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经济上的互补与非平衡需求 被引量:11
1
作者 贺卫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8,共7页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间关系的基础是经济上的互补性 ,这种互补性关系的形成是由不同文化所分布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而不同生态环境下生计方式的差异又决定着互补关系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在经济上互补...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间关系的基础是经济上的互补性 ,这种互补性关系的形成是由不同文化所分布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而不同生态环境下生计方式的差异又决定着互补关系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在经济上互补关系的主要内容有朝贡贸易、互市贸易以及战争这种非正常的互补形式。但是 ,在经济互补关系的实际运行过程中 ,双方在产品需求方面是一种“非平衡需求”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往往成为互补关系中各种矛盾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互补关系 非平衡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新疆绿洲农耕民族体育文化融合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连殿冬 刘志敏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第4期95-99,共5页
采用历史分析、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古代新疆绿洲农耕民族体育文化融合的背景、主要表现形式和途径进行研究。认为在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多种经济类型、民族迁徙及政治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古... 采用历史分析、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古代新疆绿洲农耕民族体育文化融合的背景、主要表现形式和途径进行研究。认为在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多种经济类型、民族迁徙及政治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古代新疆绿洲农耕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体育文化融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乞寒舞、狮子舞、马舞、乐舞艺术等;体育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是,古代新疆游牧民族之间与中原地区之间以及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古代社会 绿洲农耕民族 体育文化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社会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抗灾荒的不同方式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绍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3期20-28,共9页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都要面对灾荒的挑战,由于生产方式的特点不同,对抗灾荒的方法和手段也各有异同。总体来说,农耕民族对抗自然灾害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是储蓄,特别是粮食的储蓄。此外,灾前预防、政府救助、移民就粟,邻里互助也是农耕...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都要面对灾荒的挑战,由于生产方式的特点不同,对抗灾荒的方法和手段也各有异同。总体来说,农耕民族对抗自然灾害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是储蓄,特别是粮食的储蓄。此外,灾前预防、政府救助、移民就粟,邻里互助也是农耕人群度过灾荒的重要手段。游牧民族对抗自然灾害的最有效方法则是移动,只要能够及时转移,躲开灾害,生产就能很快恢复。游牧民族还通过采集狩猎、互助协作,甚至部落兼并和对外战争的方式度过灾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灾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唐时期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服饰色彩的吸纳
4
作者 任怀晟 张燕云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1期83-84,共2页
初唐时期,汉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它传统的服装色彩受到了来自游牧民族服装色彩的强烈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影响到后世服装色彩的规定。所以对初唐服装色彩的衍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梳理,可以看出初唐时... 初唐时期,汉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它传统的服装色彩受到了来自游牧民族服装色彩的强烈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影响到后世服装色彩的规定。所以对初唐服装色彩的衍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梳理,可以看出初唐时期汉族服饰色彩的具体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服饰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横驰骋在亚欧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兼论隋朝以前中国草原与农耕民族文化的关系
5
作者 杨东晨 杨建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本文探讨了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生活及其创造的文化 ,阐释了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独特的、自由的、粗犷的草原文化 ,并与中原农耕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二者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不... 本文探讨了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生活及其创造的文化 ,阐释了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独特的、自由的、粗犷的草原文化 ,并与中原农耕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二者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冲突 ,也不断融合 ,形成了相互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草原文化 农耕民族文化 亚欧大陆 隋朝以前 中国 文化史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际经营与结社之道:滇南梯田农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罗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4,共10页
相际经营原理将跨民族经济活动的非经济制约因素所规约的社会及自然实体称为"相"。滇南梯田农耕生态地景的共同缔造者、稻作灌溉社会的多元维系者,长期守望相助,跨"相"结社。联合劳动中分工的不同,将异质性的梯田... 相际经营原理将跨民族经济活动的非经济制约因素所规约的社会及自然实体称为"相"。滇南梯田农耕生态地景的共同缔造者、稻作灌溉社会的多元维系者,长期守望相助,跨"相"结社。联合劳动中分工的不同,将异质性的梯田农耕民族整合到以水系、地域为基础的灌溉社会中,灌溉行动者的结社之道即将自身与他者组织起来,以最优路径同自然展开能量和物质交换,同邻人开展互惠和意义交换,从而维系"两种再生产"。来自滇南梯田农耕社会的田野个案表明,多民族跨"相"经营的"三交"实践不但受传统文化、族群生境、制度设计三个"相"度的影响,还受族际"选择性亲和"逻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开展联合劳动对配置性的灌溉水资源实现控驭,既是多民族共享生态智慧的写照,又是"族群-边界"二元逻辑下集体行动的意义表征,相较于权威性资源的予夺,跨"相"结社更符合诸梯田农耕民族摆脱生态束缚且维系客观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在共享相同基础资源的地方和社群内部相互依赖的行动者,常会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对共有资源实现成功且适度的治理,并将之化约为社会结构内部长期稳定的核心要素之一,此为多民族在共生空间内妥善解决公共资源配置与民族关系问题的基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际经营 交往交流交融 滇南 梯田农耕民族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冲突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嘉 段飞志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3-94,共2页
