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与冠心病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媛 郭歌 +4 位作者 蔡嘉庚 蔡珠兰 吴岑岑 赵鹏辉 祖凌云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3-456,共4页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是指距离冠状动脉壁血管直径范围内的脂肪组织,其可以与邻近的冠状动脉进行双向通讯,调节局部冠状动脉炎症。PCAT对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价值在多项研究中已得到验证。因此,本文就PCAT与冠状动脉相互作用的病理...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是指距离冠状动脉壁血管直径范围内的脂肪组织,其可以与邻近的冠状动脉进行双向通讯,调节局部冠状动脉炎症。PCAT对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价值在多项研究中已得到验证。因此,本文就PCAT与冠状动脉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与冠心病预后关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脂肪衰减指数 冠状动脉炎症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闫昕 赵建华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4期531-538,共8页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是一种紧密包绕在冠状动脉外膜的特殊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管壁存在双向通讯作用机制,在血管炎症时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组学可以高通量...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是一种紧密包绕在冠状动脉外膜的特殊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管壁存在双向通讯作用机制,在血管炎症时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组学可以高通量从图像中挖掘定量特征,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分析斑块组成和识别易损斑块、预测冠状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狭窄程度、识别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方面表现出更好的诊断效能。本文就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生理特征及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孟欢 朴成浩 +2 位作者 邹雪超 王冠 甄亚玲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6期195-199,共5页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是一种紧贴在冠状动脉周围的特殊组织,是心外膜脂肪组织(EAT)的一部分,其不仅可以与紧邻的血管壁相互影响,还受到全身代谢状态的影响。PCAT衰减指数测量技术是一种检测冠状动脉炎症的新方法,冠状动脉炎症是...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是一种紧贴在冠状动脉周围的特殊组织,是心外膜脂肪组织(EAT)的一部分,其不仅可以与紧邻的血管壁相互影响,还受到全身代谢状态的影响。PCAT衰减指数测量技术是一种检测冠状动脉炎症的新方法,冠状动脉炎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回顾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综述PCAT生理特征的研究进展,利用对PCAT的早期监测,可以对患者进行早期、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预防或治疗多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心肌桥对其近端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参数的影响
4
作者 王利 王超 +3 位作者 邱晓晖 刘艺超 解福友 赵洪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37-1841,共5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心肌桥(MB)对其近端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87例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未见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疑诊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根据左前降支(LAD)有无MB将其分为MB组(n=150)与无MB组(...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心肌桥(MB)对其近端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87例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未见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疑诊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根据左前降支(LAD)有无MB将其分为MB组(n=150)与无MB组(n=137)。测量MB组LAD-MB长度及深度,并根据MB深度划分纵深型与浅表型亚组。比较组间及MB组内亚组间LAD PCAT参数——脂肪衰减指数(FAI)及脂肪总体积(FV);以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MB组临床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MB长度、深度与PCAT参数的相关性。结果MB组FAI高于而FV低于无MB组(P均<0.001)。MB组150例中,浅表型亚组99例、纵深型亚组51例;前者FAI低于而FV高于纵深型后者(P均<0.001)。150例LAD-MB中位长度20.10 mm、中位深度0.80 mm。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部287例中,性别与FAI呈负相关;MB组FAI与LAD-MB长度及深度均呈正相关,而FV与之均呈负相关(P均<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B组FAI与LAD-MB长度及深度均呈正相关(B=0.105、1.797,P均<0.05)而FV与后二者均呈负相关(B=-15.585、-162.343,P均<0.05),FAI及FV均与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MB可致其近端PCAT FAI升高、FV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 脂肪组织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分析
5
作者 胡亚辉 张林鑫 +2 位作者 陈盈 栗岩 邢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2期11-15,共5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CA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CAD合并T2DM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验证。方法在GEO数据库官网选取芯片GSE64554、GSE120774、GSE16415、GSE71416信息,筛选在CAD、T2D... 目的分析冠心病(CA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CAD合并T2DM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验证。方法在GEO数据库官网选取芯片GSE64554、GSE120774、GSE16415、GSE71416信息,筛选在CAD、T2DM均呈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获得CAD合并T2DM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选择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CAD患者和CAD合并T2DM患者各2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CAD组和CAD+T2DM组,选择术中留取的PCAT,采用RT-qPCR法检测三组PCAT中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共得到CAD、T2DM患者PCAT中均呈差异表达基因54个,根据功能注释得到3个关键基因即人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Rβ1(HLA-DRβ1)、肿瘤蛋白53(TP53)、CC趋化因子受体9(CCR9)。