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因子VII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贞琼 王玉梅 +1 位作者 刘建社 邓安国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13,共3页
为了探讨凝血因子VII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检测了2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激活的因子VII水平(FVIIa)、血浆因子VII活性(FVIIc),血浆因子VII酶原激活(FVIIAg)水平,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 为了探讨凝血因子VII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检测了2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激活的因子VII水平(FVIIa)、血浆因子VII活性(FVIIc),血浆因子VII酶原激活(FVIIAg)水平,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水平,并与26例健康人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激活的因子VII水平(FVIIa),血浆因子VII活性(FVIIc).血浆因子VII酶原激活(FVII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凝血因子VII异常可能是肾病综合征惠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的潜在因素,如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通过调控因子VII水平及活性,可能有助于缓解其高凝状态,减少其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凝血因子vii 栓栓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先天性凝血因子VII缺乏一例报道
2
作者 赵伟 孙志群 +2 位作者 张立明 尹延娥 刘欣 《亚洲儿科病例研究》 2015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发现的1例新生儿先天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因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发现皮肤出血点,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经送检凝血因子VII:C 0....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发现的1例新生儿先天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因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发现皮肤出血点,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经送检凝血因子VII:C 0.5%,提示凝血因子VII缺乏症,送检其父母、姐姐的凝血因子VII C分别为:28.5%、31.0%、和25.2%,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经反复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新生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治疗效果不满意,应及时完善凝血因子检查,以避免漏诊、误诊,延误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先天性凝血因子vii缺乏 新生儿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汉族健康者凝血因子VII R353Q基因型的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志军 柏承文 +4 位作者 王水云 甘美连 黄璐璐 朱莹 林秀华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1007-1008,共2页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VII(coagulationf actor VII,FVII)R353Q基因多态性在华南汉族健康者人群中的分布。方法提取华南汉族60名正常健康者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述人群的FVII R353Q...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VII(coagulationf actor VII,FVII)R353Q基因多态性在华南汉族健康者人群中的分布。方法提取华南汉族60名正常健康者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述人群的FVII R353Q基因型。结果华南汉族人群FVII基因R353Q具3种基因型(RR,RQ,QQ),FVII等位基因R、Q基因频率在人群中分别为90.9%,9.1%。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论华南汉族健康人群凝血因子VII基因R353Q多态具3种基因型(RR,RQ,QQ),R等位基因携带频率明显高于Q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ii 基因多态性 华南汉族 健康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汉族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因子VII R353Q基因型的检测
4
作者 黄志军 王水云 +5 位作者 甘美连 李体远 朱莹 林秀华 黄璐璐 柏承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75-1577,共3页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II(CFVII)R353Q基因多态性在华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心肌梗死MI患者的关系。方法提取华南汉族78例心肌梗死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人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述...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II(CFVII)R353Q基因多态性在华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心肌梗死MI患者的关系。方法提取华南汉族78例心肌梗死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人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述人群的CFVII R353Q基因型,分析正常人群及心肌梗死者基因型频率的不同。结果华南汉族人群凝血因子CFVII基因R353Q多态具3种基因型(RR,RQ,QQ),CFVII等位基因R、Q基因频率在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4%、2.6%和90.9%、9.1%。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R353Q等位基因频率在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MI患者R等位基因携带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FVII R353Q中Q等位基因对华南汉族心肌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凝血因子CFVII基因R353Q多态的遗传性差异在华南汉族MI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凝血因子vii 基因多态性 华南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FDA批准Sevenfact(重组凝血因子VIIa-jncw)治疗伴抑制物血友病A和血友病B
