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戏剧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杨 《魅力中国》 2009年第4期17-18,共2页
本文主要从文体渊源、宗教渊源、戏剧冲突、高潮起落、戏剧结构、写意与写实、戏剧效果等七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戏剧的异同。指出:中西戏剧之间虽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同,但是这些不同正在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
关键词 文体渊源 宗教渊源 戏剧冲突 高潮起落 戏剧结构 写意与写实 戏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粹京剧的文化之魂与艺术个性
2
作者 李佩伦 《民族艺林》 2013年第1期5-9,共5页
京剧艺术是为国粹,中国传统文化构筑其魂,写意性是它艺术个性。二者完美结合,尽善尽美,使京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视为不可思议的艺术。京剧以特有的审美功效完成着高台教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京剧需要顺乎时代,服务大众。应当做到:守... 京剧艺术是为国粹,中国传统文化构筑其魂,写意性是它艺术个性。二者完美结合,尽善尽美,使京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视为不可思议的艺术。京剧以特有的审美功效完成着高台教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京剧需要顺乎时代,服务大众。应当做到:守住本体,力求新变。精益求精,京益求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粹 道与艺 善与美 写意与写实 本体与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面背后的美——试论中西传统绘画美学的差异性
3
作者 马海英 鹿宽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1年第1期35-39,共5页
传统创新与中西结合是近代以来中国画领域的两大态势。然而就美学的发展来说,中西绘画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文章试图就二者在绘画美学思想上的基本差异性展开论述,从而进一步说明在中国绘画在纸面背后蕴藏着的浓厚思想文化底蕴和强烈... 传统创新与中西结合是近代以来中国画领域的两大态势。然而就美学的发展来说,中西绘画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文章试图就二者在绘画美学思想上的基本差异性展开论述,从而进一步说明在中国绘画在纸面背后蕴藏着的浓厚思想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性 渊源 再现与表现 主观与客观 写意与写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短片《百花深处》看电影音乐音响的运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叶雨浩 《音乐传播》 2016年第2期110-114,共5页
艺术化的听觉世界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这三者的精心安排可以巧妙构成影像的声音蒙太奇。以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短片《百花深处》的荒诞故事为例,采用理论阐释与实证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可以看到音乐和音响两大声音组成部分在... 艺术化的听觉世界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这三者的精心安排可以巧妙构成影像的声音蒙太奇。以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短片《百花深处》的荒诞故事为例,采用理论阐释与实证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可以看到音乐和音响两大声音组成部分在影片中的表现和运用,并对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从微观层面上探索音乐音响元素与影像创作中纪实和表意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音乐 电影音响 影视声音 写意与写实 音乐静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梅戏《女驸马》与莎剧《威尼斯商人》之比较
5
作者 刘海婷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73-75,89,共4页
《女驸马》作为中国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经典剧目之一,集委婉悠扬的唱词唱腔、细致优美的表演风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威尼斯商人》则是莎士比亚早期... 《女驸马》作为中国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经典剧目之一,集委婉悠扬的唱词唱腔、细致优美的表演风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威尼斯商人》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五幕喜剧,其中女扮男装救友的情节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与《女驸马》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从舞台时空变换、演员表演方式和剧本话语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分别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性特点和西方戏剧的再现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驸马》 《威尼斯商人》 写意与写实 虚拟与模仿 求美与求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深蓝》
6
作者 葛炎 《政工学刊》 2022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油画作品《走向深蓝》以大视角展现中国航母编队驰骋万里海疆、走向深蓝的壮美画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海上力量立体化、体系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跃升,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近岸走向远海的百年强军梦想。在创作中,油画家林则军注... 油画作品《走向深蓝》以大视角展现中国航母编队驰骋万里海疆、走向深蓝的壮美画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海上力量立体化、体系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跃升,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近岸走向远海的百年强军梦想。在创作中,油画家林则军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写意性特质,笔触塑造灵动洒脱,写意与写实并举,同时结合雕塑化的艺术造型语言建构画面,追求色彩的意象表达,画面主次分明、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画家 写意 写意与写实 艺术造型 语言建构 意象表达 航母编队 雕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撷文质之炳焕 求思想之精微
