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裂与延续: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性知识——以辽东沙河沟农耕生产技术变迁为个案 被引量:6
1
作者 詹娜 《文化遗产》 2008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地方性知识是具有特定文化特质的地域性知识,是特定地域民众世代积累创造的本土知识与本土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侵入,一方面,体现民众生存智慧的传统农耕技术日渐流失。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农业的强大攻势下,农耕民众总是依循传统生... 地方性知识是具有特定文化特质的地域性知识,是特定地域民众世代积累创造的本土知识与本土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侵入,一方面,体现民众生存智慧的传统农耕技术日渐流失。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农业的强大攻势下,农耕民众总是依循传统生存逻辑与实践经验的参照与指导,对现代生产技术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检验,并对地方性知识体系进行调整与重构。在现代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在不断建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现代化 农耕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发展述论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冬生 《东岳论丛》 2003年第2期97-101,共5页
明代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在耕作制方面 ,北部地区以麦作为中心的二年三熟制与南部江南一带的稻麦二熟制都得到进一步确立 ;2 .在耕作栽培方面 ,无论南北农业的耕作与管理都趋向更精细化方面发展 ;3.在生产经... 明代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在耕作制方面 ,北部地区以麦作为中心的二年三熟制与南部江南一带的稻麦二熟制都得到进一步确立 ;2 .在耕作栽培方面 ,无论南北农业的耕作与管理都趋向更精细化方面发展 ;3.在生产经营方面 ,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 ,动植物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型农业经营已在江南部分地区萌现。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当前 ,根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这一基本国情 ,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 ,是十分迫切的重大课题 ,而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优良传统相结合 ,因此 ,研究、总结我国传统农业之精华 ,不仅具有重建文化的学术意义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运河南北地区 农耕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现河西农耕生产的珍贵文物──谈高台骆驼城出土彩绘农耕画像砖
3
作者 施爱民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画像砖 农耕生产 珍贵文物 骆驼 农业生产 彩绘 河西走廊 发展状况 河西四郡 屯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南县“四帮扶”助力农耕生产
4
作者 李文丰 刘惠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第5期I0015-I0015,共1页
今年以来,辉南县大力落实农耕生产“四帮扶”措施,通过干部包片帮扶、党员带头帮扶、技术人员深入指导帮扶、群众相互帮扶,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保障农耕生产顺利进行,让广大农民在劳累的农耕时节感受到关爱,感觉到踏实,使“四帮扶... 今年以来,辉南县大力落实农耕生产“四帮扶”措施,通过干部包片帮扶、党员带头帮扶、技术人员深入指导帮扶、群众相互帮扶,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保障农耕生产顺利进行,让广大农民在劳累的农耕时节感受到关爱,感觉到踏实,使“四帮扶”成为该县拉近干群和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南县 农耕生产 农村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张家界市农家书屋成为农耕生产"参谋部"
5
《科技与生活》 2012年第11期42-42,共1页
近日,张家界市科协组织开展“走基层,密切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活动,所到之处,到处是一片备耕备种的繁忙景象。在慈利县象市镇的农家书屋里,村民徐国强一边翻阅书架上的图书一边介绍道:“以前,我们是有样看样,无样看世上,普遍... 近日,张家界市科协组织开展“走基层,密切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活动,所到之处,到处是一片备耕备种的繁忙景象。在慈利县象市镇的农家书屋里,村民徐国强一边翻阅书架上的图书一边介绍道:“以前,我们是有样看样,无样看世上,普遍缺乏先进的种养技术和科技知识。现在,农家书屋将新技术送到了家门口,已经成为春耕备耕的‘参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书屋 张家界市 参谋部 农耕生产 湖南 科技工作者 科协组织 科技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周作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0-73,共4页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礼俗。中国历史上...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礼俗。中国历史上周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往来,实际上是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的碰撞,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碰撞,也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交住和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中国古代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游牧生产 农耕生产 农耕经济 社会物质生产 游牧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松筠《西陲总统事略》中经营农业生产的经济思想 被引量:3
7
作者 何金山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西陲总统事略》 农业生产 农耕生产 伊犁地区 经济效益 松筠 思想主张 思想理论 水利灌溉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地区的生产经营方式复原——苍头河流域考古调查浮选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7-17,共11页