5
作者 夏训明(编译)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70-270,共1页
2020年4月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Sevenfact(重组凝血因子VIIa-jncw)用于12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治疗伴抑制物血友病A和伴抑制物血友病B。Sevenfact的有效成分重组凝血因子VIIa-jncw来源于转基因兔子。血友病A和血友病B均为... 2020年4月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Sevenfact(重组凝血因子VIIa-jncw)用于12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治疗伴抑制物血友病A和伴抑制物血友病B。Sevenfact的有效成分重组凝血因子VIIa-jncw来源于转基因兔子。血友病A和血友病B均为先天性疾病,其原因是患者体内分别缺乏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血友病患者如果伴有抑制物的话可能会对因子替代治疗药物无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病B 友病患者 友病A 凝血因子vii 先天性疾病 抑制物 因子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用于暴发性肝衰竭凝血障碍的研究
6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6年第1期25-25,共1页
回顾临床所见以及阅读完整的预知信息发现,通过传统方法去纠正暴发性肝功能襄竭(FHF)中严重的凝血障碍是困难的。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rFVIIa)是一种抗血友病因子,其已经显示出治疗肝病中凝血障碍的希望。我们的目的是回顾我们在... 回顾临床所见以及阅读完整的预知信息发现,通过传统方法去纠正暴发性肝功能襄竭(FHF)中严重的凝血障碍是困难的。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rFVIIa)是一种抗血友病因子,其已经显示出治疗肝病中凝血障碍的希望。我们的目的是回顾我们在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使用rFVIIa的经验。并且将这些结果与常规疗法加以比较。我们对15例在King’s学院接受规范正位肝移植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病人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肝衰竭 活化因子 障碍 凝血因子vii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重组 友病因子 常规疗法 King 肝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VII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杨海波 《现代实用医学》 2013年第8期933-934,共2页
目的观察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VI(IrFVIIa)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方法观察及比较16例严重创伤患者在注射rFVIIa前和注射2 h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溶指标D-二聚体,... 目的观察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VI(IrFVIIa)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方法观察及比较16例严重创伤患者在注射rFVIIa前和注射2 h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溶指标D-二聚体,血小板活化率、聚集率以及血小板常规计数。结果治疗前后PT、APTT、FIB及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活化血小板,血小板1 min聚集率、5 min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明显变化(>0.05)。结论 rFVIIa能维护并加强了血小板的功能,迅速建立且恢复以及加速了处于紊乱、低下的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功能 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v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对热射病凝血紊乱的影响和预后价值研究
8
作者 王亚明 谢春平 叶妙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8-10,共3页
分析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对热射病凝血紊乱的影响和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31例热射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 两个组别,A 组有患者15 例,B 组有患者16例。为研究组基础治疗联合重组活化凝... 分析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对热射病凝血紊乱的影响和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31例热射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 两个组别,A 组有患者15 例,B 组有患者16例。为研究组基础治疗联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rFⅦ(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rFⅦa)治疗,对照组则提供基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和预后情况。结果 B组治疗后的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Ⅷ及FⅩ均明显高于A组,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和D-D均明显低于A组,FIB明显高于A组,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DBIL和IBIL,以及LDH均明显低于A组(P<0.05);研究组的ICU治疗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6.25%,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可改善热射病凝血紊乱,降低病死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 热射病 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凝血因子Ⅶ基因在CHO-K1细胞中的瞬时表达与鉴定
9
作者 肖薇 赵睿 +4 位作者 李长清 曹海军 刘彬 肖小璞 林方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90-993,共4页
