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白娟 杨蓉 贺外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6期1946-195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的体检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 目的探讨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的体检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脓毒症组(60例)、脓毒性休克组(57例)。观察组根据治疗90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TAT、sFlt-1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基于TAT、sFlt-1的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指标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TAT[(12.59±5.35)ng/mL]、sFlt-1[(28.58±4.05)ng/mL]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5±0.88)ng/mL、(16.50±3.6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86、17.065,P<0.001)。脓毒性休克组血清TAT[(15.09±4.99)ng/mL]、sFlt-1[(30.45±3.30)ng/mL]水平高于普通脓毒症组[分别为(10.22±4.57)ng/mL、(26.81±3.9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3、5.429,P<0.001)。死亡组脓毒性休克占比、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降钙素原、TAT、sFlt-1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增加、APACHEⅡ评分增加和血乳酸、TAT、sFlt-1升高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大于病情程度、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血乳酸、TAT、sFlt-1单独预测的AUC(Z=6.525、4.414、4.835、3.787、3.956、3.507,P<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TAT、sFlt-1水平升高与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且基于TAT、sFlt-1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脓毒症患者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对评价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淼 沈玉祥 +2 位作者 袁建军 翟亚萍 商保军 《医学研究通讯》 2005年第6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研究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者10例,另有外周动脉明确血栓栓...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研究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者10例,另有外周动脉明确血栓栓塞并发症者8例,共18例为血栓组;行 TEE 检查未发现 LA 和/或 LAA 血栓且排除血栓栓塞并发症病史者为无血栓组(17例);未行 TEE 检查及排除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房颤患者54例为房颤组,对照组33例为无房颤组。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 TAT、D-D 浓度和 AT-Ⅲ活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F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其 TAT 及 D-D 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无房颤组(P<0.05)。血栓组患者 TAT、DD 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 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 TAT 可能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栓塞危险性 心房颤动患者 价值 血栓栓塞并发症 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房颤患者 凝血系统 外周动脉 AT- 分子标志物 左心耳血栓 发色底物法 TAT 浓度变化 对比分析 患者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何晓彤 文尚武 唐世超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11,共3页
在血液凝固与抗凝过程中,凝血酶与抗凝血酶Ⅲ(ATⅢ)以一定摩尔浓度结合,生成酰基共价键结合的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TAT 复合物),该复合物的生成量与生成率可能是体内抗凝、凝血物质活化的标志。目前常以ELISA... 在血液凝固与抗凝过程中,凝血酶与抗凝血酶Ⅲ(ATⅢ)以一定摩尔浓度结合,生成酰基共价键结合的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TAT 复合物),该复合物的生成量与生成率可能是体内抗凝、凝血物质活化的标志。目前常以ELISA 法检测血浆TAT 复合物含量,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该项指标有益于检测血栓形成,对抗凝及溶栓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作用,对DIC 的诊断较准确,且恶性肿瘤等患者血浆TAT 复合物含量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抗凝血酶 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白蛋白尿患者血中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增加
4
作者 和文洲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160-160,共1页
合并肾脏病的糖尿病患者,闭塞性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有报告提出与血液凝固、纤溶系统有关。新开展的血液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测定.被认为是血液凝固系统亢进的良好指标。作者探讨了糖尿病毛细血管病变对血液TAT的影... 合并肾脏病的糖尿病患者,闭塞性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有报告提出与血液凝固、纤溶系统有关。新开展的血液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测定.被认为是血液凝固系统亢进的良好指标。作者探讨了糖尿病毛细血管病变对血液TAT的影响及糖尿病白蛋白尿与TAT的相关关系。 对象和方法 门诊未做抗凝治疗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1DDM)患者127例。采取随时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白蛋白尿 闭塞性动脉硬化 血液凝固系统 心血管疾病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毛细血管病变 抗凝治疗 相关关系 纤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老年人群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参考区间的研究
5
作者 张蕾 陈壹明 袁慧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3期2844-2848,共5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在北京地区表观健康老年人群中的水平,并建立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表观健康老年人83...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在北京地区表观健康老年人群中的水平,并建立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表观健康老年人839例,其中男418例(60~<70岁141例、70~<80岁135例、≥80岁142例),女421例(60~<70岁145例、70~<80岁140例、≥80岁136例)。采用广州万孚生物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Shine i2900及配套试剂检测TAT和PIC水平,分析其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建立参考区间。结果TAT在各年龄段男性中的水平均低于女性(P<0.01),60~<70岁与70~<80岁中,男性组内和女性组内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80岁与≥80岁中,男性组内和女性组内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IC水平在男性组与女性比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年龄段,男性组内和女性组内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总体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TAT参考区间:男性60~<80岁为0.69~2.42 ng/mL,男性≥80岁为0.87~3.71 ng/mL,女性60~<80岁为0.67~2.82 ng/mL,女性≥80岁为1.00~3.66 ng/mL;PIC参考区间:60~<70岁为0.10~0.89μg/mL,70~<80岁为0.12~0.99μg/mL,≥80岁为0.21~1.06μg/mL。