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糊控制的光子辐射制冷功率测量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玉晟 朱虹雨 +3 位作者 陈犇 陈嘉诚 詹耀辉 李孝峰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依据热平衡原理设计了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和铂电阻PT100为检温元件,正温度系数(PTC)效应加热器为执行元件的温控及制冷功率测量系统。通过模糊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控制算法输出不同占空比的脉... 依据热平衡原理设计了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和铂电阻PT100为检温元件,正温度系数(PTC)效应加热器为执行元件的温控及制冷功率测量系统。通过模糊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控制算法输出不同占空比的脉宽调制波,控制辐射冷却材料温度和环境温度保持一致性,同时利用3D打印工艺完成装置的搭建,最终测算出辐射制冷功率。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测量计算的辐射制冷功率与理论预测值接近,该系统可以有效满足多种辐射冷却材料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辐射制冷 制冷功率 单片机 温度调控 模糊PID
原文传递
改进冷端换热器的大功率脉冲管制冷机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卫佳 孙力勇 +2 位作者 梁惊涛 周远 靖葳 《真空与低温》 2001年第1期27-32,共6页
依据热力学非对称理论对脉冲管制冷机冷端的热力学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输出功率 3 kW的压缩机在 80 K时得到了 35 W的制冷量,并提出了改进方案;搭建了单级低频大功率脉冲管制冷机的实验台,采用新型的填料烧结型换热器作为脉冲管的冷... 依据热力学非对称理论对脉冲管制冷机冷端的热力学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输出功率 3 kW的压缩机在 80 K时得到了 35 W的制冷量,并提出了改进方案;搭建了单级低频大功率脉冲管制冷机的实验台,采用新型的填料烧结型换热器作为脉冲管的冷头。实验表明改进冷端换热器是提高脉冲管制冷机制冷效率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烧结型换热器 脉冲管制冷 制冷功率 换热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冷端换热器的大功率脉冲管制冷机
3
作者 孙卫佳 戴巍 +2 位作者 梁惊涛 孙力勇 周远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共7页
依据热力学非对称理论对脉冲管制冷机冷端的热力学过程进行分析 ,对脉冲管制冷机制冷功率的提高提出了改进方案 ,搭建了单级低频大功率脉冲管制冷机的实验台 ,在实验中首次采用新型的填料烧结型换热器作为脉冲管的冷头 ,对这种换热器的... 依据热力学非对称理论对脉冲管制冷机冷端的热力学过程进行分析 ,对脉冲管制冷机制冷功率的提高提出了改进方案 ,搭建了单级低频大功率脉冲管制冷机的实验台 ,在实验中首次采用新型的填料烧结型换热器作为脉冲管的冷头 ,对这种换热器的效率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了计算 ,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新型换热器在脉冲管制冷机中应用的可行性。实验表明 :改进冷端换热器是提高脉冲管制冷机制冷效率的关键问题。在使用烧结换热器的单级脉冲管制冷机实验台上 ,采用输出功率 3k W的压缩机在 80 K时得到了 35W的制冷量 ,在效率上属国内领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烧结型换热器 脉冲管制冷 冷端换热器 制冷功率 冷端换热过程 热力学非对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舱制冷制热功率计算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冬梅 严代彪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3年第5期34-35,39,共3页
论文首先对方舱的内部热量来源和流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方舱制冷制热功耗计算公式,为方舱空调和加热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方舱 制冷制热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解释空调的输入功率小于制冷功率
5
作者 张明忠 《物理教师(高中版)》 2002年第7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输入功率 制冷功率 初中 物理教学 空调机
原文传递
空调的制冷量和制冷功率区别
6
《大众用电》 2010年第10期51-51,共1页