目的在CHO-K1细胞中瞬时表达所克隆的人凝血因子Ⅶ(FⅦ)的cDNA序列并表达其产物。方法首先从HepG2细胞中克隆人FⅦcDNA序列,将克隆得到的序列连接到pMD18-T载体上经测序验证后,将其与pcDNA3.1载体连接,构建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F... 目的在CHO-K1细胞中瞬时表达所克隆的人凝血因子Ⅶ(FⅦ)的cDNA序列并表达其产物。方法首先从HepG2细胞中克隆人FⅦcDNA序列,将克隆得到的序列连接到pMD18-T载体上经测序验证后,将其与pcDNA3.1载体连接,构建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FⅦ。将构建得到的表达质粒瞬时转染CHO-K1细胞,72 h取样,采用ELISA、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对细胞上清液和细胞裂解物作鉴定。结果克隆得到的序列经NCBI比对后为FⅦ转录突变体Ⅱ基因序列,克隆得到的基因未见氨基酸突变,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FⅦ经PCR、双酶切、测序验证正确。ELISA法未在上清中检测到目的蛋白,而在细胞裂解液中检测到了目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表达产物有与FⅦ标准品类似的分子量为50 kD左右的特异性条带。结论在转染后的CHO-K1细胞裂解液上清中成功表达了hFⅦ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ii CHO—K1细胞 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高凝状态与凝血因子Ⅶ 被引量:5
10
作者 方峻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9年第3期157-159,共3页
凝血因子VII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因子,其在人类生理及病理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尿毒症时凝血因子VII异常可能是此类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心血管源性死亡高发生率的潜在原因,研究此异常及其可能机制对预防和减少血栓栓... 凝血因子VII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因子,其在人类生理及病理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尿毒症时凝血因子VII异常可能是此类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心血管源性死亡高发生率的潜在原因,研究此异常及其可能机制对预防和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尿毒症时凝血因子VII的异常,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ii 尿毒症 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杂合性突变Arg304Gln和Arg304Tr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
11
作者 丁秋兰 王鸿利 +5 位作者 王学锋 王明山 傅启华 武文漫 胡翊群 王振义 《检验医学教育》 2002年第4期39-42,48,共5页
目的:探讨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突变序列... 目的:探讨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突变序列克隆入pGEM T—easy质粒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在8号外显子上有两种基因突变:11348位C→T突变和11349位G→A突变。pGEM T—easy质粒克隆测序结果显示上述两种突变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CGG)304Trp(TGG)和Arg(CGG)304Gln(CAG)双重杂合性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为11349位G→A和11348位C→T杂合突变;先证者的弟弟FⅦ基因为正常野生型;其哥哥和3个子女均为杂合性突变。PCR辅助限制性酶切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结论:先证者FⅦ基因突变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304Trp和Arg304Gln双重杂合性突变,此种突变类型的组合尚属首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杂合性突变 Arg304Glh Arg304Trp 遗传性凝血因子vii缺陷症 基因突变 实验表型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与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12
作者 黄晖 贾绍斌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857-859,共3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凝血因子vii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组织因子途径的改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晓凡 文志斌 +2 位作者 肖振军 李俊成 贺石林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469-471,共3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VII(FVII:C、FVIIa)的变化,探讨血浆TF、TFPI、FVII在组织因子途径的改变。方法FVII: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FVII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以发色... 目的观察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VII(FVII:C、FVIIa)的变化,探讨血浆TF、TFPI、FVII在组织因子途径的改变。方法FVII: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FVII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以发色底物法测定TF、TFPI活性。观察对象包括38例高血压,40例冠心病患者以及35名健康正常人。结果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血浆TF与TFPI的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但TF增高程度较TFPI更为显著,故均存在TF/TFPI比值升高;且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浆FVII:C、FVII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FVI Ia/FVII:C比值亦增大。与高血压组相比,冠心病组TF/TFPI比值增高更为明显(P<0.001),但FVIIa/FVII:C比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TF/TFPI、FVIIa/FVII:C比值增高,提示存在一定的高凝倾向;并且冠心病这种倾向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凝血因子v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循环中白细胞组织因子活性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14
