮化的新型复合型敷料,并观察其在Ⅱ°烧伤创面中的疗效。方法建立创面损伤模型,将样本随机分成正常、损伤和治疗3个组。治疗组创面在伤后即给予敷料处理。分别于伤后1、3、7、14天测量各组... 目的研制一种兼顾抗炎和促进表皮快速再上皮化的新型复合型敷料,并观察其在Ⅱ°烧伤创面中的疗效。方法建立创面损伤模型,将样本随机分成正常、损伤和治疗3个组。治疗组创面在伤后即给予敷料处理。分别于伤后1、3、7、14天测量各组各时期创面的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各组创面皮肤组织,比较各组皮肤组织内总Ca2+浓度及活性氧的差异,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IL-1β及IL-6分泌情况。结果新型复合型敷料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由损伤组29.46±4.38天缩短为25.39±3.12天(P<0.05)。并于伤后14天促进创面皮岛形成,增加愈合率(P<0.05)。复合型敷料能有效降低损伤后创面组织Ca2+浓度,降低炎性因子和ROS水平,两组各时期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复合敷料可有效加快表皮再上皮化修复,并阻断伤后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为皮肤创面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敷料 钙离子浓度 再上皮化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在高血糖大鼠急性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治兵 徐秋燕 +5 位作者 王宝宏 张艳冰 曹露莹 马凯 侯绍章 董俭达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17-223,230,共8页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在糖尿病急性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血糖对照组(NC)、高血糖组(DC)及高血糖二甲双胍干预组(DM)。利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备高血糖大鼠模型,在大鼠背部制备...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在糖尿病急性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血糖对照组(NC)、高血糖组(DC)及高血糖二甲双胍干预组(DM)。利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备高血糖大鼠模型,在大鼠背部制备直径5 mm全层皮肤创面,DM组大鼠创面二甲双胍霜剂局部处理。于实验第3、6、9和12天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并收集创面组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AMPKα的免疫组化染色,利用Image J软件对AMPKα染色强度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DC组及DM组大鼠血糖均高于16.7 mmol·L^(-1)。与NC组大鼠比较,DC组和DM组大鼠尾静脉血糖升高(P<0.05);与NC组大鼠比较,DC组和DM组大鼠体质量降低(P<0.05)。伴随实验时间变化,各组大鼠伤口均呈减小趋势,实验第12天DC组大鼠出现伤口延迟愈合(delayed wound healing,DWH)。实验第12天,DC组RE过程尚未完成,DC组镜下表皮伤口长度大于NC组及DM组(P<0.05);NC组及DM组表皮伤口愈合已完成。AMPKα在正常表皮基底细胞中低表达,棘细胞层及角化细胞层中高表达,DC组表达高于NC组(P>0.05)。实验第6天和第12天,与对应周边正常表皮区比较,NC组、DC组和DM组大鼠创面RE区AMPKα均出现表达降低(P均<0.05)。实验第6天和第12天,创面RE区AMPKα相对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显示,DM组最低(P均<0.05)。结论高血糖大鼠急性创面伤口延迟愈合,二甲双胍对高血糖大鼠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再上皮化区AMPKα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创面愈合 再上皮化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二甲双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烧伤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后角膜器官培养中的再上皮化
10
作者 RoyS.Chuck 冯云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2年第2期124-124,共1页
关键词 化学烧伤 准分子激光治疗 角膜器官培养 再上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 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与膀胱颈创伤修复再上皮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曹颖 罗光恒 +6 位作者 罗蕾 杨秀书 刘军 唐小虎 柳浩 孙兆林 夏术阶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8-382,共5页
