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融入血液的记忆”——季羡林中学写作经历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
袁爱国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2
|
细数一路明媚阳光 分享五年写作经历——例谈高中生物教师教研论文写作的可行性原则 |
吴海峰
|
《中学生物教学》
|
2016 |
2
|
|
3
|
做时代的“记录者”也做“瞭望者”——《中国一号问题》一书写作经历与感悟 |
宋振远
|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4
|
抓住机会 适时写作 |
王栋生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5
|
李商隐古文转骈文写作始末与其文体观探微 |
况晓慢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6
|
引导学生从无我写作走向有我写作 |
冉正宝
|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
2017 |
0 |
|
7
|
格言式“写作”——铺就教育写作的思想通道 |
林高明
|
《福建教育》
|
2018 |
0 |
|
8
|
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
荣维东
郭凯
郭金燕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9
|
增强“笔外”写作素质 |
张刚
|
《政工导刊》
|
2012 |
0 |
|
10
|
教师写作的三个阶段 |
王维审
|
《师资建设》
|
2015 |
0 |
|
11
|
写作,基于对教学问题的思考 |
费岭峰
|
《小学教学研究》
|
2011 |
0 |
|
12
|
写作伴我成长 |
李俊秀
|
《语文世界(上旬刊)》
|
2017 |
0 |
|
13
|
论反思型教师 |
黄忠敬
|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1 |
10
|
|
14
|
文学批评所应该承载的 |
张学昕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5
|
蒋韵小说女性悲情书写及其文学意义 |
戴红稳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6
|
攀登华文文学创作的高山——张翎访谈录 |
江少川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0 |
13
|
|
17
|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一个重要缺环 |
张育仁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9 |
2
|
|
18
|
我早就走出了《白鹿原》——陈忠实访谈录 |
陈忠实
舒晋瑜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12 |
8
|
|
19
|
“非虚构文学”亟需面世 |
袁凌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20
|
不朽的战士——芦清奎《静心斋诗文抄》序 |
张杰
|
《泰山学院学报》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