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诊疗进展
1
作者 郭俊林 文俊杰 +1 位作者 顾永林 张立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1期1329-1333,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胸痛患者心肌缺血的潜在机制,其在有缺血症状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的女性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通过提高对CMD生理和病理机制的认识,可运用无创...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胸痛患者心肌缺血的潜在机制,其在有缺血症状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的女性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通过提高对CMD生理和病理机制的认识,可运用无创冠状动脉功能测试或侵入性冠状动脉功能测试识别相应患者并进行干预,现有的治疗措施主要改善症状和心肌血流。未来通过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疗策略,从而为女性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功能测试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的研究
2
作者 姜立根 卢增珍 杨柳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1期182-188,共7页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益气温阳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的作用靶点,了解益气温阳药治疗CMD的作用机制。方法 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益气温阳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的作用靶点,了解益气温阳药治疗CMD的作用机制。方法 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获得益气温阳药物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和Novopro数据库获取药物成分的SMILES值,通过SwissADME平台筛选药物成分,利用Target Prediction获取对应成分的靶点,筛选Probability> 0.1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OMIM)数据库分别获取CMD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在线平台获取药物成分靶点和CMD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数据导入STRING网站,获得蛋白质互作网络,并导入Cytoscape 3.10.1软件,筛选核心靶点,进行可视化,将核心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并进行可视化。结果 筛选出药物活性成分34个,对应靶点552个,CMD靶点1 171个,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175个,通过STRING和Cytoscape 3.10.1筛选核心靶点33个,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serine/threonine kinase proteins 1,AKT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3)等;GO富集分析表明,益气温阳药可能影响镉离子细胞反应、一氧化氮生物合成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影响一氧化氮合成反应、转录位点调控等分子功能,及膜筏、受体复合物等细胞成分;KEGG富集分析表明,益气温阳药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发挥生物学效应。结论 益气温阳药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C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温阳 中药 网络药理学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药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评价及初步分析
3
作者 许浩博 朱法胜 +7 位作者 杨伟宪 袁建松 王娟 王天杰 刘一陆 王勇 田涛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3-988,共6页
目的: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并对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前瞻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间,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且应用压力/温度导丝法测量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25例患者。以IMR≥2... 目的: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并对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前瞻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间,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且应用压力/温度导丝法测量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25例患者。以IMR≥25 U定义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根据是否合并CMD将患者分CMD组(n=15)和非CMD组(n=10),并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结果:25例患者,平均年龄(58.4±13.3)岁,男性18例,平均体重指数(26.7±3.6)kg/m~2。所有患者均检测成功,无检测相关并发症,平均IMR为(30.5±15.3)U。共有15例患者合并CMD。CMD组和非CMD组患者在基线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用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MD组患者左心室壁最厚处厚度显著大于非CMD组[(20.2±2.8)mm vs.(16.9±2.3)mm,P=0.005],两组在其他超声心动图参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IMR<50 U的22例患者中,左心室壁最厚处厚度与IMR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0.423,P=0.049)。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和血流储备分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的CMD严重程度与左心室壁厚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微循环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干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滢如 王震 +4 位作者 王咏 陈文静 袁杰 杜昌鹏 程艳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590-593,共4页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西医多以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抗缺血、降脂等药物治疗,而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在该类患者中亦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中药多靶点、多通路改善INOCA患者CMD的...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西医多以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抗缺血、降脂等药物治疗,而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在该类患者中亦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中药多靶点、多通路改善INOCA患者CM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INOCA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损伤法建立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大鼠模型及评价
5
作者 黄日康 张明倩 +6 位作者 高佳慧 张丽媛 黄芷珊 成璐 梁五林 张硕峰 贾占红 《解剖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612-618,共7页
目的对比不同月桂酸钠注射剂量对建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大鼠模型的差异,建立稳定的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模型方法。方法取50只SPF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月桂酸钠1组(SL-1,1 mg/mL)、月桂酸钠2组(SL-2,2 mg/mL)和月... 目的对比不同月桂酸钠注射剂量对建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大鼠模型的差异,建立稳定的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模型方法。方法取50只SPF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月桂酸钠1组(SL-1,1 mg/mL)、月桂酸钠2组(SL-2,2 mg/mL)和月桂酸钠3组(SL-3,4 mg/mL)。心尖注射相应剂量的月桂酸钠溶液或生理盐水后缝合。正常饲养21 d后,检测心功能、内皮功能、氧化应激与炎症相关指标,染色观察心脏组织与病理变化,心脏铸型观察微血管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L-1组LVFS水平有所下降,血清MDA与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SL-2组与SL-3组LVEF与LVFS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清MDA、TNF-α、IL-6、IL-1β水平上升情况明显,且ET-1与NO水平显著异常(P<0.05或P<0.01)。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与特殊染色结果显示,随剂量加大,各造模组心肌损伤与炎症水平情况加重,心肌缺血部位位置明显增多,且微血管内红色血栓数量逐渐增多,微血管堵塞情况明显,冠状动脉大血管形态结构无明显病变。心脏腐蚀铸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MD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狭窄与扭曲。结论3种月桂酸钠注射剂量均对模型大鼠造成损伤,但1mg/mL剂量损伤情况较轻,对于心功能与内皮功能障碍形成能力不足,2 mg/mL剂量与4 mg/mL剂量均对大鼠模型造成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升高心功能损伤与内皮功能障碍情况加剧,血栓数目增多,血管结构有明显损伤。认为较高剂量的月桂酸钠注射有利于形成稳定的CMD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月桂酸钠 动物模型 心脏腐蚀铸型 造模方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价中心脏超声造影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迪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 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诊断中,心脏超声造影(MCE)对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评价意义。方法 取我院收治的124例疑似HCM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与MCE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同时分析MCE检查对... 目的 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诊断中,心脏超声造影(MCE)对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评价意义。