对照组、CAD组、CAD+T2DM组TP53基因相对表达量依次增高(P均<0.05)。CAD组和CAD+T2DM组CCR9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CAD+T2DM组HLA-DRβ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D合并T2DM患者PCAT中关键差异表达基因为HLA-DRβ1、TP53和CCR9,其中TP53基因在CAD合并T2DM患者PCAT中表达变化显著,可能有助于CAD合并T2DM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TP53基因 HLA-DRβ1基因 CCR9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杨彩凤 邓婵翠 +1 位作者 石蓓 许官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999-1005,共7页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PCAT通过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脂肪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广泛的病理生理作用。目前,通过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可以检测PCAT的衰减值,这不仅能够...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PCAT通过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脂肪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广泛的病理生理作用。目前,通过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可以检测PCAT的衰减值,这不仅能够反映血管炎症水平,还在冠心病斑块检测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该文综述了PCAT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血管炎症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利西尤单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冠周FAI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周强 范晓丹 +6 位作者 王丽丽 苗浩 王乐乐 王菁 张清队 郝骥 祁春梅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358-1361,1365,共5页
目的探讨阿利西尤单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FAI)指数的影响及其与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ACS患者120例,按照是否接受阿利西尤单抗治疗... 目的探讨阿利西尤单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FAI)指数的影响及其与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ACS患者120例,按照是否接受阿利西尤单抗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利西尤单抗75 mg,每两周皮下注射一次,连续治疗3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血脂水平、PCAT比值、FAI、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治疗36周期间随访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均有改善,但观察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CAT比值及FA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炎性因子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P<0.05)。PCAT比值与血hs-CRP、IL-1β、IL-6、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612,r=0.481,r=0.578,r=0.543,P均<0.05)。结论阿利西尤单抗能够有效降低ACS患者的LDL-C水平,改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代谢状态,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FAI指数 阿利西尤单抗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厚度对STEMI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
8
作者 俞江 申越 张荣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350-356,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厚度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首次发生STEMI于南京鼓楼医院接受PCI并且术后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患者195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厚度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首次发生STEMI于南京鼓楼医院接受PCI并且术后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患者19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及心脏磁共振指标。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后续有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分为MACE组及非MACE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厚度及其他指标对患者MACE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MACE组在年龄、肌钙蛋白T及B型利尿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梗死面积、微血管阻塞(MVO)、前室间沟脂肪组织厚度指数(SIVGi)与非MAC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即使在其他危险因素调整后,SIVGi增加(OR=2.742,95%CI 1.763~4.266,P<0.001)仍是STEMI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增加(OR=0.852,95%CI 0.775~0.935,P=0.001)则是保护因素。SIVGi联合LVEF预测STEMI患者在PCI术后发生MACE的AUC值为0.834,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739(P<0.001)。结论SIVGi和LVEF是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STEMI患者通过心脏磁共振检查测算SIVGi、LVEF,能够发现MACE高危人群,进而强化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衰减对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分析
9
作者 杨彩凤 邓婵翠 +2 位作者 夏洁 石蓓 许官学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1201-1209,共9页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测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平均CT脂肪衰减,并研究其在预测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中的预后意义。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先后行CCTA、冠状动脉造影(CAG)、光...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测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平均CT脂肪衰减,并研究其在预测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中的预后意义。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先后行CCTA、冠状动脉造影(CAG)、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11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58.56±9.87)岁。根据随访1年有无发生MACE,分为MACE组与无MACE组。MACE是指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或出院后心力衰竭再发作的复合终点。采用COX回归分析揭示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结果 随访1年,共观察到22例MACE,与没有发生MACE的患者相比,MACE患者的PCAT衰减水平更高[-69.67(-74.75,-65.59)vs-73.67(-76.67,-69.50),P=0.03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PCAT衰减组患者MACE患病率更高(log-rank为4.362,P=0.037)。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PCAT衰减、重度血管狭窄与MACE发生率相关。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MACE组PCAT衰减更高,高PCAT衰减可以预测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尚靳 郭妍 +1 位作者 马跃 侯阳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4-510,共7页
