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何形态测量法结合Micro CT扫描对两水系花斑裸鲤的形态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晓慧 汤永涛 +1 位作者 田菲 赵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3-861,共9页
研究采用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并结合Micro CT扫描技术对两水系(黄河上游与柴达木水系格尔木河)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Herzenstein)的形态进行定量分析,讨论两水系花斑裸鲤是否存在先前研究未能发现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花斑裸... 研究采用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并结合Micro CT扫描技术对两水系(黄河上游与柴达木水系格尔木河)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Herzenstein)的形态进行定量分析,讨论两水系花斑裸鲤是否存在先前研究未能发现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花斑裸鲤的两个地理种群在基于其头部形态轮廓二维坐标的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结果均聚在一起,这与之前文献记载的两水系花斑裸鲤的形态学特征相一致,并且对两水系花斑裸鲤进行的典型变量分析也同样支持这一结果;对花斑裸鲤两个地理种群背鳍支鳍骨插入椎骨间的相对位置这一形态特征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骨骼这一更具分类学意义的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通过对花斑裸鲤两个地理种群的几何形态与Micro CT扫描,准确定量地分析了两水系花斑裸鲤形态上的异同,为正确评价两水系花斑裸鲤真实的演化关系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裸鲤 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 Micro CT扫描技术 定量分析 形态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形态测量法在人类颅面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晓童 任甫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几何形态测量法是一种基于生物体形状信息的分析方法,在人类颅面形态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本文将简要阐述几何形态测量法的基本原理,回顾这几种方法在人类颅面形态研究中的应用,并进行展望,力求其在法医学中容貌恢复、个体识别或美... 几何形态测量法是一种基于生物体形状信息的分析方法,在人类颅面形态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本文将简要阐述几何形态测量法的基本原理,回顾这几种方法在人类颅面形态研究中的应用,并进行展望,力求其在法医学中容貌恢复、个体识别或美容整形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法 颅面 标志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的辽宁汉族成人三维CT重建眼眶的几何形态测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波 许泽君 +2 位作者 翟桂英 刘大华 任甫 《解剖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基于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EDMA)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分析辽宁汉族成人眼眶的左右不对称性,以期为法医颅面复原和颅面整形外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集119例受试者颅骨三维CT数据使用VG Studio3.0MAX软件进行颅骨三维重建并提... 目的:基于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EDMA)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分析辽宁汉族成人眼眶的左右不对称性,以期为法医颅面复原和颅面整形外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集119例受试者颅骨三维CT数据使用VG Studio3.0MAX软件进行颅骨三维重建并提取眼眶标志点三维坐标,采用WinEDMA1.0.1软件分别对男性组和女性组眼眶进行不对称性分析。结果:EDMA结果显示男性组和女性组左右眼眶形态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形状差异矩阵(FDM)比值(右侧比左侧)显示不对称部位男性和女性各有4个。结论:辽宁汉族成人左右眼眶形状不完全对称,男女不对称性概率相同但不对称部位不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表型 几何形态测量法 不对称性 三维CT 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缅树鼩头骨及下臼齿几何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万龙 贾婷 +1 位作者 黄春梅 王政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1-1730,共10页
共选取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190个中缅树鼩头骨和32颗臼齿(第二、第三下臼齿),运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其头骨侧面、腹面、背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同时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头骨和臼齿进行多维... 共选取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190个中缅树鼩头骨和32颗臼齿(第二、第三下臼齿),运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其头骨侧面、腹面、背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同时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头骨和臼齿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探讨头骨及臼齿形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头骨侧面在研究多种群头骨形态时更适宜,更有参考价值;经过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形变多集中在鼻骨和臼齿,这可能与中缅树鼩生存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中缅树鼩头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对臼齿的分析显示,臼齿形态具有地区差异,这种变化可能与中缅树鼩生活环境的经度和纬度有关。综上,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中缅树鼩的头骨具有形态变异,并且差异仅仅发生在种群水平,这可能反映了其对特定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树鼩 几何形态测量法 头骨 臼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断山区高山姬鼠(Apdoemus chevrieri)头骨几何形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朱万龙 姜文秀 +1 位作者 张浩 王政昆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37-40,44,共5页