目的 观察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与膀胱颈创伤修复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比较前列腺部尿道和膀胱颈修复再上皮化的差别. 方法 2012年4-5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15只,行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及部分膀胱颈黏膜切除术... 目的 观察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与膀胱颈创伤修复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比较前列腺部尿道和膀胱颈修复再上皮化的差别. 方法 2012年4-5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15只,行2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及部分膀胱颈黏膜切除术,分别于术后3d及1、2、3、4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腺部尿道及膀胱颈标本,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及膀胱颈创伤修复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及膀胱颈创面细胞中Ki-67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情况,Masson三色染色并半定量分析检测创面胶原纤维的表达量. 结果 光镜下可见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下残余前列腺上皮增殖、迁移并覆盖创面,完成再上皮化过程,再上皮化于术后1周开始,术后3周基本完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示增殖的前列腺上皮细胞中Ki-67及PCNA高表达;膀胱颈创面由创缘旁尿路上皮增殖后向创面迁移完成再上皮化过程,再上皮化于术后2周开始,至术后4周仍未完成该过程,膀胱颈创缘旁增生的尿路上皮细胞中Ki-67及PCNA高表达.Masson三色染色并半定量分析检测创面下胶原纤维表达量结果显示,前列腺部尿道创面术后3周和4周均为(+),膀胱颈创面分别为(++~+++)和(+++). 结论 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下残余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并覆盖创面的创伤修复再上皮化方式可能是机体实现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的最佳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创伤修复 再上皮化
原文传递
尿液对犬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丁华 罗光恒 +5 位作者 曹颖 罗蕾 唐小虎 柳浩 杨秀书 孙兆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尿液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分为两组,每组9只。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输尿管皮肤造瘘术+膀胱造瘘术,对照组仅行经... 目的探讨尿液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分为两组,每组9只。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输尿管皮肤造瘘术+膀胱造瘘术,对照组仅行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每组分别于术后1、3、4周处死3只并留取前列腺部尿道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的情况。结果术后1周,对照组再上皮化开始,出现新生细胞向创面生长形成少量再生上皮;实验组创面未见再生上皮,仅见残余前列腺组织增生并部分鳞化。术后3周,对照组创面完全覆盖5~6层再生上皮,表面见伞细胞,细胞开始呈极性排列;实验组可见到部分新生上皮与创缘下增生前列腺上皮细胞团相延续。术后4周,对照组创面完全覆盖5—6层再生上皮,细胞极性排列,创面下前列腺增生细胞团减少;实验组仍有多灶创面未见再生上皮覆盖,可见新生上皮与创缘下增生前列腺上皮细胞团相延续现象。结论尿液可以促进前列腺切除术后犬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的再上皮化过程,但尿液的种子细胞作为创面再上皮化来源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液 再上皮化
原文传递
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尿道再上皮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小虎 李帅杰 +6 位作者 柳浩 王振 高振宇 胡建新 曹颖 杨秀书 罗光恒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建立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动物模型。 方法2016年3—4月选取未去势雄性中华田园犬15只,年龄(6.3±0.6)岁,范围5~7岁。体重(20.5±1.3)kg,范围18~22 kg。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 目的建立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动物模型。 方法2016年3—4月选取未去势雄性中华田园犬15只,年龄(6.3±0.6)岁,范围5~7岁。体重(20.5±1.3)kg,范围18~22 kg。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行经膀胱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术中见前列腺凸向尿道,前列腺部尿道变窄。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存活率、初次饮水时间、初次进食时间、初次站立时间、初次排便时间、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3 d及术后1、2、3、4周分别随机选择3只犬进行观察。沿原手术路径在膀胱镜下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的修复情况,观察结束立即取膀胱、前列腺及前列腺远端部分尿道的连续组织行病理检查,分别观察大体标本,以及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 结果本组15只犬的手术时间为(70.5±18.3)min,范围50~90 min。麻醉苏醒时间为(120.1±21.1)min,范围95~145 min。15只犬术后均存活。术后初次饮水时间为(6.5±1.8)h,范围4.5~9.0 h;初次进食时间为(10.3±2.1)h,范围8.0~13.0 h;初次站立时间为(23.7±5.6)h,范围18.0~30.0 h;初次排便时间为(26.3±3.1)h,范围23.0~30.0 h。