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9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减贫赋能成效评价研究——基于产能合作视角
1
作者 王志章 向志丹 李梦竹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2,共15页
国际产能合作与减贫作为最鲜活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创新实践形式之一,大大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贫进程,为分享减贫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奔向金色十年”积累了宝贵的... 国际产能合作与减贫作为最鲜活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创新实践形式之一,大大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贫进程,为分享减贫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奔向金色十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章通过文献系统梳理、数据挖掘等方法,厘清了“一带一路”赋能产能合作减贫理论路径,即政策沟通是产能合作减贫的前提与保障,设施联通是有效开展合作的基础,贸易畅通是提升益贫性的加速器,资金融通是合作的强大支撑,民心相通是良好合作环境保证的理论路径,比较全面、系统地评价十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能合作取得的减贫成就,总结了一些好做法,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加快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加强全方位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积极克服项目推进阻碍,进一步深化自由贸易,持续拓宽合作资金渠道等方面优化策略,对“携手奔向金色十年”,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沿线国家早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既定减贫目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产能合作 减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的减贫效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玉娟 董子婧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6,共16页
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程度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沿线国家是否具有优良的减贫效应,减贫效应是否会因国家属性不同而产生异质性的影响,这种减贫效应又是通过何... 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程度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沿线国家是否具有优良的减贫效应,减贫效应是否会因国家属性不同而产生异质性的影响,这种减贫效应又是通过何种渠道、何种机制来传导的,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对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63国的面板数据,依照所属区域大致将沿线63个国家划分为六大板块,构建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减贫效应相关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减贫效应,并采取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探索直接投资的减贫效应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降低东道国贫困率的成效显著,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拉力”,显著地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贫困人口的减少。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减贫效应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区域偏向性,也不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绝对界限;以“是否布局有孔子学院”作为代理变量来衡量文化距离的远近,在“文化距离近”的国家效果更为优良,而对于“文化距离远”的国家影响并不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挥减贫作用的过程中,就业创造与基础设施建设承担了部分中介效应的功能,通过这两种机制,东道国经济的自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通过创造就业岗位与完善基础建设“双渠道”,提升东道国的自生能力,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发展步入良性循环。通过关注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贫困地区潜在市场的比较优势,来实现自主减贫。与“输血式”减贫相比,这种“造血式”的减贫方式以提升自生能力为导向,更为有效而持续。为避免模型中内生性问题对研究结论的影响,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重新进行回归,原结论仍然成立;为保证文章实证分析结论的可靠性,采取分别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最终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以就业岗位创造为本、以人才培训为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进一步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促进减贫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对外直接投资 减贫效应 “输血式”减贫 “造血式”减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型减贫:中国模式与世界意义
3
作者 蒋南平 汪小雨 蒋海曦 《经济研究参考》 2025年第1期5-24,共20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减贫成效的特征事实分析,深入探讨并研究了主观能动性对减贫的影响作用。同时,本文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减贫措施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并与中国的减贫状况进行了比较;总结了典型国家和地区在财政减贫、教育减贫、就业减贫等方... 本文通过对中国减贫成效的特征事实分析,深入探讨并研究了主观能动性对减贫的影响作用。同时,本文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减贫措施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并与中国的减贫状况进行了比较;总结了典型国家和地区在财政减贫、教育减贫、就业减贫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了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减贫政策及其与教育提升、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认为,中国主动型减贫的经验是,减贫过程中,在外界引导或无引导情况下,应主动改变致贫因素;强化有助于脱贫并防止返贫的主观意愿和自觉行动;摆脱贫困不仅要从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入手,更要关注贫困群体及个体的主观因素;通过帮扶降低原有环境对贫困人口形成狭隘心理的影响;鼓励贫困人口摆脱固有思维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用自身力量维护自身脱贫成果。同时,相较国际减贫状况而言,中国减贫体现了主动性、创造性、广泛性、持续性、有效性、前瞻性等特征,中国创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动型减贫”模式,中国的“主动型减贫”模式为世界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提出了中国减贫成功不仅源于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努力,也离不开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第二,首次归纳了中国“主观为主,客观为辅”的主动型减贫模式;第三,提出了在未来,中国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国际教训,扩大减贫成果,加强贫困人口的心理建设,提升其自主脱贫能力,以维护脱贫成果并推动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型减贫 中国模式 世界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贫困陷阱:大别山区乡村旅游减贫共富效应的实现路径
