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绒面ZnO薄膜的生长及其在太阳电池前电极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新亮 薛俊明 +2 位作者 孙建 赵颖 耿新华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72-1077,共6页
研究了MOCVD技术制备的不同B2H6掺杂流量下ZnO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光电性能变化.XRD和SEM的研究结果表明,ZnO薄膜具有(110)峰择优取向的绒面结构特征.当B2H6流量为10sccm时,在6cm×6cm面积玻璃衬底上生长出厚度为1000nm,方块电阻为~1... 研究了MOCVD技术制备的不同B2H6掺杂流量下ZnO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光电性能变化.XRD和SEM的研究结果表明,ZnO薄膜具有(110)峰择优取向的绒面结构特征.当B2H6流量为10sccm时,在6cm×6cm面积玻璃衬底上生长出厚度为1000nm,方块电阻为~12Ω/□,平均透过率大于80%,迁移率为30.5cm2/(V.s)的绒面结构ZnO薄膜.PL谱测试表明B掺杂提高了ZnO薄膜的晶体质量,有力地说明了B掺杂ZnO薄膜具有更好的电学稳定性;低压H2氛围中退火可以有效提高ZnO薄膜的电子迁移率.将其用作Si薄膜太阳电池的前电极,电池性能与日本Asahi-UtypeSnO2作前电极的电池具有同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CVD 绒面ZnO薄膜 B掺杂 前电极 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硅太阳电池前电极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军勇 梁宗存 +2 位作者 赵汝强 金井升 沈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8-11,共4页
目前市场上85%以上的晶体硅太阳电池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前、背电极。为了了解前电极的Ag-Si接触形成机理以及电流传输机制,对前电极烧结工艺以及Ag-Si接触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4种Ag-Si界面的接触形式。根据不同的界面接触形式... 目前市场上85%以上的晶体硅太阳电池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前、背电极。为了了解前电极的Ag-Si接触形成机理以及电流传输机制,对前电极烧结工艺以及Ag-Si接触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4种Ag-Si界面的接触形式。根据不同的界面接触形式,指出两步隧道效应和多步隧道效应电流传输机制是最主要的电流传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前电极 烧结 Ag—Si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退火的BZO前电极对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唐鹿 薛飞 +4 位作者 郭鹏 罗哲 李旺 李晓敏 刘石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843,共6页
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B掺杂的ZnO(BZO)薄膜,通过氢退火对BZO进行处理,然后作为前电极进行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氢气气氛下退火后,BZ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基本无变化,但Hall迁移率显... 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B掺杂的ZnO(BZO)薄膜,通过氢退火对BZO进行处理,然后作为前电极进行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氢气气氛下退火后,BZ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基本无变化,但Hall迁移率显著提高,这使得BZO薄膜的导电能力提高;当采用厚度较小、透光率较高的BZO薄膜进行氢退火后作为前电极结构时,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提高0.3~0.4mA/cm^2,电池的转化效率提高0.2%。实验结果可为通过优化前电极结构来提高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ZO薄膜 前电极 透光率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ITO/TiSi_2双层前电极a-Si:H太阳电池
4
作者 吴萍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9-30,35,共3页
如何提高a-Si:H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本实验采用一种新型的Glass/ITO/TiSi2/pin/Al双层前电极a-Si:H太阳电池,通过老化处理后发现,这种新型电池较之常规电池主要参数均改善,电池的稳定性明显... 如何提高a-Si:H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本实验采用一种新型的Glass/ITO/TiSi2/pin/Al双层前电极a-Si:H太阳电池,通过老化处理后发现,这种新型电池较之常规电池主要参数均改善,电池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TiSi2电极 太阳电池 稳定性 A-SI:H 前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基复合透明导电薄膜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前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宇 曾祥斌 陈晓晓 《电子测试》 2015年第7X期1-5,共5页
提出采用超薄银薄膜和具有陷光结构的薄TCO薄膜组成的复合膜层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前电极,有效利用了超薄银膜的高电导性、高透过性,并解决了单银膜无法制作陷光结构以及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激光选择性刻划问题。实验采用直流磁控... 提出采用超薄银薄膜和具有陷光结构的薄TCO薄膜组成的复合膜层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前电极,有效利用了超薄银膜的高电导性、高透过性,并解决了单银膜无法制作陷光结构以及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激光选择性刻划问题。实验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9个不同厚度的Sn O2:F薄膜导电玻璃上制备方阻为3/,透过率为89%,厚度为10-15nm的超薄银膜构成前电极,并采用相同的工艺制作成单节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结果表明,方阻为80/的Sn O2:F薄膜与超薄银膜构成的前电极能获得最佳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输出性能,相比于普通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提升了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银薄膜 TCO薄膜 前电极 薄膜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新型图形化透明前电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凯 张传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4-208,共5页
