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2013-2015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HIV-1亚型与分子传播簇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丁晓贝 潘晓红 +9 位作者 张佳峰 何林 蒋均 范钦 陈婉君 郑琳 罗艳 刘建宁 郭志宏 姚佳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0-945,共6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12~30岁学生MSM HIV-1亚型及传播簇的特征。方法以2013-2015年浙江省新确诊290例经男男性行为感染的学生HIV感染者(学生MSM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开展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流行病学相关信息,从采集的血浆中提取RNA,运用... 目的了解浙江省12~30岁学生MSM HIV-1亚型及传播簇的特征。方法以2013-2015年浙江省新确诊290例经男男性行为感染的学生HIV感染者(学生MSM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开展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流行病学相关信息,从采集的血浆中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区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和分子传播簇分析。结果290例学生MSM感染者中,杭州市确诊的占50.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81.0%。成功获取178例序列,有10种亚型,以CRF01_AE(49.4%,88/178)和CRF07_BC(39.3%,70/178)亚型为主。共形成18个分子传播簇(簇大小:2~4例/簇),成簇比例为23.6%(42/178),簇内学生MSM感染者所在学校为同一县(区、市)的占61.9%(26/42),其性伴类型为学生和非学生并存。中学生MSM感染者的成簇比例为38.2%(13/34),高于大学生MSM感染者的成簇比例20.1%(29/144)(χ2=4.996,P<0.05)。结论2013-2015年浙江省学生MSM感染者的HIV-1亚型多样,提示HIV-1感染来源的多样化,HIV-1分子传播簇内的毒株呈现地理的相对聚集性,应加强性伴追踪和针对性干预,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1型 男男性行为人群 学生 分子传播簇
原文传递
浙江省嘉兴市2017年较大HIV分子传播簇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罗明宇 潘晓红 +4 位作者 范钦 张佳峰 葛锐 蒋均 陈婉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分析2017年浙江省嘉兴市新发现的较大HIV分子传播簇和流行病学特征,筛选疑似高危传播者,为传染源管理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年嘉兴市较大HIV分子传播簇所有HIV/AIDS病例采集血样,通过核酸提取、RT-PCR和巢式PCR法扩增pol基... 目的分析2017年浙江省嘉兴市新发现的较大HIV分子传播簇和流行病学特征,筛选疑似高危传播者,为传染源管理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年嘉兴市较大HIV分子传播簇所有HIV/AIDS病例采集血样,通过核酸提取、RT-PCR和巢式PCR法扩增pol基因,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包括采用Sequencher 5.0软件拼接整理测序结果、BioEdit 7.2.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 6.0软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图,形成若干个分子传播簇。对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EpiData 3.0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年1-12月嘉兴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210例,较大HIV分子传播簇为CRF07_BC亚型,传播簇共30例病例,个案调查26例,80.8%(21/26)为最近2年感染,30.8%(8/26)为最近1年感染。84.6%(22/26)为本市感染。5例疑似高危传播者均为同性性传播感染且≥45岁,其中3例有危险性行为时间较久、确诊前临时性伴数较多、MSM活动场所有危险性行为等高危行为特征。结论 2017年浙江省嘉兴市新发现的较大HIV分子传播簇最近2年在本市传播较快,传播和扩散风险较高。3例疑似高危传播者对该HIV分子传播簇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事 分子传播簇 高危传播
原文传递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6年HIV/HCV合并感染者HCV分子传播簇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译葵 陈晓晨 +9 位作者 王继宝 段星 周素娟 杨锦 杨涛 叶润华 杨跃诚 姚仕堂 段松 何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了解HIV/HCV合并感染者中HCV主要亚型的流行分布特征,探讨HCV主要亚型分子传播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新报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HIV/AIDS病例共1 112例,筛选出HIV/HCV合并感染且... 目的了解HIV/HCV合并感染者中HCV主要亚型的流行分布特征,探讨HCV主要亚型分子传播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新报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HIV/AIDS病例共1 112例,筛选出HIV/HCV合并感染且血浆量≥200 μl的318份样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CV的CE1和NS5B基因片段,采用ChromasPro 1.5和BioEdit 7.0.9.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基因型分析,采用Mega 7.0软件建立系统进化树和分子传播网络构建。结果 HIV/HCV合并感染且满足HCV基因亚型检测要求的样本有267份。HCV基因亚型呈多样化,主要有3b、6n、6u、1a、3a和其他亚型,构成比分别为32.6%(87/267)、18.4%(49/267)、15.7%(42/267)、13.1%(35/267)、11.2%(30/267)和9.0%(24/267)。1a、3a、3b、6n和6u亚型分子传播簇的总成簇率为39.1%(95/243),1a的成簇率最高,为71.4%(25/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傣族和景颇族外的其他民族(与汉族相比,OR=0.17,95%CI:0.04~0.71)、已婚有配偶(与未婚相比,OR=0.42,95%CI:0.18~0.94),6n与3a亚型(与3b亚型相比,OR=0.34,95%CI:0.12~0.95;OR=0.22,95%CI:0.05~0.93)较难形成传播簇;6u和1a亚型(与3b亚型相比,OR=3.10,95%CI:1.21~7.94;OR=4.00,95%CI:1.32~12.11)较易形成传播簇。结论德宏州HIV/HCV合并感染者的民族、婚姻状况、HCV基因亚型是HCV分子传播簇形成的关联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分子传播簇
