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剂、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
1
作者 郑洁 李福来 +5 位作者 冯晨芳 张南 刘颖 王占强 杨斌 王欢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钙剂、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6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n=36)、B组(n=35)和C组(n=35)。A组患者给予氟桂利嗪治疗;B组患者给予尼麦角林+氟桂利... 目的:探讨钙剂、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6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n=36)、B组(n=35)和C组(n=35)。A组患者给予氟桂利嗪治疗;B组患者给予尼麦角林+氟桂利嗪治疗;C组患者给予钙剂+尼麦角林+氟桂利嗪资料,疗程均为6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眩晕残障问卷(DHI)评分]、眩晕症状[眩晕症状评分简化量表(VSS-SF)及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椎动脉平均流速(Vm)、基底动脉Vm]、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6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C组患者DHI躯体、功能及情绪维度评分、VSS-SF评分、VSI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临床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5);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A组(P<0.05);椎动脉Vm、基底动脉Vm高于A组(P<0.05)。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8%vs.25.71%vs.5.71%,P<0.05)。结论:钙剂、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疗效确切,且有利于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剂 尼麦角林 氟桂利嗪 前庭周围性眩晕 疾病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康复训练协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养血清脑丸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智豪 胡松 涂福堂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6期51-54,共4页
目的 观察前庭康复训练协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养血清脑丸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3—10月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目的 观察前庭康复训练协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养血清脑丸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3—10月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养血清脑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前庭康复训练治疗。2组患者治疗7 d后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不良反应,以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2.86%(χ^(2)=4.557,P=0.033);治疗7 d后,2组患者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χ^(2)=5.285,P=0.021);随访2个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协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养血清脑丸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效果满意,可降低患者近期复发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康复训练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养血清脑丸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睿美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赵颖 王利军 +1 位作者 李伟 孙怡君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2期1400-1402,共3页
目的 评价斯睿美(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1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 评价斯睿美(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1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采用全自动化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对比临床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效果、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眩晕指数量表(MSQ)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头晕问卷(UCLA-DQ)和MS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明显升高,搏动指数(PI)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VM显著高于对照组,P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周围性眩晕症患者应用SRM-Ⅳ眩晕诊疗系统可提升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效果,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Ⅳ眩晕诊疗系统 前庭周围性眩晕 血流动力学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胺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廖梓君 《北方药学》 2024年第8期176-178,共3页
目的:观察长春胺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数字随机双盲法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目的:观察长春胺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数字随机双盲法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长春胺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预后情况与眩晕障碍(DHI)评分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治疗后治疗组DH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采用长春胺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能够改善眩晕障碍,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胺 甲磺酸倍他司汀 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软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赵卿 郝静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1期75-78,83,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软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2024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盐... 目的:探讨维生素D软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2024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采用维生素D软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的神经功能、颈动脉血流速度、骨转换代谢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R1潜伏期、R2潜伏期波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对照组,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0%,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采用维生素D软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颈动脉血流速度及骨转换代谢水平,有助于提升其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周围性眩晕 维生素D软胶囊 盐酸倍他司汀 神经功能 颈动脉血流速度
原文传递
天麻素联合地奥司明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崔彦儒 段宏 +2 位作者 郑艳秋 高伟 胡文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307-308,共2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联合地奥司明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自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确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予以天麻素静脉输液,联合用... 目的:探讨天麻素联合地奥司明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自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确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予以天麻素静脉输液,联合用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奥司明口服。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后分别予以评估两组患者眩晕症状积分,根据患者症状评估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及4周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且联合用药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联合地奥司明可明显减轻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地奥司明 前庭周围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针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谢慧 李涛 +1 位作者 王林林 满银环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2-835,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小针刀后项部刺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的有效性。【方法】66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在就诊的第一时间进行小针刀治疗:取项上线(正中点、旁开2寸)、第二颈椎棘突及第二颈椎棘突平面旁开2寸、第六颈椎棘突... 【目的】探讨运用小针刀后项部刺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的有效性。【方法】66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在就诊的第一时间进行小针刀治疗:取项上线(正中点、旁开2寸)、第二颈椎棘突及第二颈椎棘突平面旁开2寸、第六颈椎棘突及第六颈椎棘突平面旁开2寸共9个治疗点。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后5 min、30 min、1 h、6 h、24 h共6个时点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的变化情况。【结果】小针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的总有效率达93.9%。患者治疗结束后5 min VSI评分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治疗效果持续24 h无波动。小针刀治疗后能迅速缓解眩晕、平衡障碍、头昏等症状(P<0.01);治疗结束后5 min视觉敏感、恶心呕吐等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头痛症状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可迅速、有效缓解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急性发作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针刀 前庭周围性眩晕 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鹏飞 吕敬雷 +1 位作者 田宇轩 宋玉强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828-831,共4页
