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的影响
1
作者 郭云翮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6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①采用序贯法测定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镇痛作用的ED50值;②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③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新斯的明对脊髓背... 目的探讨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①采用序贯法测定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镇痛作用的ED50值;②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③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新斯的明对脊髓背角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镇痛作用的ED50值为8.36μg,95%可信区间为6.68~10.70μg;②手术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明显高于F组,预先IT新斯的明可明显降低术后疼痛引起的累积疼痛评分;③与S组相比,新斯的明ED50量明显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作用主要产生在Ⅰ~Ⅱ层、Ⅴ~Ⅵ层,以Ⅰ~Ⅱ层分布最多。结论①预先新斯的明5~15μg鞘内应用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伤害作用;②预先鞘内注射新斯的明的抗伤害作用与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斯的明 鞘内注射 切口疼痛模型 C-FO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在大鼠手术切口组织中靶向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雄刚 陈百红 林财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1-432,共2页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在大鼠手术切口组织中靶向分布,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250g左右的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K2、K4、K8、K16组分别注入氟比洛芬酯2、4、8、16mg/kg。使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上清液中氟比洛芬的含量。...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在大鼠手术切口组织中靶向分布,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250g左右的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K2、K4、K8、K16组分别注入氟比洛芬酯2、4、8、16mg/kg。使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上清液中氟比洛芬的含量。结果各组手术侧大鼠足底肌肉组织中氟比洛芬浓度均较未手术侧大鼠足底肌肉组织中氟比洛芬浓度明显升高(P<0.01),K16组最高。各组随着氟比洛芬酯给药量的增加,手术侧大鼠足底肌肉组织中氟比洛芬浓度也随着增高(P<0.05或P<0.01);未手术侧大鼠足底肌肉组织中氟比洛芬浓度K2、K4、K8组两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K16组未手术侧大鼠足底肌肉组织中氟比洛芬浓度与K2、K4、K8组两两组间比较有升高(P<0.01)。结论氟比洛芬酯在手术切口组织中具有一定的靶向分布;静脉注射较高剂量(16mg/kg)的氟比洛芬酯时,大鼠正常肌肉组织中氟比洛芬的浓度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切口疼痛模型 反相高效液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对手术致痛大鼠脊髓Fos蛋白及疼痛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密迦 林财珠 +1 位作者 杨锡馨 陈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31-1034,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对手术致痛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及疼痛反应的影响。方法按Brennan法手术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手术切口疼痛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术前16min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术前低剂量高乌... 目的探讨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对手术致痛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及疼痛反应的影响。方法按Brennan法手术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手术切口疼痛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术前16min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术前低剂量高乌甲素组、术前中剂量高乌甲素组和术前高剂量高乌甲素组均于术前16min分别腹腔注射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1、2和4mg/kg;术后高乌甲素组于术后16min腹腔注射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4mg/kg;去甲肾上腺素(NE)生成减少组于术前2h腹腔注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200mg/kg+术前16min腹腔注射4mg/kg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采用术后大鼠1h累积疼痛评分进行疼痛行为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脊髓背角Fos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FLIN)计数。结果术前低剂量高乌甲素组、术前中剂量高乌甲素、术前高剂量高乌甲素组和术后高乌甲素组脊髓背角FLIN计数和疼痛累积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术前中剂量高乌甲素组显著低于术前低剂量高乌甲素组(P值均<0.05),术前高剂量高乌甲素组显著低于术前中剂量高乌甲素组、术前低剂量高乌甲素组、术后高剂量高乌甲素组和NE生成减少组(P值分别<0.05、0.01)。结论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手术致痛大鼠的脊髓背角Fos蛋白的表达以及疼痛反应,并呈量效关系,预先给药较术后给药的镇痛效果好。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可能通过促进中枢NE的释放,加强脑干下行调制系统,抑制外周伤害性刺激在脊髓水平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 大鼠切口疼痛模型 脊髓 FOS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疼痛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的镇痛及局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林密迦 杨锡馨 《海峡药学》 2011年第4期29-31,共3页
目的研究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的镇痛及局麻作用。方法 40只清醒大鼠分组实验:①设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6min后行外科手术组和高乌甲素腹腔注射16min后行外科手术组来证实高乌甲素的镇痛作用;②并设术后16min给药组来证实高乌甲素有无... 目的研究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的镇痛及局麻作用。方法 40只清醒大鼠分组实验:①设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6min后行外科手术组和高乌甲素腹腔注射16min后行外科手术组来证实高乌甲素的镇痛作用;②并设术后16min给药组来证实高乌甲素有无超前镇痛效应;③设局注组探讨高乌甲素的局麻作用。在行为学实验中,计数术后清醒大鼠0~60min12个时间段内的累积疼痛评分。1.5h后将大鼠处死,灌注,取材和冰冻切片。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做NADPH-d组化,观察相应的指标NOS在脊髓上的变化情况。结果①高乌甲素组同生理盐水外科手术组比较,脊髓背角浅层一氧化氮合酶(NOS)数目明显减少(P〈0.05);②高乌甲素预先给药组对疼痛的抑制和NOS的表达均强于术后给药组(P〈0.01);③局部注射高乌甲素在抑制痛行为和NOS的表达明显强于局注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①高乌甲素腹腔注射可抑制手术致痛大鼠的疼痛反应以及脊髓NOS表达;②高乌甲素预先给药,镇痛作用好;③高乌甲素还表现出局部麻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乌甲素 大鼠切口疼痛模型 脊髓 一氧化氮合酶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P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密迦 杨锡馨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73-74,共2页