4
作者 李昱霆 胡芬 《可持续发展》 202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在我国全面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贫困陷阱的内涵已从传统的绝对贫困演变为相对贫困、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等新的形式,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障碍。深入探讨乡村旅游对贫困陷阱... 在我国全面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贫困陷阱的内涵已从传统的绝对贫困演变为相对贫困、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等新的形式,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障碍。深入探讨乡村旅游对贫困陷阱的作用机制,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与适应性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DEA模型,以大别山区具代表性的县域为例,选取乡村旅游的热度、投入、创收作为投入变量,经济贫困、教育贫困、健康贫困作为产出变量,进行乡村旅游在减贫与共富方面的效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地区存在规模效率下降的问题,亟需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管理水平。建议合理控制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投入,着力提升管理与运营能力,推动精准化与智能化发展。通过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与动态管理模式,集中资源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并以灵活的管理策略应对市场变化,确保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与效益最大化。此外,通过对维持高效率县域的具体举措进行分析,总结并提炼出乡村旅游作用于贫困陷阱、实现减贫与共富效果的具体路径。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trap has evolved from traditional absolute poverty to new forms such as relative poverty,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and uneven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becoming an important obstacle to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s impact on poverty trap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adaptive regula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Using the DEA model, taking representative counties in the Dabie Mountains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selects the popularity, investment, and income generation of rural tourism as input variables and economic poverty, education poverty, and health poverty as output variables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tourism in poverty reduction and wealth sharing.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re is a problem of declining scale efficiency in some regions,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e management levels. It is suggested to reasonably control th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of rural tourism facilities, focus on improving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mote precise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Through data-drive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dynamic management models, we concentrate resources to create high-quality tourism experiences and respond to market changes with flexibl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ensure optim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maximum efficiency. In addition, by analyzing specific measures to maintain high-efficiency counties, we summarize and extract the specific path for rural tourism to play a role in poverty traps and achieve poverty reduc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贫困陷阱 大别山 减贫共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素养、相对贫困与农村家庭减贫韧性
5
作者 周迪 周嘉麒 《新经济》 2025年第1期126-154,共29页
在建设数字乡村和迈向共同富裕的双重时代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对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深入探讨其具体影响机制以更好地提升相对贫困治理成效,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从韧性治理视角出发,... 在建设数字乡村和迈向共同富裕的双重时代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对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深入探讨其具体影响机制以更好地提升相对贫困治理成效,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从韧性治理视角出发,将数字素养纳入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成效的动态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了数字素养对农村家庭减贫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素养是弥合数字使用鸿沟的关键因素,对农村家庭减贫韧性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有助于实现脱贫目标,更能在此基础上推动持续脱贫的实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素养不仅能提高相对贫困治理效率,还能推动农村地区的公平发展。此外,数字娱乐素养打破了传统“娱乐无用论”的观念,对减贫韧性具有正向作用,但从较长远角度来看,这种作用存在固化趋势。本文研究结论对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相对贫困 减贫韧性 数字乡村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研究
6
