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祁定坤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62-664,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组和回顾性组各40例,前瞻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检查,回顾性组采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组和回顾性组各40例,前瞻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检查,回顾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检查,比较2组成像质量、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2组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组CTDIvol、DLP标准、ED标准均显著低于回顾性组(P<0.05)。2组共计显示1 086段冠状动脉,其中有1 058段达到2分的评分要求,即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有1 058段(97.42%);前瞻性组有529段冠脉图像质量评分2分以上(97.24%),回顾性组有529段冠脉图像质量评分2分以上(97.60%),2组冠脉成像质量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冠脉段数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39,P=0.709)。结论 64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具有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检查相当的图像质量,同时可以显著的降低扫描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 冠状动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降低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成像辐射剂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文兵 查云飞 +3 位作者 阳朝晖 谢宝君 邢栋 杨仁杰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第4期69-73,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降低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成像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50例行冠脉CTA检查患者,平均心率(76.5±10.2)次/min,均不服用降低心率药物,采用64排128层冠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比较标...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降低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成像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50例行冠脉CTA检查患者,平均心率(76.5±10.2)次/min,均不服用降低心率药物,采用64排128层冠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比较标准算法(Standard,STD)和SSF两种重建方法的图像质量、图像噪声、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结果 SSF重建在≤65次/min组和65~85次/min组图像冠脉节段曲面重组、整体容积再现及CPR水平均明显高于STD,图像噪声、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均明显低于S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85次/min组两种重建方法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85次/min心率患者,SSF较STD可进一步提高前门控CTA成像质量,降低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追踪冻结技术 前瞻性电门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聂悦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23期14-15,共2页
目的探析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 目的探析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扫描辐射剂量。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52±0.65)分,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54±0.42)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扫描辐射剂量为(5.70±0.47)mSv,低于对照组的(13.48±1.4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检查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扫描的辐射剂量,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电门技术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德志 杨海燕 +2 位作者 段云学 刘海梅 张丽芳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4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0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例,回顾性扫描组40例,均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采用双...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0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例,回顾性扫描组40例,均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直径≥1 mm)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所有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1回顾性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1.862-9.772 m Sv,平均辐射剂量为5.47 m Sv;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的个人总辐射剂量0.862-2.996 m Sv,平均辐射剂量为1.27 m Sv。2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43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5.44%,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89.57%。回顾性扫描组40患者评价冠脉576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7.82%,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0.66%。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应用可提供优秀的、满足临床诊断的影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前瞻性心电门控及Carek V技术应用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前瞻性电门技术 Carek V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炫速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思凯 何其舟 +3 位作者 郑洪川 范颂 余飞 斯光晏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3668-3670,3673,共4页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行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M型超声心动图(M-UCG)检查的48例患者,同一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间隔时间在一周内,将患...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行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M型超声心动图(M-UCG)检查的48例患者,同一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间隔时间在一周内,将患者CCTA原始数据重建载入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心功能分析软件自动计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每搏输出量(LV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其分别与M-UCG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炫速双源CT所测得LVEDV、LVESV、LVSV、LVEF均较M-UCG所测值小,两种检查方法所测LVEDV和LVSV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3、-2.918,P<0.05),LVESV和LVEF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52、-1.542,P>0.05);两种检查方法所获得的LVEDV、LVESV、LVSV、LVEF四项心功能参数间呈直线相关(r值分别为0.91、0.83、0.72、0.69,P<0.001)。结论炫速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定量评价左心室功能方面准确可靠,可成为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一站式无创性检查方法,无需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炫速双源CT 前瞻性电门技术 M型超声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MS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磊 刘挨师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年第5期442-445,共4页
