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掌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作者 代双闻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61-064,共4页
探究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对于掌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溯性分析2023年参与诊治的掌骨干骨折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其中对照组行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术,分析组行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在治疗结束... 探究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对于掌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溯性分析2023年参与诊治的掌骨干骨折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其中对照组行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术,分析组行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在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的疗效情况。结果 分析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的患肢关节活动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对于掌骨干骨折的应用有良好效果,可以加速骨折愈合,缩短愈合所需时间,并显著提升患者关节活动度,而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干骨折 闭合复位顺行内固定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和交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易申德 蔡军 邹筠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2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和交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3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外科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按照克氏针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髓内固定组(n=40)...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和交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3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外科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按照克氏针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髓内固定组(n=40)进行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交叉固定组(n=40)进行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手术指标、恢复指标、骨折畸形愈合和骨折再移位发生情况、腕关节功能[腕关节患者自评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Dienst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两组患儿尺偏角、掌倾角、桡骨缩短长度均得到明显改善,髓内固定组尺偏角、掌倾角均大于交叉固定组,桡骨缩短长度短于交叉固定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骨折畸形愈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交叉固定组,骨折再移位发生率低于交叉固定组(P<0.05)。髓内固定组术后2、4、8周PRWE评分均低于交叉固定组(P<0.05)。结论: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中,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的近期效果优于交叉固定,可增加稳定性并加快骨折愈合,但两种置针方式的安全性并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内固定 交叉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单根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30例
3
作者 范猛 黄晓楠 +5 位作者 朱磊 武永辉 高自立 何强 娄纯彪 李宗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8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62例13~16岁的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3例和改良组30例,改良组行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术... 目的观察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62例13~16岁的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3例和改良组30例,改良组行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规划手术方案、对克氏针进行预弯,采用jahss法复位移位骨折处,行闭合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平均时长、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大小、住院天数和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6个月时测量两组掌骨颈头干角及掌骨长度,采用VAS评分评估患处疼痛情况、采用上肢功能评分评估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采用TAM评分评估手指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所用手术平均时长、住院天数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手术切口更小(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侧头干角均显著缩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的TAM优良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相比于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的手指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闭合复位顺行内固定 掌骨骨折 第五掌骨骨折 第五掌骨颈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Salter-Harris Ⅱ型骨折
4
作者 田野 侯婷婷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694-697,共4页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8例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患儿。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腕关节活动度。采用G...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8例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患儿。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腕关节活动度。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6周,骨性愈合时间3~6个月。患儿均未发生骨折复位丢失、骨骺早闭及腕关节发育畸形等并发症,1例发生指伸肌损伤。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其中掌屈50°~60°,背伸30°~60°,尺偏30°~40°,桡偏25°~30°;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3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7.37%。结论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端固定稳定、患儿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折 闭合复位 交叉固定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联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效果
5
作者 张理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9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联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在儿童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桡骨颈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联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在儿童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桡骨颈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联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联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颈骨折的患儿能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颈骨折 儿童 切开复位 交叉 固定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与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术对桡骨远端完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
6
作者 戴绍宗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1期59-62,共4页
目的 比较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与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完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3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桡骨远端完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每组32例。... 目的 比较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与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完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3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桡骨远端完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每组32例。其中,外固定组行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内固定组行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伤愈进度、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结果、末次随访的腕关节活动度和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外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内固定组(P<0.05)。末次随访外固定组掌倾角小于内固定组(P<0.05),两组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外固定组掌屈小于内固定组(P<0.05);两组背伸、尺偏、桡偏、旋前、旋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进行治疗,其创伤较小,恢复时间较短。而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术,虽然在复位效果上略胜一筹,但在腕关节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并未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 切开复位 掌侧入路 钢板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与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手部骨折的疗效比较
7
作者 俞寄兵 吴礼毛 陈文勇 《大医生》 2024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 研究手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克氏针内固定术)与... 目的 研究手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克氏针内固定术)与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各35例。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指标、恢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分值、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腕背伸、前臂旋前、前臂旋后均大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手部骨折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手部功能,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 内固定 手部骨折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1