目的评估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影像组学特征对疑似冠心病病人2年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CCTA检查的疑似冠心病病人,将CCTA检查后2年内发生ACS的病人作为ACS... 目的评估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影像组学特征对疑似冠心病病人2年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接受CCTA检查的疑似冠心病病人,将CCTA检查后2年内发生ACS的病人作为ACS组(81例),2年内未发生ACS的疑似冠心病病人作为对照组(81例)。ACS组年龄44~85岁,平均(64.01±10.09)岁,男57例;对照组年龄39~89岁,平均(62.91±10.11)岁,男56例。将2组病人随机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ACS组60例,对照组60例)和验证集(ACS组21例,对照组21例)。筛选基于CCTA的PCAT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PCAT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并基于PCAT影像组学特征中的CT密度值建立PCAT密度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数据集中2个模型的诊断效能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比较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CS组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基于CCTA影像所示的冠状动脉斑块周围PCAT共提取107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21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态学特征5个、直方图特征1个、纹理特征15个,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PCAT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基于提取的PCAT组学特征中平均CT密度值构建PCAT密度模型。2种模型预测2年内发生ACS事件的诊断效能分析显示,PCAT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AUC=0.841,0.839)均高于PCAT密度的AUC(AUC=0.603,0.588)。训练集中,PCAT影像组学评分的诊断效能优于PCAT密度模型(P<0.05),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P<0.05)。PCAT影像组学评分对发生ACS事件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性高于PCAT密度。PCAT影像组学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优于PCAT密度。结论基于CCTA的PCAT影像组学特征可为ACS事件的发生提供更多的预测信息。PCAT影像组学评分对2年内发生ACS事件的预测能力显著优于PCAT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组学特征及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冠状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严重程度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子良 文娣娣 +1 位作者 赵宏亮 郑敏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评估基于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否精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严重程度(缺血或不缺血)。方法回顾性收集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的92例冠状动脉疾病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目的评估基于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否精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严重程度(缺血或不缺血)。方法回顾性收集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的92例冠状动脉疾病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66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3±10.3)岁。共纳入122支冠状动脉血管。依据FFR值将122支冠状动脉血管分为2组,即狭窄组(FFR≤0.8,68支)和非狭窄组(FFR>0.8,54支)。基于CCTA影像数据,选取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区域的468个影像组学特征进行分析。构建3种冠状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包括神经网络模型、传统统计学模型和最小绝对值收敛与选择算子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种模型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性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神经网络特征、原始影像组学特征与真实标签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的影像组学特征。结果3种预测模型中,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81.19%、81.23%、81.16%和0.7813(0.7738~0.7888)。神经网络特征与真实冠状动脉狭窄标签的相关性[最大绝对相关系数(r_(最大))=0.6838,P<0.001,平均绝对相关系数(r_(平均))=0.2611]高于原始影像组学特征与真实标签的相关性(r_(最大)=0.2389,P=0.008和r_(平均)=0.0905)。狭窄组的W6_surface_area高于非狭窄组,而W6_Auto Correlation_mean低于非狭窄组(均P<0.05),其余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影像组学特征为输入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冠状动脉狭窄,其中10个PCAT区域影像组学特征或许在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影像组学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生物学到影像学进展 被引量:21
12