作者 魏文宁 方峻 +2 位作者 杨焰 杨锐 熊丽丽 《微循环学杂志》 2008年第3期47-50,55,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辅助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白细胞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测定方法。方法:利用动态监测法测定脂多糖(LPS)刺激后单个核白细胞(MLC)的TF-PCA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TF抗原的表达,以鉴定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并进...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辅助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白细胞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测定方法。方法:利用动态监测法测定脂多糖(LPS)刺激后单个核白细胞(MLC)的TF-PCA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TF抗原的表达,以鉴定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凝血动力学指标变化与细胞数、LPS浓度、反应时间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TF-PCA在内源性乏凝血因子Ⅷ、Ⅸ血浆凝固中显示明显的促凝活性,而外源性乏凝血因子Ⅶ、Ⅹ则未显示TF-PCA;TF-PCA与凝血动力学的凝固延迟时间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呈良好的负、正相关(r=-0.986、r=0.928);LPS对MLC刺激上调TF表达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由此印证了本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论:凝血动力学检测能较简单、快捷的检测MLC的TF-PCA,并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组织因子 临床意义 液循环 凝血因子vii 测定方 活性 跨膜糖蛋白 活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中7个凝血基因的多态性:对66155例冠心病患者及91307例对照者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Higgins J.P. J. Danesh 马超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8期8-9,共2页
Background: Variants of certain haemostatic genes(such as that encoding factor V Leiden)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but studies of such variants in coronary disease have reported apparently ... Background: Variants of certain haemostatic genes(such as that encoding factor V Leiden)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but studies of such variants in coronary disease have reported apparently conflicting results. We did meta-analyses on seven such haemostatic genetic variants for which the available evidence on each comprises at least 5000 coronary disease cases and at least 5000 controls. Methods: Meta-analyses were done of 191 studies in relation to factor V G1691A(ie, factor V Leiden), factor VII G10976A, prothrombin G20210A,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 [-675] 4G/5G, and three platelet glycoprotein(GP)receptor variants(GPIa C807T, GPIbα T[-5]C,GPIIIa C1565T), involving a total of 66 155 coronary disease cases and 91 307 controls. We explored potential sources of heterogeneity. Findings: In a combined analysis of all studies, the per-allele relative risks(RR) for coronary disease of factor V 1691A and of prothrombin 20210A were 1.17(95% CI 1.08-1.28) and 1.31(1.12-1.52), respectively. Combined analyses of studies of the PAI-1 [-675] 4G variant yielded a per-allele relative risk for coronary disease of 1.06(1.02-1.10), but there was an indication of publication bias in these studies. Combined analyses of the factor VII 10976A, GPIa 807T, GPIbα [-5]C, and GPIIIa 1565T varian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overall associations with coronary disease, yielding per-allele RRs of 0.97(0.91-1.04), 1.02(0.97-1.08), 1.05(0.96-1.13), and 1.03(0.98-1.07) , respectively. Interpretation: The 1691A variant of the factor V gene and the 20210A variant of the prothrombin gene, both of which increase circulating thrombin generation, might each be moderat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coronary disease. Further studies are merited to assess these associations in greater detail(including any gene-gene and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to determine any implications with regard to potential therapies designed to reverse patients prothrombotic phenotype, such as selective plasma factor V or factor Xa inhib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ii 基因的多态性 冠心病患者 荟萃分析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G20210A 静脉栓形成 基因变异 小板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等指标水平测定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古力巴哈尔·阿不都西 胡西瑞.艾斯克尔 《河南中医》 2013年第B10期304-304,共1页
目的:就血浆D-二聚体等指标水平测定对慢性肺心痛急性发作期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所收治的34例住院患者,按照血气分析、胸片、症状等将其综合判断分为未缓解组4例和缓解组30例。另外,再选取38... 目的:就血浆D-二聚体等指标水平测定对慢性肺心痛急性发作期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所收治的34例住院患者,按照血气分析、胸片、症状等将其综合判断分为未缓解组4例和缓解组30例。另外,再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缓解纽患者的血pH值、PaCO2、PaO2与急性发作期组相比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而未缓解组的血pH值、PaCO2、PaO2都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30例缓解组患者在治疗之后与急性发作期相比,VⅢ:C、VⅢ:Ag、D-二聚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但是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34例急性期组患者在治疗之后与正常组相比,VⅢ:C、VⅢ:Ag、D-二聚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高。结论:对于慢性肺心病病人的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检测,检测方法简便,能够正确地对体内有无形成肺小动脉血栓进行判定,可以将其作为判定慢性肺心病患者的预后情况、疗效观察、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ii 肺心病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置时间对FⅤ和FⅦ活性测定影响的比对研究
