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离迭代和耦合时变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高效动力分析混合算法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志辉 龚威 +2 位作者 张磊 余志武 蔡成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6-74,共9页
为提高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计算效率,基于耦合时变法及分离迭代法,提出了1种混合算法。该算法将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分解为车辆—轨道子系统和桥梁子系统。其中,车辆—轨道子系统在每一时间步需根据车辆位置对系统... 为提高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计算效率,基于耦合时变法及分离迭代法,提出了1种混合算法。该算法将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分解为车辆—轨道子系统和桥梁子系统。其中,车辆—轨道子系统在每一时间步需根据车辆位置对系统刚度系数矩阵进行更新,具有时变的特性;桥梁子系统的系统动力系数矩阵在整个动力分析过程中保持不变;车辆—轨道子系统与桥梁子系统通过钢轨与桥梁间作用力的平衡迭代实现耦合。利用朔黄重载铁路32m简支梁桥现场试验数据与由混合算法计算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混合算法的可行性。采用耦合时变法和混合算法分别计算列车通过蒙华重载铁路黄河龙门大桥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的时间积分步长时,2种方法拥有相同的计算精度,但混合算法比耦合时变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求解耗时降低了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 动力学计算 动力响应 混合算法 分离迭代法 耦合时变法 计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显隐式求解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2
作者 秦佳良 刘林芽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针对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联立求解过程,将车辆和轨道分别考虑为2个子系统,通过2个子系统之间的位移协调和轮轨非线性接触力耦合,再结合显隐式积分格式,提出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的分离迭代和分离同步两种求解方法,... 针对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联立求解过程,将车辆和轨道分别考虑为2个子系统,通过2个子系统之间的位移协调和轮轨非线性接触力耦合,再结合显隐式积分格式,提出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的分离迭代和分离同步两种求解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两种方法的正确性,并对两种求解方法的收敛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显隐式分离迭代法和显隐式分离同步法的最大有效时间步长分别是0.5、0.1 ms;在时间步长较大时,采用Aitken加速法可以起到增强显隐式分离迭代法的计算稳定性的作用,但Aitken加速法的作用会随着时间步长的减小而变小;相同时间步长下显隐式分离同步法的计算效率要比显隐式分离迭代法高,但可以通过选用较大的时间步长来提高显隐式分离迭代法的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 显隐式积分 分离迭代法 分离同步法 Aitken加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度下曲线箱梁桥冲击系数的参数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新艺 杨宁 +1 位作者 卓卫东 魏祥湘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80,共6页
采用经试验验证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大量不同跨度、半径、支承类型和截面形式的混凝土连续曲线箱梁桥进行分析,讨论了各种不平度等级下冲击系数与圆心角、弯扭刚度比、综合影响系数和竖向弯曲振动基频之间的参数相关性,计算了对应的相关系... 采用经试验验证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大量不同跨度、半径、支承类型和截面形式的混凝土连续曲线箱梁桥进行分析,讨论了各种不平度等级下冲击系数与圆心角、弯扭刚度比、综合影响系数和竖向弯曲振动基频之间的参数相关性,计算了对应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当不平度等级从A级变化到D级时,除中跨跨中的内力冲击系数外,主梁的弯矩、扭矩、剪力、挠度和反力冲击系数与竖向弯曲振动基频、圆心角和综合影响系数均呈负相关,而与弯扭刚度比则呈正相关;各项内力、挠度和支座反力的冲击系数与结构竖弯基频的相关性最大,且受不平度等级变化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曲线箱梁桥 分离迭代法 冲击系数 圆心角 竖向弯曲振动基频 弯扭刚度比
原文传递
钢-混组合梁桥车桥耦合竖向振动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喜梅 徐伟 母渤海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3,共7页
针对车桥耦合作用下钢混组合梁桥竖向振动响应及冲击效应问题,运用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基于分离迭代法编写车桥耦合振动求解程序,采用Newmark-β法求得不同因素下钢混组合梁桥边跨跨中竖向位移响应并据此评价行人舒适度.结果表明:... 针对车桥耦合作用下钢混组合梁桥竖向振动响应及冲击效应问题,运用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基于分离迭代法编写车桥耦合振动求解程序,采用Newmark-β法求得不同因素下钢混组合梁桥边跨跨中竖向位移响应并据此评价行人舒适度.结果表明:车速变化对钢混组合梁桥竖向振动影响较小;车重对该桥型竖向振动影响比较明显;桥面不平顺是该桥型竖向振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重车过桥时,宜将车速限值在40~60 km/h范围内,可有效减少对桥梁的冲击,同时桥面不平顺对冲击系数有明显影响,要加强桥面养护;桥面不平顺是求得的冲击系数数值解和规范限值之间产生差异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组合梁桥 车桥耦合振动 桥面不平顺 NEWMARK-Β法 分离迭代法 路面功率谱 行人舒适度 冲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异型钢斜拉桥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5
作者 贾新杰 姜万录 吴红林 《山西建筑》 2013年第20期148-150,共3页
以某城市异型钢斜拉桥为背景,采用空间网格模型方法模拟正交异性钢箱梁,对该桥进行了自振特性分析,并对车—桥振动系统的共振现象进行了介绍;探讨了阻尼对车桥耦合振动响应的有利影响,实践证明此分析方法在城市异型斜拉桥车桥耦合振动... 以某城市异型钢斜拉桥为背景,采用空间网格模型方法模拟正交异性钢箱梁,对该桥进行了自振特性分析,并对车—桥振动系统的共振现象进行了介绍;探讨了阻尼对车桥耦合振动响应的有利影响,实践证明此分析方法在城市异型斜拉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网格模型 车桥耦合振动 分离迭代法 共振分析 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高墩大跨桥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胡秀月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9-25,共7页
文中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车桥系统的分析模型和运动方程,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采用分离迭代法求解运动方程。以夹溪特大桥为工程实例,分析高墩大跨桥梁的车桥耦合振动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 有限元理论 高墩大跨桥梁 分离迭代法 车桥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淞江大桥车辆激励对人非桥行人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刚 《中国市政工程》 2012年第3期24-27,104,共4页
吴淞江大桥的附属人非桥通过悬吊杆悬挂在主线车行桥下,车辆通过所引起的振动效应会造成人非桥的振动,从而可能会影响行人舒适性。建立全桥的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采用分离迭代法编制车—桥耦合振动空间分析程序... 吴淞江大桥的附属人非桥通过悬吊杆悬挂在主线车行桥下,车辆通过所引起的振动效应会造成人非桥的振动,从而可能会影响行人舒适性。建立全桥的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采用分离迭代法编制车—桥耦合振动空间分析程序,考虑设计车辆、随机车流以及不同车速和路面粗糙度,求解吴淞江大桥在车辆激励下的振动响应,以车致振动下结构所产生的最大加速度来评估人非桥的行人舒适性。通过分析得出,吴淞江大桥在车辆激励下,人非桥的行人舒适性满足要求,且舒适度等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激励 行人舒适性 分离迭代法 车—桥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高墩大跨桥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8
作者 胡秀月 《广东公路勘察设计》 2013年第1期14-20,共7页
