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2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自由与平等之间——罗尔斯分配正义的理想境界及其现实困境
1
作者 敦鹏 胡晓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从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冲突出发,力图以差别原则来消除客观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因素带给人们的影响,进而实现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理想境界。但是,由于罗尔斯对“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的模糊界定,使得对实质平等的追求...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从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冲突出发,力图以差别原则来消除客观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因素带给人们的影响,进而实现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理想境界。但是,由于罗尔斯对“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的模糊界定,使得对实质平等的追求有可能转化为对起点平等的追求,这与罗尔斯坚持的“自由优先”势必陷入难以化解的矛盾之中。从长远来看,罗尔斯差别原则的设计并非强调结果的平等,其最终目的与实质是最大程度改善最不利者的境况,从而在客观上发挥了缩小贫富差距,防止动荡,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因此,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蜕变为一种分配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自由 平等 差别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当优先于善,抑或正当统一于善?——罗尔斯分配正义中的功利主义旨趣及其两难处境
2
作者 敦鹏 胡晓乐 《社会科学论坛》 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站在义务论的立场再次提出了“正当优先于善”的论断,并将功利主义所坚持的“善优先于正当”作为主要理论对象加以批判。然而,由于罗尔斯在分配正义的两大原则设定中所蕴含的平等主义倾向,透露出明显兼顾结果的一面...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站在义务论的立场再次提出了“正当优先于善”的论断,并将功利主义所坚持的“善优先于正当”作为主要理论对象加以批判。然而,由于罗尔斯在分配正义的两大原则设定中所蕴含的平等主义倾向,透露出明显兼顾结果的一面,这无疑与功利主义追求全社会实现最大化的“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暗含之处。尽管兼容正当与善的实质是罗尔斯力图解决自由和平等的矛盾对立,但理论设计的不彻底性从一开始就使得这种努力处于左右挑战的两难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正当 功利主义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分配正义与共同富裕的三重内生关系
3
作者 徐如刚 《信阳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4-20,27,共8页
马克思分配正义与共同富裕的关联主要通过二者之间的内生关系体现。首先,马克思分配正义的生产原则在事实层面确立共同富裕的发展条件、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内生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其次,马克思分配正义的价值原则在价值层面确立共同富裕... 马克思分配正义与共同富裕的关联主要通过二者之间的内生关系体现。首先,马克思分配正义的生产原则在事实层面确立共同富裕的发展条件、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内生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其次,马克思分配正义的价值原则在价值层面确立共同富裕的共享前提、共享机会以及共享结果,内生共同富裕的共享性;再次,马克思分配正义的解放原则在实践层面确立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道德追求、精神需要,内生共同富裕的人民性。马克思分配正义与共同富裕的三重内生关系表明,共同富裕既是分配正义的当代体现,又是促进社会正义的重要动力和系统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共同富裕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启示
4
作者 聂嘉琪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马克思建构的分配正义思想强调分配正义具有历史性、阶级性、阶段性特征,分配正义的实现依赖生产方式的变革,彻底的分配正义有待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这些为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共同富裕事业取... 马克思建构的分配正义思想强调分配正义具有历史性、阶级性、阶段性特征,分配正义的实现依赖生产方式的变革,彻底的分配正义有待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这些为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共同富裕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主要包括资本不断积累压缩劳动所得空间,现有劳动分工拓展的问题导致收入差距过大,现有生产方式导致分配正义仍有完善空间。因此,必须坚持从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视角出发,规范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以确保收入差距缩小,优化分工结构以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逐步解决分配正义问题,扎实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生产方式 共产主义社会 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三重批判
5
作者 颜景高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62,共9页
作为现代资本世界的重要价值导向,分配正义有着三重向度上的基础支撑,即按要素分配原则、财产所有权制度以及个人利己主义共识。囿于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勾连及其共谋关系,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批判始终是三重批判,这一批判深入到“三位一体... 作为现代资本世界的重要价值导向,分配正义有着三重向度上的基础支撑,即按要素分配原则、财产所有权制度以及个人利己主义共识。囿于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勾连及其共谋关系,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批判始终是三重批判,这一批判深入到“三位一体”的财富分配公式、资本支配劳动的社会权力以及浮士德精神的不断扩张之中。唯有历经这种三重批判,方有可能瓦解现代资本世界的正义意识形态幻象;唯有确立私有财产权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视角,社会正义关注的坐标原点才能准确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唯有奠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形态,才能真正开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按要素分配 私人财产权 利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身份转变和福利分配正义