新型镇痛药高乌甲素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术后镇痛。以往研究高乌甲素多是在化学性致痛模型中进行,本文采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观察高乌甲素对手术致痛大鼠P物质的影响,探讨高乌甲素镇痛的量效关系及给药时机。
关键词 高乌甲素 大鼠切口疼痛模型 P物质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脂氧素A4对切口疼痛大鼠的抗伤害性感受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晓鹏 李秋杰 +2 位作者 刘志林 孙立新 王明山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9期112-115,共4页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ATL)对切口疼痛大鼠热痛敏、机械痛敏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具有抗伤害性感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制作动物切口疼痛模型,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S组),ATL组,脂氧素受体激动剂组(...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ATL)对切口疼痛大鼠热痛敏、机械痛敏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具有抗伤害性感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制作动物切口疼痛模型,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S组),ATL组,脂氧素受体激动剂组(BML-111组),脂氧素受体拮抗剂组(BOC-2组),每组18只,于手术前(T0),术后2 h(T2)、4 h(T4)、6 h(T6)、8 h(T8)、10 h(T10)通过热板实验、探针刺激实验评估对大鼠热痛敏、机械痛敏的影响。实时PCR检测脊髓炎症因子(TNF-α、IL-6)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腰段椎体p-ERK的表达。结果组内与T0比较发现,四组切口疼痛模型后2 h,大鼠TWL、MWT均减少(P<0.05),ATL和BML-111组内T4、T6、T8、T10与T2比较,TWL、MWT均增加(P<0.05),NS和Boc-2组内T4、T6、T8、T10与T2比较,TWL、MWT无明显变化。ATL和BML-111两组与NS组组间比较,T4、T6、T8、T10的TWL、MWT均增加(P<0.05)。RT-PCR显示,与NS组、Boc-2组比较,ATL组和BML-111组TNF-α、IL-6脊髓m 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NS组、Boc组相比,ATL组、BML-111组p-ERK蛋白表达降低;Boc组与NS组表达无差异。结论切口模型术后后足出现热缩足潜伏期缩短、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减低,鞘内注射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可以减轻痛觉过敏,降低脊髓背角神经元中促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脊髓p-ERK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 切口疼痛大鼠模型 热缩足潜伏期 机械缩足反应阈值
原文传递
鞘内注射奈福泮或/和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郭云翮 李祥 +1 位作者 薄五海 王艳红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0年第6期412-418,共7页
目的采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观察鞘内联合应用盐酸奈福泮和新斯的明的痛行为及对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上结合鞘内置管技术,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定大鼠疼痛行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奈福泮、新斯的... 目的采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观察鞘内联合应用盐酸奈福泮和新斯的明的痛行为及对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上结合鞘内置管技术,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定大鼠疼痛行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奈福泮、新斯的明及联合应用时对脊髓背角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F组相比,手术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与s组相比,D,组、D:组及c,组均明显降低累积疼痛评分(P〈0.01);各组用药无统计学差异。奈福泮与新斯的明ED。。量单独使用时均明显抑制12-fos蛋白的表达,而1/2ED30两药的合用,抑制程度更大。它们的作用主要产生在脊髓Ⅰ~Ⅱ层、V~Ⅵ层,以Ⅰ~Ⅱ层分布最多。结论鞘内注射盐酸奈福泮和新斯的明的抗伤害作用与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在脊髓水平上,盐酸奈福泮与新斯的明对c—fos的抑制作用存在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福泮 新斯的明 鞘内注射 切口疼痛模型 c—fos蛋白
原文传递
MECHANISM OF ANALGESIC EFFECTS OF PROPOFOL ON INCISIONAL PAIN:A RAT MODEL STUDY
8
作者 黄志华 宋晓星 +1 位作者 胡炯 于布为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2009年第2期67-72,共6页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role of propofol in controlling incisional pain and its potential effects on the spinal opioid receptor expression. Methods A postoperative model of nociception was established in male Sprague...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role of propofol in controlling incisional pain and its potential effects on the spinal opioid receptor expression. Methods A postoperative model of nociception was established in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ighing 200 -250 g. A total of 96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8 groups. All drugs were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either 5 rain pre-operation or 5 rain post-operation.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systemic propofol were demonstrated by the measurement of a cumulative pain score ( CPS ). After that, the lumbar enlargement of the spinal cord was removed to evaluate the mRNA level of the μ-opioid receptor ( MOR ) and δ-opioid receptor ( DOR) by RT-PCR. Results CPS and DOR mRNA expressio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he operation. Both propofol post-treatment and propofol pre-treatment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suppression of the increased CPS and the expression of DOR mRNA evoked by pain stimulation. Interestingly, propofol pre-treatment had a more pronounced effect in decreasing CPS and the expression of DOR mRNA. Furthermore, these observations were dose-dependent. MOR mRNA expres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operation in all animals and propofol treatment had no impact on it. Conclus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suggest that propofol can serve as a valuable adjunct in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Systemic propofol induces an analgesic effect on acute incisional pain in a dose-dependant manner, and this effect is mediated in the spinal cord an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pinal D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pofol spinal cord cumulative pain score (CPS) μ-opioid receptor (MOR) δ-opioid receptor (D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