方法 取我院收治的124例疑似HCM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与MCE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同时分析MCE检查对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评估检查。结果 MC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符合率(96.7%、93.8%、93.6%、96.8%、95.2%)高于MRI(83.3%、81.3%、80.7%、83.9%、82.3%)(χ^(2)=5.93、4.57、4.59、5.91、10.31;P=0.015、0.033、0.032、0.015、0.001)。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超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 TnI升高是导致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M患者诊断中MCE能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且能有效区分HCM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情况,hs-cTnI升高可作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超声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辉锋 李道麟 +2 位作者 王丹 陈瑞晓 陈延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9期1409-1412,共4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病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1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0例...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病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1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PCI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PCI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麝香保心丸,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循环抵抗指数(IM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数(CFR)、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SAQ)及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记录两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观察组治疗后IMR、SA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FR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IL-6、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hs-CRP、IL-6、TNF-α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用于行PCI的冠心病病人,可明显改善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麝香保心丸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心血管事件 超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不全在微血管性心绞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杨盼 钱风华 钱义明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11期1637-1639,共3页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是一类因冠状动脉微血管不能满足心肌代谢对血流的需求而表现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甚至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疾病,其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程度持续增加,但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疗...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是一类因冠状动脉微血管不能满足心肌代谢对血流的需求而表现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甚至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疾病,其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程度持续增加,但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疗效欠佳。而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不全(Microvascular coronary dysfunction,MCD)被认为是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和体征而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发病的关键机制,本文试图对MCD致MVA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做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不全 微血管性心绞痛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微阴弦”理论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方芳 樊光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4期3215-3216,3232,共3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和缓慢血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基于仲景"阳微阴弦"理论,着重探讨温阳通脉、从痹论治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或痉挛的客观基础。提出&...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和缓慢血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基于仲景"阳微阴弦"理论,着重探讨温阳通脉、从痹论治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或痉挛的客观基础。提出"心脉痹阻"是CMD的基本病机,"胸阳不振"则是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从CMD的发病机制入手,通过阐明"阳微阴弦"对CMD的论治意义,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环障碍提供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阳微阴弦 温阳 胸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及对运动耐力的影响
10
作者 张瑞凡 丁钰轩 +1 位作者 王露利 王瑞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3期39-42,共4页
目的分析体外反搏(ECP)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CM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常规治疗)和研究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ECP+... 目的分析体外反搏(ECP)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CM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常规治疗)和研究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ECP+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流与环运动速度比、每搏输出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小板黏附率、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基础肱动脉内径、基础血流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6个月后,研究组的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ECP联合尼可地尔治疗CMVD的临床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心功能、血液流动力学以及血清学指标,提高运动耐力,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体外反搏 尼可地尔 运动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对伴缺血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宙 刘杨 +3 位作者 王震 王咏 张娟 杨传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04-809,共6页
目的:分析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预测伴缺血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24小时动态心... 目的:分析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预测伴缺血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伴有缺血的INOCA患者81例。CMVD定义为IMR≥25。据此患者分为非CMVD组(n=40)和CMVD组(n=41)。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与IMR的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MVD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别评估SDNN、LF/HF、SDNN联合LF/HF对CMVD的预测价值。结果:CMVD患者占51%(41/81)。CMVD组中女性患者较多,且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有缺血性心脏病家族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CMVD组(P均<0.05)。CMVD组SDNN低于非CMVD组[(101.15±24.53)mm vs.(133.78±29.68)mm,P<0.01],而LF/HF(2.52±1.22 vs.2.00±0.93,P=0.03)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8.5,P=0.002)、吸烟(OR=7.5,P=0.007)以及SDNN<100 ms(OR=4.6,P=0.018)均是CMVD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SDNN=99.5 ms能够较为可靠地预测INOCA患者的CMVD(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7.5%)。结论:SDNN<100 ms是INOCA患者存在CMVD的独立预测因素,而CMVD是引起INOCA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自主神经系统在INOCA患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心率变异性 微循环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秋愿 邹亚男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期40-44,共5页
临床上发现10%~30%的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是冠状动脉造影时常没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现认为此类现象是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且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 临床上发现10%~30%的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是冠状动脉造影时常没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现认为此类现象是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且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视,逐渐发现了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多种发病机制,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评估诊断方法及药物治疗手段,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循证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段首鹏 江洪 余锂镭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495-498,共4页