通过叙述中国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历史概况来从文化、政治、军事方面分析双方冲突的原因与结果,结论为冲突的终结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及民族的融合。
关键词 民族冲突 民族融合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视野下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基于对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的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敏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第1期90-94,共5页
《草原帝国》是一部草原游牧民族和农耕社会的碰撞交融史。我们甚少从草原民族的角度,从其发源地欧亚草原出发,来更为客观公正地理解游牧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事实上,自上古斯基泰人、匈奴人始,直到成吉思汗蒙古人时代,各大草... 《草原帝国》是一部草原游牧民族和农耕社会的碰撞交融史。我们甚少从草原民族的角度,从其发源地欧亚草原出发,来更为客观公正地理解游牧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事实上,自上古斯基泰人、匈奴人始,直到成吉思汗蒙古人时代,各大草原帝国在欧亚大草原上骤起瞬散,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模式造就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大相径庭的社会文明。这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产生冲突的根源,但也正是这些无休止的碰撞、撕扯、重塑、交融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帝国》 多元一体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民族文化心理的展现——先秦征战诗简论之二(中)
9
作者 孙润祥 《镇江高专学报》 2001年第2期25-28,共4页
《诗经》中一般征战诗主要反映广大民众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文化心理。它与《诗经》周族史诗中反映出的统治阶级文化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二者又同属于大陆农耕民族范畴 ,而与海洋商业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心理存在着质的区别。
关键词 农耕民族 文化心理 《诗经》 先秦 征战诗 农耕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民族文化心理的展现——先秦征战诗简论之二(上)
10
作者 孙润祥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22-25,41,共5页
世界各民族的最初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周族史诗是我国上古时期诗歌 ,相当完整地反映着古代中国作为大陆农耕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色。它与大致同时形成的。
关键词 农耕文化 血缘关系 先秦 征战诗 诗歌 农耕生产 周族史诗 祖宗崇拜 德行 农耕民族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农耕民族的防灾与减灾
11
作者 唐黎标 《中国减灾》 2020年第6期60-63,共4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进入固定农耕文化阶段后,系统的文献记载才得以产生,并有可信的文本资料传承至今.如果凭借文本资料去探讨,对农耕文化以前的防灾、抗灾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明显超出了历史学力所能及的适用范围.本文对古代社会发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进入固定农耕文化阶段后,系统的文献记载才得以产生,并有可信的文本资料传承至今.如果凭借文本资料去探讨,对农耕文化以前的防灾、抗灾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明显超出了历史学力所能及的适用范围.本文对古代社会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农耕民族防灾和抗灾的史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系统归纳和分析,揭示其间的核心价值,这不仅有助于相关史事的认识和理解,对当代生态建设也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民族 文本资料 农耕文化 系统归纳 手段与方法 防灾与减灾 生态建设 历史经验和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非“华夏农耕民族封闭、保守象征”论——以战国秦汉时期为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绍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8-102,共5页
长城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体现,而不是封闭保守的象征。建造长城的战国秦汉时期,正是华夏民族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华夏民族胸襟开阔,思想恢弘,充满自信和自豪,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不可能体现出保守、畏惧和退缩的精神内涵... 长城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体现,而不是封闭保守的象征。建造长城的战国秦汉时期,正是华夏民族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华夏民族胸襟开阔,思想恢弘,充满自信和自豪,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不可能体现出保守、畏惧和退缩的精神内涵。修筑长城,是当时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最佳选择。长城从来没有束缚住农耕民族的手脚,反而成为农耕民族向北方边疆地区开拓的桥头堡。长城的修筑,既体现了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守护文明的民族特点,也体现了进取奋进、开拓有为的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长城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民族精神
原文传递
论古代社会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抗灾荒的不同方式
13
作者 王绍东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4期203-203,共1页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都要面对灾荒的挑战,由于生产方式的特点不同,对抗灾荒的方法和手段也各有异同。总体来说,农耕民族对抗自然灾害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是储蓄特别是粮食的储蓄。此外,灾前预防、政府救助、移民就粟,邻里互助也是农耕...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都要面对灾荒的挑战,由于生产方式的特点不同,对抗灾荒的方法和手段也各有异同。总体来说,农耕民族对抗自然灾害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是储蓄特别是粮食的储蓄。此外,灾前预防、政府救助、移民就粟,邻里互助也是农耕人群度过灾荒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灾荒 对抗 古代社会 生产方式 自然灾害 灾前预防
原文传递
从游牧与农耕民族关系看族群心理认同的差异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则飞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共4页
"文化化"、"政治化"、"势差化"是学术界对族群认同治理途径的分类,但并不能解决族群心理认同微观层面的问题所在。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视角入手,分析现代化和城市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的族群心理... "文化化"、"政治化"、"势差化"是学术界对族群认同治理途径的分类,但并不能解决族群心理认同微观层面的问题所在。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视角入手,分析现代化和城市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的族群心理认同所发生的巨大改变,甚至会面临着迷失乃至于消亡的危机,通过对我国社会中的"游牧"与"农耕"、"传统"与"现代"的不同分野,以此来分析多民族国家环境中族群心理认同的差异化发展,这对于开展我国的族群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族群认同 差异 全球化
