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聂悦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23期14-15,共2页
目的探析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 目的探析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扫描辐射剂量。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52±0.65)分,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54±0.42)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扫描辐射剂量为(5.70±0.47)mSv,低于对照组的(13.48±1.4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检查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扫描的辐射剂量,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炫速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思凯 何其舟 +3 位作者 郑洪川 范颂 余飞 斯光晏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3668-3670,3673,共4页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行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M型超声心动图(M-UCG)检查的48例患者,同一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间隔时间在一周内,将患...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行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M型超声心动图(M-UCG)检查的48例患者,同一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间隔时间在一周内,将患者CCTA原始数据重建载入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心功能分析软件自动计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每搏输出量(LV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其分别与M-UCG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炫速双源CT所测得LVEDV、LVESV、LVSV、LVEF均较M-UCG所测值小,两种检查方法所测LVEDV和LVSV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3、-2.918,P<0.05),LVESV和LVEF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52、-1.542,P>0.05);两种检查方法所获得的LVEDV、LVESV、LVSV、LVEF四项心功能参数间呈直线相关(r值分别为0.91、0.83、0.72、0.69,P<0.001)。结论炫速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定量评价左心室功能方面准确可靠,可成为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一站式无创性检查方法,无需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炫速双源CT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M型超声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德志 杨海燕 +2 位作者 段云学 刘海梅 张丽芳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4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0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例,回顾性扫描组40例,均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采用双...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0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例,回顾性扫描组40例,均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直径≥1 mm)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所有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1回顾性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1.862-9.772 m Sv,平均辐射剂量为5.47 m Sv;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0.862-2.996 m Sv,平均辐射剂量为1.27 m Sv。2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43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5.44%,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89.57%。回顾性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76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7.82%,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0.66%。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应用可提供优秀的、满足临床诊断的影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应用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Carek V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祁定坤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62-664,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组和回顾性组各40例,前瞻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检查,回顾性组采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组和回顾性组各40例,前瞻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检查,回顾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检查,比较2组成像质量、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2组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组CTDIvol、DLP标准、ED标准均显著低于回顾性组(P<0.05)。2组共计显示1 086段冠状动脉,其中有1 058段达到2分的评分要求,即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有1 058段(97.42%);前瞻性组有529段冠脉图像质量评分2分以上(97.24%),回顾性组有529段冠脉图像质量评分2分以上(97.60%),2组冠脉成像质量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冠脉段数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39,P=0.709)。结论 64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具有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检查相当的图像质量,同时可以显著的降低扫描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前瞻性电门横断面扫描技术 冠状动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评价法对256层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永刚 付丽媛 陈自谦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第6期563-567,597,共6页
目的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256层螺旋极速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按拟定的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描... 目的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256层螺旋极速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按拟定的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描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组。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平均心率及扫描长度,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并计算出原始轴位冠状动脉增强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对有效辐射剂量、主观与客观图像质量评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4.34±0.92)m Sv、(3.56±0.36)m Sv,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63±0.41)分、(3.62±0.45)分。两组患者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0.48±5.60)、(30.95±4.57)。两组患者的图像信噪比分别为(15.42±3.73)、(15.09±3.08)。两组患者的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3.29±3.52)、(13.05±2.95)。除有效辐射剂量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图象质量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评价法对256层螺旋极速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降低患者受检剂量的同时,可以得到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当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评价法 25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前瞻性电门轴扫技术 回顾性电门螺旋扫描技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对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章黎思 曹淼 陈翰 《医疗装备》 2019年第16期37-38,共2页