研究对分布于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巴塘、中甸、宁蒗、景东)的高山姬鼠头骨背面、腹面、侧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以进一步探讨高山姬鼠头骨形态变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 研究对分布于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巴塘、中甸、宁蒗、景东)的高山姬鼠头骨背面、腹面、侧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以进一步探讨高山姬鼠头骨形态变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山姬鼠头骨的背面和腹面在研究多种群头骨形态时更适宜,更有参考价值;经过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形变集中在鼻骨、眼眶和臼齿,这可能与高山姬鼠生存的横断山从北到南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相关;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横断山地区的高山姬鼠的头骨发生了变异,这可能与高山姬鼠生活环境的经度和纬度有关。综上,横断山区的高山姬鼠种群的头骨形态有一定的变异,这可能反映了其对横断山不同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性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姬鼠 几何形态测量法 头骨 下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髌骨性差的几何形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晓进 褚颜魁 +1 位作者 赵晓芳 胡李裔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118,共5页
人类髌骨可以用来鉴定性别,但在非人灵长类中,利用髌骨鉴定性别还未见报道.通过利用几何形态学方法对25例太行山猕猴髌骨标本进行研究,选取32个标志点/半标志点,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探讨太行山猕猴髌骨的几何形态差异.主成分分析... 人类髌骨可以用来鉴定性别,但在非人灵长类中,利用髌骨鉴定性别还未见报道.通过利用几何形态学方法对25例太行山猕猴髌骨标本进行研究,选取32个标志点/半标志点,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探讨太行山猕猴髌骨的几何形态差异.主成分分析散点图结果显示,雄性个体主要位于PC1轴大于0.03的部分,而雌性个体全部位于PC1轴小于0.03的部分,雄性标本的关节面比雌性标本更短、更宽.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利用髌骨判定性别的成功率在雌性和雄性猕猴中分别为100.0%和85.7%,证实了利用髌骨对太行山猕猴进行性别判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髌骨 性别二态性 几何形态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形态特征与营养级位置之间关系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熊鹰 张敏 +3 位作者 张欢 苏国欢 沙泳翠 徐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6-474,共9页
以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湖泊鱼类为例,探讨鱼类功能性形态特征与其营养级位置之间的关系.所用的116种鱼的食性数据来自于226个鱼类群落,总计16267尾鱼.用几何形态测量法的界标分析法提取鱼类形态特征,相对扭曲度法的前2个主成份能较好地... 以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湖泊鱼类为例,探讨鱼类功能性形态特征与其营养级位置之间的关系.所用的116种鱼的食性数据来自于226个鱼类群落,总计16267尾鱼.用几何形态测量法的界标分析法提取鱼类形态特征,相对扭曲度法的前2个主成份能较好地区分鱼类的形态差异,它不仅能够生成散点图,而且能客观地反映出鱼类的形态性状.营养级位置采用肠含物定量分析法,合理地假定肠含物的营养级位置,利用食性数据计算出鱼类的营养级位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鱼类营养级位置与功能性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当鱼类为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才有特化的功能性形态与之相适应,植食性鱼类有较窄的口裂,而对肉食性鱼类而言,不同生活型的鱼类拥有各自特化的形态特征,如伏击型肉食性鱼类体型呈纺锤形,背鳍靠近头部,眼睛较大且靠上,头部面积较大;而追击型肉食性鱼类体型呈流线型,头部较小,背鳍和腹鳍靠近尾部.而杂食性鱼类在本研究中无更多证据证明有特化的外部形态,亟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形态 营养级位置 几何形态测量法 广义加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Ⅱ类错的颅底形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红 丁寅 +1 位作者 郭涛 张昀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和传统头影测量2种方法,对Ⅱ类错的颅底形态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Ⅱ类与Ⅰ类错骨面型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4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数字化后,用Procrustes重叠法和薄板曲线法这2种几何形态测量法比较Ⅱ类...