问:空调的制冷量和制冷功率2个参数有什么区别? 答:在市场上销售的空调,其标示上有制冷量和制冷功率2个很相似的参数。这2个参数运用到空调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制冷量是表示空调进行制冷运行时,单位时间内从密闭空间、房间或区域... 问:空调的制冷量和制冷功率2个参数有什么区别? 答:在市场上销售的空调,其标示上有制冷量和制冷功率2个很相似的参数。这2个参数运用到空调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制冷量是表示空调进行制冷运行时,单位时间内从密闭空间、房间或区域内除去热量的总和,是空调调节室温的能力,就是空调通常标示的匹数。制冷功率是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时,额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总功率就为其制冷功率,是空调制冷的耗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功率 空调器 制冷 单位时间 密闭空间 空调制冷 功率 耗电量
原文传递
硅胶孔径对吸附剂吸湿性能及制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卜宪标 王令宝 马伟斌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89-995,共7页
为开发出一种适用于吸附制冷的高性能吸附剂,选择了3种不同孔径的商用硅胶,孔径分别是2~3、4~7、8~10 nm,利用浸泡的方法将氯化钙嵌入硅胶微孔内来制备复合吸附剂,并对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于2~3 nm的硅... 为开发出一种适用于吸附制冷的高性能吸附剂,选择了3种不同孔径的商用硅胶,孔径分别是2~3、4~7、8~10 nm,利用浸泡的方法将氯化钙嵌入硅胶微孔内来制备复合吸附剂,并对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于2~3 nm的硅胶,由于孔径较小,氯化钙的浸入堵塞或者部分堵塞了水进入硅胶的传质通道,导致复合吸附剂不论是吸附量还是吸附速率与纯硅胶相比都没有提高;而对于4~7 nm和8~10 nm的硅胶,其复合吸附剂不论是吸附量还是吸附速率都较其相应的纯硅胶有大幅提高.复合吸附剂在20%湿度下吸附20 min和2 h的吸附量分别是8.08 g/100 g和15.7 g/100 g,在同等工况下,纯硅胶的吸附量分别是1.96 g/100 g和2.0 g/100 g.用制备的复合吸附剂制作了一台小型吸附制冷机并进行了测试,当热源温度为90℃,冷却水温度为35℃时,在整个循环周期内(15 min),制冷功率为1.03 kW,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SCP)为128.3 W/kg,性能系数(COP)为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孔径 硅胶/氯化钙复合吸附剂 吸附量 吸附制冷 制冷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磁制冷磁体用量的估算 被引量:2
8
作者 卢定伟 吴海波 +1 位作者 徐小农 金新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4-598,共5页
根据主要的永磁体材料磁化性质和可能的室温磁制冷材料的磁热性质,利用磁路定理并假定了通常使用的循环换热流体的压力差上限来计算磁制冷功率和永磁体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室温磁制冷机的制冷量的受约束情况以及实用可能性。通过对... 根据主要的永磁体材料磁化性质和可能的室温磁制冷材料的磁热性质,利用磁路定理并假定了通常使用的循环换热流体的压力差上限来计算磁制冷功率和永磁体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室温磁制冷机的制冷量的受约束情况以及实用可能性。通过对两种典型的磁路进行的计算对比,发现在使用高磁场时使用中空圆柱形磁聚焦方式更有效,而在获得低于1T的磁场时普通的救生圈环形磁路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磁制冷 制冷功率 永磁体磁路 磁体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回热型气-固化学热泵制冷系统的操作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华江 戴迎春 袁渭康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对连续回热型气-固化学热泵制冷系统,以制冷功率最大为优化目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模拟计算,考察了平均制冷功率随循环时间的变化,并确定最优循环时间。此外,还考察系统在一个最优循环周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动态以及不同操作条件对最优...  对连续回热型气-固化学热泵制冷系统,以制冷功率最大为优化目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模拟计算,考察了平均制冷功率随循环时间的变化,并确定最优循环时间。此外,还考察系统在一个最优循环周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动态以及不同操作条件对最优循环时间和最优制冷功率的影响。文中介绍的操作优化方法对类似的热泵制冷系统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回热型气-固化学热泵制冷系统 制冷功率 优化 工业废热 太阳能 循环时间 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钙-氨吸附制冷单元管性能实验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迎春 梅宁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对以氯化钙 -氨为工质对的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单元管的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建立了单元管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热力分析计算 ,得出了单位质量制冷剂制冷功率 ( SCP)以及性能系数 ( COP)随蒸发温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 ,蒸发温度和冷... 