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城市流域降雨径流水质特性及初期冲刷现象
被引量:
23
1
作者
王书敏
郭树刚
+2 位作者
何强
颜文涛
宋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2-539,共8页
为了解城市流域降雨径流水质特性及其初期冲刷现象,以重庆市盘溪河流域和虎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对6场降雨径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各场次降雨中,城市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均呈抛物线型分布;在所监测的6场降雨中,盘溪河流域ρ(TSS)(TS...
为了解城市流域降雨径流水质特性及其初期冲刷现象,以重庆市盘溪河流域和虎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对6场降雨径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各场次降雨中,城市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均呈抛物线型分布;在所监测的6场降雨中,盘溪河流域ρ(TSS)(TSS为总悬浮物)、ρ(CODCr)、ρ(TN)、ρ(TP)平均值分别为2 000、420、13.0、5.7 mg/L,虎溪流域ρ(TSS)、ρ(CODCr)、ρ(TN)、ρ(NH3-N)、ρ(NO3--N)、ρ(TP)、ρ(Fe)、ρ(Zn)、ρ(Pb)、ρ(Cd)的平均值分别为33、38、2.6、0.7、1.1、0.1、2.1、0.2、0.6、0.06 mg/L.在盘溪河流域和虎溪流域降雨径流中,磷均以颗粒态为主(分别占56%和87%),氮均以无机氮为主(分别占72%和82%).盘溪河流域未发现明显的初期冲刷现象,虎溪流域初期40%的径流携带了50%~80%的污染负荷.降雨径流流量分析表明,单峰降雨事件的峰值流量取决于且滞后于峰值雨强,多峰降雨事则件往往导致多峰流量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域
降雨径流
水质
流量
初期冲刷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城市暴雨径流初期冲刷现象识别模式
被引量:
13
2
作者
何强
王书敏
+2 位作者
艾海男
王振涛
颜文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432-2439,共8页
有关城市暴雨径流初期冲刷现象(FEE)的评估方法迄今为止饱受争议,针对传统初期冲刷现象评估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用最优分割模式(OSM)进行初期冲刷现象识别.两场暴雨(2009-8-3和2010-7-31)径流的案例分析表明:应用最优分割模式识别初...
有关城市暴雨径流初期冲刷现象(FEE)的评估方法迄今为止饱受争议,针对传统初期冲刷现象评估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用最优分割模式(OSM)进行初期冲刷现象识别.两场暴雨(2009-8-3和2010-7-31)径流的案例分析表明:应用最优分割模式识别初期冲刷现象,对于无坡度的混凝土道路径流,平均初期径流控制量为6mm,而传统方法按照80/30(初期30%的暴雨径流携带了80%的污染负荷)标准无法识别初期冲刷现象,按照50/25标准评估的初期径流控制量为5mm;对于平均坡度为2.3%的大尺度城市流域,最优分割模式识别的初期径流控制量为2.7mm,而传统方法无法判断实际存在的中期冲刷现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表明,分段数k、控制污染物的选取均会对初期径流控制量的判断结果产生影响.最优分割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方法判断标准不一致,不能直接获取需要控制的初期径流量,无法识别中后期冲刷现象的缺点,作为初期冲刷现象新识别模式的初步探索,研究结果可为初期冲刷现象的科学判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径流
初期冲刷现象
识别
模式
原文传递
间歇性降雨条件下施肥后红壤坡耕地氮磷迁移特征
3
作者
沈金钊
滕云梅
+3 位作者
罗秋艳
滕李明
莫德清
汝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64-1673,共10页
为了探究间歇性降雨对施肥后的红壤坡耕地中氮磷的持续性迁出特征,于2022年7—8月通过间歇性实施8次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观测施肥后红壤土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浓度及通量变化,分析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初期冲刷规律。结果表明:(1)...