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和传统头影测量2种方法,对Ⅱ类错的颅底形态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Ⅱ类与Ⅰ类错骨面型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4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数字化后,用Procrustes重叠法和薄板曲线法这2种几何形态测量法比较Ⅱ类与Ⅰ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并用传统头影测量法对颅底的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Ⅱ类与Ⅰ类错相比,颅底角无明显差别;后颅底发生显著变化,水平向后明显延长,伴向上的轻度抬高;前颅底区的S-SE段向前下方改变。结论Ⅱ类错的颅底形态有其自身特点;颅底形态影响Ⅱ类错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台) 颅底 几何形态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Ⅰ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形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韩保迪 栗震亚 陈红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Ⅰ类错高角、低角和均角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30张,扫描侧位片后数字化下颌骨的8个标志点,用Procrustes重叠法得出三种下颌骨的平均形状,然后...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Ⅰ类错高角、低角和均角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30张,扫描侧位片后数字化下颌骨的8个标志点,用Procrustes重叠法得出三种下颌骨的平均形状,然后用薄板曲线法和EDMA法比较安氏Ⅰ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的形态特征。结果从低角到高角,下颌骨的形态改变趋势如下:①下颌升支逐渐变短;②下颌角逐渐增大;③颏部逐渐向后向下旋转;④Id-Pg距逐渐增大;⑤Ar点相对于Co点由后向前移位。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的形态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骨面型 下颌骨 几何形态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Ⅲ类错的下颌形态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洋 侯录 +2 位作者 牟明奎 胡那日苏 陆晓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565-568,共4页
目的: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来探讨骨性Ⅲ类错下颌形态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恒牙初期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头颅侧位片各30张,描记下颌的16个标志点,数字化后采用Procrustes重叠法、薄板曲线法、欧式距离矩阵法和常规头影测量法,以骨... 目的: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来探讨骨性Ⅲ类错下颌形态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恒牙初期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头颅侧位片各30张,描记下颌的16个标志点,数字化后采用Procrustes重叠法、薄板曲线法、欧式距离矩阵法和常规头影测量法,以骨性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对骨性III类错与Ⅰ类错进行两组间t检验从而对其下颌形态进行比较。结果:Ⅲ类错与Ⅰ类错相比,下颌形态有差异(P<0.05),Ⅲ类错组髁状突长度、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增加,颞颌关节、颏部都靠前,下切牙舌倾。结论:III类错的下颌形态有其自身特点,并影响Ⅲ类错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错[牙合] 下颌形态 几何形态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角错颅底形态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保迪 栗震亚 陈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0-723,共4页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法研究高、低角错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骨性I类高、低角错患者治疗前的侧位片各40张,扫描后确定并数字化颅底的13个标志点,用Procrustes重叠法得出高、低角患者颅底的平均形状,然后用薄板曲线法比...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法研究高、低角错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骨性I类高、低角错患者治疗前的侧位片各40张,扫描后确定并数字化颅底的13个标志点,用Procrustes重叠法得出高、低角患者颅底的平均形状,然后用薄板曲线法比较骨性I类高、低角错的颅底形态差异。结果:1、高角患者的颅底形态特征是:蝶鞍复合体区缩小,前颅底和后颅底绕S点相背旋转使颅底角增大;2、低角患者的颅底形态特征与高角患者相反。结论:高、低角错患者的颅底形态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几何形态测量法 垂直骨面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Ⅲ类错的颅面形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洋 邵玶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6-300,共5页
目的将几何形态测量学引入口腔正畸领域来探讨颅底、下颌形态在骨性Ⅲ类错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恒牙初期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头颅侧位片各3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及下颌的15个标志点,数字化后采用Procrustes重叠法、薄板... 目的将几何形态测量学引入口腔正畸领域来探讨颅底、下颌形态在骨性Ⅲ类错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恒牙初期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头颅侧位片各3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及下颌的15个标志点,数字化后采用Procrustes重叠法、薄板曲线法、欧式距离矩阵法和常规头影测量法,对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的颅底形态及下颌形态进行比较。结果Ⅲ类错组后颅底变化显著,水平向向前缩窄,垂直向向下延长,前颅底长度变小,S-Se段上扬,颅底角无变化,髁状突长度、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增加,颞颌关节、颏部都靠前,下切牙代偿性的倾斜来掩饰骨骼畸形。结论Ⅲ类错的颅底、下颌形态各有特点,并影响Ⅲ类错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错[牙合] 颅底 下颌骨 几何形态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猕猴髋臼性别二态性研究
