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部位斑块分布的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建强 卢成志 +2 位作者 赵向东 陈欣 夏大胜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的方法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对角支分叉部位前降支血管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方法测量53例前降支-对角支分叉病变处前降支内动脉硬化斑块的体积,将血管按照对角支的位置分为4个象限:分叉嵴侧(象限1)、心包侧(象...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的方法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对角支分叉部位前降支血管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方法测量53例前降支-对角支分叉病变处前降支内动脉硬化斑块的体积,将血管按照对角支的位置分为4个象限:分叉嵴侧(象限1)、心包侧(象限2)、分叉对侧(象限3)和心肌侧(象限4),比较各象限斑块的相对分布情况(各象限斑块占总斑块的体积百分比)及分叉远段与近段斑块分布的偏心性指数(象限3的斑块体积与象限1的斑块体积之比)。结果象限3的相对斑块分布最大,其次是象限4和象限2,象限1的斑块分布最小,同时象限4的相对斑块分布大于象限2。此外,分叉远段的血管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和斑块分布偏心性指数都要大于分叉近段。结论无论是前降支分叉远段还是近段,分叉对侧的相对斑块分布最大,而分叉嵴侧最小。此外,分叉远段的病变更加严重,且斑块分布更加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超声 分叉病变 斑块分布 冠状动脉前降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杰雄 王树源 +2 位作者 刘旭之 苏良献 唐亮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1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为罪犯血管所引起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为罪犯血管所引起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桥出现几率与心肌桥参数。结果心肌桥均位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观察组心肌桥出现率为18.33%,对照组心肌桥出现率为4.17%,两组间心肌桥出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出现心肌桥患者的年龄、心肌桥长度、与前降支开口距离及收缩期管腔压缩比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是引起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前降支 心肌桥 急性壁心肌梗死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骆志刚 王伟民 +6 位作者 王邦宁 陈大年 刘敏 胡泽平 解玉泉 宋兵 曹中 《安徽医学》 2008年第4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F压低≥1mm对前降支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前降支远段闭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状动脉前降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肌桥2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乐丰 倪祝华 +2 位作者 杨新春 邹阳春 李惟铭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冠状动脉肌桥 冠状动脉前降支 冠脉 心肌纤维 脂肪组织 肌纤维束 心肌桥 RCA L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CTCA技术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度分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贾静涛 郭红斌 范秋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8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DSCTCA)在左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度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疑似CAD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CAG)和DSCTCA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估DSCTCA在诊断LAD狭窄的...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DSCTCA)在左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度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疑似CAD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CAG)和DSCTCA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估DSCTCA在诊断LAD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CAG和DSCTA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DSCTCA诊断LAD不同狭窄度的符合率。结果 98例患者中共有1256段冠状动脉血管可供分析,其中左前降支(LAD)有282段,CAG对LAD狭窄检出数有165段(58.51%),DSCTA有158段(56.03%),两种诊断方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CA对LAD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5%、99.15%、96.81%、99.37%和93.55%,与CAG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35);DSCTA诊断LAD不同狭窄程度的符合率为90.78%。结论 DSCTCA对LAD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用于评估LAD狭窄度分级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选择性冠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度分级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关性的探讨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杰雄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1期526-527,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50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为罪犯血管所引起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及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分别...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50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为罪犯血管所引起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及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分别标记为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心肌桥的发生率、心肌桥患者年龄及心肌桥的相关参数。结果心肌桥均位于前降支(LAD),心肌梗死组心肌桥发生率为16.0%,对照组心肌桥发生率为4.0%,两组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心肌桥患者的年龄、心肌桥长度、距LAD开口的距离、收缩期心肌桥缩窄的程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是引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前降支 心肌桥 急性壁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创伤致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夹层一例
7
