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0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例,回顾性扫描组40例,均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采用双...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0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例,回顾性扫描组40例,均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直径≥1 mm)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所有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1回顾性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1.862-9.772 m Sv,平均辐射剂量为5.47 m Sv;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0.862-2.996 m Sv,平均辐射剂量为1.27 m Sv。2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43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5.44%,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89.57%。回顾性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76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7.82%,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0.66%。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应用可提供优秀的、满足临床诊断的影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应用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讨论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检查中使用3.0T MR 3D TOF-MRA和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_9_db_t1_fs成像的临床特点,研究在颈邵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患者40例,就诊时间为2016年...目的:讨论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检查中使用3.0T MR 3D TOF-MRA和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_9_db_t1_fs成像的临床特点,研究在颈邵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患者40例,就诊时间为2016年1月-9月,均使用3.0TMR 3D TOF—MRA和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列tse_9_db_t1_fs成像进行检查,分析评价这些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使用3D TOF-MRA检查40例患者,其中33例A级,占82.5%;4例B级,占10%;3例C级,占7.5%。在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中,其中27例A级,占67.5%;8例B级,占20%;5例C级,占12.5%。结论:绝大部分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是可以使用3D TOF—MRA技术确切诊断的,但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9_db_t1_fs成像可以弥补颈部3D TOF—MRA成像的不足,对无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行确切诊断,有效的补充了3D TOF-MRA成像,合理应用和结合二者可以全面的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进行诊断.互相补充和呼应。具有安全、无创伤、精确度等优点,用于颈部血管病变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检查方法,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0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例,回顾性扫描组40例,均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直径≥1 mm)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所有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1回顾性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1.862-9.772 m Sv,平均辐射剂量为5.47 m Sv;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0.862-2.996 m Sv,平均辐射剂量为1.27 m Sv。2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43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5.44%,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89.57%。回顾性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76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7.82%,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0.66%。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应用可提供优秀的、满足临床诊断的影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应用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文摘目的:讨论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检查中使用3.0T MR 3D TOF-MRA和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_9_db_t1_fs成像的临床特点,研究在颈邵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患者40例,就诊时间为2016年1月-9月,均使用3.0TMR 3D TOF—MRA和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列tse_9_db_t1_fs成像进行检查,分析评价这些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使用3D TOF-MRA检查40例患者,其中33例A级,占82.5%;4例B级,占10%;3例C级,占7.5%。在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中,其中27例A级,占67.5%;8例B级,占20%;5例C级,占12.5%。结论:绝大部分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是可以使用3D TOF—MRA技术确切诊断的,但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9_db_t1_fs成像可以弥补颈部3D TOF—MRA成像的不足,对无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行确切诊断,有效的补充了3D TOF-MRA成像,合理应用和结合二者可以全面的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进行诊断.互相补充和呼应。具有安全、无创伤、精确度等优点,用于颈部血管病变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检查方法,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