位于山西最北端的苍头河流域是著名的"杀虎口"所在地,背靠大同盆地,面向敕勒川草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今当地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与畜牧兼营。伴随2014年的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采集浮选样品,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 位于山西最北端的苍头河流域是著名的"杀虎口"所在地,背靠大同盆地,面向敕勒川草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今当地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与畜牧兼营。伴随2014年的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采集浮选样品,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小麦、大麦、粟、黍、荞麦、大麻、豌豆和兵豆等农作物,以及夏熟作物麦田和秋熟作物农田中的杂草,同时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牧草类植物遗存。分析结果显示,战国和汉魏时期,农业是苍头河流域地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小麦已经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农作物品种。辽金时期,家畜饲养业所占比重等同于甚至超过了农耕生产,形成了农耕生产与家畜饲养并重的生产经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头河流域 农牧交错带 农耕生产 家畜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随周庄一起疼
9
作者 周文治 《法治与社会》 2025年第1期68-69,共2页
(一)在我们周庄,与小妹一样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的乡亲仅有四五户人家了。其实我懂,她是一直不甘心过那种日子。当年如果继续上学,也许能考上中专,能走出庄子。这一点,也成了我和二哥心中永远的疼。当年我和二哥一年考上学,二哥考上了大... (一)在我们周庄,与小妹一样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的乡亲仅有四五户人家了。其实我懂,她是一直不甘心过那种日子。当年如果继续上学,也许能考上中专,能走出庄子。这一点,也成了我和二哥心中永远的疼。当年我和二哥一年考上学,二哥考上了大学,我上的是中专。曾是安家河一带的轰动新闻。但却因此让小妹永远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生产 中专 周庄 乡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筷子里的华夏智慧与人生况味
10
作者 李军 《中国食品》 2025年第3期74-76,共3页
筷子作为中国人主要的用餐工具,是独特的文明符号与饮食文化标志。筷子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与农耕生产及陶烹熟食相关,多遗址出土物佐证彼时已被使用,相关典籍记载亦表明其使用习惯已传承数千年。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箸”,后有... 筷子作为中国人主要的用餐工具,是独特的文明符号与饮食文化标志。筷子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与农耕生产及陶烹熟食相关,多遗址出土物佐证彼时已被使用,相关典籍记载亦表明其使用习惯已传承数千年。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箸”,后有多种写法,明代因忌讳改称“筷子”。在岁月长河中,筷子在华夏餐桌上演绎着各种传奇,承载着生活百态与人生况味,见证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筷子作为中国人主要的用餐工具,是独特的文明符号与饮食文化标志。筷子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与农耕生产及陶烹熟食相关,多遗址出土物佐证彼时已被使用,相关典籍记载亦表明其使用习惯已传承数千年。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箸”,后有多种写法,明代因忌讳改称“筷子”。在岁月长河中,筷子在华夏餐桌上演绎着各种传奇,承载着生活百态与人生况味,见证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筷子 农耕生产 出土物 典籍记载 熟食 新石器时代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工作的通知(农办社[2024]11号)
11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5年第2期17-18,共2页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生产实践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传统农业系统,是农耕文明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呈现。为深入贯...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生产实践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传统农业系统,是农耕文明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呈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农耕生产 农耕文明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中全会精神 中华文明 传统农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丽 周双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4期94-95,共2页
二十四节气可认为是我国独创的农业气候历,二千多年来一直对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现在仍在广大农村流传和沿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生产发展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农业 农耕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媒体视阈下节气知识对当代农耕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耿源徽 《传媒论坛》 2018年第18期56-56,58,共2页
随着以微博、微信、贴吧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传播与记录变得更加灵活高效,传统文化知识也在当下自媒体环境中被有效传播。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还有利于借助更多的民俗知识来指导影响当今的物质生产活... 随着以微博、微信、贴吧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传播与记录变得更加灵活高效,传统文化知识也在当下自媒体环境中被有效传播。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还有利于借助更多的民俗知识来指导影响当今的物质生产活动。本文拟从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对当代农耕生产的影响为例,分析其在以微信、微博、贴吧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特征与表现,来论证其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以及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知识 新媒体传播 现代农耕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农耕礼仪新探
14
作者 杨学军 《凯里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59-62,64,共5页