为了优化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前电极,提高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AZO/图案化Ag薄膜/AZO结构的前电极,中间层的Ag薄膜与电池顶层的金属栅线具有完全相同的图案和尺寸,并且位于金... 为了优化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前电极,提高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AZO/图案化Ag薄膜/AZO结构的前电极,中间层的Ag薄膜与电池顶层的金属栅线具有完全相同的图案和尺寸,并且位于金属栅线的正下方,这种新型结构可以提高电池前电极的电学性能,但对电池来说不会带来额外的光学损失。对比了新型前电极结构与几种传统前电极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并且制备了相应的电池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的前电极结构可以提高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相对传统AZO电极,电池效率从13. 83%提高到14. 53%。本结构可以明显提高电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铟镓硒 前电极 AZO/图案化Ag/AZO AZO/Ag/AZO 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非等宽主栅前电极栅线的优化设计
7
作者 李凯 张宪民 张翔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提高太阳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分析太阳电池功率损失机制,建立非等宽主栅太阳电池总体相对功率损失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得到太阳电池最佳前电极栅线形状尺寸参数。采用PC1D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该结果... 为提高太阳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分析太阳电池功率损失机制,建立非等宽主栅太阳电池总体相对功率损失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得到太阳电池最佳前电极栅线形状尺寸参数。采用PC1D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该结果与理论值匹配度较高;当主栅线数为2~6时,非等宽主栅结构太阳电池相比于典型的等宽栅线结构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分别提高了0.10%、0.09%、0.10%、0.09%和0.09%;主栅线总体积分别减少了0.72、0.68、0.64、0.58和0.47 mm^(3);细栅线总体积的增加量不超过0.07 mm^(3)。表明非等主栅前电极栅线结构不仅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也降低了银浆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优化 转换效率 相对功率损失 前电极栅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前电极结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旺 杨玉婧 周云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52-58,共7页
从遮光损失和电阻损失方面入手,对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图形的优化设计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函数模型及进行了应用验证。在遮光损失方面,从主栅线和副栅线的面积入手进行遮光功率损失的推导;在电阻造成功率损失方面,从栅线电极电阻、发射... 从遮光损失和电阻损失方面入手,对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图形的优化设计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函数模型及进行了应用验证。在遮光损失方面,从主栅线和副栅线的面积入手进行遮光功率损失的推导;在电阻造成功率损失方面,从栅线电极电阻、发射极电阻和接触电阻损失分别进行理论计算,最后综合遮光损失得到前电极结构优化设计的函数模型。结合现有技术现状,对函数模型的变量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主栅的数量、副栅数量及其栅线电极的高宽比是前电极影响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主要参数。以3主栅的电池为基础,以电池转换效率为评估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前电极 结构设计 功率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太阳能电池前背电极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战营 蒋海涛 张庆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284-286,共3页
通过高温工艺或退火工艺均能在合适的条件下获得性能良好的ITO透明导电薄膜,但通过扫描电镜(SEM)发现这两种制备方式所得样品具有很大的表面形貌差异.在薄膜电池前电极的制备过程中为了增强其陷光作用应采用直接制备的方法,而为了增强A ... 通过高温工艺或退火工艺均能在合适的条件下获得性能良好的ITO透明导电薄膜,但通过扫描电镜(SEM)发现这两种制备方式所得样品具有很大的表面形貌差异.在薄膜电池前电极的制备过程中为了增强其陷光作用应采用直接制备的方法,而为了增强A l背电极的光反射作用,背部的透明导电膜应采用在合适温度下的退火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薄膜 电子束蒸发 前电极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硅电池电极技术进展研究
10
作者 袁小武 江瑜 侯泽荣 《东方电气评论》 2014年第2期50-53,共4页
对比研究了常用于晶硅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的银和铜的光电性能和技术发展前景等,着重研究了新型铜基复合电极的优点、技术难点及其解决方案,阐述了国内外晶硅电池铜基复合电极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铜基复合电极 太阳能电池 前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iew of hard carbon anodes for rechargeable sodium-ion batteries
11
作者 MU Bao-yi CHI Chun-lei +7 位作者 YANG Xin-hou HUANGFU Chao QI Bin WANG Guan-wen LI Zhi-yuan SONG Lei WEI Tong FAN Zhuang-jun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6-823,共28页
Hard carbons(HCs)are recognized as potential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SIBs)because of their low cost,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and the abundance of their precursors.The presence of graphitic domains,n... Hard carbons(HCs)are recognized as potential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SIBs)because of their low cost,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and the abundance of their precursors.The presence of graphitic domains,numerous pores,and disordered carbon layers in HC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ir sodium storage ability,but these structural features depend on the precursor used.The influence of functional groups,including heteroatoms and oxygen-containing groups,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precursor on the phys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HC produced are evaluated,and the effects of carbonization conditions(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heating rate and atmosphere)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ium-ion battery Hard carbon PRECURSOR ANODE NANO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Sb热光伏电池的p层设计优化