17
作者 徐坤婷 张丽华 +1 位作者 王梅华 曹颖平 《血栓与止血学》 2020年第2期206-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在同一温度(4℃)条件下,不同时间检测FⅤ和FⅦ活性的变化,以探寻检测FⅤ和FⅦ活性的时间范围,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实验室检查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9枸橼酸钠抗凝标本(共120例,包括健康体检人群,止凝血障碍患者,非... 目的探讨在同一温度(4℃)条件下,不同时间检测FⅤ和FⅦ活性的变化,以探寻检测FⅤ和FⅦ活性的时间范围,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实验室检查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9枸橼酸钠抗凝标本(共120例,包括健康体检人群,止凝血障碍患者,非止凝血障碍其他疾病患者,不包括抗凝剂治疗患者),置于4℃环境中,分别与即时、2 h、4 h、6 h、8 h上机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判定结果是否为临床接受。结果FⅤ活性测定2 h与即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4 h、6 h、8 h结果低于即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4 h结果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小于允许误差,为临床可接受,6 h、8 h在20%、10%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大于允许误差,不为临床可接受。FⅦ活性测定2 h、4 h、6 h、8 h结果明显低于即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结果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大部分都大于允许误差,不为临床可接受,只有在2 h的55%、170%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小于允许误差,为临床可接受。结论在低温环境时,FⅤ活性检测应在4 h内完成,而FⅦ活性应尽量即时检测,如条件有限也应在2 h内完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V、凝血因子vii 时间 温度 比对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VII/Fc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hBMSCs中表达的研究
18
作者 刘胜来 陈捷 +5 位作者 王共先 汪泱 汪新辉 余刚 薛金雄 熊礼生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9-343,共5页
目的构建人凝血因子VII(FVII)与免疫球蛋白Fc片段融合基因(mFVII/Fc)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中的表达情况,获取mFvII/Fc稳定表达的干细胞载体。方法体外克隆人凝血因子VII,用点突变技术在基... 目的构建人凝血因子VII(FVII)与免疫球蛋白Fc片段融合基因(mFVII/Fc)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中的表达情况,获取mFvII/Fc稳定表达的干细胞载体。方法体外克隆人凝血因子VII,用点突变技术在基因水平将341部位Lys突变为Ala后,利用DNA连接酶与免疫球蛋白IgG1 Fc片段的基因融合,经酶切整合,测序鉴定后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为重组mFVII/Fc慢病毒载体,鉴定载体构建成功后,测定慢病毒滴度。确定转染第三代hBMSCs的最佳MOI值后批量转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情况,RT—PCR、ELISA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对mFVII/Fc的mRNA及蛋白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所构建融合基因与GenBankID:AF272774对比,除同义变异外完全相符;包装的慢病毒滴度为2×10^8TU/ml;hBMSCs鉴定结果为CD+(98.08%)、CD+(97.63%)、CD;(0.31%)、CD+(0.58%);转染hBMSCs72h后的效率为(84±3)%,经RT—PCR及ELISA证实转染mFVII/Fc基因的hBMSCs有大量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实验成功获得了融合基因的hBMSCs稳定遗传表达载体,为靶向前列腺癌组织因子研究及肿瘤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ii与Fc片段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融合基因 慢病毒载体
原文传递
融合蛋白1hFVII-LDM的制备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胡莲 廖东升 吴传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9期976-982,共7页
该文主要研究了强化融合蛋白lhFⅦ-LDM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PCR和重叠PCR的方法构建了pET19b-lhFⅦ-LDP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BL21,经IPTG诱导后表达并用Co^(2+)亲和层析纯化lhFⅦ-LDP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融合... 该文主要研究了强化融合蛋白lhFⅦ-LDM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PCR和重叠PCR的方法构建了pET19b-lhFⅦ-LDP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BL21,经IPTG诱导后表达并用Co^(2+)亲和层析纯化lhFⅦ-LDP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正确性,再通过分子重组的方法将lhFⅦ-LDP与力达霉素(LDM)的活性发色团(AE)组装成为强化融合蛋白lhFⅦ-LDM。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鉴定lhFⅦ-LDP与组织因子(TF)的特异性结合作用,利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lhFⅦ-LDM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Hoechst33342染色检测lhFⅦ-LDM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建立了人乳腺癌裸鼠肿瘤模型,研究lhFⅦ-LDM对MDA-MB-231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lhFⅦ-LDM强化融合蛋白在体外能很好的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强化融合蛋白对MDA-MB-231肿瘤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ii LDM 肿瘤抑制 MDA-MB-231细胞 表达纯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