对以氯化钙 -氨为工质对的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单元管的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建立了单元管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热力分析计算 ,得出了单位质量制冷剂制冷功率 ( SCP)以及性能系数 ( COP)随蒸发温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 ,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在吸附循环过程中对单管性能影响较大 ,应合理加以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制冷 制冷功率 性能系数 单元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声理论对G-M制冷机的热力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自成 罗吉友 《真空与低温》 2001年第3期154-157,167,共5页
为了解释低温下制冷功率与膨胀功的非比例关系而从热声理论出发 ,对G -M制冷机进行了热力分析 ,阐明了膨胀功和制冷功率的关系及与极限制冷温度相关的因素。
关键词 热声理论 制冷 制冷功率 G-M制冷 热力分析 压力振荡 位移振荡 相位角 极限制冷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体式双床连续型吸附制冷系统的设计开发
12
作者 胡韩莹 方徐君 贺伟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4,共8页
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吸附式制冷系统,采用分体式双床结构,以85~100℃的低品位热水作为驱动热源,通过两个吸附床对制冷剂-水的交替吸附和解吸,实现连续制冷。吸附床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翅片表面涂覆了新型研制的13X分子筛-氯化钙复合吸附... 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吸附式制冷系统,采用分体式双床结构,以85~100℃的低品位热水作为驱动热源,通过两个吸附床对制冷剂-水的交替吸附和解吸,实现连续制冷。吸附床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翅片表面涂覆了新型研制的13X分子筛-氯化钙复合吸附剂,涂覆厚度仅0.15 mm,加速了吸附/解吸速率以及传热速率。蒸发器采用盘管和水盘结构,且从上而下呈阶梯状间隔分布,保证蒸发时换热管表面均进行高效的沸腾换热。冷凝器的设计上增加了不凝气体排放装置,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随时抽取不凝性气体,维持了冷凝器的高换热效率。还从强度、密封性以及装配结构紧凑性等方面对各个换热器箱体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此外,所述吸附制冷系统循环中引入了回质和回热过程。基于此循环模式,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可知:以85℃的热水作为解吸热源时,系统制冷功率为7.7 k W,性能系数COP为0.467,SCP为380 W/kg,平均耗电量1.23 k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制冷 13X分子筛-氯化钙复合吸附剂 制冷功率 性能系数(COP) 单位吸附剂制冷功率(SCP) 耗电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热效应的带状制冷结构的模拟研究
13
作者 孟祥睿 赵一洁 +2 位作者 马新灵 龚彭真 汪守刚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8-103,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热效应的带状电热模块的模块化固体制冷装置。在该装置中,由电热材料P(VDF-TrFE-CFE)三元聚合物制成带状电热模块,在驱动轮带动下依次通过电极、热端蓄热器、冷端蓄热器实现电热效应的4个阶段,实现连续供冷。利用数值...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热效应的带状电热模块的模块化固体制冷装置。在该装置中,由电热材料P(VDF-TrFE-CFE)三元聚合物制成带状电热模块,在驱动轮带动下依次通过电极、热端蓄热器、冷端蓄热器实现电热效应的4个阶段,实现连续供冷。利用数值模拟对该结构的一个制冷单元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电热模块的极化时间、长度、运动速度、温度跨度以及所施加的电场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热模块的极化时间对获得稳定的制冷功率密度(CPD)至关重要。