12
作者 靳果 朱清智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65-673,共9页
GaSb热光伏电池结构中的p-GaSb层是主要的光子吸收区。为了改善p-GaSb层的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等指标,首先研究了不同衬底温度和电池前电极对p-GaSb薄膜材料性能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电池p-GaSb层的厚度和掺杂浓度... GaSb热光伏电池结构中的p-GaSb层是主要的光子吸收区。为了改善p-GaSb层的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等指标,首先研究了不同衬底温度和电池前电极对p-GaSb薄膜材料性能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电池p-GaSb层的厚度和掺杂浓度,并引入分层制备pGaSb层的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衬底温度对p-GaSb薄膜材料的结晶质量、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有显著影响,不同的前电极影响p-GaSb薄膜的内部结构和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采用500℃衬底温度和ZnO作为电池前电极是最优的制备条件。采用p+-GaSb/p-GaSb的分层结构并优化p+-GaSb层和p-GaSb层的厚度和掺杂浓度后,制备出了转换效率分别为9.13%(AM1.5光照测试)和20.32%(AFORS-HET模拟1450 K热辐射)的热光伏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衬底温度 前电极 厚度 掺杂浓度 AM1.5光照测试 AFORS-HE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a Monolithic Integrated CMOS Preamplifier for Neural Recordings 被引量:2
13
作者 隋晓红 刘金彬 +2 位作者 顾明 裴为华 陈弘达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275-2280,共6页
A monolithic integrated CMOS preamplifier is presented for neural recording applications. Two AC-coupied capacitors are used to eliminate the large and random DC offsets existing in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A monolithic integrated CMOS preamplifier is presented for neural recording applications. Two AC-coupied capacitors are used to eliminate the large and random DC offsets existing in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Diode-connected nMOS transistors with a negative voltage between the gate and source are candidates for the large resistors necessary for the preamplifier. A novel analysis is given to determine the nois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stage CMOS preamplifier in a closed-loop capacitive feedback configuration provides an AC in-band gain of 38.8dB,a DC gain of 0,and an input-referred noise of 277nVmax, integrated from 0. 1Hz to 1kHz. The preamplifier can eliminate the DC offset voltage and has low input-referred noise by novel circuit configur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AMPLIFIER DC offset input-referred noi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前皮下针电极用于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术中神经监测临床研究
14
作者 李朋 贾浩 +1 位作者 易辛 韦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57,共4页
目的探讨喉前皮下针电极记录肌电信号用于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中神经监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20例行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术中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喉前皮下针电极记录肌电信号用于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中神经监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20例行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术中分别采用喉前皮下针电极和气管插管表面电极监测喉返神经功能。结果2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气管插管表面电极记录肌电信号为:V1=(976.5±452.3)μV,R1=(1161.2±548.3)μV,V2=(966.6±416.2)μV,R2=(1168.2±528.5)μV;喉前皮下电极记录肌电信号为:V1=(548.7±216.1)μV,R1=(677.8±263.4)μV,V2=(545.7±204.4)μV,R2=(679.8±270.4)μV,肿瘤切除前后肌电信号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针电极置入过程中,未发生皮下血肿和电针折断,无医务人员被针电极刺伤事件,术后无喉部皮肤感染和瘢痕形成。喉前皮下针电极记录的肌电信号强度约为气管插管表面电极的50%,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和血钙水平均无关。结论喉前皮下针电极用于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中神经监测安全可行,具有稳定性好、安装方便和成本低廉的特点,但肌电信号强度仅约为气管插管表面电极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神经监测 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 皮下针电极 肌电信号
原文传递
光能转换与器件
15
《中国光学》 EI CAS 2000年第5期82-83,共2页
TM914.4 2000053536一种新型的ITO/TiSi<sub>2</sub>双层前电极a-Si:H太阳电池=A new a-Si:H solar cell with ITO/TiSi<sub>2</sub>double top electrode[刊。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前电极 光能转换 新型 稳定性 双层 大学物理 汕头大学 器件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LiFePO_4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using Fe_2P_2O_7 as precursor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国荣 肖政伟 +2 位作者 彭忠东 杜柯 邓新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年第4期531-534,共4页
