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内节育器具嵌顿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病例分析
1
作者 杨海宁 陈素文 《生殖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91-94,共4页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作为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因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肌层变薄,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形成与宫腔相通的凹陷或者缺损,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经期延长等一系列相关临床症状。本文回顾了5例宫内节育器具(IUC)嵌顿...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作为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因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肌层变薄,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形成与宫腔相通的凹陷或者缺损,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经期延长等一系列相关临床症状。本文回顾了5例宫内节育器具(IUC)嵌顿于CSD患者的病例资料,发现5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术史,均为IUC移位且均嵌顿于CSD,经阴道超声诊断与手术所见一致;有3例患者均术前行盆腔CT检查,诊断与手术所见一致;5例患者均为IUC嵌顿于CSD浅肌层,均采用了超声引导下宫腔镜取器术,手术顺利,预后良好。因此,我们认为有剖宫产史的女性,更容易发生IUC嵌顿;经阴道超声及盆腔CT对于IUC嵌顿的诊断准确率高;术前评估IUC嵌顿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具 嵌顿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子宫瘢痕折叠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靳新星 赵晓娟 高庆 《海南医学》 2025年第4期493-496,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瘢痕折叠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7月期间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5例CS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切除组(行腹腔镜下子宫瘢痕憩室切除缝...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瘢痕折叠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7月期间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5例CS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切除组(行腹腔镜下子宫瘢痕憩室切除缝合术)42例和折叠组(行腹腔镜下子宫瘢痕憩室折叠缝合术)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和术后指标、憩室深度修复效果、经期延长改善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折叠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0.85±20.31)min,明显短于切除组的(86.32±20.43)min,术中出血(49.27±12.47)mL,明显少于切除组的(61.54±15.14)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最高体温、留置导尿管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折叠组患者的憩室深度修复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95.24%,经期延长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5.2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折叠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7%,明显低于切除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瘢痕憩室折叠与切除缝合术均具备良好子宫瘢痕憩室修复和经期延长改善效果,腹腔镜下子宫瘢痕憩室折叠缝合术相较于切除缝合术能够有效下调术中出血,缩短手术用时,降低并发症风险,可作为CSD治疗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折叠缝合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护理团队模式联合护理行为感知模式对急危重症剖宫产术产妇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水玲玲 王珂佳 高慧芳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究急危重症剖宫产术产妇中,联合应用快速护理团队模式、护理行为感知模式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入的86例剖宫产产妇,所有产妇均存在急危重症。基于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研究组(n=43,... 目的探究急危重症剖宫产术产妇中,联合应用快速护理团队模式、护理行为感知模式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入的86例剖宫产产妇,所有产妇均存在急危重症。基于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研究组(n=43,快速护理团队模式+护理行为感知模式)、对照组(n=43,快速护理团队模式),分析其在手术相关指标、产妇情况、新生儿情况差异。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手术室响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症监护室抢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产妇情绪评分以及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降低,应激反应指标均提高,研究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应激反应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脐带血pH值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危重症剖宫产术产妇中,联合应用快速护理团队模式、护理行为感知模式的价值较为理想,能够降低剖宫产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使得术后并发症、产后大出血情况获得显著减少,同时进一步改善产妇焦虑情绪与应激情况,使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脐带血pH值获得显著改善,促进其住院时间降低,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护理团队模式 护理行为感知模式 急危重症 剖宫产术 产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脉冲技术配合盆底肌训练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高美鸳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低频电脉冲技术配合盆底肌训练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龙岩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900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其不同入院时间分组,将2022年1—12月入院分娩产妇纳入对照... 目的分析低频电脉冲技术配合盆底肌训练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龙岩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900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其不同入院时间分组,将2022年1—12月入院分娩产妇纳入对照组(400例),将2023年1—12月入院分娩产妇纳入研究组(50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肌训练,研究组实施低频电脉冲技术+盆底肌训练,两组干预1个月,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盆底神经肌电生理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泌乳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快肌收缩最大值、10 s慢肌收缩平均值、60 s慢肌收缩平均值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低频电脉冲技术联合盆底肌训练可促进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改善盆底肌电生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低频电脉冲技 盆底肌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压法对剖宫产术后疼痛、炎性反应、焦虑及血清BDNF、Cor、IL-6、TNF-α的影响
5