作者 韩婷婷 穆玥 +1 位作者 洪叶 黄明刚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4-688,共5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中具有独特生物学意义的诊断指标之一。在生理解剖中PCAT是最接近血管壁的脂肪组织,它通过旁分泌途径及滋养血管分泌机制形成的促炎信号,调节血管周围炎症及血管重构,从而影响冠状... 近年来,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中具有独特生物学意义的诊断指标之一。在生理解剖中PCAT是最接近血管壁的脂肪组织,它通过旁分泌途径及滋养血管分泌机制形成的促炎信号,调节血管周围炎症及血管重构,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进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因此,PCAT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决定心脏代谢风险的关键因素,在心血管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PCA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物学行为及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病理生理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P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闫婷(综述) 原杰 唐笑先(审校)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3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通过在细胞水平上与血管壁的“双向通信交流”,在血管炎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通过检测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定量评估PCAT的密度,用于可视化或量...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通过在细胞水平上与血管壁的“双向通信交流”,在血管炎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通过检测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定量评估PCAT的密度,用于可视化或量化冠状动脉血管炎症,有助于早期识别具有较高冠状动脉炎症负担的患者,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PCAT的影像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血管炎 斑块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晶 罗倩 +1 位作者 乔瑾 黄明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92-1196,共5页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具有特殊内分泌功能,能够通过双向通讯作用参与调节血管炎症,反映局部或整体血管炎症水平,并间接地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评估。PCAT在心血管危险分层、高危斑块检测、血管功能评估、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等...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具有特殊内分泌功能,能够通过双向通讯作用参与调节血管炎症,反映局部或整体血管炎症水平,并间接地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评估。PCAT在心血管危险分层、高危斑块检测、血管功能评估、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临床价值也日益体现。目前,已有多种无创影像学方法用于PCAT的检测。基于此,本文就PCAT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脂肪衰减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脂肪衰减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回归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弘宇 王腾玉 +1 位作者 尹德春 田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11-418,共8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局部无炎症或轻度炎症时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脂肪衰减系数(FAI-PCAT)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可预测其基础值的回归模型。[方法]入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12月既往无冠心病病史、行冠状动脉计算...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局部无炎症或轻度炎症时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脂肪衰减系数(FAI-PCAT)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可预测其基础值的回归模型。[方法]入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12月既往无冠心病病史、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检查排除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住院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既往病史以及血常规、血糖、血脂等。由一名具有3年以上影像学阅片经验的医师应用AW VolumeShare 4 CT工作软件进行CCTA图像后处理,测量并记录FAI-PCAT值和心外膜脂肪衰减(EFat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因素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AI-PCAT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共纳入103例CCTA显示CAD-RADS 0~1级的患者。FAI-PCAT值为(-82.2±7.0)Hu,EFat值为(-84.8±4.4)Hu。相关性分析显示FAI-PCAT值与EFat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体质指数(BMI)、血脂各项指标不具有相关性;EFat值与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C/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比值(ApoA/ApoB)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Fat值(X 1)、LMR(X 2)和血糖水平(X 3)是冠状动脉局部无炎症或轻度炎症时FAI-PCAT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预测参数,回归方程为■=-25.466+0.686X_(1)-0.9X_(2)+1.207X_(3)。[结论]冠状动脉局部无炎症或轻度炎症时EFat值、LMR和血糖水平是影响FAI-PCAT值的主要因素,回归模型可预测患者个体化的FAI-PCAT基础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脂肪衰减系数 心外膜脂肪衰减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组学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景梦园 朱浩 +5 位作者 孙建清 席华泽 邓靓娜 韩涛 张斌 周俊林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11期48-53,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影像组学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2021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ACS、慢性冠脉综合征(CCS)及无冠心病(CHD)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测试队... 目的探究基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影像组学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2021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ACS、慢性冠脉综合征(CCS)及无冠心病(CHD)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测试队列,并全自动提取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近端的PCAT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回归筛选特征,基于最终筛选结果分别构建ACS的预测模型并使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构建的所有模型在训练队列和测试队列的诊断性能都较高(曲线下面积均>0.85)。