In order to obtain a new precursor for LiFePO4, Fe2P2O7 with high purity was prepared through solid phase reaction at 650 ℃ using starting materials of FeC2O4 and NH4H2PO4 in an argon atmosphere. Using the as-prepare... In order to obtain a new precursor for LiFePO4, Fe2P2O7 with high purity was prepared through solid phase reaction at 650 ℃ using starting materials of FeC2O4 and NH4H2PO4 in an argon atmosphere. Using the as-prepared Fe2P2O7, Li2CO3 and glucose as raw materials, pure LiFePO4 and LiFePO4/C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respectively synthesiz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t 700 ℃ in an argon atmosphere. X-ray diffractometr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as-prepared Fe2P2O7, LiFePO4 and LiFePO4/C. The as-prepared Fe2P2O7 crystallizes in the Cl space group and belongs to β-Fe2P2O7 for crystal phase.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Fe2P2O7 observed by SEM is 0.4-3.0 μm. During the Li^+ ion chemical intercalation, radical P2O7^4- is disrupted into two PO4^3- ions in the presence of O^2-, thus providing a feasible technique to dispose this poor dissolvable pyrophosphate. LiFePO4/C composite exhibits initial charge and discharge capacities of 154 and 132 mA·h/g,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 PREPARATION PRECURSOR LIFEPO4 Fe2P2O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rrosion pathways in aluminium alloys 被引量:4
17
作者 U.DONATUS G.E.THOMPSON +3 位作者 J.A.OMOTOYINBO K.K.ALANEME S.ARIBO O.G.AGBABIAKA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55-62,共8页
The corrosion pathways in AA2024-T3, AA5083-O and AA6082-T6 alloy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objective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to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localised corrosion mechanism in aluminium a... The corrosion pathways in AA2024-T3, AA5083-O and AA6082-T6 alloy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objective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to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localised corrosion mechanism in aluminium alloys.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examining the corroded surfaces of the alloys after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tests in a 3.5% NaCl solution with the aid of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by analysing the flow of anolyte solution using the scanning vibrating electrode techniqu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overall corrosion pathways in the alloys are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and are influenced by the flow of anolyte solution. Also revealed, was the fact that corrosion propagates in two ways (particularly in the AA5083-O and AA6082-T6 alloys): an overall pathway in the corrosion front (filiform-like pathway in the AA5083 alloy and organized linear pathways in AA6082 alloy); and the crystallographic channelling along the (100) directions. These are dependent on the grain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AA5083-O and AA6082-T6 alloys and are not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coarse second phase particles in these alloys, compared with the AA2024-T3 alloy, where the corrosion pathways are more dependent on the presence of second phase particles and grain boundary charac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rosion front pathway crystallographic channelling anolyte flow aluminium allo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激光精细加工技术研究
18
作者 潘涌 姜兆华 +2 位作者 骆公序 王国庆 安博言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9-472,共4页
为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采用532 nm与355 nm纳秒激光器及10.6μm射频二氧化碳激光器对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绒面制作、边缘隔离工艺以及电池前电极激光制作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相关的工艺参数。
关键词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激光精细加工 绒面 边缘隔离 前电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