作者 魏伟 邰飞飞 +3 位作者 王会娟 祖新霞 吴昕悦 苗茂云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5年第3期602-606,共5页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压法对剖宫产术后疼痛、炎性反应、焦虑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皮质醇(Cor)、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本院剖宫产妇...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压法对剖宫产术后疼痛、炎性反应、焦虑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皮质醇(Cor)、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本院剖宫产妇女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对照组予常规术后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术后治疗基础上,予采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压法治疗。结果:术后24、48h时,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4.98,3.05;P<0.05);术后6、12、24、48h宫缩、静息、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4.1±1.0)次比(5.5±1.1)次;t=4.98,P<0.001];IL-6、TNF-α、Cor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10.74,6.11,2.53;P<0.05);BDNF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6.70,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压法,可缓解剖宫产术后疼痛、炎性反应及患者焦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耳穴压豆 穴位贴压 疼痛 炎性反应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麻醉疗效观察分析
6
作者 金振伟 高雪婷 马艳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69-072,共4页
分析脊椎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结合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的疗效,旨在为该手术类型提供更有效的麻醉策略。方法 在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选取了70名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评估脊椎麻醉结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际效果,通过双... 分析脊椎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结合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的疗效,旨在为该手术类型提供更有效的麻醉策略。方法 在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选取了70名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评估脊椎麻醉结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际效果,通过双盲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甲组)接受单纯的硬膜外麻醉,另一组(乙组)则接受脊椎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联合应用,对比两种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患者中的成效。结果 研究发现,乙组患者在采用脊椎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结合的方式后,麻醉效果优良率较甲组有显著提升,乙组患者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使用量以及平均出血量方面均优于甲组,并且在麻醉过程中,乙组患者未感受到疼痛,术后胃肠道反应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甲组,对麻醉的总体满意度更高。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意义。结论 应用脊椎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结合的方法对剖宫产患者进行麻醉,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患者来说,安全性有所提高,因此,该麻醉方式值得在剖宫产手术中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 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临床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室全面保暖措施对预防剖宫产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杨娜 王菲 贾京 《山西医药杂志》 2025年第6期453-455,共3页
目的 探讨手术室全面保暖措施对预防剖宫产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效果。方法 将2023年6月至2023年10月15日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72例产妇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将2023年10月16日至2023年12月31日接受剖宫产的72例产妇设为观察组(采用... 目的 探讨手术室全面保暖措施对预防剖宫产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效果。方法 将2023年6月至2023年10月15日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72例产妇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将2023年10月16日至2023年12月31日接受剖宫产的72例产妇设为观察组(采用手术室全面保暖措施)。将2组患者术中持续体温监测、低体温发生率及产妇感受及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对术中体温的监测,观察组术中平均体温高于对照组且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全面保暖措施可有效降低剖宫产低体温发生率,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患者满意度,值得规范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低体温 全面保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复合氢吗啡酮在剖宫产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
8
作者 马玉峰 翁洪亮 +1 位作者 陈本法 李兴达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9期125-127,131,共4页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氢吗啡酮在剖宫产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80例,按照术后镇痛方案不同分为复合用药组(n=40)与氢吗啡酮组(n=40)。...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氢吗啡酮在剖宫产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80例,按照术后镇痛方案不同分为复合用药组(n=40)与氢吗啡酮组(n=40)。复合用药组剖宫产术后给予盐酸氢吗啡酮+艾司氯胺酮镇痛,氢吗啡酮组给予盐酸氢吗啡酮+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镇痛。比较2组术后6、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4、48 h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临床指标,术后3 d、术后6周时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2组术后6、12、24、48 h的VAS评分呈降低趋势,且复合用药组均低于氢吗啡酮组(P<0.05或P<0.01)。复合用药组与氢吗啡酮组组内及组间术后6、12、24、48 h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复合用药组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氢吗啡酮组(P<0.01);术后48 h,2组血清IL-6、TNF-α水平高于术后24 h,但复合用药组低于氢吗啡酮组(P<0.01)。复合用药组胃肠恢复蠕动时间、自主排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初乳时间均短于氢吗啡酮组(P<0.01)。2组术后6周的EPDS评分均低于术后3 d时,且复合用药组低于氢吗啡酮组(P<0.05或P<0.01)。复合用药组与氢吗啡酮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7.50%,P=1.000)。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氢吗啡酮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和镇静的效果显著,可减轻炎性反应,促进产妇术后恢复,并可有效缓解产妇产后抑郁情况,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艾司氯胺酮 氢吗啡酮 镇痛 镇静 炎性因子 抑郁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协同手术护理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邵国珍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7期132-134,共3页