原文传递
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农耕民族和骑马民族所起的作用
15
作者 江上波夫 袁靖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1993年第2期81-87,共7页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5周年,由文化部、文物局等单位主办、历史博物馆承办的《江上波夫收藏丝绸之路文物展》于1993年8月在北京举行。配合展览,江上波夫先生于8月5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作了题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农耕民族和骑马...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5周年,由文化部、文物局等单位主办、历史博物馆承办的《江上波夫收藏丝绸之路文物展》于1993年8月在北京举行。配合展览,江上波夫先生于8月5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作了题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农耕民族和骑马民族所起的作用》的学术演讲。征得江上波夫先生同意,本刊全文发表演讲译文。译文未经江上波夫先生审阅错漏遗误之处概由本刊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马民族 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交流 游牧民族 大草原 农耕民族 欧亚大陆 新石器时代 家畜 地中海地区
原文传递
海耕——一个农耕民族的沧浪之歌
16
作者 唐明华 《时代文学》 2016年第5期29-68,共40页
公元1894年9月17日,当北洋水师的战舰在晨曦中醒来的时候,四十五岁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迎来人生最后一个生日。天公作美,风和日丽,邓世昌像往常一样巡阅完毕,他手扶舷栏,引颈眺望,恍惚中,耳边响起四女小婷嫩嫩的声音:等爹爹生日的时候,... 公元1894年9月17日,当北洋水师的战舰在晨曦中醒来的时候,四十五岁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迎来人生最后一个生日。天公作美,风和日丽,邓世昌像往常一样巡阅完毕,他手扶舷栏,引颈眺望,恍惚中,耳边响起四女小婷嫩嫩的声音:等爹爹生日的时候,我给您唱好听的歌儿。一缕淡淡笑影从邓管带的眼波里溢出,绽成深秋里一朵盛开的墨菊。就在这时,号角响了。十二时许,中日两国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迎头相撞。顿时,阴风怒号,樯倾楫摧,惊天地、泣鬼神。弹尽援绝之际,邓世昌回首西望,双膝跪地。随即,二百四十余弁勇亦悉数跪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产 邓世昌 许敬 农耕民族 浪之歌 海水养殖 远洋渔业 大菱鲆 拖网船 人工养殖
原文传递
海耕(下)——一个农耕民族的沧浪之歌
17
作者 唐明华 《时代文学》 2016年第7期43-63,共21页
第五章产业链成长的中国逻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水产品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海产品加工水平却明显滞后,原始、粗放的加工方式只能为市场提供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很显然,要想打破产业升级的瓶颈,... 第五章产业链成长的中国逻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水产品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海产品加工水平却明显滞后,原始、粗放的加工方式只能为市场提供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很显然,要想打破产业升级的瓶颈,必须沿着现代路标,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突围。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威海人以杜鹃啼血般的执着不懈探索,最终创造出值得骄傲的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东方神油"鸿洋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神 农耕民族 水产品总量 中国逻辑 浪之歌 海带食品 海产品加工 九十年代 景区开发 海水养殖
原文传递
满族入关与天下一统——论清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矛盾之终结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佳生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108,共5页
清代基本解决了中国历史上长期未能解决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矛盾,这是史学界均认同的事实。然而,满族依靠什么特殊的条件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从满族形成发展史,以及满族文化与满族精神特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析,提出了满... 清代基本解决了中国历史上长期未能解决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矛盾,这是史学界均认同的事实。然而,满族依靠什么特殊的条件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从满族形成发展史,以及满族文化与满族精神特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析,提出了满族农耕、游牧、射猎文化的多元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民族思想,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原因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农耕与游牧民族 矛盾终结 原因
原文传递
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存在特征及其形成归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海军 郭志禹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6,共4页
本文以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为手段,分析了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存在特征以及形成的归因,旨在对未来漠南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与承袭提供理论借鉴。结论认为:漠南地域农耕武术文化呈东西贯穿的带状分布特点;其成因是历史移民导致的... 本文以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为手段,分析了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存在特征以及形成的归因,旨在对未来漠南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与承袭提供理论借鉴。结论认为:漠南地域农耕武术文化呈东西贯穿的带状分布特点;其成因是历史移民导致的文化传播;其宏观格局是由区域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形成的环境决定性,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各自所秉承的文化独立性,以及区域内商贸、戍边重镇分布的历史传承性等因素综合作用造就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南武术 农耕武术文化 历史移民 自然环境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商贸 戍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作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0-73,共4页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礼俗。中国历史上...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礼俗。中国历史上周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往来,实际上是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的碰撞,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碰撞,也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交住和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中国古代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游牧生产 农耕生产 农耕经济 社会物质生产 游牧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