作者 党建中 孟庆鑫 +3 位作者 包海军 刘明 杨成悌 巫天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11-411,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前降支 夹层分离 胸部创伤 广泛壁心肌梗死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前降支支架置入术后迟发逆向夹层一例
8
作者 赵林 郭成军 +4 位作者 迟云鹏 何东方 方冬平 刘天骄 刘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76-177,共2页
冠状动脉夹层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及时会导致严重后果。与此同时,很多冠状动脉夹层并不能被冠状动脉造影(CAG)发现,是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岗。我们将近期遇到的1例PCI术后出现迟发夹层的患者报告... 冠状动脉夹层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及时会导致严重后果。与此同时,很多冠状动脉夹层并不能被冠状动脉造影(CAG)发现,是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岗。我们将近期遇到的1例PCI术后出现迟发夹层的患者报告如下,以期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前降支 置入术后 迟发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逆向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起源于肺动脉一例
9
作者 杨勋 赁可 安琪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前降支 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彩色超声心动图 逆行显影 心脏杂音 导管造影检查 动脉主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自发性夹层介入治疗1例
10
作者 李猛 赵瑞平 岳强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5期477-477,共1页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尽管目前已提出了一些原因,如避孕药物的使用、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不良综合征、马凡综合征以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1-3],但真正的原因尚不清楚,...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尽管目前已提出了一些原因,如避孕药物的使用、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不良综合征、马凡综合征以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1-3],但真正的原因尚不清楚,且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并无重叠[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前降支 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不良综合征 介入治疗 结节性多动脉 冠状动脉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 马凡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洛四联症伴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异位起源的外科治疗体会
11
作者 吴功志 吴亦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959-959,共1页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 冠状动脉 外科治疗 TOF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前降支完全闭塞致顽固性呃逆1例
12
作者 孙贺建 田福利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5期479-479,共1页
患者男性,56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20h"入院。高血压病史25年。入院查体:脉搏58次/分,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口唇轻度紫绀;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8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 患者男性,56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20h"入院。高血压病史25年。入院查体:脉搏58次/分,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口唇轻度紫绀;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8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前降支 顽固性呃逆 完全闭塞 高血压病史 入院查体 区疼痛 心包摩擦音 病理性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13
作者 孙竹 张晓冬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80-380,共1页
患者男性,60岁,主因"发作性胸闷、胸痛1月余,加重伴大汗1h"入院。患者缘于1月前工作时突然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发作时伴大汗及肩背部放散痛,持续时间约30min,由急救120送当地医院救治,心电图Ⅰ、aVL,V1~V3导联ST段压低0.5mV,肌红蛋白... 患者男性,60岁,主因"发作性胸闷、胸痛1月余,加重伴大汗1h"入院。患者缘于1月前工作时突然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发作时伴大汗及肩背部放散痛,持续时间约30min,由急救120送当地医院救治,心电图Ⅰ、aVL,V1~V3导联ST段压低0.5mV,肌红蛋白120ng/ml(正常值范围:0~107ng/ml),肌钙蛋白0.8ng/ml(正常值范围:0~0.4ng/ml),CK-MB3ng/ml(正常值范围:0~4.3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前降支 心肌桥 正常值范围 导联ST段压低 发作性胸闷 胸痛症状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假性动脉瘤心脏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1例
14
作者 赵云歆 江怡 +1 位作者 张绍昌 黄海栋 《上海医学影像》 2008年第1期79-80,共2页
患者,男,73岁,2005年10月29日因尿频、夜尿增多,以前前列腺增生收入院。既往于10年前曾有剧烈胸痛史,持续时间较短,当时未进行任何诊治;有胃癌切除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史。主要体征:体温36.7℃,血压110/70mm Hg(1mm... 患者,男,73岁,2005年10月29日因尿频、夜尿增多,以前前列腺增生收入院。既往于10年前曾有剧烈胸痛史,持续时间较短,当时未进行任何诊治;有胃癌切除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史。主要体征:体温36.7℃,血压110/70mm Hg(1mmHg=0.133Kpa),心率82次/min,律齐,呼吸20次/min,无中央性紫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超声 冠状动脉前降支 超声造影诊断 假性动脉 列腺增生 夜尿增多 剧烈胸痛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血流显像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琼 李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2期212-213,共2页
目前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但造影不仅有创、费用高昂,而且仅能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学的信息,不足以说明病变是否造成生理功能的障碍;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CDCFI)不仅可以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的血供状... 目前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但造影不仅有创、费用高昂,而且仅能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学的信息,不足以说明病变是否造成生理功能的障碍;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CDCFI)不仅可以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的血供状况,测定血流速度指标,评价生理状态,为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依据,而且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测手段。本文通过对48例左前降支狭窄患者进行观察,以评价其临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 冠状动脉前降支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应用 无创伤性检测 狭窄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易遗漏的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病变1例