目的总结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93例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包括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9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11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 目的总结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93例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包括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9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11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2例,梅尼埃病7例,前庭神经元炎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OR=2.581,P=0.002),糖尿病(OR=3.308,P=0.001),高脂血症(OR=2.391,P=0.006)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表现为眩晕持续时间更长(H=32.683,P<0.001),发病多与姿势改变无关(χ^2=99.519,P<0.001)。在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试验代表的视眼动检测的阳性率方面,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组较前庭周围性眩晕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庭周围性眩晕组在速度阶梯试验及冷热试验的阳性率高于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患者的临床基础信息、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等对于鉴别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中枢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功能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冯磊 王继华 顾翠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14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有效性。方法:本文观察对象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10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100例患者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倍...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有效性。方法:本文观察对象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10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100例患者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基础上联合异丙嗪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症状治疗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00%和7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1、4周后临床症状评分为(3.52±1.34)、(1.20±0.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1.52)分、(2.53±0.99)分,两组组间研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恶心呕吐、肌张力障碍、低血压晕厥等不良反应共4例,对照组为17例,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和34.00%,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各项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司汀 天麻素注射液 异丙嗪 前庭周围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那根、西比灵、银杏达莫联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晓莉 谢锦燕 刘付英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967-968,共2页
目的:探索非那根、西比灵、银杏达莫联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确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进行非那根、西比灵、银杏达莫联合治疗,观察症状缓解时间。结果:治疗组63例,治愈56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目的:探索非那根、西比灵、银杏达莫联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确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进行非那根、西比灵、银杏达莫联合治疗,观察症状缓解时间。结果:治疗组63例,治愈56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对照组61例,治愈38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那根、西比灵、银杏达莫联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可迅速缓解眩晕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那根 西比灵 银杏达莫 前庭周围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他司汀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与头皮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效果
11
作者 陈丽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9期105-107,共3页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与头皮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4年4月黔东南州中医医院收治的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与头皮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4年4月黔东南州中医医院收治的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头皮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眩晕障碍量表(DHI)、眩晕评定量表(DA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DHI、D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DARS评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治疗前,两组PSQI、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与头皮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周围眩晕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 头皮针 倍他司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银杏叶提取物(Egb 761)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戴春富 崔勇 +1 位作者 赵燕玲 王正敏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2年第1期14-17,I001,共5页
目的了解标准化银杏叶提取物(Egb 761)用于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用甲磺酸倍他司汀为对照药,疗程12周。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第12周末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眩晕症状总体评分经Wilcoxon秩和检验均显... 目的了解标准化银杏叶提取物(Egb 761)用于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用甲磺酸倍他司汀为对照药,疗程12周。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第12周末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眩晕症状总体评分经Wilcoxon秩和检验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经12周的治疗,两组患者间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显效率差异显著,研究组为44.8%(13/29),对照组为12.9%(4/31),x^2=7.520,p=0.006。结论标准化银杏叶提取物(Egb761)能有效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银杏叶提取物 前庭周围性眩晕 耳鸣 疗效 EGB76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倩 郑春玲 +2 位作者 黄刚 朱磊 杨寻 《交通医学》 2021年第1期72-73,76,共3页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倍他司汀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庭康复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倍他司汀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庭康复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分以及治疗6个月后病情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HI评分对照组为25.28±4.38分,观察组为16.46±3.29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病情控制20例(44.44%),显效10例(22.22%),有效15例(33.33%);观察组控制27例(60.00%),显效14例(31.11%),有效4例(8.89%),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53,P=0.03)。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复发率35.56%,观察组复发率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81,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减轻患者眩晕症状,防止病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康复训练 倍他司汀 前庭周围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周围性眩晕症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14
作者 张锟生 叶青 +1 位作者 李雪玲 林赛梅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1年第1期9-9,28,共2页
眩晕是患者的一种运动幻觉,其病因较复杂,许多系统病变都可能诱发眩晕,但以迷路前庭器官病损和前庭中枢病损所致的眩晕为多见。本文旨在探讨前庭周围性眩晕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为眩晕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提供一些依据。一、对象与方法本... 眩晕是患者的一种运动幻觉,其病因较复杂,许多系统病变都可能诱发眩晕,但以迷路前庭器官病损和前庭中枢病损所致的眩晕为多见。本文旨在探讨前庭周围性眩晕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为眩晕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提供一些依据。一、对象与方法本组61例为本院1987年2月至1990年6月门诊或住院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中枢 血液流变学 活血化瘀法治疗 运动幻觉 系统病变 冷热水试验 眩晕 中枢眩晕 后半规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中1H—MRS在前庭周围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敏敏 张凯 +3 位作者 于柯 王海燕 李慧华 姚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6-18,21,共4页
