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脑梗死病人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微血管病变和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秀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5期619-62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病人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微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1例急性复发性卒中病人的一般资料,根据不同复发病情分为再发脑梗死组(n=78)和再发脑出血组(n=13),比较两组病...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病人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微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1例急性复发性卒中病人的一般资料,根据不同复发病情分为再发脑梗死组(n=78)和再发脑出血组(n=13),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变化、病情及预后。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脑梗死组病人35例(44.87%)出现微出血,微出血数目为2.59个±5.81个,脑白质病变评分为4.22分±3.09分,均显著低于再发脑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脑梗死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死亡率、再发脑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再发脑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及脑白质病变与脑梗死病人再发脑出血有一定关系,多发微出血增加脑出血风险,且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增加病情严重程度、死亡率及再次复发脑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再发缺血性卒中 脑微出血 脑白质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老年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心理弹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婉琼 宋美璇 +1 位作者 李雪梅 程康耀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6期499-504,515,共7页
目的调查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老年患者的心理弹性和卒中后疲劳现状,分析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心理弹性与卒中后疲劳的相关性。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 目的调查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老年患者的心理弹性和卒中后疲劳现状,分析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心理弹性与卒中后疲劳的相关性。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多维度疲劳量表(MFI)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共获有效问卷148份,经计算患者CD-RISC得分为(54.78±16.46),心理弹性处于较差水平,卒中后疲劳(PSF)MFI得分为(63.34±7.73),卒中后疲劳处于重度水平。患者不同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不良嗜好(吸烟、饮酒)、以及体质量指数引起的的卒中后疲劳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弹性与卒中后疲劳呈显著负相关(r=-0.742,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BMI、教育水平和心理弹性是PSF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卒中后疲劳的66.8%的变异。结论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老年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平均PSF得分达到重度水平,医护人员应重视PSF的管理,充分发挥心理弹性的积极作用,以心理弹性的3个维度(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作为干预切入点缓解再发IS急性期老年患者PSF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发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期 心理弹性 卒中后疲劳 影响因素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对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宋懿红 李在坡 +1 位作者 李娟 董双双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0期105-106,共2页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BPI)对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9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开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治...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BPI)对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9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开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用药7 d后的BPI,按BPI分三组:A组(<50%)18例,B组(50%~75%)34例,C组(>75%)46例,记录三组治疗1年内缺血、出血事件发生率,并使用ROC曲线评估BPI对患者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最高,三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I预测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截断值为73.50%,灵敏度为0.88,特异度为0.49。结论:BPI对脑梗死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再发缺血事件有一定预测价值,BPI<73.50%的患者再发缺血的风险较高,但BPI对阿司匹林导致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 血小板抑制率 再发缺血 出血事件 血栓弹力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叶松 许凤波 《中国乡村医药》 2017年第14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IVE)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空腹Hcy(FHcy)正常的脑梗死患者,行蛋氨酸负荷试验(MLT),血浆Hcy(PHcy)水平超过正常值的28例设为异常...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IVE)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空腹Hcy(FHcy)正常的脑梗死患者,行蛋氨酸负荷试验(MLT),血浆Hcy(PHcy)水平超过正常值的28例设为异常组,PHcy水平正常的52例设为正常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5年内IVE再发率,对脑梗死患者再发IVE与PHcy异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异常组出院后5年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事件及IVE总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年龄、吸烟史、既往脑梗死、合并冠心病、血脂升高是导致PHcy异常的可能相关因素,其中既往脑梗死、合并冠心病、血脂升高也是再发IVE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后发现PHcy水平升高,且有既往脑梗死、合并冠心病、血脂升高者,应高度重视再发IVE的可能性,除积极治疗合并症,还需尽早补充叶酸与B族维生素制剂,并进行饮食调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再发缺血 同型半胱氨酸 蛋氨酸负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发缺血性中风164例危险因素和临床证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丁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第14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再发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方法:对236例首发及164例再发缺血性中风病人分组,对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颈动脉斑块及吸烟、饮酒等易患因素及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易患因素中糖尿病、高... 目的:探讨再发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方法:对236例首发及164例再发缺血性中风病人分组,对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颈动脉斑块及吸烟、饮酒等易患因素及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易患因素中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无明显差异。再发组中医辨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多见(39%)。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是再发缺血性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的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发缺血性中风 危险因素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栀子苷调节 HMGB1/PI3K/AKT 信号通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的肺损伤
