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患者血液组织因子抗凝血酶Ⅲ血液蛋白C活化率水平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赖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0-583,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早期血液蛋白C(PC)活化率、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DIC)的相关性。方法将44例患者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15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早期血液蛋白C(PC)活化率、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DIC)的相关性。方法将44例患者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15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44例患者又分为前DIC组(16例)和非前DIC组(28例)。所有研究对象于伤后1、3、6d空腹采外周静脉血.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血3次,检测血液TF、PC活化率及ATIH水平变化。结果重伤组和轻伤组PC活化率、TF水平在伤后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伤组又高于轻伤组(P〈0.05或P〈0.01);ATIH水平在伤后明显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重伤组又低于轻伤组(P〈0.05)。前DIC组TF、PC活化率水平高于非前DIC组(P〈0.01),而ATHI水平在伤后明显低于非前DIC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严重创伤患者血液TF、ATⅢ、PC活化率水平的变化与前DIC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TF、ATⅢ、PC活化率水平变化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且与前DIC的发生显著相关,检测严重创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F、ATⅢ、PC活化率的水平变化对早期预测DIC具有较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组织因子 液蛋白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联合血栓弹力图对重症肺炎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汪文君 程燕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 探究D-二聚体(D-D)联合血栓弹力图(TEG)对重症肺炎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重症肺炎并发Pre-DIC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单纯... 目的 探究D-二聚体(D-D)联合血栓弹力图(TEG)对重症肺炎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重症肺炎并发Pre-DIC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单纯重症肺炎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D、TEG指标[血块生成时间(K值)、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大宽度值(MA)、血块生成率(α角)],分析D-D与TEG指标相关性及对重症肺炎并发Pre-DIC的诊断价值,并统计观察组住院结局,对比观察组不同住院结局患者D-D、TEG指标,分析D-D、TEG指标与重症肺炎并发Pre-DIC住院结局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D-D、K值、R值高于对照组,MA、α角低于对照组(P<0.05);D-D与K值、R值呈正相关,与MA、α角呈负相关(P<0.05);D-D、K值、R值、MA、α角联合诊断重症肺炎并发Pre-DIC的AUC为0.899,95%CI为0.838~0.961,敏感度为78.85%,特异度为90.38%,明显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观察组住院期间存活患者D-D、K值、R值低于死亡患者,MA、α角高于死亡患者(P<0.05);D-D、K值、R值与重症肺炎并发Pre-DIC住院结局呈负相关,MA、α角与住院结局呈正相关(P<0.05)。结论 D-D联合TEG指标K值、R值、MA、α角对重症肺炎患者Pre-DIC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且均与住院结局显著相关,能为临床及早预测预后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弥散血管内状态 D-二聚体 栓弹力图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及白细胞对孕妇Pre-DIC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 2014年第10期723-727,共5页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弥散血管内状态 D-二聚体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