CPD随着电热模块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其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两端温度跨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与电场强度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另外,不同电场强度下存在最佳的COP/COPc值。在温度跨度为3 K、电场强度为160 MV/m的情况下,该制冷单元的CPD达到了6.61 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制冷 电热效应 数值模拟 制冷功率密度(CPD) P(VDF-TrFE-CFE)三元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变材料与微型通风风扇的新型个体混合冷却服在温热环境下的制冷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韦帆汝 王发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共8页
采用暖体假人研究了一种基于由相变材料和微型通风风扇的混合冷却服在温热环境(温度(30±0.5)℃,相对湿度47%±5%,风速(0.4±0.1)m/s)下的制冷效果。混合冷却服制冷效果的评价参数主要包括总热阻、总湿阻、热损耗和制冷功率... 采用暖体假人研究了一种基于由相变材料和微型通风风扇的混合冷却服在温热环境(温度(30±0.5)℃,相对湿度47%±5%,风速(0.4±0.1)m/s)下的制冷效果。混合冷却服制冷效果的评价参数主要包括总热阻、总湿阻、热损耗和制冷功率,实验方案包括Fan-off(通风关闭且移除相变材料)、Fan-on(通风开启但相变材料移除)、PCM+Fan-off(通风关闭但内置固态相变材料)和PCM+Fan-on(通风开启且内置固态相变材料)4种。假人出汗方式采用不出汗(干态测试)和出汗(湿态测试)2种。研究结果表明,开启风扇显著降低了冷却服的总热阻和总湿阻;在Fan-on和PCM+Fan-on两种工况下,冷却服的总热损耗((332.0±3.6)W/m2和(332.0±6.6)W/m2)均显著高于其在Fanoff工况下的总热损耗((166.7±0.5)W/m2);在干态测试条件下,该混合冷却服的干热损耗主要由相变材料提供,在PCM+Fan-off和PCM+Fan-on两种工况下,冷却服的平均制冷功率分别为62.8 W和63.9 W,制冷持续时间分别是8 min和110 min;在湿态测试条件下,该新型混合冷却服的热损耗主要由微型风扇组提供,在Fan-on和PCM+Fan-on两种工况下的湿热损耗分别占总热损耗的84.4%±1.2%和83.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混合冷却服 热应激 相变材料 通风风扇 暖体假人 制冷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循环便携式半导体降温服设计及制冷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宇 李孜军 +3 位作者 贾敏涛 章梦胜 王君健 李蓉蓉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6,共7页
为缓解高温环境下劳动人员面临的热害问题,设计1种利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制冷源的便携式冷循环降温服,并在高温环境下测试其降温性能。结果表明:在总电源功率100 W、环境温度30℃的情况下,运行12 min后,制冷水温度降低至15.7℃。降温服... 为缓解高温环境下劳动人员面临的热害问题,设计1种利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制冷源的便携式冷循环降温服,并在高温环境下测试其降温性能。结果表明:在总电源功率100 W、环境温度30℃的情况下,运行12 min后,制冷水温度降低至15.7℃。降温服稳定运行状态下制冷功率为340.4 W。系统运行环境温度对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有显著影响;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双面制冷系统的COP是单面制冷的1.30倍,且其制冷性能受环境温度影响更小;利用水循环散热能显著地改善制冷系统的散热性能,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制冷 热害治理 防护装备 制冷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基复合薄膜的日间辐射制冷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帅 荆为龙 朱海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99,共6页
采用静电纺丝法以PMMA为基底,ZnO和ZrO_(2)为添加剂,制备了辐射制冷复合薄膜。并通过自组装测试装置对薄膜的净辐射制冷功率进行测试,探究了无机颗粒对复合薄膜制冷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ZrO_(2)为添加剂且添加量为8%(wt,质量分... 采用静电纺丝法以PMMA为基底,ZnO和ZrO_(2)为添加剂,制备了辐射制冷复合薄膜。并通过自组装测试装置对薄膜的净辐射制冷功率进行测试,探究了无机颗粒对复合薄膜制冷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ZrO_(2)为添加剂且添加量为8%(wt,质量分数)时,PMMA复合纺丝薄膜的性能最好。它在太阳光波段的反射率为97.7%,在大气窗口波段的发射率为86.7%。该薄膜在平均617W/m^(2)的太阳强度下显示出低于周边环境温度3.5℃的温差和62.6W/m^(2)的净辐射制冷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制冷 静电纺丝 二氧化锆 反射率 净辐射制冷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生舱液态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忠龙 金龙哲 +1 位作者 杨喆 杨艺 《安全》 2014年第2期24-26,30,共4页