结论基于PCAT影像组学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临床上具有ACS风险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影像组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晶 乔瑾 +1 位作者 罗倩 黄明刚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2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1个月内同时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选取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75例患者(共计1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1个月内同时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选取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75例患者(共计120条血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血管水平测量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_(CT)),斑块参数包括斑块长度和直径狭窄程度(DS),以及总斑块(TP)、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体积及相应负荷;设定FFR_(CT)不超过0.8为阳性组,FFR_(CT)大于0.8为阴性组。结果FFR_(CT)阳性组的FAI、斑块长度、DS、TP和NCP的体积及负荷高于FFR_(CT)阴性组(P<0.05);而两组的CP体积及负荷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并分析可知,FAI、斑块长度、DS、TP负荷、NCP负荷、TP体积、NCP体积的AUC分别为0.733、0.647、0.735、0.643、0.638、0.662、0.679。其中,FAI和DS的AUC最大,二者联合时AUC为0.827。结论FAI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意义具有相关性,联合FAI与DS可以有效提高对病变特异性缺血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 无创血流储备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体型老年人心外膜及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凯蕾 钱菊英 +4 位作者 齐琳 毛定飚 陈阳 朱毅 郭新贵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体型老年人心外膜及冠状动脉周同脂肪组织与年轻人的差别,以及这些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60例同时行冠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的体型正常的老年患者及16例冠脉CT正常的中青年对照者,其中老年组按病变程度... 目的探讨正常体型老年人心外膜及冠状动脉周同脂肪组织与年轻人的差别,以及这些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60例同时行冠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的体型正常的老年患者及16例冠脉CT正常的中青年对照者,其中老年组按病变程度分为老年正常冠脉组(9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2例)和老年冠心病组(29例)。冠脉CT测定心外膜脂肪容积和厚度,并计算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周嗣脂肪组纵。结果在冠脉正常者人群中,老年人心外膜脂肪容积较中青年增加[(211,99±12.02)cm3 vs(15066±29,71)cm3,P〈0.001];老年组左主干-前降支和有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较中青年组增加[(8.93±1.10)cm3 vs(7.35±1.80)cm3,P=0.026]和[(11.28±1.64)cm3 vs(10.06±0.69)cm3,P=0.015],回旋支周同脂肪有增加趋势,老年冠心病组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较正常冠脉组增加[(3.98±1.07)mm vs(3.32±0.47)mm,P=0.03],两组之间心外膜脂肪容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46±53.45)cm3 vs(211.98±12.02)cm3,P=0.094];老年冠心病组左主干-前降支周同脂胁组织较正常冠脉组和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增加[(11.26±1.84)cm3〉(9.86±1.41)cm3〉(8.93±1.10)cm3,P〈0.01和P=0.003];老年冠心病组有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较正常冠脉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4±2.69)cm3 vsS(11.28±1.64)cm3,P=0.003)。结论老年人心外膜脂肪容积以及左主干-前降史和右冠周闻脂肪组织容量均较中青年人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以及左主干-前降支和右冠周围脂肪组织容苗较老年正常冠脉者增加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外膜脂肪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及冠状动脉斑块预测CAHD非阻塞性病变进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茹 付文波 +1 位作者 廖熙妍 邹佳妮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m,CCTA)的基线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参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影响及预...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m,CCTA)的基线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参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22-06月在作者医院住院期间行CCTA检查的CAHD患者的资料。早期CCTA结果显示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在1~5年的观察期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接受血运重建或第二次CCTA检查显示进展为重度及以上的患者为进展组(n=36);同期两次CCTA结果均显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的为对照组(n=57)。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CTA相关参数。分析CCTA相关参数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FAI)、高危斑块、点状钙化、低密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冠状动脉周围FAI、点状钙化及低密度斑块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模型冠状动脉周围FAI+点状钙化+低密度斑块联合预测CAHD非阻塞性冠状动脉进展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高(AUC=0.813,P<0.05)。结论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FAI、点状钙化及低密度斑块为CAHD非阻塞性冠状动脉进展的影响因素,联合多种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高危斑块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章辉庆 杨军 +2 位作者 张兰 王可伍 胡吉波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319-323,共5页
冠状动脉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有助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对于冠状动脉炎症的无创性检查诊断具有挑战性,心外膜脂肪组织尤其是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与冠状动脉炎症之间存在着炎症信息相互... 冠状动脉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有助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对于冠状动脉炎症的无创性检查诊断具有挑战性,心外膜脂肪组织尤其是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与冠状动脉炎症之间存在着炎症信息相互传递的机制,CAD患者会出现PCAT的炎性改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成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情况是冠状动脉炎症的敏感指标。笔者就PCAT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对CAD的成像生物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炎症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