为了探究间歇性降雨对施肥后的红壤坡耕地中氮磷的持续性迁出特征,于2022年7—8月通过间歇性实施8次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观测施肥后红壤土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浓度及通量变化,分析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初期冲刷规律。结果表明:(1)将整个间歇性降雨试验看作一个完整的降雨周期,氮素在壤中流中的累积流失量大于地表径流,而磷素的流失以地表径流为主。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氮磷的累积流失量与累积产流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拟合。(2)红壤坡耕地较易产生初期冲刷现象,径流中各污染物发生初期冲刷的强度依次为:溶解态磷(TDP)>总磷(TP)>颗粒态磷(TPP)>氨氮(NH_(4)^(+)-N)>总氮(TN)>硝态氮(NO_(3)^(-)-N)。(3)NH_(4)^(+)-N、TP、TDP和TPP的迁出主要集中在前3次降雨,且地表径流中的浓度始终大于壤中流,壤中流发生初期冲刷的强度略高于地表径流。NO_(3)^(-)-N和TN随径流的迁移呈现前期地表径流浓度高而后期壤中流浓度高、地表径流初期冲刷现象更为显著的特点。上述结果表明,控制施肥后前几场降雨产流中的氮磷流失及壤中流氮的长期持续流失,是防控华南地区红壤坡耕地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间歇性降雨
地表径流
壤中流
氮磷迁移
初期冲刷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江流域不同地类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被引量:
10
4
作者
黄志伟
曾凡棠
+3 位作者
石雷
林澍
房怀阳
刘跃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0-946,共7页
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进行野外径流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过程中不同地类常规污染物与典型重金属的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水质较差,是流域内的主要非点源,但公路重金属污染物也不容忽视。庭院...
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进行野外径流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过程中不同地类常规污染物与典型重金属的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水质较差,是流域内的主要非点源,但公路重金属污染物也不容忽视。庭院、公路和菜地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与径流量相关性显著,而水田与林地则相关性差,主要是由同一小区二次降雨间隔差别大与地面特性引起的。庭院SS与COD发生显著初期冲刷现象,TN、TP与重金属(Cu、Pb、Zn及As)初期冲刷不显著,公路、菜地、水田、林地,则大部分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初期冲刷现象,同时部分场次降雨中也会出现二次冲刷的现象。不同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现象显著程度规律为SS>COD>Pb>TN>Zn>TP>Cu>As,常规污染物的初期效应比重金属显著,重金属的初期效应更易受到用地类型的影响;对比不同用地类型,则农用地更易发生初期冲刷现象,但公路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物也存在显著初期冲刷现象。降雨量、降雨强度及二次降雨间隔是影响初期冲刷现象的显著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流域
土地利用类型
初期冲刷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流域降雨径流水质特性及初期冲刷现象
被引量:
23
1
作者
王书敏
郭树刚
何强
颜文涛
宋力
机构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2-539,共8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315-001)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cstc2014jcyj A20022)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技项目(KJ1401120)
文摘
为了解城市流域降雨径流水质特性及其初期冲刷现象,以重庆市盘溪河流域和虎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对6场降雨径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各场次降雨中,城市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均呈抛物线型分布;在所监测的6场降雨中,盘溪河流域ρ(TSS)(TSS为总悬浮物)、ρ(CODCr)、ρ(TN)、ρ(TP)平均值分别为2 000、420、13.0、5.7 mg/L,虎溪流域ρ(TSS)、ρ(CODCr)、ρ(TN)、ρ(NH3-N)、ρ(NO3--N)、ρ(TP)、ρ(Fe)、ρ(Zn)、ρ(Pb)、ρ(Cd)的平均值分别为33、38、2.6、0.7、1.1、0.1、2.1、0.2、0.6、0.06 mg/L.在盘溪河流域和虎溪流域降雨径流中,磷均以颗粒态为主(分别占56%和87%),氮均以无机氮为主(分别占72%和82%).盘溪河流域未发现明显的初期冲刷现象,虎溪流域初期40%的径流携带了50%~80%的污染负荷.降雨径流流量分析表明,单峰降雨事件的峰值流量取决于且滞后于峰值雨强,多峰降雨事则件往往导致多峰流量响应.
关键词
城市流域
降雨径流
水质
流量
初期冲刷现象
Keywords
urban basin
rainfall runoff
water quality
rate of flow
first flush effect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暴雨径流初期冲刷现象识别模式
被引量:
13
2
作者
何强
王书敏
艾海男
王振涛
颜文涛
机构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432-2439,共8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08ZX07315-001)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CSTC
2010BB1351)~~
文摘
有关城市暴雨径流初期冲刷现象(FEE)的评估方法迄今为止饱受争议,针对传统初期冲刷现象评估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用最优分割模式(OSM)进行初期冲刷现象识别.两场暴雨(2009-8-3和2010-7-31)径流的案例分析表明:应用最优分割模式识别初期冲刷现象,对于无坡度的混凝土道路径流,平均初期径流控制量为6mm,而传统方法按照80/30(初期30%的暴雨径流携带了80%的污染负荷)标准无法识别初期冲刷现象,按照50/25标准评估的初期径流控制量为5mm;对于平均坡度为2.3%的大尺度城市流域,最优分割模式识别的初期径流控制量为2.7mm,而传统方法无法判断实际存在的中期冲刷现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表明,分段数k、控制污染物的选取均会对初期径流控制量的判断结果产生影响.最优分割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方法判断标准不一致,不能直接获取需要控制的初期径流量,无法识别中后期冲刷现象的缺点,作为初期冲刷现象新识别模式的初步探索,研究结果可为初期冲刷现象的科学判别提供参考.