6
作者 李晓秋 龙宇 +5 位作者 邓婕 马茵 吴媛媛 胡月 贺小方 李楠 《中药与临床》 2025年第1期46-49,66,共5页
目的:研究黄芩苷-栀子苷(BG)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对肺部HMGB1/PI3K/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空白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BG低剂量组和BG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 目的:研究黄芩苷-栀子苷(BG)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对肺部HMGB1/PI3K/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空白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BG低剂量组和BG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体质量,观察肺部情况,检测肺泡灌洗液总蛋白、MDA和SOD水平,使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和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肺组织受损,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上升,肺组织MDA水平上升、SOD水平下降。而BG高低剂量组(50、25 mg·mL^(-1))能缓解这些变化,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HMGB1及相关蛋白表达增加,BG给药组表达降低。结论:BG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的肺损伤具有干预作用,可能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抑制HMGB1/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栀子苷 缺血灌注继肺损伤 肺损伤 HMGB1 PI3K/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丁颖 《首都医药》 2009年第10期42-43,共2页
目的研究再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来反映卒中二级预防的重点。方法调查366例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个人疾病史和不良生活方式,计算单个危险因素的百分比。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9.23%)、血脂异常(67.21%)、... 目的研究再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来反映卒中二级预防的重点。方法调查366例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个人疾病史和不良生活方式,计算单个危险因素的百分比。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9.23%)、血脂异常(67.21%)、颈动脉狭窄(53.01%)列前3位。结论高血压是卒中预防的重中之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卒中预防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发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星状神经节阻滞预防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术期再发脑梗塞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肖苏军 张学康 余堃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预防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术期再发脑梗塞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术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阻滞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S组于全麻诱导前以0.5%罗哌卡...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预防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术期再发脑梗塞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术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阻滞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S组于全麻诱导前以0.5%罗哌卡因7ml行超声引导下左侧SGB,两组患者均于SGB前(T_0)、麻醉后手术切皮前(T_1)、手术开始1h后(T_2)、手术结束时(T_3)4个时间段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样5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VILIP1和NR2多肽水平,并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样1ml行血气分析测定各时点的混合脑静脉血的氧饱和度(SjvO_2)。结果 C组T_1、T_2、T_3时点SjvO2与T_0时点比较明显降低(P<0.05),VILIP1和NR2多肽水平比较则明显升高(P<0.05);S组T_2、T_3时点SjvO_2与T_0时点比较则明显升高(P<0.05)。C组T_1、T_2、T_3时点SjvO2与S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VILIP1和NR2多肽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明显改善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有效预防该类患者再发脑缺血缺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继发肺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腾飞 高继英 +1 位作者 石代乐 刘熙鹏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0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究灯盏花素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继发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每组12只。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1.0、2.5、5.0 mg/kg灯盏花... 目的探究灯盏花素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继发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每组12只。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1.0、2.5、5.0 mg/kg灯盏花素;尼莫地平组给予200 mg/kg尼莫地平,持续7 d后建立脑缺血再灌注继发肺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症状,行Holfbauer评分;检测各组大鼠动脉血中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水平;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及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IL)-18、IL-1β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出现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萎陷,肺间质充血、水肿,炎性细胞大量浸润,Holfbauer评分、动脉血PaCO2、肺组织MDA水平、BALF中IL-18及IL-1β水平、肺组织NLRP3及caspase-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动脉血PaO2及OI、肺组织SOD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大鼠肺组织上述肺损伤症状明显改善,Holfbauer评分、动脉血PaCO2、肺组织MDA水平、BALF中IL-18及IL-1β水平、肺组织NLRP3及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动脉血PaO2及OI、肺组织SO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灯盏花素各剂量组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灯盏花素预处理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肺部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修复肺功能,保护肺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NLRP3/caspase-1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缺血灌注继肺损伤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蓓蕾 黄敏 +3 位作者 李军 李晓波 徐运 徐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方法随访219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给予规范化内科治疗,采集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Kaplan-Meier曲线、危险比和比值比(95%可... 目的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方法随访219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给予规范化内科治疗,采集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Kaplan-Meier曲线、危险比和比值比(95%可信度区间)等统计分析。