目的 探讨心率对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来医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心率水平分为甲组(心率≤70次/min,124例)、乙组(70次/min<心率<90次/... 目的 探讨心率对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来医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心率水平分为甲组(心率≤70次/min,124例)、乙组(70次/min<心率<90次/min,70例)和丙组(心率≥90次/min,62例),比较3组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结果 甲组、乙组和丙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图像质量可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心率水平患者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均良好,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冠状动脉疾病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螺距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在高心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凯 韩瑞娟 +4 位作者 马利军 王利军 王志清 赵冬梅 王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7期4962-4967,共6页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iral)在高心率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图像质量及有效射线剂量,探讨最佳采集数据时间。方法接受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321例患者中,选择心率≥70次/min和心...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iral)在高心率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图像质量及有效射线剂量,探讨最佳采集数据时间。方法接受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321例患者中,选择心率≥70次/min和心率<70次/min者各70例(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flashspiral模式,A组患者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20%,B组患者为RR间期55%。比较两组患者CTCA图像质量与有效射线剂量等的差异性。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图像质量:A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评分3分)20段(2.1%),B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14段(1.5%),两组不可诊断血管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可诊断节段均常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和左冠脉回旋支。(3)射线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1.00±0.15(0.7~1.82)]mSv,B组[1.01±0.16(0.65~1.82)]mSv;两组有效射线剂量均在1mSv左右。结论 (1)高心率患者可采用大螺距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个心动周期扫描成像。(2)扫描时间窗选择RR间期的20%成像图像质量好,心率上限宜在100次/min以下。(3)心率变异性是影响flashspiral扫描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4)高心率患者flash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低,仅约1m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CT不同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的影响
8
作者 应朴 李星露 姚铖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CT不同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按2∶1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80)与观察... 目的:探讨CT不同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按2∶1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8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观察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比较两组心率、扫描时间、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成像质量(解剖结构显示、CT值标准范围、运动造影、图像质地)及患者舒适度(Kolcaba简化舒适状况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心率、CTDI_(vol)、DLP、ED低于对照组,扫描时间短于对照组,CT值标准范围、运动造影、图像质地评分、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相较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具有更低的心率、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同时能提供更高的成像质量和更优的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回顾性电门技术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成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对比剂浓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爱德 刘伟军 +3 位作者 段王栋 邹林 胡亚恒 魏文存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0期3963-3967,共5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其成像质量、碘用量以及有效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成像扫描,将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其成像质量、碘用量以及有效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成像扫描,将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出院前再将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低浓度对比剂组、中浓度对比剂组和高浓度对比剂组。比较各组成像质量、碘用量、有效辐射剂量。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组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布、可评价节段率、优良率、有效碘用量、信噪比(SNR)、载噪比(CNR)、主动脉CT值(CT主)、主动脉噪声值(SD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P<0.05)。高浓度对比剂组可评价节段率、优良率、有效碘用量、SNR、CNR、CT主显著高于低浓度对比剂组和中浓度对比剂组(P<0.05),中浓度对比剂组CNR显著高于低浓度对比剂组(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用于冠心病诊断的图像质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无明显差异,但是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更低。前瞻性心电门控使用低浓度对比剂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碘用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回顾性电门技术 冠状动脉成像 对比剂 浓度
原文传递