农耕礼仪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活习俗,也是农耕民族世界观、自然观在生产活动中的反映。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发端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农耕礼仪... 农耕礼仪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活习俗,也是农耕民族世界观、自然观在生产活动中的反映。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发端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农耕礼仪作为一种食物生产手段的仪式,作为一种人类认识自然、适应利用自然的生存方式,它又紧紧依附于物质生产的宗教活动,具有宗教的虚幻性、蒙昧性。因而,从农耕礼仪纷繁复杂的种种古拙、质朴、奇异的表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积极意义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礼仪 社会发展变化 方言区 “集体无意识” 农耕生产 娱乐化 自然观 文化传承 文化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民族文化心理的展现——先秦征战诗简论之二(上)
15
作者 孙润祥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22-25,41,共5页
世界各民族的最初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周族史诗是我国上古时期诗歌 ,相当完整地反映着古代中国作为大陆农耕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色。它与大致同时形成的。
关键词 农耕文化 血缘关系 先秦 征战诗 诗歌 农耕生产 周族史诗 祖宗崇拜 德行 农耕民族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农耕文明主线的贯穿
16
作者 王兰宁 《青海教育》 2013年第9期51-52,共2页
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强调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与此同时,世界文明的另外的三个起源地:埃及、巴比伦、印度也都在大江大河流域建立了古代文明。而这些文明都以古代的农耕生产和农耕文明为基础,也就是说四大... 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强调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与此同时,世界文明的另外的三个起源地:埃及、巴比伦、印度也都在大江大河流域建立了古代文明。而这些文明都以古代的农耕生产和农耕文明为基础,也就是说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以农业生产立国。因此在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的教材中突出了农耕文明教学这条主线,因此,如何把握农耕文明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地位是古代史教学的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教学 农耕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 世界文明 古代文明 大河流域 农耕生产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农耕文化的萌芽
17
作者 咏林 《时代农机》 2015年第7期170-171,共2页
发生发展于中国境内的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存在着东、西、南、北地域差异。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中国境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结果。对中国农耕文化地域差异进行自然地理因素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农耕文化地域差异的... 发生发展于中国境内的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存在着东、西、南、北地域差异。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中国境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结果。对中国农耕文化地域差异进行自然地理因素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农耕文化地域差异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生态成因,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内涵。中国农耕文化,不仅反映农耕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还渗透到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的生活层面,并折射出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精神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特征 农耕生产 自然地理环境 生活层面 自然地理因素 新石器文化 地理背景 经济活动方式 动物化石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生产方式与书法运笔法潜在关系的研究
18
作者 海山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9-72,共4页
本文从浩瀚文字的历史脉络出发,通过对汉文书法和蒙文书法的逆锋入笔、中锋运笔、回锋收笔的对比阐述,进而提出一个民族的劳动生产方式决定着这个民族的书法精髓与美学灵魂。
关键词 汉文书法 蒙文书法 农耕民族的劳动生产方式 游牧民族的劳动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梯田 沙河市柴关乡石门沟村
19
作者 范霄鹏 袁博洋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年第1期130-133,共4页
太行山脉贯通的华北山区,石质山体中土地资源瘠薄,山脉腹地因峰峦隆起而沟壑纵横,山麓坡地则形成土地资源相对富集的地点。依托山中陉道与山西高原相通,为历史上的商旅通道,也为明清移民迁徙的路径。与陉道相连的沟壑内微观地理单元,则... 太行山脉贯通的华北山区,石质山体中土地资源瘠薄,山脉腹地因峰峦隆起而沟壑纵横,山麓坡地则形成土地资源相对富集的地点。依托山中陉道与山西高原相通,为历史上的商旅通道,也为明清移民迁徙的路径。与陉道相连的沟壑内微观地理单元,则成为人们开垦旱作梯田、开展农耕生产的理想栖居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生产 地理单元 沙河市 山西高原 华北山区 太行山脉 石门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奇匈牙利--如何体验匈牙利会奖的魅力?
20
作者 傅凌霄 《中国会展》 2024年第16期62-67,共6页
八月匈牙利的节庆赛事精彩纷呈,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丰富多彩的国家。8月20日是匈牙利历史上最久远的国家节日。公元896年,匈牙利七个部落在首领阿尔帕德大公带领下跨越喀尔巴阡山脉在多瑙河盆地定居。公元997年,阿尔帕德大公的后裔伊... 八月匈牙利的节庆赛事精彩纷呈,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丰富多彩的国家。8月20日是匈牙利历史上最久远的国家节日。公元896年,匈牙利七个部落在首领阿尔帕德大公带领下跨越喀尔巴阡山脉在多瑙河盆地定居。公元997年,阿尔帕德大公的后裔伊什特万一世成为民族的首领。在伊什特万一世统治时期改变了游牧生活,发展农耕生产,并接受了罗马天主教皇的加冕,促使族民由原先信奉萨满教改信天主教。匈牙利马扎尔人完成了从游牧部落向封建国家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天主教 萨满教 农耕生产 游牧部落 游牧生活 多瑙河 匈牙利 大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