结论健康老年人的TAT和PIC水平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中存在差异,该研究初步建立了北京地区表观健康老年人群的TAT和PIC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参考区间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水平对非瓣膜性房颤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黄玉艳 黄全跃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752-75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前状态的影响以及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前状态的影响以及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组、窦性心律的慢性心力衰竭组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98±0.92 ng/ml vs 2.21±0.50 ng/ml、4.66±0.95 ng/ml vs2.21±0.50 ng/ml,P均<0.01)。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水平与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存在血栓前状态。二者并存时存在血栓前状态,且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明显。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和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或二者共存时的血栓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慢性心力衰竭 血栓前状态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原文传递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高凤威 周琳 +5 位作者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陈鑫 刘艺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n=28)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TAT、TM和t-PAIC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危重型COVID-19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危重型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TAT、TM和t-PAIC水平显著升高(P<0.001)。TAT、TM和t-PAIC与多项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中TAT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最强(r=0.7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346,P<0.05)和t-PAIC(OR=1.128,P<0.05)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TAT、TM和t-PAIC联合诊断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8,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1%。结论联合检测TAT、TM和t-PAIC可有效辅助诊断危重型COVID-19,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和血栓弹力图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赖媛媛 何振业 +4 位作者 沈化清 林一腾 刘熙君 齐军 林勇平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血栓弹力图(TEG)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20例肿瘤患者(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30... 目的 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和血栓弹力图(TEG)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20例肿瘤患者(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基于Caprini评分将肿瘤患者细分为不同血栓风险组,比较各组TAT、PIC、TEG各参数的差异。比较不同肿瘤类型患者3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PIC、TEG各参数诊断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效能。结果 病例组TAT、PIC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极高风险组TAT、PIC高于中/低风险组(P<0.05);肝癌、肺癌、肠癌、胃癌患者TAT、PIC水平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EG评价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性分别为85.0%、55.0%、56.70%,特异性分别为93.3%、81.7%、7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72、0.63。结论 TAT、PIC可早于TEG提示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能更好地提示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D-二聚体以及抗凝血酶Ⅲ在房颤患者中表达水平及其预测血栓栓塞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钟晓红 魏平 黄敏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212-1213,1276,共3页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D-二聚体以及抗凝血酶Ⅲ在房颤患者中表达水平及其预测血栓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间在解放军第一六三医院心内科门诊和病房均经心电图检查证实房颤患者110例...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D-二聚体以及抗凝血酶Ⅲ在房颤患者中表达水平及其预测血栓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间在解放军第一六三医院心内科门诊和病房均经心电图检查证实房颤患者110例,对其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探测左房及左心耳功能、血流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栓塞,另选健康志愿者40例。检测房颤患者合并血栓栓塞组、房颤患者未检出血栓组、健康志愿者三组血浆TAT、D-二聚体(D-D)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水平,分析其不同组间水平表达差异。结果 110例房颤患者中,23例存在血栓形成或栓塞,占20.91%,其余87例房颤患者未检出血栓。房颤患者血浆TAT水平、D-D水平高于健康组,且血栓阳性组血浆TAT水平、D-D水平高于房颤患者血栓阴性组(P<0.05)。AT-Ⅲ活性房颤患者血栓阳性组和房颤患者血栓阴性组均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AT-Ⅲ活性房颤患者血栓阳性组和房颤患者血栓阴性组两组AT-Ⅲ活性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血栓的房颤患者外周血TAT、D-D水平较高,AT-Ⅲ水平较低,反映了患者血液学的高凝状态,对预测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血栓形成 栓塞 高凝状态 凝血酶-抗凝血酶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彭晓晶 赵文学 +4 位作者 唐玉天 孙云霏 王芳 牛丽梅 王毅 《临床内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839-84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ICU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ICU危重症患者中疑似深静脉血栓者100例,均实施TEG、TAT及D-D检查。以静脉超声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ICU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ICU危重症患者中疑似深静脉血栓者100例,均实施TEG、TAT及D-D检查。以静脉超声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各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的检出率及诊断效能。根据静脉超声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阳性组(34例)与阴性组(66例),根据Caprini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极高风险组(8例)、高危风险组(12例)、中危风险组(14例)与低风险组(66例),分析不同组别患者TEG、TAT及D-D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的TEG检出率为82.35%,TAT检出率为82.35%,D-D检出率为79.41%,三者联合检测检出率为97.06%。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果(P<0.05)。阳性组患者TAT、D-D高于阴性组,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振幅(MA)均低于阴性组(P<0.05)。极高风险组、高危风险组、中危风险组、低危风险组患者TAT、D-D水平均依次降低,R、MA均依次升高(P<0.05)。