8
作者 年争好 张中礼 +3 位作者 孙军 唐淼 许康永 刘长征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度,采用Flynn标准评价肘... 目的探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度,采用Flynn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术后均无针道感染、肘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并发症,1例术后发生环、小指麻木,不能完全伸直,于术后第2天拔除尺侧克氏针后症状逐渐消失。35例骨折均愈合,时间4~6周。末次随访时,患儿均无明显疼痛不适;肘关节伸直0°~8°、屈曲115°~145°,前臂旋前75°~85°、旋后70°~80°,腕关节背伸35°~60°、掌屈50°~60°,患侧活动度均与健侧无明显区别;采用Flynn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2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4.3%。结论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及时减轻患儿痛苦,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人急诊 闭合手法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 经皮交叉内固定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孟超 孟真 +2 位作者 黄欣 杨群 赵逢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79-2286,共8页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后内固定治疗,但近年来采用闭合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报道渐多,但究竟哪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更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闭合复位经皮穿针(CRPP)、...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后内固定治疗,但近年来采用闭合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报道渐多,但究竟哪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更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闭合复位经皮穿针(CRPP)、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ORKF)在小儿肱骨外髁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在内的中文和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3-01-01。筛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后,对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相关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1165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CRPP组患儿手术时间短于ORKF组(MD=-11.81,95%CI=-15.04~-8.58,P<0.00001),术中出血量低于ORKF组(MD=-3.36,95%CI=-4.37~-2.36,P<0.00001),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ORKF组(MD=-3.92,95%CI=-6.80~-1.03,P=0.008),克氏针存留时间短于ORKF组(MD=-3.35,95%CI=-6.33~-0.38,P=0.03),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率低于ORKF组(OR=0.44,95%CI=0.25~0.76,P=0.006),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ORKF组(OR=0.33,95%CI=0.19~0.56,P<0.0001),浅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ORKF组(OR=0.39,95%CI=0.21~0.73,P=0.003);而两组深部感染、不良愈合、肱骨外髁缺血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P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无论从效果还是从整体并发症上均优于ORKF,但在具体并发症方面尚需更多高质量文献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 肱骨外髁骨折 闭合复位经皮穿 切开复位内固定 儿童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军 吴小涛 +3 位作者 陈辉 李永刚 卜星平 茅祖斌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9期533-53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2年9月采用肘内外联合小切口(长2~4 cm)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共17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2年9月采用肘内外联合小切口(长2~4 cm)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共17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伸直型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平均年龄6.5岁(4~12岁).从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7.5个月.所有骨折均于术后3~5周达到临床愈合并拔除克氏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术后无一例发生缺血性挛缩、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按Flynn评分:优5例,良 7例,一般5例,差0例.肘关节伸屈活动度的丢失是影响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活动受限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结论:采取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的方法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能够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固定,有效避免了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并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外形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科手方法 骨折固定 儿童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有限切开复位 交叉 固定治疗 内固定 尺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术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在成人闭合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斐 陈建卓 +1 位作者 吕晓 郑刚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11期1749-1750,共2页
目的比较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术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闭合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成人闭合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分别实施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术、切开复位接... 目的比较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术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闭合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成人闭合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分别实施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评估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手术切口短,且术中出血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与术前比较均增大(P<0.05),且对照组较观察组增大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术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闭合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均能够对患者腕关节起到良好的恢复作用,但前者创伤小、切口小,后者有利于掌倾角、尺偏角恢复,可结合患者实际选择合理术式,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固定 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 闭合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或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熙 陈传远 +2 位作者 林学义 李平 施毅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13-16,18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或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Ⅳ型骨折的效果。方法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A组)与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或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Ⅳ型骨折的效果。方法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A组)与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硫酸钙植骨术(B组)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Ⅳ型骨折患者,术后采用Ankle-Hindfoot scale系统评估相关肢体的功能,同时术后、术后3个月行影像学评估,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观察骨质愈合的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均恢复较好,但两组之间术后相关肢体功能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及术后3个月Bohler角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或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Ⅳ型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微创 硫酸钙 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 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撬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13
作者 卢伟广 王灿斌 +2 位作者 杨俊 张羽 吴刚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4期41-44,共4页
目的:对比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撬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鹰潭一八四医院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30例。对照... 目的:对比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撬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鹰潭一八四医院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用经皮撬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Gissane角、Bohler角均较术前增大,跟骨高度均较术前增高,跟骨宽度均较术前下降(P<0.05);两组术后1年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66%)低于对照组(30.00%)(P<0.05)。结论:经皮撬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均有良好的效果,两种术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但前者可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经皮撬拨闭合复位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顾云峰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22期47-48,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分别行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在术前、术后1周、1年行X线检查,测量跟骨高度和宽度、Gissane角、Bohler角,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部位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1年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跟骨高度和宽度、Gissane角、Bohler角均明显增加,跟骨宽度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较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1年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与术后一周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的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要高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组(11.1%vs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在恢复患者跟骨骨折部位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方面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治疗优势,因此,在有效避免并发症的条件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应当作为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撬拨复位固定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跟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并植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宏伟 杜伟 崔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30期84-85,共2页