16
作者 方震 陈述 张晶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64-365,共2页
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可导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其心血管死亡和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很高,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血管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根本。但部分患者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后未发现明显狭窄,需要术者对影像进行仔细... 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可导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其心血管死亡和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很高,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血管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根本。但部分患者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后未发现明显狭窄,需要术者对影像进行仔细分析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前降支 急性壁心肌梗死 闭塞病变 急性闭塞 心血管死亡 心力衰竭 梗死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预测单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引起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闭塞部位的价值
17
《柳州医学》 2003年第2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心电图 预测 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 急性壁心肌梗死 闭塞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侧副循环建立过程的研究
18
作者 雷琦 廖瑞 +4 位作者 侯广琪 魏宝林 韩云明 袁桂琴 张朝佑 《解剖学报》 CAS 1979年第1期42-48,113,共8页
前言从目前的文献报道来看,研究人的冠状动脉分支、分布类型和侧副循环等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主要有James(1961,1970)^([1,2]),遵义医学院等(1977)^([3])和本文作者(1978)^([4])等。在临床方面,自从Sones和Nordenstrom^([5])成功地进行了... 前言从目前的文献报道来看,研究人的冠状动脉分支、分布类型和侧副循环等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主要有James(1961,1970)^([1,2]),遵义医学院等(1977)^([3])和本文作者(1978)^([4])等。在临床方面,自从Sones和Nordenstrom^([5])成功地进行了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以来,冠状动脉病的研究有了新的开展。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方面研究人的冠状动脉分支,侧副循环的形成及其机能意义者颇多,主要有Abrams等(1969)^([6]),Guglielmo(1971)^([7]),Paulin(1971)^([8])和Levin(1974)^([9])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前降支 病理性 心电图 梗塞区 电诊断图 侧副循环 家兔 冠心病 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降支致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一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晋学庆 翁智远 +4 位作者 苏津自 柴大军 蔡洪斌 黄群英 卢卓强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56-257,共2页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大约为0.3%~1.3%[1],可起源于右冠窦上缘、升主动脉,亦可为左冠窦,较少见的为冠状动脉左主干以及肺动脉[2-3],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情况较罕见。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文献报道的病例不到30例[1,3-4,9],国...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大约为0.3%~1.3%[1],可起源于右冠窦上缘、升主动脉,亦可为左冠窦,较少见的为冠状动脉左主干以及肺动脉[2-3],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情况较罕见。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文献报道的病例不到30例[1,3-4,9],国内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下壁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左主干 冠状动脉前降支 急性 升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敏 何丹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6期89-93,共5页
背景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而明确合适的球囊保护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单支架与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 背景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而明确合适的球囊保护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单支架与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收治的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260例,根据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分为观察组(n=108)和对照组(n=152)。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双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观察组患者采用单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对比剂用量,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血流限制性夹层/分支血管闭塞,术后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增高、主支及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发生率,观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对比剂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血流限制性夹层/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及术后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增高,主支、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再发心绞痛,主分支血管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支架及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效果较好,与双支架术式比较,单支架术式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及对比剂用量,但会增加患者再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前降支 真性分叉病变 球囊保护策略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