近年来CT硬件水平的提升使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得以广泛应用,而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高辐射剂量一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在影像质量无差别的情况下可以大幅降低病人受线剂量,具有替代回顾性心电门... 近年来CT硬件水平的提升使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得以广泛应用,而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高辐射剂量一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在影像质量无差别的情况下可以大幅降低病人受线剂量,具有替代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潜在价值。目前,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两方面进行。64层以上机型的投入使用将会对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电门 横断面扫描 冠状动脉成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评价法对256层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永刚 付丽媛 陈自谦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第6期563-567,597,共6页
目的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256层螺旋极速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按拟定的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描... 目的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256层螺旋极速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按拟定的排除标准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描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组。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平均心率及扫描长度,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并计算出原始轴位冠状动脉增强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对有效辐射剂量、主观与客观图像质量评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4.34±0.92)m Sv、(3.56±0.36)m Sv,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63±0.41)分、(3.62±0.45)分。两组患者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0.48±5.60)、(30.95±4.57)。两组患者的图像信噪比分别为(15.42±3.73)、(15.09±3.08)。两组患者的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3.29±3.52)、(13.05±2.95)。除有效辐射剂量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图象质量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评价法对256层螺旋极速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降低患者受检剂量的同时,可以得到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当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评价法 25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前瞻性电门轴扫技术 回顾性电门螺旋扫描技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动脉3D TOF-MRA与心电门控颈部斑块扫描的成像技术探讨
8
作者 王勇刚 孟凯龙 马军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A01期110-110,共1页
目的:讨论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检查中使用3.0T MR 3D TOF-MRA和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_9_db_t1_fs成像的临床特点,研究在颈邵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患者40例,就诊时间为2016年... 目的:讨论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检查中使用3.0T MR 3D TOF-MRA和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_9_db_t1_fs成像的临床特点,研究在颈邵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患者40例,就诊时间为2016年1月-9月,均使用3.0TMR 3D TOF—MRA和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列tse_9_db_t1_fs成像进行检查,分析评价这些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使用3D TOF-MRA检查40例患者,其中33例A级,占82.5%;4例B级,占10%;3例C级,占7.5%。在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中,其中27例A级,占67.5%;8例B级,占20%;5例C级,占12.5%。结论:绝大部分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是可以使用3D TOF—MRA技术确切诊断的,但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心电门控颈部斑块序列tse9_db_t1_fs成像可以弥补颈部3D TOF—MRA成像的不足,对无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行确切诊断,有效的补充了3D TOF-MRA成像,合理应用和结合二者可以全面的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进行诊断.互相补充和呼应。具有安全、无创伤、精确度等优点,用于颈部血管病变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检查方法,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TOF-MRA成像 电门颈部斑块扫描 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9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电门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64排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胜平 王贤主 程卫东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76-78,共3页
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诊断的准确率方面已获得临床肯定,但大剂量X线辐射问题倍受关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技术以减少X线辐射剂量的优势为临床认同,但采集数据的单一时相性是否影响其诊断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确认。