6
作者 朱浩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6,共14页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和公平正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许多农业转移人口逐渐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新市民”且拥有与本地户籍居民类似的社会权利,但阻碍其流动和居住的社会身份体制限制仍旧存在。基于农...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和公平正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许多农业转移人口逐渐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新市民”且拥有与本地户籍居民类似的社会权利,但阻碍其流动和居住的社会身份体制限制仍旧存在。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演进发展,透视其“政治身份-职业身份-社会权利身份-多元公民身份”背后的逻辑,阐释“身份”与福利资格获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就多元公民身份下的农业转移人口福利资格与分配正义衡量进行讨论。提出在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要基于国民身份的平等原则,不断推进户籍和居住证制度改革,实现户籍与福利分配脱钩;基于劳动者身份的贡献原则和居民身份的需要原则,促进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中的分配正义。要为农业转移人口打造一个具有社会包容度、充满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确保他们能够公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转变 福利分配正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教学:以分配正义为依据落实学生中心理念的可能路径
7
作者 金慧芳 贾凌昌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0-114,共5页
在大班规模教学短期内无法改变,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尚需进一步建构的语境下,基于分配正义的分层教学着眼全体又兼顾学生个性,设计教学目标梯度又考虑教学内容层次,驾驭教学空间又兼具对话效果,必然成为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 在大班规模教学短期内无法改变,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尚需进一步建构的语境下,基于分配正义的分层教学着眼全体又兼顾学生个性,设计教学目标梯度又考虑教学内容层次,驾驭教学空间又兼具对话效果,必然成为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对学生进行潜在分层、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层、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分层、对学生考核进行多样分层有利于提升大班教学的效果,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理念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
8
作者 程波 谈昕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5-27,共3页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正义的分配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对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设想是:在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还不能完全脱...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正义的分配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对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设想是:在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还不能完全脱离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时的分配还不能算是对正义原则的实现;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自由人联合体实行按需分配原则获取社会资源,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成果,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将超越扬弃以往的分配正义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分配正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按需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配正义的时代意蕴与实践向度——基于共同富裕视角的展开 被引量:2
9
作者 郑鹏 曹振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7-27,共11页
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具有价值耦合关系,即一方面,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核与行动遵循;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分配正义的实现基础。我国宪法法律上有关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的实证规则是二者关系的规范表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具有价值耦合关系,即一方面,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核与行动遵循;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分配正义的实现基础。我国宪法法律上有关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的实证规则是二者关系的规范表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分配正义在理念上实现了从效率优先向效率公平共同提倡的转变,在内涵上实现了从单一正义到多层正义协同发展的转变,在内容上实现了从物质分配到其他需求分配并重的转变,在方式上实现了以税收为主到三次分配系统应用的转变。在促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分配正义,需要构建法治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以确保劳动基础可能,对税收法律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革以强化税收调控,对弱势群体进行制度保障以实现社会关怀,完善促进社会财富流动的第三次分配机制以建设慈善社会,通过城乡融合和资源有序流动以促进农民权利保护,以及优化府际合作框架推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共同富裕 社会正义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分配正义论何以回应罗尔斯主义者的挑战:基于“世界体系论”的补充
10
作者 谢廷玉 李义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209,共10页
