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A检查参数在预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中的价值探讨
1
作者 田甜 姚凯源 +3 位作者 鲁本艳 王建华 文开龙 吕廷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5期52-54,57,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参数在预测前交通动脉瘤(AcomAA)患者动脉瘤破裂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AcomA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头颈部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参数在预测前交通动脉瘤(AcomAA)患者动脉瘤破裂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AcomA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头颈部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破裂组(62例)和未破裂组(21例),分析CTA检查参数在预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中的价值。结果:破裂组AcomAA患者动脉瘤直径、动脉瘤最大垂径与瘤颈的比值(AR值)、动脉瘤角(AA)均大于未破裂组AcomA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直径、AR值、AA值是AcomAA患者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动脉瘤直径、AR值、AA值预测AcomA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均>0.70,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高。结论:CTA检查参数在预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中应用价值较高,动脉瘤直径、AR值、AA值均是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 前交通动脉瘤 头颈部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额外侧锁孔入路与翼点入路夹闭术在前交通动脉瘤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李永康 蓝鹏 何培武 《中外医疗》 2024年第7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于前交通动脉瘤中分别应用额外侧锁孔入路和翼点入路夹闭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2023年5月邳州市中医院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62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1)和观... 目的探讨于前交通动脉瘤中分别应用额外侧锁孔入路和翼点入路夹闭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2023年5月邳州市中医院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62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对照组行翼点入路开颅治疗,观察组行额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及认知功能改善程度,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60.16±75.27)mL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06.78±28.07)min及住院时间(7.34±1.84)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8、7.405、7.404,P均<0.05);观察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脑直回切除率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出现术后新增颅内出血、短暂性缺血、感染、神经症状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别接受额外侧锁孔入路术和翼点入路夹闭术治疗均具有一定效果,但额外侧锁孔入路术的效果更理想,在改善神经及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存在显著优势,且不会产生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额外侧锁孔入路 翼点入路夹闭术 认知功能 神经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老年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孔成 厉航 周格知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1期2054-2056,共3页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对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共12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12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9例行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63例行开颅夹闭...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对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共12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12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9例行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63例行开颅夹闭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83.05%)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3个月,观察组的MoCA评分、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的TNF-α、TGF-β、SDF-1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47%)小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更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塑形在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4
作者 范志祥 崔艳峰 +4 位作者 徐浩 高志康 张庆真 应廷嵩 吴子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5-18,共4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经脑动脉造影确诊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术者术中正常造影后凭借手术经验直接塑形微导管。观察组则通过处...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经脑动脉造影确诊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术者术中正常造影后凭借手术经验直接塑形微导管。观察组则通过处理后的3D-DSA造影数据,制作前交通动脉瘤模型,在术前辅助微导管塑形。比较两组微导管首次塑形成功率、微导管末次塑形后进入指引导管至到达理想释放弹簧圈位置的时间、术后即时评分情况、术后至出院的恢复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阴性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微导管首次塑形成功率75%(15/20),微导管末次塑形后通过指引导管至到达理想释放弹簧圈位置时间(49.35±9.49)s,术后即时评分4分(4,4),术后至出院的恢复时间(3.25±1.02)天。对照组患者术中微导管首次塑形成功率40%(8/20),微导管末次塑形后通过指引导管至到达理想释放弹簧圈位置时间(79.85±17.47)s,术后即时评分3分(3,4),术后至出院的恢复时间(4.15±1.2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阴性率为95%,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阴性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微导管塑形方式,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使术中微导管首次塑形成功率提高、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显著提高塑形微导管的精确度与稳定性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3D打印技术 微导管塑形 介入性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血管和动脉瘤形态学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蒋中 晁晓峰 +2 位作者 张桐 汤宏杰 冯力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3期172-176,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破裂的血管和动脉瘤形态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11例ACoA患者,按其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149)和未破裂组(n=6...