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6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诊疗进展
1
作者 郭俊林 文俊杰 +1 位作者 顾永林 张立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1期1329-1333,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胸痛患者心肌缺血的潜在机制,其在有缺血症状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的女性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通过提高对CMD生理和病理机制的认识,可运用无创...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胸痛患者心肌缺血的潜在机制,其在有缺血症状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的女性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通过提高对CMD生理和病理机制的认识,可运用无创冠状动脉功能测试或侵入性冠状动脉功能测试识别相应患者并进行干预,现有的治疗措施主要改善症状和心肌血流。未来通过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疗策略,从而为女性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功能测试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的研究
2
作者 姜立根 卢增珍 杨柳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1期182-188,共7页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益气温阳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的作用靶点,了解益气温阳药治疗CMD的作用机制。方法 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益气温阳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的作用靶点,了解益气温阳药治疗CMD的作用机制。方法 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获得益气温阳药物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和Novopro数据库获取药物成分的SMILES值,通过SwissADME平台筛选药物成分,利用Target Prediction获取对应成分的靶点,筛选Probability> 0.1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OMIM)数据库分别获取CMD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在线平台获取药物成分靶点和CMD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数据导入STRING网站,获得蛋白质互作网络,并导入Cytoscape 3.10.1软件,筛选核心靶点,进行可视化,将核心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并进行可视化。结果 筛选出药物活性成分34个,对应靶点552个,CMD靶点1 171个,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175个,通过STRING和Cytoscape 3.10.1筛选核心靶点33个,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serine/threonine kinase proteins 1,AKT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3)等;GO富集分析表明,益气温阳药可能影响镉离子细胞反应、一氧化氮生物合成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影响一氧化氮合成反应、转录位点调控等分子功能,及膜筏、受体复合物等细胞成分;KEGG富集分析表明,益气温阳药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发挥生物学效应。结论 益气温阳药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C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温阳 中药 网络药理学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药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干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滢如 王震 +4 位作者 王咏 陈文静 袁杰 杜昌鹏 程艳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590-593,共4页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西医多以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抗缺血、降脂等药物治疗,而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在该类患者中亦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中药多靶点、多通路改善INOCA患者CMD的...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西医多以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抗缺血、降脂等药物治疗,而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在该类患者中亦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中药多靶点、多通路改善INOCA患者CM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INOCA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损伤法建立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大鼠模型及评价
4
作者 黄日康 张明倩 +6 位作者 高佳慧 张丽媛 黄芷珊 成璐 梁五林 张硕峰 贾占红 《解剖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612-618,共7页
目的对比不同月桂酸钠注射剂量对建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大鼠模型的差异,建立稳定的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模型方法。方法取50只SPF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月桂酸钠1组(SL-1,1 mg/mL)、月桂酸钠2组(SL-2,2 mg/mL)和月... 目的对比不同月桂酸钠注射剂量对建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大鼠模型的差异,建立稳定的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模型方法。方法取50只SPF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月桂酸钠1组(SL-1,1 mg/mL)、月桂酸钠2组(SL-2,2 mg/mL)和月桂酸钠3组(SL-3,4 mg/mL)。心尖注射相应剂量的月桂酸钠溶液或生理盐水后缝合。正常饲养21 d后,检测心功能、内皮功能、氧化应激与炎症相关指标,染色观察心脏组织与病理变化,心脏铸型观察微血管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L-1组LVFS水平有所下降,血清MDA与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SL-2组与SL-3组LVEF与LVFS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清MDA、TNF-α、IL-6、IL-1β水平上升情况明显,且ET-1与NO水平显著异常(P<0.05或P<0.01)。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与特殊染色结果显示,随剂量加大,各造模组心肌损伤与炎症水平情况加重,心肌缺血部位位置明显增多,且微血管内红色血栓数量逐渐增多,微血管堵塞情况明显,冠状动脉大血管形态结构无明显病变。心脏腐蚀铸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MD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狭窄与扭曲。结论3种月桂酸钠注射剂量均对模型大鼠造成损伤,但1mg/mL剂量损伤情况较轻,对于心功能与内皮功能障碍形成能力不足,2 mg/mL剂量与4 mg/mL剂量均对大鼠模型造成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升高心功能损伤与内皮功能障碍情况加剧,血栓数目增多,血管结构有明显损伤。认为较高剂量的月桂酸钠注射有利于形成稳定的CMD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月桂酸钠 动物模型 心脏腐蚀铸型 造模方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微阴弦”理论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方芳 樊光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4期3215-3216,3232,共3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和缓慢血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基于仲景"阳微阴弦"理论,着重探讨温阳通脉、从痹论治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或痉挛的客观基础。提出&...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和缓慢血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基于仲景"阳微阴弦"理论,着重探讨温阳通脉、从痹论治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或痉挛的客观基础。提出"心脉痹阻"是CMD的基本病机,"胸阳不振"则是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从CMD的发病机制入手,通过阐明"阳微阴弦"对CMD的论治意义,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环障碍提供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阳微阴弦 温阳 胸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及对运动耐力的影响
6
作者 张瑞凡 丁钰轩 +1 位作者 王露利 王瑞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3期39-42,共4页
目的分析体外反搏(ECP)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CM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常规治疗)和研究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ECP+... 目的分析体外反搏(ECP)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CM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常规治疗)和研究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ECP+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流与环运动速度比、每搏输出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小板黏附率、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基础肱动脉内径、基础血流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6个月后,研究组的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ECP联合尼可地尔治疗CMVD的临床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心功能、血液流动力学以及血清学指标,提高运动耐力,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体外反搏 尼可地尔 运动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对伴缺血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周宙 刘杨 +3 位作者 王震 王咏 张娟 杨传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04-809,共6页