目的:分析多学科协同手术护理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1月于丰县人民医院行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实施多学科协同手术护理),... 目的:分析多学科协同手术护理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1月于丰县人民医院行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实施多学科协同手术护理),各3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心理、生理评分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多学科协同手术护理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患者出血量,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保障母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同手 护理 前置胎盘 剖宫产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剖宫产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彭秀 《中外医药研究》 2025年第4期130-132,共3页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剖宫产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为观察对象,以抛硬币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剖宫产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为观察对象,以抛硬币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护理模式。比较疼痛情况、心理状态、产后恢复情况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两组VAS、SAS、SD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首次离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泌乳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19)。结论: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剖宫产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改善心理状态,促进产后恢复,提高母乳喂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 疼痛 心理状态 产后恢复 母乳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产妇的凝血功能的作用
11
作者 张艳丽 董娜娜 丁可可 《贵州医药》 2025年第2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探讨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产妇的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74例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产妇分为对照组(空气波压力干预)和研究组(预防性低分子抗凝治疗)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活化... 目的 探讨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产妇的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74例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产妇分为对照组(空气波压力干预)和研究组(预防性低分子抗凝治疗)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I(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栓弹力图[K值、R值、最大振幅(MA)、MA值确定后30 min内血凝块溶解百分比(EPL)、消失速率(LY30)、α角]、静脉血栓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术后5 d,研究组PT、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研究组PT、APTT均高于对照组,FIB、D-Dimer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产后6周,两组PLT、MPV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R值、K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可改善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产妇的凝血功能,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抗凝 剖宫产术 静脉血栓形成 高危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收缩乏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周苗苗 李焕霞 崔琳琳 《现代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707-711,共5页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收缩乏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分娩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相关资料,统计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子宫收缩乏力,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收缩乏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分娩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相关资料,统计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子宫收缩乏力,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影响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收缩乏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0例产妇中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乏力13例,发生率为21.67%。不同年龄、流产次数,以及有无合并妊娠高血压、胎盘异常、不良情绪、母婴早期接触吸吮产妇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收缩乏力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身体质量指数、胎儿性别、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有无妊娠贫血、妊娠糖尿病、羊水过多、缩宫素使用情况产妇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收缩乏力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流产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以及合并妊娠高血压、胎盘异常、不良情绪是产妇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收缩乏力的高危因素,母婴早期接触吸吮是保护因素(偏回归系数=1.540,1.595,3.018,1.656,1.668,-2.282;优势比=4.667,4.926,20.444,5.236,5.304,0.102;95%可信区间1.278~17.047,1.329~18.262,2.040~204.900,1.419~19.320,1.398~20.122,0.024~0.427,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易并发子宫收缩乏力,其发生是年龄、流产次数、妊娠高血压、胎盘异常、不良情绪、母婴早期接触吸吮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针对各项因素制定应对措施干预可预防子宫收缩乏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收缩乏力 剖宫产术 后并发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效果
13