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破裂的血管和动脉瘤形态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11例ACoA患者,按其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149)和未破裂组(n=6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测量大脑前动脉分叉角度、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和优势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始段、大脑前动脉A1始段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末端的直径及A1/ICA夹角。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ACoA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大脑前动脉A1始段、MCA始段、ICA末端的直径和A1/ICA角与ACoA破裂的关系。结果年龄、高血压、高宽比(aspect ratio,AR)、瘤体不规则、A1段变异、A2/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m)角、入射角是影响ACoA破裂的危险因素。A1/ICA角与ACoA破裂呈正相关,而MCA始段直径与ACoA破裂呈负相关。结论除了年龄、高血压、AR、瘤体不规则是ACoA破裂的危险因素外,A1段变异、A2/Acom角、入射角等血管形态学对ACoA破裂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外,当A1段发生变异,优势侧A1/ICA角越大,MCA始段直径越小,ACoA越容易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破裂 形态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A影像组学特征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6
作者 陈鹏飞 范文辉 +1 位作者 梁奕 王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385-39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A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3年收治的116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病历资料,按照8:2的比例分配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收集入院头部CTA影像参数,应用3D Slicer软件提取影像... 目的探讨基于CTA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3年收治的116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病历资料,按照8:2的比例分配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收集入院头部CTA影像参数,应用3D Slicer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 score);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应用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4;95%CI 0.897~0.993;P=0.025)、瘤体长度与载瘤动脉管径的比值(SR;OR=2.247;95%CI 1.214~4.15;P=0.016)和瘤高与颈宽的比值(AR;OR=7.942;95%CI 1.47~42.925;P=0.010)为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有意义的4个影像组学特征(Maximum 2D DiameteRColumn,Maximum 2D DiameteRRow,Surface Volume Ratio,Elongation),经计算获得Rad score。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年龄、AR、SR及Rad score构建的联合模型,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95%CI 0.821~0.958),测试集为0.921(95%CI 0.803~0.999)。校准图显示实际概率与预测概率之间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决策曲线显示在阈值概率37%~65%范围内,联合模型净收益高于传统影像预测模型。结论CTA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传统影像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对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预测模型 CTA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封暴 余意 +4 位作者 夏浩 吴俊逸 于佩名 任寅 朱玉辐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7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行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显微镜下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行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显微镜下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发生迟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40例患者中,有13例(9.3%)患者术后出现了迟发性脑梗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Hunt-Hess等级评分、改良Fisher分级、术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术中应用罂粟碱、术中行脑室穿刺引流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Fisher分级和术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为发生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改良Fisher分级和术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被确认为显微镜下行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发生迟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开颅夹闭手术 术后迟发性脑梗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7
8
作者 张自豪 吴志宝 +2 位作者 张文亮 高普 刘亮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694-697,720,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60例,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41)和预后不良组(n=19);收集2组患者性别、... 目的: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60例,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41)和预后不良组(n=19);收集2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发病至手术时间、动脉瘤直径、动脉瘤走向、术前动脉瘤破裂、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死、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组间有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2组患者动脉瘤直径、术前动脉瘤破裂与否、术前Hunt-Hess分级及术后脑血管痉挛与否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动脉瘤直径>1.5 cm、术前动脉瘤破裂、Hunt-Hess分级Ⅳ~Ⅴ级、术后脑血管痉挛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动脉瘤直径>1.5 cm、术前动脉瘤破裂、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及术后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HUNT-HESS分级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王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27-0030,共4页
论证指向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群体推进介入栓塞术治疗处置的作用效能。方法 2021年2月-2023年4月,将84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分两组,各42例,参照组开颅夹闭术处置,研究组介入栓塞术处置,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 论证指向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群体推进介入栓塞术治疗处置的作用效能。方法 2021年2月-2023年4月,将84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分两组,各42例,参照组开颅夹闭术处置,研究组介入栓塞术处置,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算数据值。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算数据值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围绕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效能优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 介入栓塞术 开颅夹闭术 临床效能 测算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宫牛黄丸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继发高热的效果