结果年龄(P=0.024)、吸烟(P=0.049)、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P=0.001)、SBP(P=0.001)、FBG(P=0.022)、颈动脉不稳定斑块(P<0.001)和颈动脉重度狭窄(P=0.023)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相关。结论年龄、吸烟、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SBP、FBG、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和颈动脉重度狭窄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戒烟、他汀类药物治疗、控制SBP和FBG有助于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不稳定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红 李宏辉 +3 位作者 唐晓刚 梁森 夏鑫 吴明华 《内蒙古中医药》 2021年第8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IS)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1—12月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NIHSS评分≤3分的4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病后1年内复发的31例归为再发组,未再发的382例归为未再发组,探讨再发的危险因... 目的:探讨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IS)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1—12月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NIHSS评分≤3分的4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病后1年内复发的31例归为再发组,未再发的382例归为未再发组,探讨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危险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高脂血症病史、卒中病史、症状出现到入院的时间、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清胱抑素C水平、入院时mRS评分;多因素分析表明,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症状出现到入院的时间(OR=3.900)、卒中病史(OR=2.697)和入院时mRS评分(OR=1.485)。结论:症状出现到入院的时间≥24h、卒中病史、入院时mRS评分偏高与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年内的复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I、颈动内膜中层厚度在老年缺血性卒中再发风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丹 王丽娜 +2 位作者 孙俐俐 张晓艳 赵文慧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9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卒中再发的相关性研究,以指导临床预防。方法选择180例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临床、CT、MRI检查确诊,设计分组为复发组100例,首发组80例;另设对照组60例。3组均...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卒中再发的相关性研究,以指导临床预防。方法选择180例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临床、CT、MRI检查确诊,设计分组为复发组100例,首发组80例;另设对照组60例。3组均行全自动无创动脉硬化仪、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分析各组ABI、IMT的差异。结果复发组、首发组的ABI、IMT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复发组的ABI、IMT值与首发组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BI与IMT具有呈高度负相关(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ABI、IMT、高甘油血症是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ABI、IMT可以有效地评估老年缺血性卒中再发风险,是卒中再发的强烈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风险 ABI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风险 被引量:1
13
作者 梅将军 张夏静 +2 位作者 马瑛 胡利华 宋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0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与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新生血管分级在复发中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就诊的初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常规...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与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新生血管分级在复发中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就诊的初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常规颈动脉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的特点并进行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随访18个月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有无再发分为再发组(n=29)和未再发组(n=54)。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血糖、血脂水平、血清标志物和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以上因素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再发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①再发组与未再发组间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再发组中血清标志物中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尿酸(uric acid,UA)、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水平较初发缺血性脑卒中组高(P<0.01);③颈动脉CEUS造影显示82%(75/91)的斑块内有新生血管,两组间斑块新生血管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UA、MMP-9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呈正相关;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P=2.15,OR=2.33,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的易损斑块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硬化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对缺血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获益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32
14
作者 石蕊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对缺血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获益及风险分析。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对缺血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获益及风险分析。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75mg/d的氯吡格雷+100mg/d的阿司匹林双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2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4周,随访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临床治疗效果,血脂、凝血功能变化,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值显著上升,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65.38%,两组差异显著;治疗组TC、LDL-C均显著下降,HDL-C显著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著,两组差异显著;两组PT和APTT显著延长,Fg含量显著降低,Hcy与hs-CRP表达均显著下调,两组差异显著;治疗组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率为3.85%,出血率7.69%,对照组分别为17.31%与23.08%,两组差异显著;治疗组无病死患者,而对照组总病死率5.77%,因AIS死亡率1.92%。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缺血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再发血管事件概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卒中 再发缺血事件
原文传递
《中国卒中杂志》2010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
15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2期1019-1034,共16页
关键词 2010 王文志 脑血管病 卒中后抑郁 短暂性脑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缺血性卒中 王拥军 经颅多普勒超声 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