13
作者 韩霄帆 王凤产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9-283,共5页
本文使用几何形态测量法探讨42例成年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髋臼的性别二态性。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雌雄个体的髋臼形态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利用髋臼可以正确判别92.3%的雌性和87.5%的雄性个体。髋臼的形态差异主要分... 本文使用几何形态测量法探讨42例成年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髋臼的性别二态性。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雌雄个体的髋臼形态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利用髋臼可以正确判别92.3%的雌性和87.5%的雄性个体。髋臼的形态差异主要分布于月状面的后上部,即与髋臼切迹相对的月状面区域的宽度表现为雄性大于雌性,另外雄性髋臼大小的波动范围也比雌性更广。造成髋臼性别二态性的生物学原因可能与其功能有关,髋臼作为髋关节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撑身体和协同运动的功能,能够优化关节接触面的压力分布。推测雄性髋臼受到的体质量压力更大可能是雄性进化出比雌性更宽大的月状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猕猴 髋臼 性别二态性 几何形态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的颅底形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红 丁寅 +3 位作者 王燕 曹猛 何勇 郭莉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和传统头影测量两种方法,对Ⅲ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进行研究,探讨颅底在Ⅲ类错牙合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Ⅲ类与Ⅰ类骨面型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4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数字化后,用Procrustes重叠法和薄板...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和传统头影测量两种方法,对Ⅲ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进行研究,探讨颅底在Ⅲ类错牙合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Ⅲ类与Ⅰ类骨面型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4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数字化后,用Procrustes重叠法和薄板曲线法这两种几何形态测量法比较Ⅲ类与Ⅰ类骨面型儿童的颅底形态。用传统头影测量法对颅底的测量值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Ⅲ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结果:Ⅲ类错牙合与Ⅰ类错牙合相比,颅底角无明显差别;后颅底发生显著变化,长度变小、水平向向前明显缩短、向下轻度延长;前颅底长度变小,S-SE段明显向上改变。结论:Ⅲ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有自身特点;颅底形态影响Ⅲ类错牙合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错[牙合] 颅底 几何形态测量法
原文传递
西藏芒康晚始新世高山栎组化石的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琳琳 邓炜煜东 +2 位作者 苏涛 李树峰 周浙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50-2162,共13页
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 (?erst.) Menitsky)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森林类型,其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此前,高山栎组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产自西藏南部南... 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 (?erst.) Menitsky)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森林类型,其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此前,高山栎组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产自西藏南部南木林县的中中新统嘎扎村组,而我们最近在青藏高原东南缘芒康盆地的上始新统拉屋拉组发现的高山栎组叶片化石,表明该组植物的起源时间至少比之前认识的提前了近20Myr.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结合该组植物在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地区的分布区扩张和群落中生态位的转变,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叶片至少在晚始新世时已出现适应局部区域特殊的高寒干旱生境的特征;之后随着高原隆升和新生代后期的全球降温,逐步寒化旱化的生境使其叶片的较强适应性得以发挥,并通过稳定选择表现出叶片形态演化迟滞.此外,综合已有的化石记录和高原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在不晚于晚始新世起源于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部分类群沿冈底斯山脉和之后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向西扩散;其余类群向东和东南方向扩散,并在横断山地区的群落中成为优势类群.这种扩散路线与之前认为的高山栎组"北上路线"相反,也进一步验证了冬青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Ilex Loudon)的东亚起源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栎 新生代 青藏高原 几何形态测量法 形态演化迟滞 生物地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