10
作者 刘俊玲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6期21-23,共3页
目的:分析安宫牛黄丸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继发高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院内就诊的48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继发高热患者,随机法分组,观察组24例选择安宫牛黄丸治疗,参照组24例选择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目的:分析安宫牛黄丸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继发高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院内就诊的48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继发高热患者,随机法分组,观察组24例选择安宫牛黄丸治疗,参照组24例选择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观察组的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3d后、5d后、14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继发高热患者实行安宫牛黄丸治疗能够提高退热疗效,缩短退热时间,改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宫牛黄丸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 高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被引量:19
11
作者 许奕 刘建民 +4 位作者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张鑫 张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总结 2 62例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均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作动脉瘤内栓塞治疗。对双侧A1正常者应用双侧颈动脉置管技术监测栓塞术中载瘤动脉通畅情况 ,对瘤颈累及双侧A2者采用微导管... 目的 总结 2 62例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均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作动脉瘤内栓塞治疗。对双侧A1正常者应用双侧颈动脉置管技术监测栓塞术中载瘤动脉通畅情况 ,对瘤颈累及双侧A2者采用微导管微导丝辅助技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发生术中出血者予弹簧圈继续栓塞 ,发生术中血栓形成者予尿激酶溶栓。 3 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均同次手术治愈。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160例 ,>90 %闭塞 5 6例 ,<90 %闭塞 4 6例。术中因过度栓塞造成载瘤动脉闭塞 10例 ,术后脑梗死 16例。术中发生血栓形成 3例 ,经溶栓后恢复通畅。术后死于肺部并发症 1例 ,植物生存 1例。随访 190例 ,3~ 6个月行DSA/MRA复查 ,动脉瘤复发行 2次栓塞 8例 ,复发经手术治愈 1例 ,其余治疗结果稳定。结论 GDC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采用微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介入治疗 血栓形成 动脉置管技术 微导管辅助技术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急性期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占峰 赵兴利 +6 位作者 陈平 董文征 逄锦峰 只兴龙 罗琪 刘德华 苗壮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4252-4253,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对照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采用介入或手术治疗并分析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死亡率等。结果手术夹闭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介入栓塞组(P<... 目的探讨老年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对照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采用介入或手术治疗并分析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死亡率等。结果手术夹闭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介入栓塞组(P<0.05);脑积水、术后偏瘫的发生率高于介入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侵入性低,患者术后恢复快,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利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较手术夹闭组治疗破裂的老年患者前交通动脉瘤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手术夹闭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 被引量:16
13
作者 谭华桥 李明华 +2 位作者 朱悦琦 李永东 方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62-567,共6页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A)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从前瞻性建立的脑动脉瘤数据库中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CTA、MRA和(或)DSA确诊的ACoAA患者。根据动脉瘤状态,入选患者分成ACoAA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收集动脉瘤破...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A)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从前瞻性建立的脑动脉瘤数据库中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CTA、MRA和(或)DSA确诊的ACoAA患者。根据动脉瘤状态,入选患者分成ACoAA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收集动脉瘤破裂可能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并作单因素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1例ACoAA患者入选研究,其中131例为ACoAA破裂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未破裂组(P<0.01),<60岁患者和伴有高血压患者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大于未破裂组(P<0.01),最大直径≥3 mm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对称(缺如、发育不良)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未破裂ACoAA是否积极干预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血管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廖巍 林伟标 +2 位作者 林少华 黄汉添 胡子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100-3101,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经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栓塞的8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38例,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经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栓塞的8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38例,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患者痊愈或恢复良好26例,偏瘫8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介入栓塞动脉瘤4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血管痉挛2例,恢复良好38例,偏瘫4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暴露清楚,瘤颈夹闭可靠;栓塞治疗对于多发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和术中显露困难的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微外科手术 翼点入路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139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邹安琪 胡观成 +2 位作者 况建国 江志群 夏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23-126,共4页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的手术时机、诊断方法及治疗要点。 