本文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车桥系统的分析模型和运动方程,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采用分离迭代法求解运动方程。以夹溪特大桥为工程实例,分析高墩大跨桥梁的车桥耦合振动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 有限元理论 高墩大跨桥梁 分离迭代法 车桥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ft measurement for component content based on adaptive model of Pr/Nd color features 被引量:5
9
作者 陆荣秀 杨辉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981-1986,共6页
For measurement of component content in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process of praseodymium/neodymium(Pr/Nd), a soft measurement method was proposed based on modeling of ion color features, which is suitable for fas... For measurement of component content in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process of praseodymium/neodymium(Pr/Nd), a soft measurement method was proposed based on modeling of ion color features, which is suitable for fast estimation of component content in production field. Feature analysis on images of the solution is conducted,which are captured from Pr/Nd extraction/separation field. H/S components in the HSI color space are selected as model inputs, so as to establish the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 model for Nd(Pr) content,while the model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with the GA algorithm.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model,the adaptive itera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correct parameters of the LSSVM model, on the basis of model correction strategy and new sample data. Using the field data collected from rare earth extraction production, predictive methods for component content and comparisons are give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presents good adaptability and high prediction precision, so it is applicable to the fast detection of element content in the rare earth ext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Nd extraction Color feature Component content Adaptive iterative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al-time corr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随机车流-自锚式悬索桥耦合振动分析系统 被引量:8
10
作者 龙关旭 黄平明 +2 位作者 袁婷 谢青 杨雨豪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7-155,共9页
自锚式悬索桥独特的锚固形式使其主梁承受主缆传递的巨大轴向压力,为了研究主梁刚度在初内力及活载作用下的弱化问题对自锚式悬索桥结构静动力响应的影响,首先,结合自锚式悬索桥的非线性特点引入初应力刚度矩阵,考虑随机车流过桥时几何... 自锚式悬索桥独特的锚固形式使其主梁承受主缆传递的巨大轴向压力,为了研究主梁刚度在初内力及活载作用下的弱化问题对自锚式悬索桥结构静动力响应的影响,首先,结合自锚式悬索桥的非线性特点引入初应力刚度矩阵,考虑随机车流过桥时几何非线性的时变性,采用分离迭代法建立非线性随机车流-自锚式悬索桥耦合振动分析系统,并编制相应的非线性分析模块。其次,以某三跨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为例,选取集中力匀速过桥工况,利用ANSYS软件对非线性分析模块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最后,分别设置2种极端工况:第1种是单车工况,近似认为只有恒载作用下产生的几何非线性;第2种是密集交通流工况,认为是恒载和最不利活载共同作用产生的几何非线性,并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密集车流进行模拟,研究自锚式悬索桥恒载和活载初内力引起的几何非线性对桥梁响应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单车工况下,梁塔恒载初内力对自锚式悬索桥的车辆过桥结构响应影响显著,主梁和主塔初内力贡献程度明显不同,主梁初内力对结构刚度矩阵变化的影响贡献较大而主塔贡献微小;相对于恒载,密集车流作用下初内力效应引起的几何非线性对自锚式悬索桥结构刚度影响微小,对结构响应的非线性影响也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系统 分离迭代法 自锚式悬索桥 几何非线性 初内力
原文传递
Pose optimization based on integral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line segments 被引量:3
11
作者 ZHANG YueQiang LI Xin +2 位作者 LIU HaiBo SHANG Yang YU QiFe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35-148,共14页
In this paper, new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 of pose estimation from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3D model lines and 2D image lines are proposed. Traditional line-based pose estimation methods rely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 In this paper, new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 of pose estimation from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3D model lines and 2D image lines are proposed. Traditional line-based pose estimation methods rely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noises(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for the two endpoints are statistically independent. However, these two noises are in fac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hen the image line segment is fitted using the least-squares technique. Therefore, we design a new error function expressed by the average integral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line segments. Three least-squares techniques that optimize both the 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simultaneously are proposed in which the new error function is exploited. In addition, Lie group formalism is utilized to describe the pose parameters, and then,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can be solved by means of a simple iterative least squares method. To enhance the robustness to outliers existing in the match data, an M-estimation method is developed to convert the pos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to an iterative reweighted least squares problem. The proposed methods are validated through experiments using both synthetic and real-world dat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s yield a clearly higher precision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e vision perspective-n-line problem line distance function pose optimization M-estim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