原文传递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7—2019年新报告HIV合并HCV感染者中HCV基因亚型的分子传播簇分析
4
作者 王译葵 张志一 +9 位作者 杨锦 项丽芬 高洁 周素娟 王继宝 段星 杨涛 丁盈盈 何纳 段松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341-346,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17—2019年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中HCV主要亚型的分子传播簇成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17—2019年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中HCV主要亚型的分子传播簇成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HIV/AIDS病例报告板块"下载2017—2019年德宏州新报告HIV合并HCV感染者的基本信息,选取血浆量≥200μl的感染者血浆样本,对HCV的基因片段进行巢式PCR扩增,将序列进行拼接、比对和分型后,分别使用Mega7.0和Gephi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分子传播网络。结果2017—2019年云南省德宏州共收集到新发HIV合并HCV感染者1137例,其中,949份感染者的血浆样本≥200μl,对其进行核酸扩增与测序。成功扩增并拼接的样本共620份。共发现HCV基因亚型15种,并发现疑似重组亚型11例。依据NS5B基因扩增区构建HCV分子传播网络,总成簇率为74.1%(390/526)。结果显示,与3b亚型相比,1a(OR=3.23,95%CI:1.53~6.82)和6u(OR=4.15,95%CI:1.87~9.22)亚型较易形成传播簇;6n(OR=0.19,95%CI:0.10~0.36)和3a(OR=0.24,95%CI:0.12~0.48)亚型较难形成传播簇。女性(与男性比较,OR=0.29,95%CI:0.10~0.81)、除傣族和景颇族外的少数民族(与傣族比较,OR=0.45,95%CI:0.21~0.95)较难形成传播簇。结论德宏州HIV合并HCV感染者中的HCV基因型种类多样,性别、民族和HCV基因亚型是影响HCV是否能形成分子传播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亚型 重组亚型 分子传播簇 传播网络 合并感染
原文传递
2015年至2018年上海市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及分子传播特征分析
5
作者 吴健 陈玮华 +7 位作者 徐昊 徐元 申永秀 宁镇 秦婷 林怡 沈鑫 郁晓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568-573,共6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型(HIV-1)感染者的分子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8年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血清样本1322例,通过巢式PCR扩增HIV-1po... 目的:分析上海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型(HIV-1)感染者的分子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8年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血清样本1322例,通过巢式PCR扩增HIV-1pol区基因序列,根据pol基因序列进行病毒亚型分析,基于最适基因距离构建分子网络,分析分子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322例血清样本共获得1241条HIV-1pol区基因序列,发现12种HIV基因型,以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为主,分别占50.93%和34.00%。有530条序列进入分子网络,入网率为42.71%(530/1241),共形成95个传播簇,簇内节点数为2~219个,其中有一个大簇,节点数为219个(41.32%,219/530)。入网率最高的亚型是CRF07_BC(59.48%,251/422),其次是01B(52.46%,32/61)和CRF01_AE(34.55%,218/631)。男男性行为传播相较于异性性传播更容易形成网络。结论:2015年至2018年上海市HIV-1基因亚型多样,以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为主要优势毒株,分子网络呈聚集性分布,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HIV-1感染者具有更快的病毒传播能力,导致更高的感染率,更易进入网络成为高风险传播者。加强HIV-1分子监测可及时了解毒株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动态,可帮助公共卫生部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基因 分子网络 分子 传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州市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金玫华 李婧 +2 位作者 刘小琦 陈琳 杨中荣 《预防医学》 2020年第10期992-995,共4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6月湖州市新报告且HIV分子网络传播簇聚集性强(成簇)的HIV/AIDS病例为病例组,按照1...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6月湖州市新报告且HIV分子网络传播簇聚集性强(成簇)的HIV/AIDS病例为病例组,按照1∶4匹配同期、同社区、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且HIV抗体检测阴性的居民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艾滋病相关行为等。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100例,对照组400人,两组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户籍地和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HR=0.145,95%CI:0.059-0.352)是发生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保护因素;男男性行为者(HR=9.614,95%CI:4.645-19.901)、曾经通过网络认识同性性伴(HR=16.321,95%CI:7.016-32.968)和现患梅毒(HR=3.314,95%CI:1.073-10.232)是发生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危险因素。