方法 回顾 性分析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3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40个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治 过程,对手术时机与近期疗效关系、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评价。术前按Hu...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的手术时机、诊断方法及治疗要点。 方法 回顾 性分析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3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40个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治 过程,对手术时机与近期疗效关系、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评价。术前按Hunt Hess分级标准对患 者进行分级,其中Ⅰ级42例,Ⅱ级52例,Ⅲ级25例,Ⅳ级20例。 结果 本组近期疗效良好 率75.5%,病死率7.9%;Ⅰ级患者最近一次动脉瘤破裂后3d内手术(早期)、4~14d手术 (中期)和14d后(延期)手术,近期疗效均为良好,Ⅱ级疗效良好患者比例依次为9/9、 26/35、8/8,Ⅲ级患者依次为6/7、9/13、4/5,Ⅳ级患者依次0/6、0/6、3/8;8例行CTA检查 的患者,结果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均符合。 结论 Hunt Hess评分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患 者应尽早手术,但Ⅱ级患者CT显示出血量多的患者在最后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d手术, 近期疗效不确定;Ⅲ级患者若错过早期手术机会宜延期到14d后手术。Ⅳ级患者应延期到14d后 手术。CTA可作为可疑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手术 手术时机 翼点入路 蛛网膜下腔出血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6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影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黄庆 李铁林 +4 位作者 苏正 段传志 汪求精 韩志安 尹方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26-27,共2页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医院近15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17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结果126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12例为动脉瘤侧大脑...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医院近15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17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结果126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12例为动脉瘤侧大脑前动脉A1段呈优势供血,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血管影像出现明显的“三分叉动脉征”;对照组中,162例的大脑前动脉血管影像双侧对称,无以上表现,仅8例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结论双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均衡是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的患者应积极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任光阳 王玉玉 +9 位作者 李刚 李毅 肖顺武 张学军 代垠 吴海涛 犹春跃 赵洪新 陈小忠 焦松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3847-3848,共2页
目的探讨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疗效。方法运用翼点手术入路早期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98例。结果瘤颈夹闭92例,动脉瘤孤立6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12例,术后患者预后按格拉斯哥评分(GOS)预后评分标准,良好91例,中残2例,重残2例... 目的探讨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疗效。方法运用翼点手术入路早期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98例。结果瘤颈夹闭92例,动脉瘤孤立6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12例,术后患者预后按格拉斯哥评分(GOS)预后评分标准,良好91例,中残2例,重残2例,死亡3例。结论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应及早选择显微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前交通动脉瘤 早期手术 夹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11
18
作者 于加省 陈劲草 +3 位作者 雷霆 何跃 陈坚 李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0-782,786,共4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疗效。结果56例中成功栓塞54例,其中45例100%栓塞...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疗效。结果56例中成功栓塞54例,其中45例100%栓塞,8例95%栓塞,1例90%栓塞。术中破裂1例,后顺利栓塞。5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6~36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三维重建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辛涛 陈峰 +4 位作者 林军 高述礼 祝宏春 彭均 顾正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6期929-931,共3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 (DSA)三维重建 ( 3D)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0例前交通动脉瘤进行二维血管造影 ( 2D) ,对 2 2例前交通动脉瘤进行 3D分析 ,对比两组的影像结果、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结果 ...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 (DSA)三维重建 ( 3D)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0例前交通动脉瘤进行二维血管造影 ( 2D) ,对 2 2例前交通动脉瘤进行 3D分析 ,对比两组的影像结果、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结果  3D组可以更加简便、清晰地显示动脉瘤颈及动脉瘤与邻近动脉的关系。 3D组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比 2D组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血管重建 前交通动脉瘤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50例报道)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陆明雄 李进 +1 位作者 贺民 游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以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经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行瘤颈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夹闭加包裹术。手术效果按...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以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经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行瘤颈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夹闭加包裹术。手术效果按GOS评分:恢复良好42例(84.0%),中度残疾2例(4.0%),重度残疾2例(4.0%),死亡4例(8.0%)。结论对于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病例应尽早手术,Ⅳ-Ⅴ级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暴露清楚,夹闭瘤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翼点入路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