关键词 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前瞻性电门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中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诊断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准确性及辐射剂量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谦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1期3555-3558,共4页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中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RCH)、适应性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APCS)技术对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并比较辐射剂量。方法选取本院120例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各40例,A组采取A...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中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RCH)、适应性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APCS)技术对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并比较辐射剂量。方法选取本院120例复杂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各40例,A组采取APCS技术,依据改良绝对值完成全剂量扫描RR间期的预设;B组采取APCS技术,根据惯用相对值完成RR间期的预设;C组采取RCH技术。比较3组检查图像指标[血管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冠状动脉图像评分、可诊断节段。结果3组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CT值、CNR、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ED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冠状动脉图像评分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且B组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右冠状动脉(RCA)可诊断节段明显多于C组(P<0.05),A组与C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可诊断节段明显多于B组(P<0.05),总可诊断节段数与可诊断患者:A组>B组>C组(P<0.05)。结论相较于RCH,APCS可提高复杂性心律失常检查中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增加可诊断节段数及可诊断患者,提高诊断准确性,并减少辐射剂量,尤其是改良APCS技术,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复杂性律失常 回顾性电门螺旋扫描 适应性前瞻性电触发序列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对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章黎思 曹淼 陈翰 《医疗装备》 2019年第16期37-38,共2页
目的 探讨心率对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来医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心率水平分为甲组(心率≤70次/min,124例)、乙组(70次/min<心率<90次/... 目的 探讨心率对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来医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心率水平分为甲组(心率≤70次/min,124例)、乙组(70次/min<心率<90次/min,70例)和丙组(心率≥90次/min,62例),比较3组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结果 甲组、乙组和丙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图像质量可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心率水平患者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均良好,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前瞻性电门技术 冠状动脉疾病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0层螺旋CT三维成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仇晓岩 贺际宏 彭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0期264-265,共2页
随着探测器的增宽,1圈覆盖整个器官已成为可能,不动床的CT扫描显露出明显的优势,单次采集1个volume,1圈覆盖达16era,这意味着整个心脏可以在0.35秒内成像。1次覆盖完成整个容积的采集,实现各体素成像时间的一致性。心脏检查时,... 随着探测器的增宽,1圈覆盖整个器官已成为可能,不动床的CT扫描显露出明显的优势,单次采集1个volume,1圈覆盖达16era,这意味着整个心脏可以在0.35秒内成像。1次覆盖完成整个容积的采集,实现各体素成像时间的一致性。心脏检查时,能实现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1次心跳采集整个心脏。通过实时心电门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成像技术 螺旋CT三维成像 诊断价值 电门技术 冠状 脏检查 CT扫描
原文传递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技术探讨
14
作者 江飞 郑义浩 +1 位作者 陈瑞权 张宏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MSCT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最佳的扫描技术。方法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使用3种不同的扫描技术:方法一:对比剂一次性团注后延时扫描的方法;方法二:对比剂一次性团注后,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surestart)自动控制扫描的方法;... 目的探讨MSCT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最佳的扫描技术。方法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使用3种不同的扫描技术:方法一:对比剂一次性团注后延时扫描的方法;方法二:对比剂一次性团注后,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surestart)自动控制扫描的方法;方法三: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一次性团注后+生理盐水维持注射的方法。结果74例患者中,18例使用方法一进行冠状动脉检查,11例成功,占61.11%(11/18);24例使用方法二进行冠状动脉检查,20例成功,占83.33%(20/24);32例使用方法三进行冠状动脉检查,30例成功,占93.75%(30/32)。结论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造影剂团注后+生理盐水维持注射的方法,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 计算机体层摄影 冠状动脉 三维重建 电门 成像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的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
15
作者 李银官 江飞 +2 位作者 郑义浩 曹代荣 游瑞雄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45-47,共3页
目的应用ToshibaAquilionM16全身螺旋CT扫描机,对心脏冠状动脉粥样钙化进行前瞻性的扫描,旨在对冠状动脉的粥样钙化的程度做出较准确的评分。方法应用心电门控技术,使CT在心脏处于舒张期时相进行扫描,同时利用ECG技术获得重建图像的数... 目的应用ToshibaAquilionM16全身螺旋CT扫描机,对心脏冠状动脉粥样钙化进行前瞻性的扫描,旨在对冠状动脉的粥样钙化的程度做出较准确的评分。方法应用心电门控技术,使CT在心脏处于舒张期时相进行扫描,同时利用ECG技术获得重建图像的数据。使用日本东芝ToshibaAquilionM16全身CT扫描机制造商提供的专用测量软件(Agatstonscore)进行钙化评分。结果应用此方法对128例患者进行CT扫描,96例能显示满意的冠脉钙化影像,27例显示欠佳,5例显示不满意。结论当患者心率介于60次/分和80次/分之间时,在心电门控控制下所获得的冠脉影像为最佳影像,并能做出准确的钙化评分。因此,无创特点使MSCT(multisliceCT)在筛查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方面具备优势,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钙化 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 电门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螺距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在高心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凯 韩瑞娟 +4 位作者 马利军 王利军 王志清 赵冬梅 王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7期4962-4967,共6页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iral)在高心率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图像质量及有效射线剂量,探讨最佳采集数据时间。