随着检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入,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于自主神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也是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随着检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入,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于自主神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也是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循证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 心血管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检测与评估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嘉馨 丁耀东 葛海龙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1年第3期207-210,215,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不同检测手段的优缺点,合理选择评估方式非常重要。现概述目前临床上的诊断技术,包括非侵入性评估方法(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肌声...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不同检测手段的优缺点,合理选择评估方式非常重要。现概述目前临床上的诊断技术,包括非侵入性评估方法(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肌声学造影、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侵入性评估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流速储备和微血管阻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非侵入性评估方法 侵入性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治疗新进展
15
作者 于筱斋 高艳香 +3 位作者 郭紫玉 陈西霞 叶子翔 郑金刚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385-388,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是指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灌注量减少,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在中国,CMVD治疗多为经验性的,有6.3%的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患者获得正确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是指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灌注量减少,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在中国,CMVD治疗多为经验性的,有6.3%的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患者获得正确治疗。近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研究增多,发现一些药物对其具有潜在的治疗意义,现就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介导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HFpEF中作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沈祥丽 于莉莉 +3 位作者 周阳 王莉 宗永华 陈玉善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07-2812,共6页
心力衰竭(HF)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影响全球超过6000万患者,由于人口老龄化、危险因素负担的增加,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增加[1]。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HF的最常见类型,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多为女性,心血管和非... 心力衰竭(HF)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影响全球超过6000万患者,由于人口老龄化、危险因素负担的增加,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增加[1]。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HF的最常见类型,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多为女性,心血管和非心血管合并证的患病率高[2]。HFpEF患者有典型的HF症状和体征,即呼吸困难,活动耐量降低、活动后恢复时间延长,疲劳、乏力及身体低垂部位水肿[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内皮细胞 心肌肥大 心脏纤维化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磊 刘建勋 +2 位作者 任建勋 郭浩 林成仁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4-258,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迅速发展,CMD的发生和防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MD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评价药物作用的必不可少...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迅速发展,CMD的发生和防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MD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评价药物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选择合适的CMD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是开展CMD实验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在CMD的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如何进一步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寻求最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将是中医药干预CMD的研究重点。该文将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评价方法及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实验及中医药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心脏X综合征 微血管性心绞痛 PCI术后无复流 中医药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伍逸轩 陈磊 +2 位作者 任燕飞 杨玉琳 陆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54,共9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caIM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caIM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9月~2022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STEMI的患者541例。使用FlashAngio系统(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计算caIMR。按照住院或随访期间MACE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计划性血运重建。采用COX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究caIMR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随访时间为1年,其中发生MACE 61例(11.28%)。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有着更高的caIMR。多因素COX分析表明,caIMR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IMR预测MACE的曲线下面积0.688,最佳截断值为25.3 U。caIMR加入到临床危险因素模型中后显著增加了模型的判别和重新分类能力;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低caIMR组(caIMR<25 U,n=377)和高caIMR组(caIMR≥25 U,n=164)。Kaplan-Meier曲线显示caIMR≥25 U患者预后更差。结论caIMR是STEMI患者行PCI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aIMR≥25 U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应用与进展
19
作者 任凌彤 艾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96-100,共5页
随着对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等具有重要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 随着对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等具有重要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目前临床上出现了一些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指标,其中微循环阻力指数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价。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微循环阻力指数测定技术准确、安全、简单易行,应用前景广泛。本文就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建立、发展、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阻力指数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忠琴 文凌仪 郭应坤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6期621-626,共6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好发于年龄<5岁婴幼儿,是婴幼儿获得性冠状动脉疾病最常见病因。川崎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预后。近年川崎病所致患儿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好发于年龄<5岁婴幼儿,是婴幼儿获得性冠状动脉疾病最常见病因。川崎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预后。近年川崎病所致患儿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逐渐引起重视。冠状动脉内多普勒(ICD)、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及心血管MRI(CMR)等影像学技术,均可定量监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和微循环系统功能异常,但是监测效果各有优、缺点。笔者拟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等进行阐述,旨在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精准量化、长期监测和预后评价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微循环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