结论TEG与血浆TAT、D-D三者联合检测在ICU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识别中诊断效能较高,临床可结合具体结果明确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从而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重症监护室 危重症 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脑出血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表达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瑞玲 吴成翰 王开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液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复合物的表达情况,探讨出血中风闭、脱证与TAT复合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60例IC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闭证(18例)、阴闭证(22例)、脱...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液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复合物的表达情况,探讨出血中风闭、脱证与TAT复合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60例IC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闭证(18例)、阴闭证(22例)、脱证(20例)3组,并进行出血量评估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选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另选外科、妇科盆腔及下肢疾病且不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需腰椎麻醉进行手术的患者10例作为脑脊液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ICH组静脉血及血浆血肿引流液、对照组静脉血浆或脑脊液检测TAT复合物。结果各型按出血量和NIHSS评分高低顺序排列为脱证>阴闭>阳闭,按GCS评分高低排列为阳闭>阴闭>脱证。与组内1、2天比较,ICH组第4天血浆TAT复合物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CH组第1、2、4天血浆TAT复合物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组第1、2、4天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脊液对照组比较,ICH组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833,P<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809,P<0.01);ICH组TAT复合物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且存在动态演变;阳闭、阴闭、脱证TAT复合物存在明显差异(P<0.01);ICH组血浆和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变化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TAT复合物参与了ICH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客观化指标,并提供闭、脱证定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继发性脑损伤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闭证 脱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鸿利 李建新 陈红兵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5期211-213,共3页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 纤溶酶-抗纤溶酶 复合物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杰 邓东红 +2 位作者 程鹏 林发全 彭志刚 《血栓与止血学》 2011年第2期61-65,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正...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正常人血浆TAT、vWF、D-D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初诊时血浆TAT(52.76±17.42 ng/ml)、vWF(197.93%±32.07%)、D-D(542.75±377.14 ng/ml)比正常对照组TAT(2.75±0.77 ng/ml),vWF(67.28%±18.65%),D-D(41.96±6.57 ng/ml)含量明显升高(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TAT、vWF、DD含量均高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病人(P<0.01),经维甲酸治疗7 d后下降,21 d后可达正常。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血管内皮受损、体内存在凝血与纤溶功能异常,应根据不同机制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因子活性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翟艳苓 秦明照 +4 位作者 路亚枫 刘复强 计嘉军 魏立强 洪恩博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8-62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活性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血浆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了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胆囊炎及健康人各30例的TF活性及TAT。结果AMI组[T...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活性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血浆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了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胆囊炎及健康人各30例的TF活性及TAT。结果AMI组[TF活性(258±111)pmol/L和TAT(28.4±3.6)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TF活性(110±50)pmol/L和TAT(6.6±3.4)μg/L]、UA组[TF活性(121±49)pmol/L和TAT(9.8±5.6)μg/L]、胆囊炎组[TF活性(143±33)pmol/L和TAT(5.9±2.1)μg/L](P均<0.01)。结论监测血浆TF活性和TAT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MI和UA患者是否存在由高浓度TF触发的凝血途径激活及有无凝血酶生成引发的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组织因子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干预对脓毒症幼鼠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赟 余伟 +1 位作者 程鹏 吴俭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脓毒症幼鼠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选用96只5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使用改良的CLP法制备脓毒症幼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黄芪注...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脓毒症幼鼠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选用96只5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使用改良的CLP法制备脓毒症幼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黄芪注射液干预组(5ml/kg)4组,每组24只鼠。分别测定6h、12h和24h3个时段P-选择素、TAT、PLT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幼鼠在6h时点P-选择素、TAT、PLT水平无明显差异,脓毒症组幼鼠12h时点P-选择素、TAT水平均出现明显升高,而血小板水平开始出现降低(P>0.05),24h时点P-选择素水平较前下降,而TAT水平持续升高。黄芪注射液干预组在12h、24h时点P-选择素、TAT水平均有升高,但上升幅度低于同时点脓毒症组P-选择素、TAT水平(P>0.05),PLT值在6h时点无明显差异,而12h、24h时点明显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脓毒症组同时间点PLT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黄芪注射液早期干预对脓毒症幼鼠模型的P-选择素、TAT、PLT均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脓毒症 P-选择素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P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16