作者 陈文美 赵羽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部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障弱势群体生存和减轻弱势群体生活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家庭金融收入调查(CHFS)”2017、2019年2期数据,以家庭为单位,分别以国际贫困线、低保线和相对贫困...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部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障弱势群体生存和减轻弱势群体生活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家庭金融收入调查(CHFS)”2017、2019年2期数据,以家庭为单位,分别以国际贫困线、低保线和相对贫困线为贫困标准探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兜底线”的研究提供借鉴。结果显示:3种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均发挥了减贫效应,减贫效果为国际贫困线>低保线>相对贫困线,且在地区间存在差异性,当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常态化增长机制和动态补贴机制,适度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强低保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注重低保制度的公平正义,进一步缩小地区差异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减贫效应 贫困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面板数据的数字普惠金融减贫增收效应研究
7
作者 姚文俊 《南方农业》 2025年第5期90-100,共11页
基于2011—2022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检验农业发展水平在其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及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如何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效应。结... 基于2011—2022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检验农业发展水平在其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及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如何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效应。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农村居民收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发展水平在当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且数字普惠金融在提高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存在2种门槛效应,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因此应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与应用,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让金融发展能够惠及到不同地区,更好地助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居民收入 减贫增收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者科计划”旅游减贫方法的经验与反思
8
作者 杨兵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5,共3页
当我们开始探讨旅游作为一种减贫方法时,背后隐藏一种工具理性思维,随即引导出一个关键问题:旅游作为一种方法,如何能够有效促进减贫事业?要回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应旅游减贫这种方法如何不同于其他减贫方法,如何在实践策略层面提供... 当我们开始探讨旅游作为一种减贫方法时,背后隐藏一种工具理性思维,随即引导出一个关键问题:旅游作为一种方法,如何能够有效促进减贫事业?要回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应旅游减贫这种方法如何不同于其他减贫方法,如何在实践策略层面提供一些案例经验参考。基于参与云南“阿者科计划”5年驻村建减贫项目经历,笔者溯源了该村的旅游减贫方法施行历程,有以下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减贫 有效促进 经验与反思 驻村 减贫方法 减贫事业 策略层面 工具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减贫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郭锐欣 陈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数字普惠金融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对农村地区借贷、消费及农产品贸易等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采用中国2013—2019年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数字普惠金融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对农村地区借贷、消费及农产品贸易等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采用中国2013—2019年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农村地区“离土不离乡”式非农就业在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非农就业 农村减贫 城乡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医疗保险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CFPS 2018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文剑 罗梁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CFPS 2018)的数据,以相对贫困线作为贫困标准,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评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效应及其异质性。整体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医疗保险减贫效应显著,在相对贫困线标准下降低了43.0%的贫困...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CFPS 2018)的数据,以相对贫困线作为贫困标准,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评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效应及其异质性。整体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医疗保险减贫效应显著,在相对贫困线标准下降低了43.0%的贫困发生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医疗保险减贫效应在年龄、性别方面存在差异:在年龄方面,农村医疗保险对于中老年人的减贫效应更为显著;在性别方面,农村医疗保险对于女性的减贫效应总体高于男性。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减贫的制度效能,建议:优化医疗保险内部制度设计,强化经济绩效;下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健康绩效;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医疗保险减贫效应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医疗保险 减贫 相对贫困 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知识体系视角下的新时代中非减贫合作 被引量:3
11
作者 安春英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共11页