术后膀胱冲洗液清亮时间为(5.2±1.6)d,范围4~7 d。切口愈合时间为(8.7±1.5)d,范围6~11 d。膀胱镜观察,术后3 d和1周时创面被苍白坏死组织覆盖;2周时创面被覆上皮;3周时创面被覆上皮组织更厚;4周时前列腺部被覆上皮组织,与正常尿路上皮颜色接近。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3 d时创面未见上皮被覆;1周时少数创面已有点片状单层或2~3层立方再生上皮被覆;2周时创面均见被覆上皮覆盖,上皮为2~3层,缺乏极性;3周时创面被覆上皮细胞增厚至5~6层,表面可见少数伞细胞,极性排列;4周时创面被覆上皮为5~6层,表面见较多伞细胞,呈极性排列。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3 d及1、2周时创面或被覆上皮尿斑蛋白(-);3周时创面部分被覆上皮尿斑蛋白(+);4周时创面被覆上皮尿斑蛋白(+)。 结论对中华田园犬行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能成功建立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前列腺汽化切除术 再上皮化
原文传递
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的分子机制新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刁建升 张曦 郭树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8-320,共3页
创面的再上皮化是一个以角质形成细胞为主导的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能否实现再上皮化对创面愈合的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延迟再上皮化的过程往往会导致伤口愈合不佳,甚至发生病理性瘢痕或慢性难愈性创面。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再上皮化 分子机制 慢性难愈性创面 创面愈合 病理性瘢痕 协同作用 愈合不佳
原文传递
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基底膜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章雄 刘琰 +1 位作者 张志 许伟石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 检测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基底膜(BM)相关基因的表达。 方法 24只SD大鼠造成背部45cm2 深Ⅱ度烫伤, 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A组(伤后3d)、B组(伤后10d)、C组(伤后14d)、D组(创面完成再上皮化... 目的 检测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基底膜(BM)相关基因的表达。 方法 24只SD大鼠造成背部45cm2 深Ⅱ度烫伤, 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A组(伤后3d)、B组(伤后10d)、C组(伤后14d)、D组(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每组6只。伤后3、10、14d取距创缘1cm处皮肤标本,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取创面中心皮肤标本,分别制备KCs悬液。另取6只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创面再上皮化不同阶段KCsBM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结果 伤后3d,KCs层粘连蛋白γ1、整合素β8基因表达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比值分别为2. 068和2. 200。再上皮化过程中(伤后10、14d)层粘连蛋白受体1、整合素β1基因表达上调,β2、β7表达下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分别为2. 472、2. 658、0. 419和0. 462。Ⅳ胶型原α1、α3基因各组均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为2. 547和2 036。 结论 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整合素β1、层粘连蛋白γ1、层粘连蛋白受体1、Ⅳ型胶原α1、α3基因表达上调,有利于新生皮肤BM的构建和KCs与BM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 再上皮化 相关基因 基底膜 创面 烧伤 基因表达数据 层粘连蛋白 表达上调 SD大鼠 皮肤标本 深Ⅱ度烫伤 正常对照组 差异性表达 整合素β1 KCs 检测时间 技术检测 基因芯片 Β1基因 表达下调 Ⅳ型胶原
原文传递
皮肤γδT细胞各亚群在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贺伟峰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再上皮化过程是决定皮肤创面愈合进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生表皮组织是再上皮化的组织学基础,而表皮干细胞—前体细胞—终末细胞这一细胞分化过程顺利进行是新生表皮组织不断形成的细胞学基础。表皮干细胞增殖及... 再上皮化过程是决定皮肤创面愈合进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生表皮组织是再上皮化的组织学基础,而表皮干细胞—前体细胞—终末细胞这一细胞分化过程顺利进行是新生表皮组织不断形成的细胞学基础。表皮干细胞增殖及分化为前体细胞是新生表皮组织增殖潜力的决定因素,而前体细胞扩增及分化为终末细胞是决定新生表皮组织形成速度的关键因素。组织微环境在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而细胞生长因子和炎症介质是构成创面组织微环境的2个重要组成成分,分别在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不同环节发挥调节作用,协同促进创面再上皮化顺利进行。γδT细胞是皮肤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同亚群分别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在动态塑造早期创面微环境中起关键作用。本文从创面免疫微环境的角度出发,简要论述皮肤γδT细胞在维持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平衡以及调控创面再上皮化中的作用,为难愈性创面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伤口愈合 再上皮化 表皮干细胞 免疫微环境 ΓΔT细胞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血浆通过影响再上皮化过程促进创面愈合