目的分析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并植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并植骨术治疗,分析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52例患者,随访2-3个月,患者骨折治愈情况100%,患者治疗... 目的分析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并植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并植骨术治疗,分析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52例患者,随访2-3个月,患者骨折治愈情况100%,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以及足部功能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P〈0.05)。患者足部功能优良率为94.2%。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并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骨关节愈合情况,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切开复位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6
作者 娄世龙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8期154-156,163,共4页
目的:比较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11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58)。观察组行微... 目的:比较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11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58)。观察组行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医疗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透视次数)水平,术后指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疼痛应激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水平,以及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指功能优良率为98.36%(60/61),高于对照组的86.21%(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d,两组血清IL-1β、PGE2、5-HT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可提高术后指功能优良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透视次数,降低疼痛应激指标水平,效果优于传统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但医疗费用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指骨骨折 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 传统交叉内固定 指功能 疼痛 应激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内固定术与PUSHLCOK内固定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7
作者 孙刚和 康然 张金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6期43-46,共4页
目的:探究克氏针内固定术与PUSHLCOK内固定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骨科收治112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1例... 目的:探究克氏针内固定术与PUSHLCOK内固定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骨科收治112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研究组采用PUSHLCOK内固定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关节稳定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阳性率分别为6.56%、11.48%,相较于对照组的8.20%、6.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9.84%,低于对照组的2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8%,相较于对照组的4.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PUSHLCOK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并减轻疼痛程度,利于提高关节稳定性,且具有一定的应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撕脱骨折 胫骨止点 交叉韧带 内固定 PUSHLCOK内固定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联合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军 易申德 《当代医学》 2021年第8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究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联合应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奇偶数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n=50,给予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法)... 目的探究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联合应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奇偶数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n=50,给予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法)和治疗组(n=50,给予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肘关节伸直角度、弯曲角度及提携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肘关节伸直角度、弯曲角度及提携角均明显大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优良率为92.00%(46/5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00%(36/50)(P<0.05)。治疗组患儿针道感染、尺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骨骺早闭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4.00%(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联合应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中能改善患儿肘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经皮交叉固定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肘关节功能 治疗优良率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小切口与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江 黄黎 张跃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9期150-151,共2页
目的:观察探讨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收治8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患儿,根据不同的术式进行分组,观察组采用外侧... 目的:观察探讨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收治8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患儿,根据不同的术式进行分组,观察组采用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切口长度明显更短,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78.04%)对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5.56%)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17.07%)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传统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对比,采用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程度,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 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关节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在指骨颈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叶旭标 刘世峰 +3 位作者 刘雄 陈文锋 罗源生 罗锦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9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跨关节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在指骨颈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指骨颈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及不同骨折类型,将中节指骨颈部骨折分为观察组A1与对照组B1,各20例... 目的:探讨跨关节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在指骨颈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指骨颈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及不同骨折类型,将中节指骨颈部骨折分为观察组A1与对照组B1,各20例,将近节指骨颈部骨折分为观察组A2与对照组B2,各20例。对照组采用不经过关节克氏针交叉固定术,观察组采用跨关节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比较2组术后恢复效果、手术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A1优良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B1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2优良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B2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1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B1,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B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2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B2,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B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骨颈部骨折患者采用跨关节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降低手术对患者指骨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加快术后恢复速度,降低骨折对患者自身的影响,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骨颈部骨折 跨关节 交叉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