目的探讨脑中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在前庭周围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患者和1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I和1 H-MRS检查,分别测量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双侧小脑半球及脑干内主要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 目的探讨脑中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在前庭周围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患者和1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I和1 H-MRS检查,分别测量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双侧小脑半球及脑干内主要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磷酸肌酸(Cr2)峰值及NAA/Cr、Cho/Cr、Cr2/Cr的浓度比值。结果患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脑干主要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双侧小脑半球内的NAA峰及Cr峰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1 H-MRS可以反映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双侧小脑半球内不同病理变化所致部分生化代谢产物的改变,对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前庭传导通路中脑组织内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估并对该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周围性眩晕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小脑半球 脑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泥丸八阵”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残余症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廖逸茹 窦豆 +1 位作者 谢亭亭 谢慧 《四川中医》 2017年第7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泥丸内八阵"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残余症状临床有效性。方法:3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视物旋转症状完全缓解后,运用"泥丸八阵"针刺治疗,7天1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治疗前后的判定疗效。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眩... 目的:探讨"泥丸内八阵"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残余症状临床有效性。方法:3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视物旋转症状完全缓解后,运用"泥丸八阵"针刺治疗,7天1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治疗前后的判定疗效。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证实,总改善率占53%(16/30),其中明显改善率达6.6%(2/30),中度改善26.6%(8/30),轻度改善占20%(6/30),无效46.7%(14/30),无恶化病例。每周治疗后,进行DHI评分发现,各周治疗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1疗程后DHI评分下降最大,余各疗程后评分下降平稳,且评分下降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泥丸内八阵"法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持续四周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消除眩晕残留症状,利于前庭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周围性眩晕 残余症状 针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针刺风池穴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17
作者 张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74-75,共2页
观察与分析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针刺风池穴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04月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132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为对象,按照入院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n=66)与研究组(n=66)。其中,参照组单用... 观察与分析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针刺风池穴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04月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132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为对象,按照入院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n=66)与研究组(n=66)。其中,参照组单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而研究组患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针刺风池穴治疗。观察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结束后研究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②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5/66(98.48%)高于参照组59/66(89.39%),且组间差异明显(Z=2.379,P=0.018)。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针刺风池穴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应用与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注射液 针刺 风池穴 前庭周围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丸内八阵”法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残余症状 被引量:4
18
作者 廖逸茹 窦豆 +1 位作者 谢亭亭 谢慧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泥丸内八阵"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残余症状临床有效性。方法 3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视物旋转症状完全缓解后,运用"泥丸八阵"针刺治疗,7天1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治疗前后的判定疗效。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眩晕... 目的探讨"泥丸内八阵"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残余症状临床有效性。方法 3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视物旋转症状完全缓解后,运用"泥丸八阵"针刺治疗,7天1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治疗前后的判定疗效。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证实,总改善率占53.33%(16/30),其中明显改善率达6.67%(2/30),中度改善26.67%(8/30),轻度改善占20.00%(6/30),无效46.67%(14/30),无恶化病例.每周治疗后,进行DHI评分发现,各周治疗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一疗程后DHI评分下降最大,余各疗程后评分下降平稳,且评分下降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泥丸内八阵"法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眩晕残余症状,持续四周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消除眩晕残留症状,利于前庭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周围性眩晕 残余症状 针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19
作者 纪叶 曹端华 +5 位作者 韩敬哲 王婷婷 吴丹丹 王文峰 李锦 司志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06-1810,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7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观察组)31例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例(梗死组)、166例未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未梗死组):和10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7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观察组)31例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例(梗死组)、166例未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未梗死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CAU)、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内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血流速度(EDV)和平均血流速度(Vean),分析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差值与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急性期椎动脉内径、椎动脉PSV、椎动脉EDV、椎动脉Vean、基底动脉PSV、基底动脉EDV、基底动脉Vea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椎动脉内径、椎动脉PSV、椎动脉EDV、椎动脉Vean、基底动脉ED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缓解期与急性期比较椎动脉内径、椎动脉PSV、椎动脉EDV、基底动脉EDV显著增加(P<0.05)。梗死组椎动脉内径、椎动脉PSV、椎动脉EDV、基底动脉EDV及其恢复期与急性期差值均明显小于未梗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椎动脉PSV差值、基底动脉EDV差值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独立相关(P<0.001)。结论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持续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是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前庭周围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效果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连超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29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3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入组的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5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3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入组的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倍他司汀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异丙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研究组中显效38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85%,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 d及5 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临床应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司汀 天麻素注射液 异丙嗪 前庭周围性眩晕 症状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