在罗尔斯主义者与全球分配正义论者的论辩中,全球分配正义论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关于“万民社会”中是否存在与“域内社会”的“基本结构”可类比的“背景结构”。罗尔斯及其辩护者均强调域内的“政治文化”而否认这种可比性。由此... 在罗尔斯主义者与全球分配正义论者的论辩中,全球分配正义论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关于“万民社会”中是否存在与“域内社会”的“基本结构”可类比的“背景结构”。罗尔斯及其辩护者均强调域内的“政治文化”而否认这种可比性。由此,他们认为没有理由将分配正义原则应用于全球。二是对于应以何种制度在全球层面落实分配正义原则,全球分配正义论者的设想也存在一些不足。对此,“世界体系论”的理论资源可以有效补充全球分配正义论,帮助其回应挑战:该理论有助于反驳罗尔斯主义者的“政治文化视角”,确认全球“背景结构”与域内社会基本结构的可类比性;同时,世界体系论变革“世界体系”的方案也可补充全球分配正义论者的制度设想,弥补其当前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基本结构 政治文化 世界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的分层调整制度设计与战略构想——基于分配正义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雨祥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2,共8页
土地经营权被先后纳入土地承包法和民法典,搭建起农地三权分置格局,但其权利构建尚未完成。土地经营权制度构建事关农地权利分配正义,维护承包权主体利益、满足经营权主体需求、促进农地资源优化利用是其基本要求,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正... 土地经营权被先后纳入土地承包法和民法典,搭建起农地三权分置格局,但其权利构建尚未完成。土地经营权制度构建事关农地权利分配正义,维护承包权主体利益、满足经营权主体需求、促进农地资源优化利用是其基本要求,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正是这些基本要求的集中体现。因此,流转期限的分层调整负载了土地经营权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价值依据和技术路径。根植于农地流转实践,因循中国物权和债权制度现实,可将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分层为短期、中长期以及长期,赋予不同期限的土地经营权以不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保土地收回权落地等保障性措施,促进土地经营权的中长期流转,为土地经营权制度构建奠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法理和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土地经营权 流转期限 分层调整 中长期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性团结:第三次分配正义实现的路径省思
12
作者 顼迎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8,共12页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制度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弥补初次分配、再分配不足的宏观正义;组织化与非组织化的社会力量的联结是一种社会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实现形式的微观正义。但是第三次分配也存在正义不足的情形,而治理性团结可以纾解第三次分配正义不足的困局,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多主体参与、受助人员反哺式参与等多元主体联动促进第三次分配正义,为更快更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路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分配正义 治理性团结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以《哥达纲领批判》为文本的政治哲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寇清杰 肖影慧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8,共11页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 《哥达纲领批判》 拉萨尔主义 分配正义 历史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伦理与分配正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强以华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01-106,共6页
经济伦理学作为以"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它应该具有"经济"(效率)与"伦理"(美德)两个学科目标;同时,分配正义作为"充分的"分配正义也应该是综合的分配正义,即是经济的... 经济伦理学作为以"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它应该具有"经济"(效率)与"伦理"(美德)两个学科目标;同时,分配正义作为"充分的"分配正义也应该是综合的分配正义,即是经济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经济效率)和社会的分配正义(有利于社会公平)两种正义的结合。研究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双重目标与综合的分配正义,结合经济分配正义和社会分配正义两种分配正义的使命正好吻合,它可以通过一种立足于"历史原则"基础上的"动态的""伦理妥协"来实现综合的分配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伦理 经济的分配正义 社会的分配正义 综合的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我国社会政策分配正义的实现——基于制度公正的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世青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9,共8页
社会政策的分配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数字时代,社会政策的分配正义要求数字资源被平等持有、数字技术具有向善本位、数字红利实现普惠包容以及数字权利得到公平保护。目前,还存在制约社会... 社会政策的分配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数字时代,社会政策的分配正义要求数字资源被平等持有、数字技术具有向善本位、数字红利实现普惠包容以及数字权利得到公平保护。目前,还存在制约社会政策分配正义实现的因素,这要求国家通过制度建设以促进社会政策分配正义的目标达致,包括:变革数字时代的社会政策理念、实施适应数字社会的社会政策、推动数字科层制下社会政策的科学决策、扩大社会政策的数字受益对象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社会政策 数字红利 分配正义 制度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分配正义的多维审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晓琳 娄源川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3,共8页