贫困治理是“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振兴的核心关切,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国际减贫理论与实践。进入新时代,在中非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非减贫... 贫困治理是“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振兴的核心关切,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国际减贫理论与实践。进入新时代,在中非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非减贫合作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标识,通过深化基础设施合作、加强产能合作、加速贸易畅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等路径,有力推进了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在合作共赢的对非减贫合作过程中,秉持“真实亲诚”与正确义利观,保持战略或政策对接、制度规则互通和理念协调一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世界意义。未来,将中非“减贫之路”作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路径,提升中非减贫合作方案的精准性,探索中非减贫知识产品共享新机制,将是中非双方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非减贫合作 自主知识体系 全球发展倡议 贫困治理 “一带一路”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南亚减贫合作相关报道媒介议程设置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臻 泽玉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文章通过梳理2013-2021年间《印度时报》《加德满都邮报》《每日太阳报》《黎明报》对中国脱贫攻坚以及中国-南亚减贫合作的相关报道,分析了这几个国家不同媒体的报道内容,得出以下结论:印度主流媒体利用“西藏问题”对中国脱贫攻坚成... 文章通过梳理2013-2021年间《印度时报》《加德满都邮报》《每日太阳报》《黎明报》对中国脱贫攻坚以及中国-南亚减贫合作的相关报道,分析了这几个国家不同媒体的报道内容,得出以下结论:印度主流媒体利用“西藏问题”对中国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攻讦,针对“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在南亚域内中国减贫经验推广的相关报道进行消极议程设置;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主流媒体相关议程设置呈现出积极导向;尼泊尔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则碍于各大国之间地缘政治的“博弈”呈现中立态度。研究发现,中国脱贫攻坚经验推广以及对南亚地区减贫合作的对外传播声音依然有待增强,这不仅有利于树立中国大国担当的形象,而且对中国与南亚区域内相关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减贫合作机制产生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主流媒体 中国脱贫攻坚 中国-南亚减贫合作 议程设置 “一带一路”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梦婷 《中国市场》 2024年第11期195-198,共4页
基于农村金融理论、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和信贷减贫理论,关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和信用体系建设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影响,总结新时代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需求,深入探究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及贫困农户等参与主体间... 基于农村金融理论、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和信贷减贫理论,关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和信用体系建设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影响,总结新时代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需求,深入探究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及贫困农户等参与主体间的有效协作机制,提炼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趋势和特征,揭示出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得出其减贫效应实现的具体路径选择,进而提出措施与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指导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和改革,更好地实现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提升金融扶贫成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供应链金融 金融减贫机制 信贷减贫效应 乡村振兴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中国--南亚减贫合作成效与路径优化
14
作者 王志章 杨平 《南亚研究季刊》 CSSCI 2024年第3期78-97,158,159,共22页
中国—南亚减贫合作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以高层互信、顶层规划、部门执行、具体对接等系列制度安排为指导,围绕经济、人文、减灾等具体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国际减贫协作,从而助力南亚国家减贫。尽管中国—南亚减贫合作... 中国—南亚减贫合作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以高层互信、顶层规划、部门执行、具体对接等系列制度安排为指导,围绕经济、人文、减灾等具体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国际减贫协作,从而助力南亚国家减贫。尽管中国—南亚减贫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减贫合作机制亟须完善;经贸合作有待加强;冲突、腐败及治理效能低下;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等。为此,应从始终坚持元首外交引领、健全完善减贫合作机制、顺势深化经贸合作、大力培育民生项目、加强地区安全协作等方面提出策略优化,助推南亚国家减贫事业进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南亚 减贫合作 成效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保护补偿促进沿海地区减贫回顾
15
作者 张健 宋文婷 +3 位作者 纪大伟 武双全 林伟龙 石远灵 《自然资源情报》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被认为是改善区域间贫富差距的有效措施,有助于达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双重目标。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施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渔业生产转型升级及周边区域产业发展对渔民收益、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均衡...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被认为是改善区域间贫富差距的有效措施,有助于达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双重目标。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施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渔业生产转型升级及周边区域产业发展对渔民收益、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对促进渔民收益增加和乡村振兴的作用,并针对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制定提出了建议,以更好地推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保护补偿 沿海地区 减贫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减贫效应——基于东盟八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6
作者 吴崇伯 李岚睿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5,共13页
减贫合作是新时期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的核心要务。东盟国家面临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亟待提升减贫韧性。基于对外直接投资视角,结合2003—2019年东盟八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东盟国家贫困水平之间的... 减贫合作是新时期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的核心要务。东盟国家面临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亟待提升减贫韧性。基于对外直接投资视角,结合2003—2019年东盟八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东盟国家贫困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显著降低了东盟国家的贫困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增强了其减贫韧性。异质性检验表明,政治互信、地理距离、营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显著影响了减贫效应。据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下,双方应优化益贫式增长路径,改善投资环境,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投资,以此加快东盟的减贫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 贫困治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减贫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发展影响农民减贫增收的作用机制——基于收入结构的实证分解与检验