目的:分析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预测伴缺血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24小时动态心... 目的:分析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预测伴缺血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伴有缺血的INOCA患者81例。CMVD定义为IMR≥25。据此患者分为非CMVD组(n=40)和CMVD组(n=41)。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与IMR的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MVD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别评估SDNN、LF/HF、SDNN联合LF/HF对CMVD的预测价值。结果:CMVD患者占51%(41/81)。CMVD组中女性患者较多,且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有缺血性心脏病家族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CMVD组(P均<0.05)。CMVD组SDNN低于非CMVD组[(101.15±24.53)mm vs.(133.78±29.68)mm,P<0.01],而LF/HF(2.52±1.22 vs.2.00±0.93,P=0.03)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8.5,P=0.002)、吸烟(OR=7.5,P=0.007)以及SDNN<100 ms(OR=4.6,P=0.018)均是CMVD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SDNN=99.5 ms能够较为可靠地预测INOCA患者的CMVD(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7.5%)。结论:SDNN<100 ms是INOCA患者存在CMVD的独立预测因素,而CMVD是引起INOCA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自主神经系统在INOCA患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心率变异性 微循环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孙秋愿 邹亚男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期40-44,共5页
临床上发现10%~30%的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是冠状动脉造影时常没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现认为此类现象是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且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 临床上发现10%~30%的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是冠状动脉造影时常没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现认为此类现象是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且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视,逐渐发现了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多种发病机制,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评估诊断方法及药物治疗手段,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循证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段首鹏 江洪 余锂镭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495-498,共4页
随着检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入,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于自主神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也是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随着检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入,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于自主神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也是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循证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 心血管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治疗新进展
10
作者 于筱斋 高艳香 +3 位作者 郭紫玉 陈西霞 叶子翔 郑金刚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385-388,共4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是指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灌注量减少,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在中国,CMVD治疗多为经验性的,有6.3%的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患者获得正确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是指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灌注量减少,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在中国,CMVD治疗多为经验性的,有6.3%的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患者获得正确治疗。近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研究增多,发现一些药物对其具有潜在的治疗意义,现就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参益气滴丸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康利锐 袁晶晶 +3 位作者 阿那日 刘洋 宋丽芸 王晔玲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5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疾病(INOCA)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主因胸闷、胸痛症状就诊于本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诊断为INOCA的患者进行心肌声...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疾病(INOCA)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主因胸闷、胸痛症状就诊于本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诊断为INOCA的患者进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通过定量测定冠脉血流储备(CFR)评价其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将60例CFR<2即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给予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症状、微循环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冠脉微循环功能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对INOCA患者的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良好,为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改善INOCA患者的冠脉微循环功能提供了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益气滴丸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微血管性心绞痛 冠脉血流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明亮 王泊然 +1 位作者 惠慧 郑晓群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8期699-703,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个复杂的组成部分,随着基础研究及诊断技术的发展,该疾病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现就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最新观点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识别和管理。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 内皮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MR灌注成像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帆 蒋宇婷 +1 位作者 李春平 李睿(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9-574,共6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是指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结构、功能或血管外发生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常见的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等多种非缺血性心肌病均可发生CMVD,是疾病发...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是指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结构、功能或血管外发生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常见的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等多种非缺血性心肌病均可发生CMVD,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心脏MR(CMR)灌注成像无创、无辐射,能准确定性、定量评估CMVD。就CMR成像在常见非缺血性心肌病CMVD中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非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阿卜杜休库尔·玉素甫 张臻(综述) 邹建洲(审校)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8-382,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一种在无阻塞性冠心病的情况下出现心绞痛、心电图为缺血性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表现为结构性、功能性改变以及血管外的改变。可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等无创手段和带有传感器的血管导管...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一种在无阻塞性冠心病的情况下出现心绞痛、心电图为缺血性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表现为结构性、功能性改变以及血管外的改变。可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等无创手段和带有传感器的血管导管等有创手段评估及诊断CMD。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高血压、蛋白尿、尿毒症毒素、贫血、矿物质代谢障碍和慢性炎症状态通过一系列特殊机制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不良重塑与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引起C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病理生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无创性定量评估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于海源 杜国庆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0期1998-2003,共6页