作者 罗鹏 杨剑 +3 位作者 杨春 周华 曹瑞军 刘维永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0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评价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涂层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PVC)管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SPLMWATH,应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分别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 目的评价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涂层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PVC)管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SPLMWATH,应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分别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PVC管道。将PVC管道分为四组:A组(无涂层)、B组(肝素涂层)、C组(低分子肝素涂层)和D组(SPLMWATH涂层)。人抗凝全血用Chandlar loop模型体外模拟转流4h后,分别测定各组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白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浓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管道的内表面情况。结果各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基线值有所下降,其中D组下降程度最小,与B组和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B组和C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血浆IL-8和MCP-1的浓度均较基线值有所升高,其中D组升高程度最小,与B组和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B组、C组和D组与A组比较均减少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粘附,其中D组管道的表面情况明显优于B组和C组,C组略优于B组。结论①涂层处理过的PVC管道减少了血液相关成分的激活和消耗;②SPLMWATH涂层PVC管道具有较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管道更佳的生物相容性,减轻了血液与PVC管道表面接触所引起的炎性介质生成、释放和凝血系统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 聚氯乙烯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在抗凝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17
作者 廉应涛 何川 +3 位作者 余追 姚兰 左小淑 侯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9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无下肢DVT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怀疑有血栓形成时检测血浆TAT、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对有下肢DVT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血浆TAT、D-D、FDP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浆中TAT、D-D、FDP水平诊断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726、0.753。血栓组患者抗凝治疗前血浆中TAT水平明显高于抗凝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中D-D、FDP水平在抗凝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TAT水平可作为下肢DVT诊断的有效的筛查方法,同时可作为下肢DVT患者肝素抗凝治疗疗效的一项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测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8
作者 柳林 金钧 +3 位作者 黄芳 王玉宇 许莹莹 王俊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742-746,共5页
目的: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AP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入院第1、3、7天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RDW、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C(... 目的: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AP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入院第1、3、7天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RDW、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C(PC)、蛋白S(PS)、TAT。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43例)和重症组(32例)。根据出院情况分为生存组(69例)和死亡组(6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患者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第7天TAT是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第7天TAT大于21.04 ng/ml时,预测AP患者预后效果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92~0.940,P<0.05)。重症组第7天RDW与轻症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DW评估AP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并不理想。结论:TAT在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红细胞分布宽度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胰腺炎 严重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探析
19
作者 李一璞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15期1851-1853,共3页
目的:探析外周血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 目的:探析外周血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诊治的66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根据治疗3个月内存亡情况分为存活组46例与死亡组20例,对其各项基础临床资料及外周血TAT、sTM、t-PAI-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各感染发生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75、2.787、3.318、0.121;t=0.663、0.919,P>0.05),死亡组患者病情程度较存活组更严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高于存活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71、1.413、3.052、4.823;χ^(2)=16.659,P<0.05)。死亡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TAT、sTM、t-PAI-C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0,9.605,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AT、sTM、t-PAI-C与CRP、PCT水平及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TAT、sTM、t-PAI-C与脓毒症患者预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外周血TAT、血栓调节蛋白、t-PAI-C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炎症反应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脓毒症患者早期检测及预后分析的参考指标,建议临床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脓毒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锦丽 贺茂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7期529-530,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d、3d、7d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其中21例同时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d、3d、7d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其中21例同时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IIIcomplex,TAT)。并与正常健康对照19名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TAT升高(P<0.05),2例进展性卒中患者TAT明显增高(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TT、PT、APTT无明显动态变化(P>0.05),FIB含量入院后7d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普通凝血指标不能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TAT明显增高对进展性卒中早期诊断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高凝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