低心率和高心率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的最佳图像成像期相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琴 梁卡丽 +3 位作者 代平 王思凯 余飞 何其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低心率和高心率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图像质量最佳的R-R间期期相。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1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检查的60例患者,分为低心率组(HR≤70次/分)和高心率组(HR>70次/分)各30例;在20%~80%的R-R间期曝光,每隔5... 目的探讨低心率和高心率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图像质量最佳的R-R间期期相。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1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检查的60例患者,分为低心率组(HR≤70次/分)和高心率组(HR>70次/分)各30例;在20%~80%的R-R间期曝光,每隔5%间隔进行重建,对不同R-R期相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低心率和高心率组图像质量最佳期相以及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结果低心率组中右冠状动脉(RCA)、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Cx)图像质量最佳期相均位于75%R-R期相。高心率组中RCA的最佳期相在45%R-R间期,LM最佳期相在40%R-R间期,LAD、Cx的最佳期在45%R-R间期;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RCA在40%R-R间期,LM在35%和50%R-R间期,LAD在35%和40%R-R间期,Cx在40%R-R间期(P<0.05)。结论HR≤70次/分的冠状动脉CTA最佳曝光期相范围在65%~75%R-R间期;HR>70次/分的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最佳曝光期相在35%~45%R-R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造影 R-R间期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屏气心率在优化冠状动脉CTA检查策略中的应用
11
作者 薛辉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294-1295,共2页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患者的心率确定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扫描方式,以提高前瞻性心电门控的使用率和检查的成功率,从而降低CTA检查的辐射剂量。方法对181例行CTA检查病人分别测量平静呼吸下的心率、屏气心率及扫描心率,并根据检查前是否服用...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患者的心率确定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扫描方式,以提高前瞻性心电门控的使用率和检查的成功率,从而降低CTA检查的辐射剂量。方法对181例行CTA检查病人分别测量平静呼吸下的心率、屏气心率及扫描心率,并根据检查前是否服用倍他乐克将其分为服药组及未服药组。以心率65次/min为界值,初始心率或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同时> 65次/min或≤65次/min定义为心率一致,反之定义为心率不一致。对两组病人的初始心率及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的一致性进行比较。结果服药组中初始心率及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比较,Kappa值分别为0. 57、0. 79;未服药组的Kappa值分别为0. 41、0. 57。扫描心率≤65次/min的133例病人中,服药组44例,初始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29例,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42例,P <0. 001;未服药组89例,初始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61例,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80例,P <0. 001。扫描心率> 65次/min的48例病人中,服药组28例,初始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28例,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23例,P> 0. 05; 20例未服药病人,初始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19例,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符合者14例,P> 0. 05。结论屏气心率与扫描心率具有更高的一致性,根据屏气心率确定冠状动脉CTA的检查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的使用率和成功率,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造影 屏气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利浦256iCT在体部大动脉不同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探讨
12
作者 陈万平 《中外医疗》 2016年第35期191-193,共3页
目的对飞利浦256i CT在体部大动脉不同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8月间,该院收治的接受256i CT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全段一站式成像检查的56例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检查方法分成前瞻性... 目的对飞利浦256i CT在体部大动脉不同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8月间,该院收治的接受256i CT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全段一站式成像检查的56例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检查方法分成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经飞利浦256i CT对受试者展开扫描,对两组患者的3种血管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统计发现,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冠状动脉扫描节段共计332段,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冠状动脉扫描节段共计328段;肺动脉、主动脉血管分级结果分别为28,可见3种大血管图像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平均辐射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结论飞利浦256i 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体部大动脉扫描中优势明显,可以获得满足临床需求的图像质量,并且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值得关注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部大动脉 飞利浦256iCT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双源CT缩短R-R间期曝光期相评价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琴 梁卡丽 +2 位作者 余飞 代平 何其舟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4期567-569,共3页
目的对23kg/m^2≤身体质量指数(BMI)≤28kg/m2的患者采用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探讨缩短R-R间期曝光期相、降低管电压、迭代重建技术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8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共120例,采... 目的对23kg/m^2≤身体质量指数(BMI)≤28kg/m2的患者采用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探讨缩短R-R间期曝光期相、降低管电压、迭代重建技术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8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共120例,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40例.采用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A组在30%~75%R-R间期期相曝光,管电压120kV,重建方式为传统反滤波投影.B组和C组均选择窄的R-R间期曝光(HR≤70次/min在35%~45%R-R间期曝光,HR>70次/min在65%~75%R-R间期曝光),B组管电压120kV,C组100kV,重建方式为迭代重建.记录参数有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感兴趣区域CT值、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信噪比;行主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A、B、C三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5.15±1.09)mSv、(2.48±0.41)mSv、(1.83±0.44)mSv,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图像噪声分别为(24.36±3.22)、(17.77±2.07)、(22.32±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信噪比分别为(13.69±2.37)、(18.94±2.17)、(18.26±2.63),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7.49±2.82)、(21.62±3.45)、(22.95±2.92);A组分别与B、C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总体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二代双源CT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缩短R-R间期曝光期相、降低管电压、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能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管电压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R-R间期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