作者 史艳红 刘艳培 赵松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4期696-700,共5页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6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秦岭院区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92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传统管理组和加速康复组,各46例。传统管理组年龄(27.93...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6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秦岭院区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92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传统管理组和加速康复组,各46例。传统管理组年龄(27.93±3.76)岁,孕周(38.72±1.52)周,给予产科传统术后管理。加速康复组年龄(28.07±3.23)岁,孕周(39.02±1.36)周,给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比两组手术结局、早期离床活动情况、母乳喂养及子宫复原情况、术后并发症。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加速康复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均低于传统管理组(均P<0.05)。加速康复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离床活动时间均短于传统管理组(均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24 h离床率高于传统管理组[54.35%(25/46)比28.26%(13/46),P<0.05]。加速康复组泌乳始动时间、子宫复原时间均短于传统管理组(均P<0.05)。加速康复组产后3 d泌乳充足率、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传统管理组[76.09%(35/46)比52.17%(24/46)、67.39%(31/46)比43.48%(20/46),均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7%(1/46),传统管理组6.52%(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离床活动,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子宫复原,改善手术结局,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剖宫产术 母乳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复合保温干预在剖宫产术中应用效果
14
作者 黄晓倩 朱利 李娇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5年第3期607-610,61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复合保温干预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者1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常规保温干预,复合组给予基于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复合保温干预,... 目的:探讨基于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复合保温干预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者1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常规保温干预,复合组给予基于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复合保温干预,对比两组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热舒适度评分,计算低体温和寒颤发生率。结果:干预后复合组入手术室时(T0)、麻醉时(T1)、切皮时(T2)、胎儿娩出时(T3)、缝皮时(T4)的体温变化无差异(P>0.05),且T1~T4时体温(36.85±0.36℃、36.72±0.42℃、36.60±0.37℃、36.31±0.49℃)均高于对照组(36.55±0.44℃、36.31±0.51℃、36.11±0.46℃、36.01±0.56℃)(均P<0.05),T0~T4时心率、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无差异(均P>0.05),热舒适度评分(53.21±7.11分)低于对照组(66.23±10.94分),低体温(2.7%)和寒颤(4.0%)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2.0%、13.3%)(P<0.05)。结论:结合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实施的复合保温干预,能维持剖宫产者术中体温稳定,降低低体温和寒颤发生率,改善产妇的热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 复合保温 低体温 心率 寒颤 热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妊娠间隔对单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
15
作者 张平 田玲 +3 位作者 王倩 王欲 单婉君 吴梦丽 《蚌埠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67-171,17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妊娠间隔对单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单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999例,根据妊娠间隔长短分为0~17月组、18~35月组、36~59月组、≥60月组。比较各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并分析妊娠间隔对母婴不良... 目的:研究不同妊娠间隔对单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单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999例,根据妊娠间隔长短分为0~17月组、18~35月组、36~59月组、≥60月组。比较各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并分析妊娠间隔对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结果:不同妊娠间隔组单次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年龄、产前体质量、受教育程度、孕次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常住地、产次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间隔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新生儿转入NICU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妊娠间隔18~35月组相比,妊娠间隔≥60月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上升,0~17月组新生儿转入NICU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经校正混杂因素后,与18~35月组相比,≥60月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风险升高;0~17月组和≥60月组妊娠期贫血、产后出血发生风险均增加;36~59月组和≥60月组早产的发生风险增加;0~17月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增加(P<0.05~P<0.01)。结论:过长或过短的妊娠间隔均会增加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单次剖宫产术后18~35个月再次妊娠的产妇有相对理想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间隔 剖宫产术后再妊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 早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胎膜囊剖宫产术对胎膜未破早产儿围产期结局的影响
16
作者 周够兰 张惠云 +1 位作者 甘灿 杨利 《妇儿健康导刊》 2025年第3期86-89,共4页
目的 探讨保留胎膜囊剖宫产术对胎膜未破早产儿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70例早产且胎膜未破的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35例... 目的 探讨保留胎膜囊剖宫产术对胎膜未破早产儿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70例早产且胎膜未破的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35例)给予保留胎膜囊剖宫产术,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早产儿围产期不良结局、早产儿出生情况、手术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早产儿围产期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1、5 min Apgar评分、脐血pH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保留胎膜囊剖宫产术在早产且胎膜未破产妇分娩中应用,可改善早产儿围产期结局及Apgar评分、脐血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胎膜囊剖宫产术 胎膜未破 早产儿 围产期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镇静镇痛效果
17