7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第6期1-1,共1页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古庙冤魂》,开始了对越剧的改革。她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古庙冤魂》,开始了对越剧的改革。她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由此,一个起源于嵊县的地方戏,在文化形式驳杂繁多、观众趣味多元多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脱颖而出。适逢越剧改革80周年暨越剧改革家袁雪芬诞辰100周年,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成就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国戏曲人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雪芬 表演特点 写意与写实 国际大都市 形体动作美 内心活动 地方戏 转益多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绘画写生观比较与思考
8
作者 李静茹 《大观(论坛)》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受不同民族文化和哲学基础影响,中西方绘画写生观念和方法在审美标准和绘画语言上存在差异。中国画注重线条变化和墨韵,画面追求意境;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明暗、色彩,追求物象真实再现。通过对中西绘画写生观进行比较,提出现代中国画写... 受不同民族文化和哲学基础影响,中西方绘画写生观念和方法在审美标准和绘画语言上存在差异。中国画注重线条变化和墨韵,画面追求意境;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明暗、色彩,追求物象真实再现。通过对中西绘画写生观进行比较,提出现代中国画写生要继承民族传统保持文化特点,合理借鉴吸收西方艺术长处,不能完全西化。国画家在写生时要保持初心,要有明确的思路和目的性,避免将写生变成“写熟”。在写生时要注意画面语言有序转化,探索新材料、新主题等,对“师造化”思想继承发展,寻找情感表达与创作结合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绘画 写生观 写意与写实
原文传递
笔墨与自然——评王龙“墨染苍穹”系列山水画 被引量:1
9
作者 安健锋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0-121,共2页
王龙是一位在文人水墨写意山水画创作方面具有一定成果的学者型青年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墨染苍穹”系列,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传统山水画创作技法与现代艺术精神相融合,展现出巨幅水墨山川图景,引领观者置身于山水大川之中,同时更以丰... 王龙是一位在文人水墨写意山水画创作方面具有一定成果的学者型青年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墨染苍穹”系列,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传统山水画创作技法与现代艺术精神相融合,展现出巨幅水墨山川图景,引领观者置身于山水大川之中,同时更以丰富的视觉艺术语言表达了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山水画 青年画家 写意山水画 现代艺术精神 写意与写实 艺术语言表达 文人水墨 学者型
原文传递
浅谈话剧《我在天堂等你》中的用光与用色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忠信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92-93,共2页
话剧《我在天堂等你》由于剧情时空跨度大,现实空间、历史空间、心理空间层次多样,因此,在该剧的灯光设计中,创作者充分调动了舞台上光与色的运用。在整体戏的具体环境中在灯光处理上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理。从生活、人物、环境出... 话剧《我在天堂等你》由于剧情时空跨度大,现实空间、历史空间、心理空间层次多样,因此,在该剧的灯光设计中,创作者充分调动了舞台上光与色的运用。在整体戏的具体环境中在灯光处理上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理。从生活、人物、环境出发,对每一场的气氛、环境、时间、空间,都尽量以生活为依据,把握灯光变化节奏与戏剧发展的关系,把握灯光对观众的视觉效果。尤其是灯光气氛的表现应在满足观众的观赏性的同时,使作品在舞台上更加丰富多彩,更生动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和色的运用 两个时空 写意与写实
原文传递
“国剧运动”理论概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珺 《艺术教育》 2019年第6期43-45,共3页
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生"国剧运动"中《杨贵妃》和《琵琶记》的演出与1907年春柳社留日学生的戏剧探索相比,意趣相去甚远。余上沅等人强调戏剧必须回归对其本身的认识,着重于对戏剧本质、戏剧教育、戏剧美学、戏剧规律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生"国剧运动"中《杨贵妃》和《琵琶记》的演出与1907年春柳社留日学生的戏剧探索相比,意趣相去甚远。余上沅等人强调戏剧必须回归对其本身的认识,着重于对戏剧本质、戏剧教育、戏剧美学、戏剧规律的研究。当时,在各种纷繁芜杂的戏剧观念中,他们看到了借"戏剧"之名改良社会之用所存在的弊端,故而提倡戏剧的纯粹。停办已久的上海美专恢复,增设声乐、戏剧两系;余上沅、闻一多、赵太侔等人归国,进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授课,标志着戏剧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因此,从戏剧教育角度而言,他们的思想于当时乃至后世都是有益的。对此,文章对国剧运动的名录进行拓深,并详细分析其主将们在理论方面的分歧,进而指出国剧运动内部的各持己见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戏剧教育 写意与写实
原文传递
“锣鼓”的形象思维——戏曲表演在电影银幕的跨媒介转化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阳 《戏曲研究》 2021年第1期164-180,共17页
戏曲表演在电影银幕的跨媒介转化研究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跨媒介、跨学科研究路径,旨在聚焦戏曲表演中的"身段""节奏""程式"等元素,思考戏曲表演基于电影银幕的"跨... 戏曲表演在电影银幕的跨媒介转化研究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跨媒介、跨学科研究路径,旨在聚焦戏曲表演中的"身段""节奏""程式"等元素,思考戏曲表演基于电影银幕的"跨媒介形象转化"问题,并探究今天戏曲电影所承载的"写意与写实""舞台与银幕""历史与未来"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表演 跨媒介 写意与写实 形象转化 戏曲电影 形象思维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美学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