17
作者 邹薇 张震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9-192,共14页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农业发展是否影响、如何影响农民减贫增收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证上仍存在较多分歧。基于此,该研究采用1994—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并与2010—2020年CFPS微观数据相匹配,通过构建两部门理论模型,分析农业...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农业发展是否影响、如何影响农民减贫增收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证上仍存在较多分歧。基于此,该研究采用1994—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并与2010—2020年CFPS微观数据相匹配,通过构建两部门理论模型,分析农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增收效应与减贫效应,进一步检验农业发展影响农民减贫增收的具体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①农业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农民务农收入与非农收入,还通过农业生产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非农就业效应的中介传导途径作用于务农收入与非农收入,降低了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深度,但对贫困强度影响不显著。②总体上,农业发展提升务农收入的作用占比为54.94%,提升非农收入的作用占比为45.06%。③农民减贫成效的23.36%源自农业发展提升务农收入所致,76.64%源自农业发展溢出作用实现的非农收入提升;但在粮食主产区内,农业发展通过提升务农收入对农民减贫成效的贡献超过40%。该研究为中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收入结构 减贫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东盟国家减贫合作效能评价及策略优化研究
18
作者 王志章 魏月寒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5期51-64,共14页
中国—东盟紧密合作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样本,促进了东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和平发展和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然而,东盟部分国家的贫困问题仍然严重,减贫任重道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 中国—东盟紧密合作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样本,促进了东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和平发展和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然而,东盟部分国家的贫困问题仍然严重,减贫任重道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是中国式方案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减贫合作中的根本指向和内在机理。以“五通”为维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数据挖掘比较系统地评价中国—东盟十年来的减贫合作,发现“五通”方面主要取得以下成效:一是保持政策沟通顺畅,减贫合作目标导向明确;二是设施联通加快推进,包容性发展成效显著;三是提升贸易畅通水平,益贫性市场建设惠及更多普通群众;四是拓宽资金融通内涵,金融服务能力增强;五是创新民心相通形式,多边合作民意基础更牢。虽然中国—东盟减贫合作成效显著,但也面临域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和挑战,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层面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合作障碍。据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坚定航向,借助减贫惠民生扩大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完善机制,确保中国—东盟减贫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市场,推动经济的共同繁荣;培养人才,提升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东盟 减贫合作 成效评价 包容性发展 金融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的争论与回应——《减贫: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多重效应》评介
19
作者 高文书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可以实现劳动力及附载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并缓解贫困。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规模劳动力流动与贫困演进的特征事实与之形成了“典型悖论”:劳动力流动不仅未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带来农村人口结构的“畸形...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可以实现劳动力及附载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并缓解贫困。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规模劳动力流动与贫困演进的特征事实与之形成了“典型悖论”:劳动力流动不仅未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带来农村人口结构的“畸形化”和产业的“空洞化”,农村贫困依然突出。那么,中国劳动力流动对贫困影响究竟如何?其特殊性何在?需要何种顶层设计和政策调整?劳动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樊士德教授的新著《减贫: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多重效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出版)对此进行了系统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减贫效应 空洞化 特征事实 农村贫困 缓解贫困 多重效应 中国人口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与中国减贫奇迹——基于合成控制法的新证据
20
作者 陈太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1-64,共14页
识别中国改革开放减贫奇迹的净效应及机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构建包含改革开放、消费增长和居民福利的动态结构模型,首次采用合成控制法科学评估改革开放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及机理,并采用反事实模拟方法测算福利效应。研究... 识别中国改革开放减贫奇迹的净效应及机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构建包含改革开放、消费增长和居民福利的动态结构模型,首次采用合成控制法科学评估改革开放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及机理,并采用反事实模拟方法测算福利效应。研究发现,改革开放的实施使得中国1978年以来消费增长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增进相当于永久每年给每人3 446元;改革开放通过推动收入增长的渠道促进消费增长。文章基于消费增长福利效应视角,剖析改革开放创造的伟大减贫成就,这对于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解决居民消费不足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减贫奇迹 消费增长 福利增进 合成控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