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程度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恰当的术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创性定量评估可以准确评估CMD,但其为有创检查,专业性... 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程度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恰当的术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创性定量评估可以准确评估CMD,但其为有创检查,专业性强且操作复杂,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检测方面有一定局限性。而无创性定量评估心肌缺血能客观、准确地早期诊断和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且可以结合其他临床数据,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和优化个体化治疗评估。未来,可将无创性定量评估心肌缺血研究与机器学习相结合,以有利于临床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微循环功能障碍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无创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冠心病诊治领域的黑洞?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进宇 《心电与循环》 2021年第5期461-466,471,共7页
冠状动脉(下称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指影响冠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的一组疾病群,广泛存在于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中,并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由于CMD疾病表现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冠脉微循环的肉眼不可见性,阻碍... 冠状动脉(下称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指影响冠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的一组疾病群,广泛存在于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中,并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由于CMD疾病表现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冠脉微循环的肉眼不可见性,阻碍了CMD诊治的进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CMD的病理生理学、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微血管心绞痛 冠脉血流储备 微循环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枳实总黄酮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唐秀革 莫昌干 +1 位作者 韦颖 韦利元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探讨枳实总黄酮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购置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大鼠采用左心室内注射月硅酸钠制备冠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小、中和... 探讨枳实总黄酮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购置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大鼠采用左心室内注射月硅酸钠制备冠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小、中和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每个组分大鼠10只。分组结束后,空白对照和模型组灌胃等剂量的蒸馏水,缬沙坦组要灌胃缬沙坦悬浊液,小、中和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要分别用0.5mL/100g、1.0mL/100g和2.0mL/100g枳实总黄酮灌胃干预,比较各组心肌细胞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及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结果 缬沙坦组<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线粒体损伤减轻,心肌细胞排列整齐,Z线略平,闰盘正常;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干预后MDA、ROS低于模型组、缬沙坦组、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和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P<0.05);SOD、GSH-Px及NO模型组、缬沙坦组、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和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P<0.05);应激反应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缬沙坦组;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表明,大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干预后Keap1、Nrf2及ARE蛋白高于中剂量枳实总黄酮组>小剂量枳实总黄酮组>缬沙坦组(P<0.05)。结论 枳实总黄酮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中,有助于提高心肌细胞功能水平,减轻机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其机制可能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总黄酮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肌细胞功能 缬沙坦悬浊液 氧化应激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6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王静 姜柏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目的:评估已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以及CMD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 目的:评估已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以及CMD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AMI住院,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完成罪犯血管血运重建,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的患者145例,根据MCE结果分为CMD组及冠状动脉微循环正常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CE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探讨CMD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MD对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145例已行PCI的AMI患者中有87例(60%)存在CMD。与正常组相比,CMD组患者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峰值更高[52.8(8.1,84.0)μg/L vs.18.9(5.7,56.1)μg/L,P=0.005],Killip分级更差(P=0.030),罪犯血管分布不同(P<0.001),且罪犯血管PCI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者更多(65.1%vs.43.1%,P=0.025)。MCE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MD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整体长轴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更差(P均<0.001)。CMD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13.8%vs.1.7%,P=0.013),校正罪犯血管分布、罪犯血管术前TIMI血流及TnI峰值后,CMD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依旧升高(OR=9.120,95%CI:1.152~72.192,P=0.036)。CMD预测已行血运重建的AMI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7(95%CI:0.551~0.804,P=0.03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依然有60%存在MCE检出的CMD,合并CMD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介导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HFpEF中作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沈祥丽 于莉莉 +3 位作者 周阳 王莉 宗永华 陈玉善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07-2812,共6页
心力衰竭(HF)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影响全球超过6000万患者,由于人口老龄化、危险因素负担的增加,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增加[1]。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HF的最常见类型,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多为女性,心血管和非... 心力衰竭(HF)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影响全球超过6000万患者,由于人口老龄化、危险因素负担的增加,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增加[1]。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HF的最常见类型,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多为女性,心血管和非心血管合并证的患病率高[2]。HFpEF患者有典型的HF症状和体征,即呼吸困难,活动耐量降低、活动后恢复时间延长,疲劳、乏力及身体低垂部位水肿[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内皮细胞 心肌肥大 心脏纤维化
原文传递
中医药防治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宋雨晴 符德玉 +4 位作者 周训杰 桂明泰 郑韫霆 王明珠 马玉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血运重建方式,但存在术后心绞痛反复发作的问题。现代医学多使用替罗非班、尼可地尔等药物或应用血栓抽吸等机械方法防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然而不能达到满意疗效。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血运重建方式,但存在术后心绞痛反复发作的问题。现代医学多使用替罗非班、尼可地尔等药物或应用血栓抽吸等机械方法防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然而不能达到满意疗效。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通过中药、针灸及功法等疗法,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提高生活质量。综述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提供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胸痹心痛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