关键词
暴雨径流
初期冲刷现象
识别
模式
Keywords
stormwater runoff
first flush effect
identification
mode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间歇性降雨条件下施肥后红壤坡耕地氮磷迁移特征
3
作者
沈金钊
滕云梅
罗秋艳
滕李明
莫德清
汝旋
机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出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64-1673,共10页
基金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0KY050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67042)。
文摘
为了探究间歇性降雨对施肥后的红壤坡耕地中氮磷的持续性迁出特征,于2022年7—8月通过间歇性实施8次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观测施肥后红壤土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浓度及通量变化,分析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初期冲刷规律。结果表明:(1)将整个间歇性降雨试验看作一个完整的降雨周期,氮素在壤中流中的累积流失量大于地表径流,而磷素的流失以地表径流为主。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氮磷的累积流失量与累积产流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拟合。(2)红壤坡耕地较易产生初期冲刷现象,径流中各污染物发生初期冲刷的强度依次为:溶解态磷(TDP)>总磷(TP)>颗粒态磷(TPP)>氨氮(NH_(4)^(+)-N)>总氮(TN)>硝态氮(NO_(3)^(-)-N)。(3)NH_(4)^(+)-N、TP、TDP和TPP的迁出主要集中在前3次降雨,且地表径流中的浓度始终大于壤中流,壤中流发生初期冲刷的强度略高于地表径流。NO_(3)^(-)-N和TN随径流的迁移呈现前期地表径流浓度高而后期壤中流浓度高、地表径流初期冲刷现象更为显著的特点。上述结果表明,控制施肥后前几场降雨产流中的氮磷流失及壤中流氮的长期持续流失,是防控华南地区红壤坡耕地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红壤
间歇性降雨
地表径流
壤中流
氮磷迁移
初期冲刷现象
Keywords
red soil
intermittent rainfall
surface runoff
interflow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migration
first flush effect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江流域不同地类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被引量:
10
4
作者
黄志伟
曾凡棠
石雷
林澍
房怀阳
刘跃丹
机构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水与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0-946,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东江流域饮用水源型河流水质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2014ZX07206005)
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2015A020216011)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510010294)
文摘
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进行野外径流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过程中不同地类常规污染物与典型重金属的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水质较差,是流域内的主要非点源,但公路重金属污染物也不容忽视。庭院、公路和菜地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与径流量相关性显著,而水田与林地则相关性差,主要是由同一小区二次降雨间隔差别大与地面特性引起的。庭院SS与COD发生显著初期冲刷现象,TN、TP与重金属(Cu、Pb、Zn及As)初期冲刷不显著,公路、菜地、水田、林地,则大部分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初期冲刷现象,同时部分场次降雨中也会出现二次冲刷的现象。不同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现象显著程度规律为SS>COD>Pb>TN>Zn>TP>Cu>As,常规污染物的初期效应比重金属显著,重金属的初期效应更易受到用地类型的影响;对比不同用地类型,则农用地更易发生初期冲刷现象,但公路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物也存在显著初期冲刷现象。降雨量、降雨强度及二次降雨间隔是影响初期冲刷现象的显著因素。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流域
土地利用类型
初期冲刷现象
Keyword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asin
land use type
first flush effect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城市流域降雨径流水质特性及初期冲刷现象
王书敏
郭树刚
何强
颜文涛
宋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城市暴雨径流初期冲刷现象识别模式
何强
王书敏
艾海男
王振涛
颜文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3
原文传递
3
间歇性降雨条件下施肥后红壤坡耕地氮磷迁移特征
沈金钊
滕云梅
罗秋艳
滕李明
莫德清
汝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东江流域不同地类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黄志伟
曾凡棠
石雷
林澍
房怀阳
刘跃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