17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69-869,共1页
从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概念提出至今,其在组织修复领域的应用和基础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PRP是自体全血经离心后得到的血小板浓缩物,血小板浓度是正常生理水平的3~8倍。血小板中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TGF-... 从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概念提出至今,其在组织修复领域的应用和基础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PRP是自体全血经离心后得到的血小板浓缩物,血小板浓度是正常生理水平的3~8倍。血小板中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EGF、VEGF等,这些因子协同发挥促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作用。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PRP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水平 富血小板血浆 组织修复 生长因子 促进创面愈合 再上皮化 PRP
原文传递
缺乏功能性Slug(Snai2)可影响皮肤创面再上皮化
18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2-432,共1页
研究关注Slug(Snai2)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采用Slug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观察其皮肤损伤后不同时相点的再上皮化情况,并记录慢性紫外线辐射(UVR)照射后溃疡形成情况。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lug基因敲除小鼠的再上皮... 研究关注Slug(Snai2)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采用Slug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观察其皮肤损伤后不同时相点的再上皮化情况,并记录慢性紫外线辐射(UVR)照射后溃疡形成情况。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lug基因敲除小鼠的再上皮化速度显著减缓,其创面边缘Slug的靶蛋白角蛋白8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上皮化 皮肤创面 基因敲除小鼠 功能性 E-钙粘蛋白 紫外线辐射 创面愈合 皮肤损伤
原文传递
脂肪来源间充质细胞通过分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支持皮肤再上皮化形成
19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2-352,共1页
表皮的组成和内环境稳态均通过间充质细胞的旁分泌作用进行调节,真皮Fb-直被用于各种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真皮层”中,以支持KC在体外生长。本实验在体外(单层细胞培养和三维细胞培养)及体内(小鼠创伤愈合模型)实验中,比较脂... 表皮的组成和内环境稳态均通过间充质细胞的旁分泌作用进行调节,真皮Fb-直被用于各种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真皮层”中,以支持KC在体外生长。本实验在体外(单层细胞培养和三维细胞培养)及体内(小鼠创伤愈合模型)实验中,比较脂肪来源间充质细胞和真皮Fh作为支持物对KC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间充质细胞 皮肤替代物 分泌作用 生长因子1 再上皮化 角化细胞 脂肪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血浆通过促进再上皮化加速皮肤创面愈合
20
作者 宋菲(编译) 董叫云(审校) +2 位作者 Xu PC Wu YG Zhou LN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2-452,共1页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已被证明对创面愈合有效,然而有证据显示PRP在伴急慢性创面患者中的使用是不足的。本研究目的是深人研究PRP对急性皮肤创面修复的有效性和协同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在C57/BL6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已被证明对创面愈合有效,然而有证据显示PRP在伴急慢性创面患者中的使用是不足的。本研究目的是深人研究PRP对急性皮肤创面修复的有效性和协同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在C57/BL6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将PRP或生理盐水作用至创面区域。在伤后第3、5、7、14天观测创面愈合率及局部炎症、血管生成、再上皮形成和胶原沉积情况。在体内外研究中进一步探讨表皮干细胞(ESC)的生物特点,其具备促进表皮再上皮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炎症 上皮形成 再上皮化 富血小板血浆 表皮干细胞 胶原沉积 C57/BL6小鼠 全层皮肤缺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