分配正义是对分配关系及其分配活动的正义性审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基础。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与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分配起点正义构建了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分配原则正义规范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分配结果正... 分配正义是对分配关系及其分配活动的正义性审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基础。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与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分配起点正义构建了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分配原则正义规范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分配结果正义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在维护分配正义的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展开,分配起点正义的变革和革命为实现共同富裕构建起制度前提,分配原则正义的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分配结果正义的全面布局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在新征程上,通过不断优化所有制机构、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本质规定和民生福祉,从而推动共同富裕宏伟目标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制度 分配正义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配正义理论的罕见病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金琦 董田甜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4,共5页
罕见病权益保障,长期缺乏适配且充分的理论解释。对此,基于罗尔斯分配正义原则,确立罕见病权益的分配正义框架,并针对目前罕见病权益保障存在的机会分配不均、个体价值不强、实施效果不佳等制约因素,从建立罕见病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罕... 罕见病权益保障,长期缺乏适配且充分的理论解释。对此,基于罗尔斯分配正义原则,确立罕见病权益的分配正义框架,并针对目前罕见病权益保障存在的机会分配不均、个体价值不强、实施效果不佳等制约因素,从建立罕见病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罕见病政策支持体系、保障罕见病服务公平可及等维度,探索建构基于分配正义的罕见病权益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病权益保障 分配正义 过程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与均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贫富调节与分配正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阎瑞雪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在新发展阶段,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在调节贫富方面,什么样的分配是正义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分配正义的理解并非简单的“平均”,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随时代变化的。... 在新发展阶段,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在调节贫富方面,什么样的分配是正义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分配正义的理解并非简单的“平均”,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随时代变化的。基本上,贫富差别从何而来,决定了这种分配是否符合正义,人们更多认可个人努力带来的贫富差距,意味着经济机会平等重于经济水平平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差别从主要源于等级特权转向主要源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因此对富民的肯定逐渐增多,出现了较多反对无差别的“夺富与贫”的声音。然而,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也赞美救助贫弱的行为,甚至认可紧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性手段“劫富济贫”的行为。与近代以来国家才从教会手中接过救助穷人的责任的西方传统不同,在中国对穷人的救助始终是国家责任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贫富调节与分配性问题,进而助推共同富裕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富调节 公平 均富 分配正义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权法的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互补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非彤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18,31,共10页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矫正正义或最佳威慑的单一理论对侵权法的解释已显局促。更多学者认同侵权法具有多种功能并受多种理论支配,如何协调不同价值之间的关系成为其中关键问题。英格拉德将量子力学哲学基础上的互补性观念引入侵权法...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矫正正义或最佳威慑的单一理论对侵权法的解释已显局促。更多学者认同侵权法具有多种功能并受多种理论支配,如何协调不同价值之间的关系成为其中关键问题。英格拉德将量子力学哲学基础上的互补性观念引入侵权法,从而将正义的连贯性重构为正义的互补性,主张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应是互斥且互补的和谐状态。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互补论存在中国哲学基础,能够为我国侵权法的法治现代化提供法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法哲学 互补性 矫正正义 分配正义 阴阳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指导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20
作者 李钦纬 张芈卡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12,共8页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它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调节生产与分配、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之一。文章立足新发展阶段,提炼马克思分配正...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它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调节生产与分配、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之一。文章立足新发展阶段,提炼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明确指导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完善分配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等现实路径,以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支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 共同富裕 三次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