作者 李芹 汪建彩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5年第2期300-304,共5页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TAPB)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镇痛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4年6月本院行剖宫产手术产妇220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TAPB复...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TAPB)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镇痛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4年6月本院行剖宫产手术产妇220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TAPB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即刻(T0)、术后2 h(T1)、术后4 h(T2)、术后1 d(T3)、术后2 d(T4)的镇静评分、舒适度评分和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数(17.34±3.68次)、镇痛药追加量(35.64±10.76 mg)、下床时间(3.29±0.93d)均小于对照组(22.59±4.1次7、47.06±12.81 mg、5.25±1.20d);T1、T2、T3、T4时镇静评分(2.73±0.32分、2.86±0.39分、2.72±0.35分、2.43±0.27分)、NRS评分(2.21±0.14分、3.75±0.19分、3.10±0.35分、1.83±0.27分)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3.00±0.21分、2.05±0.19分、2.90±0.25分、3.53±0.27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5%、8.2%)无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采用TAPB复合硬膜外麻醉镇痛镇静,产妇恢复时间缩短,减少镇痛药用量,镇痛镇静效果好,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B超 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 硬膜外麻醉 镇痛 镇静 后恢复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艾司氯胺酮复合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镇静效果及对泌乳素和血流动力学影响
18
作者 安艳萍 刘忠玉 +1 位作者 吕小静 刘印华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5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艾司氯胺酮复合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镇静效果及对泌乳素(PRL)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行剖宫产术产妇186例,依照术后不同PCIA方案分为两组各93例,选择芬太尼+艾司氯胺酮+地塞米...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艾司氯胺酮复合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镇静效果及对泌乳素(PRL)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行剖宫产术产妇186例,依照术后不同PCIA方案分为两组各93例,选择芬太尼+艾司氯胺酮+地塞米松为观察组,选择芬太尼+地塞米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相关指标变化、术后不同时点镇痛镇静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不同时间点血清PRL、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PCI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两组血清PRL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375.12±35.12μg/L)高于对照组(302.45±28.45μg/L),血清5-HT、NE及BDN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2h、4h时HR、MAP值下降,术后24h、48h后上升,且两组各时间点有差异(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PCIA按压次数(5.22±1.12次)少于对照组的(7.21±1.56次)(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1%)与对照组(6.1%)无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PCIA中艾司氯胺酮复合芬太尼能提高镇痛、镇静效果,提升血清PRL水平,避免血清5-HT、NE及BDNF水平低下,改善产后短期抑郁,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PCIA按压次数,未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后自控静脉镇痛镇静 艾司氯胺酮 芬太尼 泌乳素 血流动力学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血浆与红细胞输注在剖宫产术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19
作者 张宁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89-092,共4页
剖宫产术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予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悬浮红细胞(RBC)输注,体会效果。方法 对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20.01至2024.5收治),按FFP、RBC输注比例不同,均等分成3组,即:研究1组(2.5:1)、研究组2组(1:1)... 剖宫产术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予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悬浮红细胞(RBC)输注,体会效果。方法 对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20.01至2024.5收治),按FFP、RBC输注比例不同,均等分成3组,即:研究1组(2.5:1)、研究组2组(1:1)、研究3组(1:1.5),比对效果。结果 (1)总红细胞输注量、住院时间:研究2组<研究1组、研究3组(P<0.05);而其他指标(P>0.05)。(2)Hb、D-二聚体水平:研究2组>研究1组、研究3组,PLT水平:研究2组<研究1组、研究3组(P<0.05)。(3)PT、FIB水平:研究2组>研究1组、研究3组,APTT、TT水平:研究2组<研究1组、研究3组(P<0.05)。结论 在剖宫产术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1:1比例的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效果优良,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利于患者康复,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比例血浆与红细胞 剖宫产术出血 输血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产妇分别采用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联合地塞米松或右美托咪定的镇痛效果比较
20
作者 郭宗文 彭晓静 刘飞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5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产妇分别采用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联合地塞米松或右美托咪定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4年7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产妇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53例,采用罗哌卡因腰方...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产妇分别采用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联合地塞米松或右美托咪定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4年7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产妇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53例,采用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联合地塞米松)与对照组(53例,采用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镇痛情况、术后疼痛程度、产后抑郁情况、术后恢复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住院时间、术后24h有效按压次数与首次下床时间比对照组低,观察组首次镇痛泵按压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在静息状态与运动状态下,术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的运动状态、静息状态VAS评分均对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产后抑郁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剖宫产术后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联合地塞米松可促进术后恢复,安全性良好,镇痛效果确切,并可减少产后抑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方肌阻滞 右美托咪定 剖宫产术 罗哌卡因 后镇痛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