结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男男性行为者、通过网络认识同性性伴和现患梅毒是发生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分子网络传播 男男性行为者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AIDS及其性伴的分子传播关系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丁晓贝 罗明宇 +5 位作者 潘晓红 张佳峰 范钦 蒋均 夏燕 郭志宏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06-2111,共6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MSM HIV/AIDS与性伴之间分子传播关系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2015-2017年新确证的MSM HIV/AIDS及参与性伴驱动检测的阳性性伴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血浆并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 目的了解浙江省MSM HIV/AIDS与性伴之间分子传播关系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2015-2017年新确证的MSM HIV/AIDS及参与性伴驱动检测的阳性性伴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血浆并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并获得HIV-1的pol区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分子传播簇,判定性伴间的传播关系。结果共937例MSM HIV/AIDS参与性伴驱动检测,检出173名阳性性伴。有61例性伴间(31对)形成传播簇,成簇比例为50.8%(61/120),其中7对性伴结合新发感染结果初步判定传播方向。在性伴分子传播网络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伴之间确证年份为相同年份(与不同年份相比,OR=12.190,95%CI:1.563~95.054),现住址所在地为不同区(县)[与相同区(县)相比,OR=17.054,95%CI:1.742~166.982]更可能存在分子传播关系。结论MSM HIV/AIDS的性伴驱动检测,结合分子传播网络分析技术,可以提高HIV/AIDS精准溯源,同时根据新发感染结果,初步判定传播方向。建议对MSM HIV/AIDS确证后,应尽早进行性伴驱动检测,包括跨区域的性伴追踪检测,有利于传染源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男男性行为人群 性伴检测 分子传播簇 溯源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2018年新发现HIV-1感染者毒株亚型分子簇及耐药情况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一 惠珊 +4 位作者 张锦慧 刘飞 李婷 张晓琳 王开利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0-684,共5页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的毒株亚型构成、分子簇形成和耐药株流行情况。方法对2018年1-6月期间新诊断的、尚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采集血样、提取病毒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巢式PCR方法扩增HIV-1...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的毒株亚型构成、分子簇形成和耐药株流行情况。方法对2018年1-6月期间新诊断的、尚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采集血样、提取病毒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巢式PCR方法扩增HIV-1 pol基因,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157例HIV-1样本的pol基因序列,检测出7种毒株亚型,以CRF01_AE占比最高,为61.8%(97例),其次为CRF07_BC,占20.4%(32例);21条基因序列形成了10个可能具有传播关系的分子簇,成簇率13.4%;总体耐药率10.2%(16/157),其中NNRTI、NRTI、PI的耐药率分别为5.1%(8/157)、1.3%(2/157)和3.8%(6/157)。结论黑龙江省HIV-1的毒株亚型以CRF01_AE亚型4簇和5簇为主,独特重组毒株URF_01B及A1亚型成簇传播。对治疗前耐药问题应给予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艾滋病病毒 基因亚型 分子传播簇 耐药
原文传递
2014-2018年浙江省江山市中老年HIV/AIDS的HIV-1亚型和分子簇特征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旭富 游佳玲 +6 位作者 张佳峰 范钦 姚佳明 吕磊 王炜 王萍 吴奇 《疾病监测》 CAS 2020年第10期888-892,共5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江山市中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HIV亚型分布情况和分子传播簇特征,为该市HIV流行趋势分析和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江山市2014—2018年新诊断的中老年HIV/AIDS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浙江省江山市中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HIV亚型分布情况和分子传播簇特征,为该市HIV流行趋势分析和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江山市2014—2018年新诊断的中老年HIV/AIDS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从94例感染者(含3例暗娼)血浆中提取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巢式PCR扩增pol区基因并进行核酸测序,运用MEGA 6.0软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分析亚型,利用Cytoscape 3.6.0软件对遗传距离≤0.01的序列构建HIV分子簇。结果 HIV毒株序列成功获得率为86.2%(81/94),毒株亚型以CRF01AE为主(93.8%,76/81),其余分别为CRF07BC型3例(3.7%)和B亚型2例(2.5%);共发现3个分子传播簇,均由CRF01AE亚型构成,总成簇比例为84.0%(68/81),大簇包含64例病例(含1例阳性暗娼),2个小簇均由2例病例组成。结论江山市中老年HIV/AIDS亚型以CRF01AE为主且种类较为单一,存在与阳性暗娼紧密关联的传播簇,应加强对簇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实施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毒株亚型 分子传播簇 中老年
原文传递
HIV传播簇的风险测量及公共卫生应对研究进展
10
作者 颜欢畅 刘裕 +2 位作者 唐时幸 顾菁 郝元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7-682,共6页
开展HIV传播簇探测,及时、精准实施公共卫生应对和干预,是结束艾滋病流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传播簇风险测量指标可分为基于传播簇既往增长的指标、基于传播簇成员特征分析的指标以及基于传播簇系统进化分析的指标三类。依据传播簇风险... 开展HIV传播簇探测,及时、精准实施公共卫生应对和干预,是结束艾滋病流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传播簇风险测量指标可分为基于传播簇既往增长的指标、基于传播簇成员特征分析的指标以及基于传播簇系统进化分析的指标三类。依据传播簇风险测量指标识别风险传播簇,将卫生服务拓展至与传播簇关联的尚未感染HIV者、既往确诊和尚未确诊的HIV感染者,可实现精准干预。本文对现有的HIV分子传播簇风险测量指标及其公共卫生应对措施进行综述,为我国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传播网络 分子网络 分子传播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