为保障救生舱内拥有适宜的环境温度,本文采用液态二氧化碳节流制冷系统进行救生舱温度控制,分析了液态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制冷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验与计算得出二氧化碳制冷剂在压力为0.6MPa,流量为17.8m^3/h时,系统制冷效果最佳,... 为保障救生舱内拥有适宜的环境温度,本文采用液态二氧化碳节流制冷系统进行救生舱温度控制,分析了液态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制冷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验与计算得出二氧化碳制冷剂在压力为0.6MPa,流量为17.8m^3/h时,系统制冷效果最佳,制冷功率可达2.3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二氧化碳制冷 制冷功率 制冷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l_2/CaCl_2-NH_3再吸附系统的制冷性能
18
作者 朱芳啟 江龙 +1 位作者 王丽伟 王如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2-37,共6页
利用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研制了固化混合吸附剂,并搭建了低品位热能驱动的MnCl_2/CaCl_2-NH_3为工质对的再吸附制冷系统。对该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60℃热源温度为制冷性能系数(COP)的拐点温度,最大制冷功率为2.98kW。当热源温度... 利用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研制了固化混合吸附剂,并搭建了低品位热能驱动的MnCl_2/CaCl_2-NH_3为工质对的再吸附制冷系统。对该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60℃热源温度为制冷性能系数(COP)的拐点温度,最大制冷功率为2.98kW。当热源温度高于160℃时,系统显热负荷增大,继续加热高温床会降低制冷效率。当制冷温度为15℃时,系统COP为0.284~0.396;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SCP)为100.3~338.8W·kg^(-1)。SCP随热源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吸附 复合吸附剂 制冷功率 制冷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容率对室温磁制冷机工质盘传热影响研究
19
作者 肖飞 巫江虹 +1 位作者 王惜慧 唐永柏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44,共5页
在室温磁制冷机主动式磁回热器(AMR)工质盘强化传热研究中,引入了一个新的参数热容率TCR(Thermal Capacity rate Ratio)。TCR参数反映了工质盘内换热流体将磁体在励磁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回热器中置换出去的能力。计算磁制冷系统的TCR,... 在室温磁制冷机主动式磁回热器(AMR)工质盘强化传热研究中,引入了一个新的参数热容率TCR(Thermal Capacity rate Ratio)。TCR参数反映了工质盘内换热流体将磁体在励磁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回热器中置换出去的能力。计算磁制冷系统的TCR,通过和制冷功率、COP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室温磁制冷机工质盘强化传热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式磁回热器(AMR) 热容率(TCR) 制冷功率 C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余热吸附式制冷单管的传热传质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震 梅宁 谢迎春 《流体机械》 CSCD 2003年第7期50-54,共5页
针对已完成的发动机排气吸附式制冷机 ,考虑吸附床内非平衡吸附的特点 ,建立了以氯化钙 氨为工质对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吸附床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 ,得出了吸附床的制冷性能及温度场分布 ,并与实验结... 针对已完成的发动机排气吸附式制冷机 ,考虑吸附床内非平衡吸附的特点 ,建立了以氯化钙 氨为工质对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吸附床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 ,得出了吸附床的制冷性能及温度场分布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床 传热传质 制冷功率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