方法接受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321例患者中,选择心率≥70次/min和心...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iral)在高心率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图像质量及有效射线剂量,探讨最佳采集数据时间。方法接受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321例患者中,选择心率≥70次/min和心率<70次/min者各70例(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flashspiral模式,A组患者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20%,B组患者为RR间期55%。比较两组患者CTCA图像质量与有效射线剂量等的差异性。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图像质量:A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评分3分)20段(2.1%),B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14段(1.5%),两组不可诊断血管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可诊断节段均常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和左冠脉回旋支。(3)射线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1.00±0.15(0.7~1.82)]mSv,B组[1.01±0.16(0.65~1.82)]mSv;两组有效射线剂量均在1mSv左右。结论 (1)高心率患者可采用大螺距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个心动周期扫描成像。(2)扫描时间窗选择RR间期的20%成像图像质量好,心率上限宜在100次/min以下。(3)心率变异性是影响flashspiral扫描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4)高心率患者flash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低,仅约1m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电门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17
作者 孙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13-113,共1页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在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10 0例高龄可疑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扫描前 4h禁食水 ,做碘过敏试验 ,检查前测心率。要求心率最好控制在 70...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在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10 0例高龄可疑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扫描前 4h禁食水 ,做碘过敏试验 ,检查前测心率。要求心率最好控制在 70次 min以下 ,以获得更好的图像。CT扫描方法 :①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举过头顶。②加心电门控 按照心电图的正确方法连接电极 ,即右锁骨上为RA ,左锁骨上为LA ,右肋弓下为RL ,左肋弓下为LL ,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 ,使患者在扫描过程中能屏气 30s以上 ,以达到高质量图像。③定位 先做胸部正位图像 ,确定扫描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应包括整个冠状动脉 ,自气管隆突水平至心脏膈面下 2cm。④冠状动脉成像CT扫描经静脉以 3.0ml s的速度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15 0ml,延迟 19秒后行全心扫描。扫描时要求患者正常吸气后屏气 ,选择 0 .5s的螺旋扫描方式 ,采用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数据采集技术 ,扫描层厚 1.2 5mm ,重建间隔 1.2 5mm ,螺距为3.5 ,显示野 (FOV) 2 5 0mm ,矩阵 5 12× 5 12 ,电压和电流分别为 12 0kV ,30 0Ma ,扫描中心线应在心脏中心的正中位 ,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⑤图象重建和分析 :扫描完成后将心脏CT图像的原始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扫描技术 左冠状动脉 脏冠状动脉造影 三维图像 脏中 电门技术 图象重建 不稳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及以上螺旋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冠脉cta双低的应用
18
作者 王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138-140,共3页
冠脉cta双低扫描中,应用64排及以上螺旋ct前瞻性、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价值分析。方法:样本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样本例数:300例,取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进行冠脉cta双低扫描中,分别采用回顾性、前瞻性的心电门控技术,... 冠脉cta双低扫描中,应用64排及以上螺旋ct前瞻性、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价值分析。方法:样本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样本例数:300例,取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进行冠脉cta双低扫描中,分别采用回顾性、前瞻性的心电门控技术,将两种技术成像质量、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技术的冠状动脉成像辐射相关指标的剂量之间对比,差异具明显性(P<0.05);曝光长度对比无差异性(P>0.05)。两种技术成像质量之间对比,差异不具明显性(P>0.05)。两组图像质量客观对比,差异具明显性(P<0.05)。结论: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且辐射剂量更低,应用价值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 回顾性 电门技术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不同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的影响
19
作者 应朴 李星露 姚铖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CT不同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按2∶1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80)与观察... 目的:探讨CT不同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按2∶1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8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观察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比较两组心率、扫描时间、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成像质量(解剖结构显示、CT值标准范围、运动造影、图像质地)及患者舒适度(Kolcaba简化舒适状况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心率、CTDI_(vol)、DLP、ED低于对照组,扫描时间短于对照组,CT值标准范围、运动造影、图像质地评分、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相较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具有更低的心率、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同时能提供更高的成像质量和更优的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回顾性电门技术 前瞻性电门技术 成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门控技术在法乐氏四联症的MRI扫描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李军 尹红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2年第5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电门技术 法乐氏四联症 MRI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